七、經世濟時故事(1 / 3)

七、經世濟時故事

傍人門戶

“傍人門戶”形容依賴別人,不能自立。

此典出自《東坡誌林》:“吾輩不肖,方傍人門戶,何暇爭閑氣耶!”

我國古代的習俗,每到元旦,家家戶戶都要用桃木板寫上“神茶”、“鬱壘”二神名字,懸掛在門的兩邊,目的是驅邪避鬼,人們把它稱作“桃符”,另外,我國又有每年五月初五,用艾草紮成人形懸掛在門上方的風俗。

有一天,已在門邊懸掛了好幾個月的桃符偶然發現有個艾人在它的頭上,緊緊地壓住自己,覺得受了窩囊氣,生氣地罵道:“看您那樣子,須須叉叉的,全是些不值錢的爛草,為什麼竟然居我之上,又壓著我呢?”艾草人剛從地上搬遷而來,年輕氣盛,血氣方剛,本來就不願遷居門上,誰知現在還有人蔑視它,心裏氣憤無比,也破口大罵道:“你有什麼可神氣的,瞧你那兩條腿,早已伸到地下去了!一塊懸掛多時的朽木頭,還要和我爭高下?呸!”桃符見艾草說到自己痛處,不禁火冒三丈,報複說:“草包一團,虛有人形!願太陽出來曬幹你,願下大雨淋垮你!”艾草冷笑道:“我不想長壽,每年掛一次就行了,可那些一心想壽比南山的人,到明年不也是‘新桃換舊符’了嗎?”

雙方你一句我一句地吵個不停。門神實在看不下去,歎息一聲,無可奈何地說:“我們都是無能之輩,都傍人門戶,替人家看守大門,有什麼可爭的呢?”

桃符、艾人聽了,低下了頭,感到無比的尷尬。

寶價十萬

這則寓言說明高尚的品格和道德素養才是真正的“無價至寶”。

此典出自《龍門子凝道記》。

來自西域的胡族商人,在出售一些寶玉,稱作“”的寶玉,顏色呈純紅色如同朱紅色的櫻桃,長度達到一寸,價值超過數十萬。

龍門子問道:“能夠充饑嗎?”回答說:“不能。”又問:“能夠治病嗎?”回答說:“不能。”又問:“能夠驅逐瘟疫嗎?”回答說:“不能。”又問:“能夠使人們產生孝悌的品德嗎?”回答說:“不能。”又問:“既然它一無是處,那為什麼它的價錢要超過數十萬呢?”回答說:“由於它出產在險峻遙遠的地方,很難得到呀!”

龍門子聽後笑著指袖而去,對他的弟子鄭淵說:“古人有句話說:‘黃金雖是貴重寶物,生吞下去就會死人,粉末弄進眼睛就會瞎眼。’寶物與我沒有牽涉已經很久了,我自己身上一件最珍貴的寶物,它的價值不止數十萬。這件寶物水不能淹沒,火不能燃燒,風不能吹揚,太陽不能烘烤,用它可以使天下安寧,不用它可以使我平安無事。但有些人不知道日夜去求得它,而把獲取珠寶當做要事去辦,這難道不是舍近而求遠嗎?唉,人心之死已經很久了,人心之死已經很久了呀!”

抱雞養竹

“抱雞養竹”的這個典故鞭撻那些貪官是如何利用職權,想方設法巧取豪奪。

此典出自《古今譚概》。

唐朝新昌縣令夏侯彪之,剛剛上任,就向裏正打聽道:“雞蛋一個錢幾顆?”裏正回答說:“三顆。”縣令便叫取出一萬錢,讓買三萬顆雞蛋,並對裏正說:“我現在不要這些雞蛋,你就讓母雞給孵化出來,就能得到三萬隻雞,過幾個月,等它們長大後,讓縣吏賣掉,一隻雞三十個錢,半年之內就是三十萬錢。”

過了一會兒,縣令又問裏正:“竹筍一個錢幾根?”裏正回答說:“五根。”於是又取出一萬錢交給裏正,讓買五萬根竹筍,並吩咐裏正說:“我現在不要筍,你就在林園裏給我培育起來,到秋天筍長成竹,一根賣十個錢,就可以得到五十萬錢。”

博士家風

這則典故諷刺人的吝嗇。

此典出自《雪濤諧史》。

有一個私塾老師,殺了一隻雞,拌上蘿卜製成菜肴,邀請二十個學生來吃飯。

雞的靈魂跑到陰曹地府去告狀,說道:“殺雞招待客人,這是常有的事,但不該把一隻雞供給二十多個人吃。”

閻王說:“可能沒有這個道理吧!”

雞說:“有蘿卜做證人。”

等到把蘿卜捉來審問,蘿卜回答說:“雞,你欺騙人了!那天請客,菜肴裏隻看見我,哪曾看見你呀?”

私塾老師家的門風就是如此呀。

卜晝卜夜

“卜晝卜夜”形容宴樂無度,晝夜相繼。

此典出自《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公曰:‘以火繼之。’辭曰:‘臣卜其晝,未卜其夜,不敢。’”

春秋時候,有一年陳國的國君殺死太子禦冠,陳國的公子敬仲逃亡到齊國。齊國的國君桓公,很尊敬敬仲,想拜他為齊國的卿士。可是敬仲卻不願意,他客氣地辭謝說:“我是逃奔而來的客人,如果得到您的寬恕,在您的寬厚的政治庇護下,能夠被赦免罪過,這便是君王的恩惠,我已經覺得心滿意足了,我怎麼還能接受卿士這樣高貴的官位呢?如果我不知滿足而應允下來,很快就會招來官員們的譴責的,所以請您免了吧!”

齊桓公覺得敬仲說得十分有道理,更加喜歡他了,就讓他擔任工正這個職務,負責管理各種工匠。

齊桓公與敬仲關係很好,經常在一塊飲酒閑聊。有一天,敬仲請齊桓公到家裏喝酒,兩人越喝越高興,一直喝到天黑。齊桓公覺得還沒盡興,吩咐仆人說:“把蠟燭點上,再喝幾杯!”

敬仲是懂得禮儀的人,他覺得再喝下去是不合禮儀的,便委婉地對齊桓公說:“君王,我隻知道白天執行君命,不知道晚上陪飲呀!確實不敢再留您喝下去啦!”

齊桓公隻好告辭而去,敬仲將他送出門外。

後來知道這件事的人都讚揚敬仲,說他做得好:“酒是用來完成禮儀的,所以飲酒不能沒有限度;與君王飲酒更不能讓國君飲酒無度,這才是有仁有義呀!”

曹商使秦

這篇典故對那些不擇手段地追求名利富貴而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人,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此典出自《莊子·列禦寇》。

宋國有一個名叫曹商的人,替宋王出使到秦國去。他去的時候,得到宋王賜給的幾輛車子。到了秦國,秦王非常喜歡他就又賜給他一百輛車子。回到宋國以後,他去見莊子,說“住在窮鄉僻壤狹窄的小巷子裏,窮困得靠打草鞋過日子,脖子枯幹,麵黃肌瘦,那是我曹商的短處。一下子使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君主醒悟,我擁有了一百輛車子,這才是我曹商的長處啊!”莊子說:“秦王有病請醫生治療。給秦王破瘡化膿除癤子的,可以得到一輛車子;用舌頭舔秦王的痔瘡的,可以得到五輛車子。治病的手段越下流,得到的車子越多。難道你為秦王舔過痔瘡嗎?不然的話,你怎麼會得到這麼多車子呢?去你的吧!”

姹女數錢

“姹女數錢”形容精於計算,貪戀錢財。

此典出自《後漢書·靈帝紀》注引《續漢誌》。

公元167年(永康元年),漢桓帝(劉誌)死去,他沒有兒子可以繼承帝位,竇皇後和她的父親竇武商議,決定擁立十二歲的劉弘為帝。劉弘是河間王劉開的曾孫、劉淑的孫子、解犢亭侯劉萇的兒子。公元168年(建寧元年),竇皇後、竇武派使者把劉弘迎到京都,讓他即位,這就是漢靈帝。隨同劉弘前來的還有他的母親。劉弘登基的第二年,尊稱他的母親為孝仁皇後,居南宮嘉德殿,宮稱永樂。

以前漢桓帝在位的時候,東漢朝廷的達官貴人就賣官鬻爵,大發橫財。隻是大將軍梁冀一人,搜刮的錢財就已超過三十萬萬錢。竇皇後、竇武等人更是變本加厲地聚斂錢財,已成巨富仍然貪得無厭。漢靈帝的母親也毫不示弱,她叫漢靈帝賣官求錢,錢財無數,盈滿堂室。

對這種醜惡的社會現實,百姓們早就恨之入骨了。因此在漢桓帝死後不久,京都裏就有童謠唱道:“城頭上的烏鴉啊,擺動尾巴,得意忘形。你像達官貴人一樣,身處高位,獨自吃掉美味佳肴,不給底下的人留下一點剩菜殘羹。朝廷下令征戰,百姓們倒了黴。父親被征做軍吏,兒子又被抓去當兵,到前方去打仗。朝廷征戰無厭啊,一個士兵被打死,又派去百輛戰車出征,叫更多的無辜者血染沙場。老皇帝死了,新皇帝接班。迎駕的車輛隆隆地開,開到河間接劉弘。劉弘的母親本是河間一女,數錢迅速。她用錢造屋啊,以金做堂,金錢雖多猶嫌少,派人終日舂黃粱。我心悲啊我心怒,看到房梁之下掛著一隻鼓。想要擊鼓申冤見卿相,說說胸中愁和苦。懇求再三啊不獲準,管鼓的惡官又發怒。惡官不許我擊鼓啊,何況卿相也發了怒。”

車載鬥量

“車載鬥量”這個典故來形容數量極多。

此典出自《三國誌·吳書·吳主權傳》裴鬆之注引《吳書》。

三國時,吳國有一個人叫趙谘,字德度,南陽人。他博學多識,同別人談論時應對敏捷,極有辯才。孫權當吳王後,把趙谘提拔為中大夫,有一次,派他出使魏國。魏文帝曹丕非常欣賞趙谘的才能,有意調笑趙谘說:“吳王孫權很有學問嗎?”趙谘回答道:“吳王擁有萬艘航行在江上的戰船,以及百萬披堅執銳的軍隊,任用賢能之人,刻意籌劃,一心治理好國家。雖有空閑時間博覽詩書、傳記、曆史,也是借以采摘其中特異而突出的知識之花,不像昏庸的書生隻知死讀書本、尋章摘句而已。”曹丕問道:“吳國可以被征服吧?”趙谘回答說:“您居大國,擁有征討別國的軍隊,而吳國雖小,但卻也有抵禦侵略的鋼鐵長城。”曹丕又問道:“吳國害怕魏國嗎?”趙谘回答說:“吳國擁有雄兵百萬,又有長江、漢水為天險,為什麼要害怕魏國呢?”曹丕又問道:“像大夫您這樣的人才,吳國有幾個呢?”趙谘回答道:“特別聰明通達的人才,吳國有八九十個;像我這樣的人,用車載不完,用鬥量不盡,多得不可勝數。”

程鬆獻妾

“程鬆獻妾”比喻阿諛諂媚的卑劣行徑。

此典出自《宋史·程鬆傳》。

南宋寧宗慶元(公元1195~1200年)年間,權臣韓侂胄專權,吳曦任殿帥。當時,程鬆任錢塘縣知縣,通過諂事吳曦來巴結韓侂胄。有一次,韓侂胄為了一件小事就將愛妾趕出家門,程鬆聽到這個消息後,就用百千巨款買下她,供給她華美的帳幔,安排她居住在正堂,程鬆夫妻二人小心翼翼地服侍她。過了不久,韓侂胄氣消意平,又把愛妾召回去,她一五一十地述說了程鬆用心招待她的情形,韓侂胄非常高興,就任命程鬆做諸軍審計司的幹辦、代理太府寺丞。不到十天時間,轉任監察禦史,提拔為右正言、諫議大夫。

後來,在黨派鬥爭中,程鬆幫了韓侂胄的忙,可以說是立了一功,可是,一年了還沒有升遷,程鬆心中非常不高興。於是他把自己的一個愛妾獻給韓侂胄,並給愛妾起了一個名字,叫“鬆壽”。韓侂胄對這個名字感到很奇怪,就詢問程鬆,程鬆回答說:“這個名字,有一個‘鬆’字,是為了讓您能時常記起我的卑賤姓名。”於是,韓侂胄又任命程鬆做了樞密院的同知院事。程鬆從縣令升到執政官,僅僅用了四年的時間。

吃人無厭

這則典故諷刺愛貪便宜的人。

此典出自《事林廣記》。

有人養了一隻老虎,毛皮的圖案十分好看。主人每天拿穀物給它吃,老虎不吃,拿米喂它,老虎也不吃,又把飯菜給它吃,老虎也不吃。這時有一個小孩路過,老虎一口就把他給吃掉了;一個男子經過,老虎也把他吃掉了。主人看見大聲斥責說:“你這個畜生,給你那麼多東西你全都不吃,原來你吃人吃不厭。”

醇酒婦人

“醇酒婦人”原指沉溺於酒色,後常用於形容頹廢腐化的生活。

此典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自知再以毀廢,乃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叫魏無忌的人,他是魏王的弟弟,因封於信陵(今河南寧陵),號信陵君。公元前260年,秦軍在長平將趙國的四十萬士兵坑殺以後,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於是趙國向魏國求救,魏王不願派兵救援。魏無忌為了救趙,請魏王的寵姬如姬偷了發兵的虎符,打敗並殺掉了魏將晉鄙,奪得兵權,挑選八萬精兵,幫助趙國打敗了秦國。

魏公子雖然竊兵符救了趙國,但卻因此得罪了魏王。打敗秦國以後,他把軍隊和兵符交給魏國的將軍帶回去,自己留在趙國,就這樣一呆就是十年。秦國見此情形,就不斷地出兵攻打“魏國”。魏王害怕秦國的威勢,使人請魏無忌回國。起初,魏無忌不肯,後經人勸說,才回到魏國。魏王把上將軍印授給魏無忌。各國諸侯聽說魏無忌又回到魏國帶兵了,紛紛發兵援助魏國,共同對付強秦。魏無忌聯合五國擊退秦將蒙驁的進攻。從此,魏無忌更加名揚諸侯,威震天下。

秦國見此情景,非常恐懼,便使用反間計,用重金收買晉鄙的一些舊友,說了魏無忌的很多壞話,使魏王罷了魏無忌的兵權。魏無忌心灰意冷,從此便消沉下去,稱病不上朝,與一些賓客日夜飲酒作樂,沉溺於酒色之中,四年以後,因酒色過度而死。

祠少求多

這則典故諷刺了祠少求多,貪得無厭,不勞而獲。

此典出自《說苑·複恩》:“鄰之祠田也,以奩飯與一鮒魚。其祝曰:‘下田邪得穀百車,蟹者宜禾。’臣笑其所以祠者少而所求者多。”

鄰居有一位春祭田地的人,他用一小匣飯和一條小鯽魚當做祭品,向神禱告說:“願我那低窪劣田能收一百車穀子,狹小高地生長出稻子來。”

這個鄰居供這麼少的祭品,而所要求的卻這樣多呀。

措大吃飯

這則典故說明人各有誌,但有崇高遠大和目光短淺之分。

此典出自《東坡誌林》。

有兩個窮秀才,相互談論著自己的雄心大誌。

一個說:“我這一輩子都很貧窮,隻想吃飽飯、睡足覺就罷了。將來,有朝一日得誌,我定要吃飽飯就睡覺,睡足覺又吃飯。”

另一個說:“我和你不一樣。我必定要吃飽了再吃,哪裏有時間去睡覺呀!”

待價而沽

“待價而沽”比喻等待有了賞識自己的人,才肯為他效勞出力,也可用來比喻等待有任較高的職位,或有人賞識時才出來做官。

此典出自《論語·子罕》:“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春秋時期,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到處遊說諸侯,以便能讓自己得到重用。但是,四處碰壁,孔子為此感慨萬分。有時候,他在言談話語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流露出急於得到重用的心聲。

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貢說:“這裏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櫃子裏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呢?”孔子說:“賣掉吧!賣掉吧!我正等著識貨的人呢!”

道士包醮

這則典故的深刻含意就在於:觀察一個人要聽其言觀其行,要透過現象把握本質。這則寓言還揭示了貪得無厭的行為。

此典出自《廣笑府》。

一個吃齋的人想請幾個道士做道場。一個道士非常貪財,想得到所有的齋錢,就把宣疏、禮懺、擊法器等各項工作自己一個人全包了下來。他夜以繼日,忙得手忙腳亂,一會都不休息。到了第三天拜章的時候,竟暈倒在地上。主人家怕出人命,就商議說請人將他扛出去,再做別的安排。道士在地上聽見後,拚命抬起頭來說:“你把雇人的銀子給我吧,我自己慢慢爬出去。”

得隴望蜀

“得隴望蜀”形容貪得無厭。

此典出自《後漢書·岑彭傳》:“八年,彭引兵從車駕破天水,與吳漢圍隗囂於西城。時公孫述將李育將兵救囂,守上邽,帝留蓋延、耿弇圍之,而車駕東歸。敕彭書曰:‘兩城若下,便可將兵南擊蜀虜。人苦不知足,既平隴,複望蜀。每一發兵,頭發為白。’”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名叫岑彭,字君然,南陽棘陽人。王莽廢除西漢劉氏政權,建立新朝的時候,岑彭任棘陽縣令,為王莽效力,固守棘陽,抗拒漢兵。幾個月後,城中糧食吃光了,岑彭舉城投降漢軍。劉秀當了皇帝,建立東漢王朝後,不但保留著他的歸德侯爵位,而且拜為廷尉,行使大將軍的職權。當時,劉秀雖然已經打敗樊崇等領導的赤眉起義軍,但是仍然麵臨著豪強割據、全國分裂的局麵。東方有張步,占據青州十二郡;北方有彭寵,占據漁陽等郡;西方有隗囂,占據天水等郡;西南有公孫述,占據益州全部。劉秀為了統一天下,逐步削平割據者,不斷地發動戰爭。

建武八年(公元32年),岑彭率軍跟著光武帝劉秀攻下天水之後,與大將吳漢一起率軍把隗囂圍困在西城。當時,占據益州的豪強公孫述同部將李育一起率兵援救隗囂,扼守著上邽。光武帝劉秀留下蓋延、耿弇領兵包圍上,而自己驅車東歸洛陽。劉秀給岑彭下了一道詔書,說:“西城和上邽兩城攻下之後,便可率軍去攻打蜀地的敵人。其實人就是不知足。已經平定了隴地,還想得到蜀地。每打一仗,頭發都要變白啊。”岑彭接到詔書之後,築堤阻塞穀水,然後決堤放水淹西城,幾乎把西城淹沒。這時,隗囂得到了援兵,逃脫掉了。漢軍因為糧食用盡,也隻好退兵了。

得人遺契

“得人遺契”的這個典故諷刺那些把希望寄托在不切實際的願望上,力圖不勞而獲。

此典出自《列子·說符》。

宋國有個人,在外出的路上,拾到一張別人遺棄的廢契據,不禁異常欣喜。他急急忙忙跑回家去,把它藏了起來,並悄悄屈指計算契據的期限,十分得意地告訴鄰居說:“我發財的日子快到了。”

點石成金

“點石成金”比喻把別人不好的文章改為好文章。

此典出自《神仙傳》:“許遜,南昌人。晉初為旌陽令,點石化金,以足逋賦。”

晉代初年,有一個縣令叫許遜。此人雖身在官場,其實卻是個道士。他經常咒符作法,並編造一些離奇古怪的故事,以便讓人們相信他真的是位道術高深的仙人。《神仙傳》記載,許遜在當旌陽令的時候,老百姓交不起租子,他施展法術,把石頭點化成黃金,替百姓上繳欠租。

東壁餘輝

“東壁餘輝”形容希望沾點別人的光,使自己得到幫助和照應。

此典出自漢代劉《列女傳》。

傳說很久以前在齊國東海地方有一個女子,名叫徐吾,她的家境非常貧寒。每天夜裏,她與鄰女們聚在一間大屋子裏紡線績麻,而照明的蠟燭則由各人從家裏拿過來。

徐吾因為窮,所以她帶來的蠟燭最少。有一個姓李的女子很不滿意,便對其他人說:“徐吾帶的蠟燭不夠,以後不要她來和我們一起幹活了。”

徐吾聽了她的這話後,憤憤不平,她分辯道:“你怎麼能這樣說呢?大家都看得到,我每天來得最早,走得最遲。天天打掃好房間鋪好席子等你們來。坐的時候也主動地坐在下麵。這都是因為我窮,自己知道帶的蠟燭太少。何況,同一間屋子內,多我一個人,燭光不會暗淡一點;少我一個人,燭光也不會明亮一些,而我隻要借東牆上的餘光,每天幹自己的活。請你們不要吝惜那一點餘光,就讓我蒙受大家的同情與恩惠吧。”

大家見徐吾說得很有道理,而且她也確實讓人同情,便都不再有異議,而姓李的女子也無話可說了。從此以後,徐吾仍天天與鄰女們在一起紡線績麻,也不再有人因為她帶的蠟燭少而說三道四了。

東海黃公

這則典故由漢代雜戲“東海黃公”改編而來。原意諷刺妄求非分的人。

此典出自《鬱離子》:“安期生得道於之罘山。持赤刃以役虎,左右指使進退如役小兒。東海黃公見而慕之。謂其神靈之在刀焉,竊而佩之。行遇虎於路,出刀以格之。弗勝,為虎所食。”

安期生在之罘山得道成仙。他拿一把紅色的刀便能夠驅使老虎。他用刀左右指揮,要老虎進就進,退就退,就像使喚小孩子一樣。東海有個黃公,看到這種情況,非常羨慕安期生。他以為安期生的神妙本領就在刀上,於是就偷來了那把刀並佩帶在身上。不久,在路上碰到老虎,黃公拿出刀來與虎搏鬥。誰知那刀一點兒也不靈。黃公鬥不過老虎,就被老虎吃掉了。

東食西宿

“東食西宿”比喻貪利的人企圖兼而有之。

此典出自《藝文類聚》卷四○引《風俗通·兩袒》:“俗說,齊人有女,二人求之。東家子醜而富,西家子好而貧。父母疑不能決,問其女定所欲適:‘難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兩袒。怪問其故。雲:‘欲東家食西家宿。’”

戰國時候,齊國有一個女子,長得漂亮無比,父母愛如掌上明珠。她家附近住著兩家人,東家住一個大財主,家財萬貫,可是這財主相貌生得非常醜陋。西家住著一個讀書人,他很有才學,相貌十分英俊,但卻家徒四壁。

有一天,東、西兩家同時托人來說親,她父親一時不能決定,於是便和她商量,說:“現在東、西兩家都來求婚,我們做父母的一時拿不定主意,你自己喜歡哪一家,不妨說一說。”那女子嬌羞萬分,默不作聲。她父母以為她害羞,難於啟齒,於是又說:“這樣吧,你既然是不好開口。那麼如果你喜歡東家,就舉起左手;如果你喜歡西家,就舉起右手。”

沒想到那女子把兩雙手都舉起來。她父母驚駭不已,問道:“這是什麼意思?”她答說:“東家那人富而醜,西家那人貧而美,我願嫁到東家食,再退到西家宿。”

囤積居奇

“囤積居奇”或稱“奇貨可居”這個典故比喻把某種貨物或所擅長的學識、技能暫時囤積或隱藏起來,以待時機。

此典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

戰國時候,衛國濮陽(今屬河南)有個商人叫呂不韋,經常來往於當時的各國經商。當他到了趙國都城邯鄲時,了解到秦國昭襄王的孫子異人正在趙國做人質,被羈留在叢台這個地方,而且窮困潦倒。呂不韋便根據他平時做生意賺錢的思想,想把異人當做一件奇特的貨物積囤起來,以等待時機大賺一筆。於是,他回家後問他父親:“耕田的利益有幾倍?”他父親回答說:“十倍。”他又問:“如果扶助一個人當上國君,掌握天下,這種利益有幾倍呢?”他父親笑道:“怎能得一個人把他扶助做國君呢?如果真是這樣,利益便有千千萬萬倍,無法估計。”於是,呂不韋便拿出錢來結交了監守異人的趙國大夫公孫幹,通過公孫幹介紹認識了異人,並且私下對異人說,他準備拿出一千金子到秦國勸說秦太子和太子最寵愛的妃子華陽夫人,想方設法把異人弄回秦國去。異人聽了當然求之不得。

不久,呂不韋的計謀果然成功了,異人逃回秦國,華陽夫人認他做嗣子,太子安國君叫他改名為子楚。後來,秦昭襄王和太子安國君相繼死去,子楚便繼承了君位,稱莊襄王,拜呂不韋為相,封為文信侯。

二分明月

“二分明月”比喻某一個地方的繁華,或比喻人才薈萃。

此典出自唐朝詩人杜牧,在他的一首詩裏,這樣寫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明月在揚州。”為什麼他要說天下的明月僅有三分,而揚州一地就占去了二分呢?因為揚州這個地方,在隋、唐時代非常繁華,鼎盛一時。

揚州,在古代並不是專指現在這個江都縣境。這名字由來已久,在《禹貢》中就為九州之一。那時候,不但海淮一帶都稱為揚州,就是江南一帶也叫揚州。周秦時,現在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和福建各省,都屬於揚州。東漢年間,揚州州治在今安徽和縣。三國時,魏、吳均有揚州。魏在今安徽合肥,吳在今南京。到隋文帝統一南北,才把揚州放在江都,也就是今天所說的揚州。唐、宋、元、明、清幾個朝代,因揚州是運河入江要道,南北交通必經之地,萬商雲集。淮南鹽官以它為中心,江南各省漕米(即征收來的公糧)以它為轉運站。所以揚州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極其繁華富庶的地區。所謂“二分明月在揚州”,也就是形容揚州的繁華占有了天下三分之二的風光。

分一杯羹

“分一杯羹”亦作“分我杯羹”,表示要求分享利益。

此典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秦朝末年,楚漢相爭。劉邦和項羽為了爭奪天下,大戰七十次,小戰四十次,劉邦屢戰屢敗,受盡了項羽的欺侮。但最後垓下一戰,劉邦卻大獲全勝。

當項羽平定東方諸侯叛亂之後,又向西進發,與劉邦的漢軍都駐紮在廣武山上,中間隔著廣武澗,雙方對峙了很長一段時間。

正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叫彭越的人在梁地屢次起兵攻打項羽的楚軍,截斷楚軍運糧交通線。項羽非常憂慮,想盡快打敗劉邦,激他出戰。他命令手下擺出祭祀用的高案桌,把在戰亂中抓到的劉邦的父親放在高案桌上,並通知劉邦說:“如果你不立刻投降,我就把你的父親煮死。”劉邦說:“當初,我和你都是楚懷王的臣子,接受他的命令,楚懷王曾經吩咐說:‘你們二人要結為兄弟。’所以說,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如果你一定要把自己的父親煮死,就分給我一杯肉湯吃吧。”項羽被氣得暴跳如雷,當即要殺掉劉邦的父親。項羽的叔父項伯趕緊勸阻說:“天下大事是難以預料的,你不要把事做得太絕。況且,像劉邦這種為爭奪天下而戰的人,是不會顧及家人安危的。即使你殺了他的父親,也沒有什麼好處,相反隻會結下冤仇,埋下禍根。”項羽覺得項伯的話很有道理,就聽從項伯的意見,沒有煮死劉邦的父親。

富翁五賊

這則典故揭露了富人的本質,正如孟子所說:“為富不仁”。

此典出自《廳史》。

從前,有一個士人和一個富翁做鄰居,自己家境長期貧困,經常羨慕鄰家富有快活。這一天,他穿戴齊整去謁見富翁,並請教致富的途徑。

富翁告訴他說:“求富不是件容易的事啊!你先回去戒齋三天,然後我再告訴你致富的方法。”

士人就依照富翁的話去做了,然後又再次去謁見。富翁便讓他在屏風外麵等著。富翁擺設高幾,接受對方請求拜老師的禮物,作了個揖,而後請士人進屋說:“大概說來,求富的道理,應當首先革除五大禍害。如果五大禍害不革除,那麼就不會得到富貴。”

於是,士人就問富翁是哪五大禍害。

富翁說:“就是世界上所謂的仁、義、禮、智、信這五大禍害呀!”

士人聽罷,掩口嘿然而去。

穀賤傷農

“穀賤傷農”原指豐收時,糧商壓低糧價,使農民受到損害。後來,人們用它泛指糧價過低損害農民的利益。

此典出自《新五代史·馮道傳》:“明宗問曰:‘天下豐登,百姓濟否?’道曰:‘穀貴餓農,穀賤傷農。’”

五代時,有一個人叫馮道,字可道,在(後)唐莊宗(李存勖)時任戶部侍郎、翰林學士。他勤儉節約,刻苦自勵。在一次戰鬥中,在軍中隻為自己搭一個茅屋,不設床席,隻在草墊上坐臥。所得俸祿,與手下人共享,與仆役們一起吃飯,毫不講究特殊。某將掠得美女送給馮道,他不好意思謝絕,就暗地裏把美女安排在其他地方安歇,想方設法把她送回家裏。在父喪期間,他回家鄉盡孝守喪。正好遇到饑荒,百姓大饑,於是馮道就拿出自己的錢財賑濟鄉親們,同時親自耕田、打柴。有的人家無力耕種田地,馮道就在晚上悄悄地替他們耕作。人家感謝他,他並不認為自己幹了多麼了不起的事。

(後)唐莊宗死後,唐明宗(李嗣源)即位,馮道當了宰相。唐明宗天成(公元926~930年)、長興(公元930~933年)年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朝野上下一片安寧景象。馮道提醒唐明宗要有深謀遠慮,居安思危的意識。

唐明宗問道:“天下雖然五穀豐登,但是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了嗎?”馮道回答道:“在歉收時,糧商抬高糧價,農民吃不起,發生饑荒;在豐收時,糧商壓低糧價,使農民受到損害。”同時,馮道給唐明宗背誦文人聶夷中的《田家詩》,這首詩淺顯易懂,唐明宗特別喜愛,就讓左右的人記錄下來,常常吟詠。

好討便宜

“好討便宜”的這個典故諷刺那些貪占小利之人。

此典出自《笑府》:“一人好討便宜,市人相戒,無敢過其門者。或攜沙石一塊,自念無妨,徑之。其人一見,即呼:‘且住!’急趨人取廚下刀,於石上一再鐾,麾曰:‘去!’”

有個人非常喜歡占便宜,因此全城的人都防備著他,不敢從他門口走過。有一個人拿著一塊沙石,自以為沒有什麼關係,便徑直從他家門口走過。那個人一見,就對他說:“慢走!”於是急忙跑進家裏拿了廚房的菜刀出來,在沙石上鐾來鐾去,把刀磨快了,才對他揮揮手說:“去吧!”

好逸惡勞

“好逸惡勞”指喜歡安逸,厭惡勞動。

此典出自《後漢書·方術傳·郭玉傳》:“為其療也,……好逸惡勞,四難也。”

東漢時,有一個叫郭玉的人,對醫學,特別是對針灸術很有研究,曾著有《針經》、《診脈法》等書。郭玉家境貧寒,曾經當過乞丐。他的醫術學好後,給差役雜工治病,卻有時治不好。有一次,漢和帝讓一個貴人(妃嬪的稱號,東漢光武帝劉秀時開始設置,僅次於皇後)穿上雜工的衣服,換了個地方,讓郭玉去給她看病。郭玉詢問了一下病情,隻紮了一針就治好了她的病。漢和帝感到非常奇怪,就問郭玉是什麼原因。郭玉說:“王公貴族處於尊貴的地位,哪一個都在我之上,給他們治病的時候,我總是懷著一種恐懼的心理。給這些人治病有四難,其中一難,就是這些人長期以來好逸惡勞,所以得了病就比較難治。”和帝認為,郭玉說得非常有道理。

和璧隋珠

由於“和氏璧”與“隋珠”都是世上稀有的寶貝,所以後來人們便用成語“和璧隋珠”比喻那些極其貴重的珍寶。

此典出自《韓非子·和氏》和《淮南子·覽冥訓》。

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他在山裏偶然發現一塊璞玉,喜不自勝,立即就把玉獻給楚厲王。楚厲王見到送來的璞玉滿心歡喜,便找來玉匠,讓他們辨認一下玉的質地。玉匠辨認了一下璞玉,搖搖頭說:“大王,這不是什麼玉,而是一塊普普通通的石頭!”楚厲王聽說卞和送來的是一塊石頭,惱羞成怒,氣急敗壞地說:“你竟敢騙我,真是好大的膽子!”於是他命令將卞和的左腳用刀砍去。

事隔不久,楚厲王死了,楚武王即了位。卞和又捧著那塊璞玉來見武王。楚武王接過璞玉,又請玉匠來辨認,玉匠仍然說那塊玉隻是一塊石頭。於是,楚武王命令將卞和的右腳砍下。

後來,楚武王又死了,楚文王即了位。卞和聽到了這個消息,就抱著那塊璞玉,在荊山腳下號啕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他哭得非常傷心,眼淚哭幹了,眼睛裏淌出了血。這件事很快便傳到楚文王的耳朵裏,文王覺得很奇怪,就派人去問個究竟,派去的官員找到了卞和,問他:“你為什麼哭呢?天底下像你這樣被砍去雙腳的人有很多呀,為什麼偏偏你這樣悲痛呢?”卞和止住哭聲,悲傷地說:“我並不是因為失去了雙腳而悲痛,我悲痛的是,奉獻給大王的璞玉,本來就是一塊寶玉,卻被人當成石頭;我對大王是真心實意的,卻被人家說我是騙子。這是讓我悲痛的事嗬!”

官員把這件事情告訴了楚文王,文王就將卞和請進宮中,又找來玉匠把那塊璞玉進行加工,果然得到了世間罕見的美玉,於是就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和氏璧”。從此以後,和氏璧便成了極其名貴的珍寶。

“隋珠”也是一件寶物。傳說古時候有個“漢東之國”,國內有個姓姬的諸侯,叫做“隋侯”。有一天,隋侯在路上碰到一條大蛇,這條大蛇受了重傷,半截身子都快要折斷了。隋侯非常可憐它,就回家取來藥,給蛇敷在傷處,又用布帶為它包紮好,蛇便鑽進樹叢離去了。

過了好幾天以後,有一次隋侯在江邊搭船,忽然一條大蛇從江中浮起,昂著頭向他遊過來。隋侯嚇得驚慌失措、魂不附體。可是那條蛇卻沒有傷害他,反而從嘴裏吐出一顆碩大的珍珠。這時隋侯仔細一看,才看清楚這條蛇正是從前他救過的那條受傷的大蛇。他心裏頓時明白了:“啊,原來這條蛇為了報答我的救命之恩,就從江中銜了一顆珍珠送給我!”於是他高興地接過那顆珍珠。後來,人們便把這顆神奇的珍珠,稱作“隋珠”。

患得患失

“患得患失”形容老是考慮個人得失。

此典出自《論語·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有一次,孔子在批評一些品德惡劣的人時說:“難道可以和這些品德惡劣的人一起事奉君主嗎?這些人在沒有得到(官位)時,總擔心得不到。如果得到了(官位),又擔心會失掉。(一個人)如果如擔心失掉(官位),那就會無論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活佛索錢

這則典故,揭示了敲詐勒索的行為。

此典出自《笑讚》。

唐僧去西天取經,走到雷音寺,師徒三個人見到佛祖。佛祖就讓一個弟子帶他們去拿真經。迦葉長者向他們索要回報。唐僧無奈,隻好把唐朝皇帝賜的紫金缽盂給了他。豬八戒非常氣憤,回去稟報佛祖說:“迦葉長者向我們索要回報,得了個紫金缽盂。”迦葉長者十分羞愧。佛祖說:“佛家的弟子也要穿衣吃飯。以前舍衛國的趙長者讓眾弟子下山,也將這個念了一遍,結果討回了三鬥三升的麥粒黃金。你那個缽盂裏頭有多少金子,也值得說一下。”說得豬八戒就好像箭射穿了大雁的嘴,怒氣衝衝地就出去了,嘴裏還說:“原來見佛祖也是要錢的。”唐僧說:“你不要煩惱,等我們回去了,替別人念經也不會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