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五經:《春秋》(17)(2 / 3)

晉國使者董褐準備回去複命的時候,夫差又對左部的軍吏說:“你去抓少司馬茲和五個王士,讓他們坐在我的麵前。”這六個人便一起坐在夫差的麵前,當著董褐的麵自殺謝罪。董褐心驚膽顫地回去複命,他對執政者趙鞅說:“吳王似乎麵帶憂慮,可能是他寵愛的妾或者嫡子死了,要不就是國內發生了叛亂,或者越國入侵,他已經被逼到困境。我聽說,人被逼到困境的時候會變得非常殘暴,我們如果與他交戰可能要吃虧,不如先與他歃血為盟,但要注意不白白答應他就是了。”趙鞅同意了。

董褐又來到吳王麵前傳達晉國的意思:“敝國國君不敢親自露麵,派我前來複命。晉國答應恢複周天子的俸祿。雖然以前都是晉國率領諸侯國朝奉,不過現在貴國國君的聲望已經傳遍東海,這件事已經傳到周天子的耳中,認為吳國逾禮了,諸侯國這才不敢唯吳國馬首是瞻。如果貴國國君不鄙視和冒犯周天子的話,並且自稱是‘吳公’而不是‘吳王’的話,我們晉國願意順從吳國,與貴國國君歃血為盟。”

夫差急著結束黃池之會回國,便爽快地答應了,於是夫差代表吳國先歃血,晉國國君排在他後麵,表示晉國願意聽命於吳國。

夫差擔心越國繼續作亂,會導致齊國、宋國聯合攻擊自己,於是派王孫雒率領步兵先回國。王孫雒在歸國的途中,燒了宋國國都北麵的外城,以示警告。另一方麵,夫差派王孫苟向周天子報告黃池之會的結果。

周天子得知吳王已經成為新的霸主,便說了一些冠冕堂皇的話:“吳王這是要繼承先君的傳統,擁戴寡人啊,寡人對此表示欣慰。周王室屢遭禍患,現在既然吳王願意與寡人同心同德,這真是寡人的福氣。寡人希望吳王健康長壽,使他偉大的德行得以長久地流傳!”

周天子的這番話,等於承認了夫差新的霸主地位。不過傳統認為,黃池之會雖然幫助夫差實現了霸主的夢想,讓楚國的霸業達到頂峰,但同時也標誌著吳國霸業的衰落。因為越國趁此機會襲擊吳國,吳國受到重創,國勢開始衰落。因此,黃池之會除了給夫差一個虛名,沒有給吳國帶來任何實際利益,反而導致了吳王的衰亡。

白公亂楚

昔日太子建逃出城父時,相繼逃到宋國、鄭國、晉國。他在晉國的時候,與人謀劃襲擊鄭國,並以臥底的身份回到鄭國去,被鄭國人殺死。太子建有個兒子,叫做勝,他此後長期居住在吳國。

楚國的令尹子西憐憫勝的身份,想召他回國。葉公認為不可,他說:“聽說勝為人狡詐而好作亂,召他回國,恐怕對楚國不利。”

子西卻說:“我聽說的勝,為人誠信有勇,不會做出對別人不利的事。我們可以將他安排到邊境上去,駐守楚國邊疆。”

葉公則說:“做事符合仁義,叫做誠信;做人遵循道義,叫做有勇。聽說勝喜歡許下諾言,手下有很多不怕死的死士,這就說明他有野心。實踐自己的諾言,不能叫做誠信;有死士不怕死,這並不是勇敢。如果你堅持將勝找回來,恐怕日後會後悔。”

子西不聽勸告,堅持將勝召回楚國,將他派往靠近吳國的邊境地區駐守。勝從此被稱做白公。

不久,勝請求討伐鄭國。子西不同意,他說:“目前楚國的政局尚不穩定。如果一切走向正軌,我會記得討伐鄭國以報你父親的大仇。”

過了一些日子,勝又請求討伐鄭國,這次子西同意了。但是楚國還沒來得及出兵,晉國就出兵攻打鄭國了。楚、晉向來不合,楚國於是支持與晉國抗衡的鄭國,與鄭國結成聯盟。

勝知道這個決定之後,大怒:“拯救鄭國?仇人真是離我越來越近了。”於是他“磨刀霍霍”,準備報仇。

子朝的兒子子平看到勝親自磨劍,覺得奇怪,就問:“王孫您為什麼親自磨劍呢?”

勝回答說:“勝我以直爽而聞名,不告訴你怎麼稱得上直爽呢?我也不瞞你,我要用這劍殺了你的父親。”

子平將勝的話告訴了子西,子西不以為然地說:“勝像個蛋一樣,我要保護他破殼而出並長大。如果將來我死了,隻有他有資格擔任我們楚國的令尹、司馬。”勝聽了子西的話,不但不心存感激,反而說:“子西這人太狂妄了。將來他要得到好死,我就不叫勝。”對於這樣赤裸裸的叫囂,子西一點也不在意,更沒意識到勝可能會造成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