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艾爾·杜邦

艾爾·杜邦,生於法國巴黎塞納河畔的古都尼摩爾,1789年舉家遷往美國,是美國杜邦公司的最初創業者。

艾爾的父親皮艾爾·S·杜邦出身貧寒,世代以製造鍾表為業,但他具有出色的政治才幹,曾活躍於法國的政治舞台,與當時美國的傑斐遜、富蘭克林熟識,這對日後杜邦家族在美國的發展影響深遠。1789年路易王朝倒台,杜邦一家隻得遷往美國。在美國皮艾爾·S·杜邦實行了幾次投資計劃均遭失敗,這一切直到小兒子艾爾·杜邦火藥廠的建立才發生改變。

一次打獵中,艾爾的槍支發生了幾次爆炸。這些爆炸激發了艾爾的靈感,他意識到美國火藥主要依靠進口,而戰爭的機會將會使火藥前景無限。早在法國,艾爾由於受到父親的一位朋友——化學家拉瓦錫的影響,對炸藥研究十分著迷,並且也熟悉炸藥的製作過程,這一切為他的發展提供了基礎。艾爾首先獲得了美國政府的支持,從法國帶來了機械和技師。1840年,艾爾·杜邦的首批黑色火藥製造出來了。由於它色澤鮮豔,爆炸力強,品質不亞於任何歐洲火藥,因此獲得了大量訂單。僅美國海軍一下就訂購了22萬英鎊的火藥。1812年美英戰爭的爆發使杜邦火藥名聲大振,成為軍方首選產品。戰後,礦山、道路、港口的長足發展使杜邦火藥供不應求,銷售額年年上升。1834年,艾爾去世時,杜邦工廠已經名揚全美了。

艾爾去世後,三個兒子繼承了父親的事業。1846—1848年的美墨戰爭使得公司快速發展。1861—1864年的美國內戰時期,支持北方也使得杜邦公司獲得軍方讚賞,這些戰爭使得杜邦家族的財富再次獲得巨大的增長,為杜邦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艾爾的二兒子亨利曾說過:“我們具有全部的決定權,沒有任何障礙。從現在起,我們要為全世界製定火藥價格。”

就在杜邦家族欣欣向榮時,艾爾的長子阿爾弗萊德的次子拉蒙不慎被炸藥炸死,五年後亨利也因病辭世。之後,杜邦家族的繼承人改原先夥伴關係為股份關係,按人平均分配股份。在分股份的過程中,為公司做出巨大貢獻的拉蒙之子皮艾爾沒有得到任何股份,於是他離開了杜邦。艾爾的小兒子阿雷克斯的長子猶仁出任杜邦總裁。猶仁死後,杜邦家族真正經曆了一次危機。猶仁死時沒留下遺囑,也未指定繼任總裁。家族會議上大家亂成一團。信心不足的董事會最後決定賣掉公司。關鍵時候,阿爾弗萊德找回了皮埃爾,由皮埃爾負責公司財務,由皮埃爾堂兄科裏出任總裁,股東的股權則變成了對杜邦公司的債權。一場危機度過了,曆經百年的杜邦公司以昂揚的步伐走入20世紀。

杜邦的新一代領導班子身手不凡。他們迅速吞並了另兩家火藥大公司——拉福林和南德,並將亨利時代杜邦公司與以上兩家公司合建的雷伯諾化學公司也收入麾下。但這時公司又陷入了困境,因為原杜邦公司銷售人員瓦德爾突然辭職,另立門戶,從杜邦公司奪走了不小的市場份額。後瓦德爾工廠發生不明爆炸,於是瓦德爾狀告杜邦公司,在全國引起軒然大波,杜邦公司被分為了三個公司。分割後的杜邦公司依然強大,沒多久就控製了那幾個公司。1915年,杜邦公司又起一波。總裁科裏宣稱將出售手中所有杜邦公司的股票。在當時杜邦公司前景一片光明的情況下,此舉確實令人費解。最後杜邦家族決定內部收購,皮埃爾獲得了科裏的50%的股權,他從購買科裏的股票交易中淨賺了2000多萬美元。

杜邦公司的皮艾爾時代到來了。火藥業使杜邦公司大發戰爭財,但皮埃爾的助手拉斯科布卻居安思危。他認為,戰後以火藥業為主導的杜邦公司將陷入困境。於是皮埃爾開始了多元化經營。其中之一就是進軍汽車業。1920年杜邦公司掌握了通用汽車公司23%的股權,由皮埃爾出任通用董事長,杜邦家族成了美國汽車業新的一霸主。同時,皮埃爾還決定杜邦公司進軍染料工業、橡膠工業。杜邦尼龍的出現,引發了全世界女性的服裝革命。僅以尼龍絲襪為例,該產品上市的頭一年就盛況空前,共賣出了6400萬雙,徹底壟斷了世界絲襪市場。到現在為止,杜邦公司的經營範圍擴展到化纖、醫藥、石油、汽車等領域。

霍華德·休斯

霍華德·休斯,1805年12月24日出生於美國休斯敦,1956年4月5日去世。他的父親是個石油投機商。

霍華德·休斯是美國少有的幾個享有世界聲望的富豪之一,美國人把他作為一個英雄來看待。他的一生可謂轟轟烈烈,充滿了冒險和刺激。最終,經過個人的不懈努力和奮鬥,他擁有25億美元的資產。

休斯16歲時,他的母親在一次小手術中,因麻醉失敗而死在手術台上。兩年後,老休斯也死於心髒麻痹,享年54歲。他留下的資產約合75萬美元。

葬禮結束後,在處理遺產問題的公聽會上,老休斯的親朋好友們都認為休斯剛滿18歲,應該去上大學,他的財產應由他的伯父魯帕特代管,直到他年滿21歲。魯帕特是一位很有名氣的劇作家,也很富有,他並不想爭遺產,但他同意親戚們的意見,認為小休斯還沒有掌管財產的能力,應該去上大學。

當法官征求休斯本人意見時,出乎眾人的預料,他很堅決地表示不想再讀書。一向沉默寡言的他竟滔滔不絕地說出一番道理:“根據我父親的遺書,休斯公司的一半股份歸我母親,這是我父親在我母親去世以前立的遺囑。現在母親不在人世了,所以母親的那一份應該由我來繼承;剩下的一半,也就是遺產的1/4也是屬於我的。最後的1/4才由親友們均分。我希望他們同意,由我把他們的那一部分全買下來。我要擁有休斯公司百分之百的股份。”

親戚們全愣了。法官問:“你用什麼來收購他們的股份?”

“我向銀行貸款,用房產做抵押!我已經是成年人,不需要監護人,並可以繼任我父親休斯工具公司的董事長職務。法官先生,是這樣嗎?”

就這樣,年僅18歲的休斯,憑借過人的魄力,在他父親去世4個月時取得了銀行的貸款,用現金買下了親友們所繼承的那部分遺產,成了休斯公司惟一的主人。

年輕的休斯對電影很有興趣,休斯公司開始投資電影業,並很快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休斯酷愛駕駛飛機,有一次,當他駕著單人操縱的私人飛機在馬利布海岸上空盤旋時,突發奇想:拍一部表現空戰的片子不是會很受歡迎嗎?他想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空軍中校達寧率領7架索匹茲駱駝號戰鬥機,從巡洋艦上起飛,轟炸德軍東德倫空軍基地。那是一次出色的越洋轟炸,英軍隻損失1架飛機,炸沉了兩艘敵艦和兩艘飛艇。休斯決定將這次空戰搬上銀幕。當時還沒有表現空戰的電影特技,他準備用真正的飛機,拍一部比實戰還要刺激還要壯觀的空中大戰片,片名為《地獄天使》。

為了拍這部電影,他僅飛機使用費就花了210萬美元,租用了87架飛機,其中有法國的斯巴達戰鬥機、英國的SE5戰鬥機、駱駝號轟炸機、德國的佛克戰鬥機,還有飛行員135名,臨時演員2000名;攝影師人數之多幾乎占好萊塢攝影師總數的一半。美國電影界都為之震動。

在拍攝過程中,他又突發狂想:要拍德國齊柏林號飛艇襲擊倫敦,要將真的飛機在空中被擊落。他認為這樣才能使觀眾感到刺激。

他的秘書企圖阻止這瘋狂的舉動:“真的要擊落嗎?就算是中古型的齊柏林飛艇,一艘也不少於50萬美元呀!”

休斯毫不在乎:“是的,就買那種飛艇,然後讓它轟轟烈烈地爆炸燃燒。沒關係,就這樣做。”

拍攝俯衝轟炸場麵時,他要求飛行員從距地麵30米高處衝下去,撞在地麵上爆炸燃燒。飛行員沒有一個人願意幹,誰都知道那是要出人命的。

沒有人願意冒這個險,休斯說:“那麼我來飛給你們看!”

他真的上了飛機,而且他的確沒有來得及跳出來,當飛機向地麵俯衝時,突然翻了個跟頭,接著就呼嘯墜地。

“休斯死了!”人群中發出一片驚呼。

然而,也許是命運之神特別鍾愛這個大膽的年輕人,就在飛機即將燃燒時,休斯居然艱難地從駕駛艙裏爬了出來,他的傷勢並不太重,隻是臉頰骨折,後來留下一塊疤。

拍這部片子,休斯花了兩年時間,投資300萬美元。公映後,上座率果然很高。

休斯對飛機非常執迷,在拍《地獄天使》之後,他曾參加了在邁阿密舉行的一次全美短程飛行比賽,休斯以302公裏的時速一舉奪冠。可他並不滿足於這樣的成績,他的目標是要打破世界紀錄。1927年,美國飛行員林白駕機用33小時30分飛越大西洋,轟動了世界,被美國人稱為“世紀英雄”。休斯為了打破林白創下的紀錄,開始致力於新型飛機的研製,他有兩位優秀的飛機設計師:帕瑪和歐提卡克。他們將未來的飛機命名為H1。

歐提卡克是一位機械工程師,也熱衷於飛行,在拍《地獄天使》時,他是休斯聘用的一名演員,後來得到休斯賞識,被任命為主任設計師。歐提卡克對製造新型飛機有許多大膽的構想,對瘋狂追求速度的休斯來說,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在那個秘密的飛機製造廠裏,他們不斷改進飛機的外形,選用性能最好的1000匹馬力的普拉特·惠特尼引擎,用了15個月的時間,終於製造出機身長度為82米,機翼長76米的H1型單翼飛機。因為機身特別短,誰也不知道它能在空中飛多久,休斯的公司裏沒有人敢駕機試飛,休斯決定親自試飛。

1935年9月12日,一切準備工作就緒時,日已偏西。負責速度測試的裁判技師建議明天再飛,因為現在接近黃昏,飛行逆光刺眼。休斯卻等不及了,他早已穿上飛行服,跳進機艙,啟動了飛機引擎。飛機升空了。

第一次測試速度達到每小時556公裏。裁判技師通過無線電告訴他:這一次不算,因為違反航空協會的規則,沒有做水平飛行。於是,休斯在空中繞了個圈,又做第二次水平飛行。

“世界紀錄,時速已達566公裏!”耳機裏傳來裁判的叫聲。

休斯興奮極了,沒有立刻降落,繼續飛,還想創造新的世界紀錄。第三次飛卻隻有542公裏。他不甘心,再飛一次!

“567公裏。”又是一個新的世界紀錄!

休斯臉上露出得意的微笑,卻仍不願停下,又飛第五次、第六次……突然間,引擎停止了工作,他這才發現主油箱已經沒有油了。他連忙去按瞬間補油的按鈕,可是無濟於事,太遲了,發動機已經完全停下來了。

休斯打算以滑翔的方式緊急著陸,但卻控製不了飛機,H1以垂直下落的速度向地麵衝去。

這時,天已經暗下來,地麵上的航空協會會員們忽然看不見休斯的飛機了,無線電也失去了聯係。眾人吃驚不小。

休斯竭盡全力,總算控製住飛機,在一片甜菜地裏平安迫降了。當航空協會的人趕到那裏時,隻見飛機完好地躺在那兒,休斯一手拿著筆記本,一手握著鉛筆,正得意地從機艙裏爬出來。他滿麵笑容:“我創下了世界紀錄,難道不是嗎?”

直到現在,那架飛機還被保存在華盛頓的斯密生航空博物館裏。

葉斯·路透

葉斯·路透是世界著名的路透通訊社的創始人。今日的路透通訊社與美聯社、塔斯社、安莎社鼎足抗衡。但路透在創建路透社的初始階段所付出的心血,誰又完全知曉呢?

結識大數學家高斯博士

路透的父親是一個猶太牧師。同別的牧師家的孩子一樣,路透從小就過著法規森嚴的生活。但他絲毫不想繼承父業當一名牧師,卻癡心想當一位商人。

父親去世後,他就下決心終止學業而去經商。在哥廷根有一個開銀行的表哥,他想求得表哥的幫助。

路透從此開始了他的商旅生涯。他不甘心整天無所事事地呆在表哥的銀行裏消磨時光,總想找點事幹幹。於是,他當推銷員,當沿街叫賣的小販,這些都為他積累了豐富的經商經驗。

一個偶然的機會,路透對銀行的彙兌業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當他在表哥的銀行裏擔任彙兌行情業務的工作時,經常在冥思苦想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更快地了解各國外彙行情的狀況?

一次,路透去見了大數學家高斯,他發現了高斯在彙兌行情的計算上出了一個大錯,並指了出來。這位大數學家不僅坦率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並且稱讚了路透的非凡才能,這件事成了他們後來頻繁往來的基礎。

當時,高斯正埋頭於一種劃時代的通訊工具——電報機的研製工作。這對一心想要盡快了解外國彙兌行情的路透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盡管他們二人對電報機持有截然不同的想法:前者熱心於發明創造,後者則側重於實際價值。

路透參加了高斯的電報機實驗,他用心地觀察著試驗的進展情況,心裏卻在琢磨著:如果能用這套設備傳送消息,便會發生情報革命,其結果有可能為一種新型的電訊活動服務。

沒想到,正是路透這麼隨便一琢磨,竟琢磨出一個世界通訊王國。

和自己的“老板”競爭

路透從高斯博士那裏獲益匪淺,他懂得了許多關於電報機的實用化知識與技術。懷著闖天下的雄心,去了德國首都——柏林。

在柏林呆了8年後,他又隻身去了巴黎。由於他熟練掌握了英、法、德三種語言,被巴黎最大的通訊社哈瓦斯通訊社聘為翻譯。

正式工作之後,路透對哈瓦斯通訊社龐大的通訊網驚歎不已。這家通訊社每天都能收到歐洲各地的主要報紙,從所有報紙中挑選有價值的文章譯成法文,作為通訊社的新聞稿,這些新聞稿不僅分送給巴黎的報紙,而且還向國外的客戶提供,甚至連俄國也購買哈瓦斯社的稿件。

由於路透努力工作,他很快就熟悉了業務。幾個月後,他主動提出了辭呈。

既然譯成法文的新聞在政界和財界很受歡迎,為什麼自己不能單獨經營呢?

第二年春天,路透也搞了一個通訊社,和自己的“老板”哈瓦斯公開競爭。

他的起居室變成了編輯部和印刷廠,社長、總編、發稿主任、翻譯、印刷工人、通訊員和收發員,全由路透一人兼任,夫人除了翻譯或抄抄寫寫外,還兼作“廚師”,兩人每天東奔西跑,忙得不可開交。

如果走進他們潮濕的起居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發了黴的窗簾布和壁爐中尚未燃盡的木炭。剩飯剩菜散落在木炭灰上,他們沒日沒夜地工作,已無暇顧及生活上的細枝末節了。壁爐牆上鑲嵌的大理石板裂痕累累,桌子底下還搭了狗窩。

利用電訊、火車、信鴿和

跑步,完成通訊大聯合路透夫婦在離開巴黎兩個月後,柏林同比利時交界處的古城亞琛之間的電報線正式開通。

哈瓦斯是個精明能幹的商人,聽到了這個消息後,認為有利可圖,立即派人前往亞琛調查,結果使他非常震驚,這條電報線的兩端已被人捷足先登了,搶他生意的不是別人,正是他以前的部下——路透。

此外,路透還在科隆設立了一個分站,收集德國各地的彙兌和證券交易的行情,再用火車送到布魯塞爾和安特衛普的訂戶手中。

當時德國已經有了係統的鐵路運輸網,有不少人利用火車進行通訊聯絡工作。路透也充分利用了火車這個工具,有人甚至說:

“通往亞琛的列車不裝上路透的快訊稿件就不開車。”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段時期後,市場上竟出現了搶購路透快訊的局麵。

然而,路透剛喘了口氣,分發距離卻出了問題:許多訂戶抱怨他們收到快訊的時間有早有晚太不公平。因為這些快訊大多是重要的市場行情,早點知道自然大有好處。

出現這個矛盾的原因就是由於訂戶散居各地,住處近的自然要先獲得信息。

路透為此想了一個新點子:在分發快訊時,再也不派人送或者郵遞,而是把所有的訂戶都集中在一個大屋內,按時向大家宣布。

1849年春天,路透的快訊服務已走入正軌。

正在這時,巴黎到布魯塞爾的電報線開通了。路透很快想到,如果再架設一條從亞琛到布魯塞爾的電報線,豈不把歐洲兩個最大的商業都市柏林和巴黎連結起來了?

然而,亞琛到布魯塞爾還沒有電報線,用最快的交通工具也得花9個小時。這種速度顯然不適於傳送快訊,時間拖久了,柏林到巴黎的消息就變成了舊聞,自然失去了價值。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路透絞盡腦汁設想了多種方案。

用專職郵差、騎馬信使和電報線接力的辦法都行不通。

怎麼辦呢?突然,一個新點子浮現在他腦海,他衝著妻子興奮地喊:

“火車要用9小時,用這個點子,兩小時就足夠了!”

接著,他滔滔不絕地說明了用信鴿傳遞稿件的設想。

於是,路透馬上向一個酒店老板租了一批信鴿。

每天上午,路透派往布魯塞爾的工作人員都要向亞琛報告有關信息,做法是:把布魯塞爾股市收盤價和巴黎發來的最後一封電報的內容都抄在一張薄紙上,然後讓鴿子帶過來。

這項工作看似簡單,其實不然。為了慎重起見,布魯塞爾要將三份同樣的信息綁在鴿子腿上。

在亞琛,路透夫婦和接鴿小組耐心等待鴿子飛回來。信鴿把信息帶回來後,立即複寫若幹份。

複寫一定要認真仔細,絕不能出現錯字和遺漏。這一工作一般由路透夫人來完成,她字跡工整、娟秀,仿佛印刷的一般,顧客沒有挑剔的。

從柏林到巴黎的快報體製,就是由電訊、火車、“跑步者”組成的。路透完成了通訊大聯合。

長跑的擔子自然而然落到路透肩上,當時33歲的路透,身強力壯,每天堅持跑步把稿子送到電報局。

路透社後來遷居英國,成為英國最大的通訊社。

約翰·摩根

約翰·摩根毫無疑問是華爾街的金融奇才,在其創業的人生道路上,充滿了冒險和投機鑽營。在幫助法國政府發行公債中,大膽改造,終於創建了金融聯合公司“辛迪加”。

摩根的金融管理方法一直延續至今。

與眾多白手起家的大財閥的發跡史一樣,摩根財產的聚斂,也是先從投機鑽營開始的。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又稱美國內戰,1861~1865年)爆發,林肯總統頒布了“第一號命令”,實行了全軍總動員,並下令陸海軍展開全麵進擊。

摩根與一位華爾街投資經紀人的兒子克查姆商量出了一個絕妙計劃。

克查姆說:“我父親在華盛頓打聽到,最近北方軍隊的傷亡慘重!”

摩根敏感的商業神經被觸動了:

“如果有人大量買進黃金,彙到倫敦去,會使金價狂漲的。”

克查姆聽了這話,對摩根不由得刮目相看。為什麼自己就沒有想到這點,兩人於是精心策劃起來——

兩人立即行動起來。他們先秘密買下400—500萬美元的黃金,將其中一半彙往倫敦,另一半留下。然後有意地將往倫敦彙黃金之事泄露出去。這時,估計有許多人都知道北方軍隊新近戰敗的消息,金價必漲無疑,那時再把手裏的一半黃金以高價拋出去。

當摩根與克查姆“秘密”地向倫敦彙款時,消息走漏了,結果引起華爾街一片恐慌。黃金價格上漲,而且連倫敦的金價也被帶動得節節上揚。摩根、克查姆大賺了一把。

1862年,美國內戰正酣。由於北方軍隊準備不足,前線的槍支彈藥十分缺乏。在摩根的眼中,這又是賺錢的好機會。

“到哪才能弄到武器呢?”

摩根在寬大的辦公室,邊踱步邊沉思著。

“知道嗎?摩根,聽說在華盛頓陸軍部的槍械庫內,有一批報廢的老式霍爾步槍,怎麼樣,買下來嗎?大約5000支。”克查姆又為摩根提供生財的消息了。

“當然買!”

這是天賜良機。5000支步槍!這對於北方軍隊來說是多麼誘人的數字。槍終於被山區義勇軍司令弗萊蒙特少將買走了,56050美元的巨款也彙到了摩根的賬下。

“這是比南軍更可怕的武器。”由於錯買了這些廢槍,而以瀆職罪免去司令職務的弗萊蒙特少將發出了這樣的感歎。聯邦政府為了穩定開始惡化的經濟和進一步購買武器,必須發行4億美元的國債。在當時,數額這麼大的國債,一般隻有倫敦金融市場才能消化掉,但在南北戰爭中,英國支持南方,這樣,這4億美元國債便很難在倫敦消化了。如果不能發行這4億美元債券,美國經濟就會再一次惡化,不利於北方對南方的軍事行動。

當政府的代表問及摩根,是否有辦法解決。摩根自信地回答:“會有辦法的。”

摩根巧妙地與新聞界合作,宣傳美國經濟和戰爭的未來變化,並到各州演講,讓人民起來支持政府,購買國債是愛國行動。結果4億美元債券奇跡般地消化了。

當國債銷售一空時,摩根也理所當然名正言順地從政府手中拿到了一大筆酬金。

輿論界對於摩根,開始大肆吹捧。摩根成了美國的英雄,白宮也開始向他敞開大門,摩根現在可以以全勝者姿態出現了。

1871年,普法戰爭以法國的失敗而告終。法國因此陷入一片混亂中。給德國50億法郎的賠款,恢複崩潰的經濟,這一切都需要有巨額資金來融通。法國政府要維持下去,它就必須發行25億法郎的巨債。摩根經過與法國總統密使談判,決定承攬推銷這批國債的重任。那麼如何辦好這件事呢?

能不能把華爾街各行其事的所有大銀行聯合起來,形成一個規模宏大、資財雄厚的國債承購組織——“辛迪加”?這樣就把需要一個金融機構承擔的風險分攤到眾多的金融組織頭上,這5000萬美元,無論在數額上,還是所冒的風險上都是可以被消化的。

當他把這種想法告訴親密的夥伴克查姆時,克查姆大吃一驚,連忙驚呼:

“我的上帝,你不是要對華爾街的遊戲規則與傳統進行挑戰吧?”

克查姆說的一點也不錯。摩根的這套想法從根本上開始動搖和背離了華爾街的規則與傳統。不,應該是對當時倫敦金融中心和世界所有的交易所投資銀行的傳統的背離與動搖。

當時流行的規則與傳統是:誰有機會,誰獨吞;自己吞不下去的,也不讓別人染指。各金融機構之間,信息阻隔,相互猜嫉,互相敵視。即使迫於形勢聯合起來,為了自己最大獲利,這種聯合也像春天的天氣,說變就變。各投資商都是見錢眼開的,為一己私利不擇手段,不顧信譽,爾虞我詐。鬧得整個金融界人人自危,提心吊膽,各國經濟烏煙瘴氣。當時人們稱這種經營叫海盜式經營。

而摩根的想法正是針對這一弊端的。各個金融機構聯合起來,成為一個信息相互溝通、相互協調的穩定整體。對內,經營利益均沾;對外,以強大的財力為後盾,建立可靠的信譽。他要克查姆把這消息透漏出去。

正如摩根所預料的那樣,消息一傳出立刻如在平靜的水麵投下一顆重磅炸彈,引起一陣軒然大波。

“他太膽大包天了!”

“金融界的瘋子!”

摩根一下子被輿論的激流卷入這場爭論的旋渦中心,成為眾目所視的焦點人物。

摩根並沒有被這陣勢嚇倒,反而越來越鎮定,因為他已想到這正是他所預期的,機會女神正向他走來。

在摩根周圍反對派與擁護者開始聚集,他們之間爭得麵紅耳赤。而摩根卻緘口不言,靜待機會的成熟。

《倫敦經濟報》猛烈抨擊道:“法國政府的國家公債由匹保提的接班人——發跡於美國的投資家承購。為了消化這些國債想出了所謂聯合募購的方法,承購者聲稱此種方式能將以往集中於某家大投資者個人的風險,透過參與聯合募購的多數投資金融家而分散給一般大眾。乍看之下,危險性似乎因分散而減低,但若一旦發生經濟恐慌時,其引起的不良反應將猶如排山倒海快速擴張,反而增加了投資的危險性。”

而摩根的擁護者則大聲呼籲:“舊的金融規則,隻能助長經濟投機,這將非常有害於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們需要信譽。投資業是靠光明正大獲取利潤,而不是靠坑蒙拐騙。”

隨著爭論的逐步加深。華爾街的投資業也開始受到這一爭論的影響,每個人都感到華爾街前途未卜,都不敢輕舉妄動。

在人人都感到華爾街前途未卜,在人人都感到華爾街不再需要喧鬧時,華爾街的人們開始退卻。

“現在華爾街需要的是安靜,無論什麼規則。”

這時,人們把平息這場爭論的希望寄托於摩根,也就是此時,人們不知不覺地把華爾街的指揮棒給了摩根。摩根再次被機會女神青睞了。摩根的戰略思想,敏銳的洞察力、決斷力,都是超乎尋常的。他能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情形下,表現得泰然自若,最終取得勝利。這一切都表明,他的勝利是一個強者的勝利,而不僅僅是利用輿論的勝利。

摩根作為開創華爾街新紀元的金融巨子,他一生都在追求金錢中度過,他賺的錢不下百億,但他死後其遺產隻有1700萬美元。

摩根從投機起家,卻對投機深惡痛絕,並針對華爾街的這一弊端加以改造,創造了符合時代精神的經營管理體製。他為聚斂財富而不擇手段,而他卻又敬重並提拔待人忠誠的人。

摩根在他76歲生日時逝去,他成功的經營戰略,至今仍影響著華爾街。

岩崎彌太郎

岩崎彌太郎是日本“第一財閥”三菱集團的創始人,他幼時生活在下層社會,由下級官員開始,逐步走上了經商的道路。由於經營官方的“土佐商會”成績卓著,後來他買下了商會,並改名為“三菱商會”,從事船運業。幾經周折,三菱不斷壯大,已擁有61艘汽船,占日本全國汽船總噸位的73%,成為海上霸王。岩崎彌太郎因病去世後。其弟弟岩崎彌之助繼承了家業,使三菱又由“海上王國”變成了“陸上王國”。到1970年,三菱壟斷集團44個公司的總資產已占日本全部企業總資產的1/10,被稱為日本“最強最大的企業軍團”。

1834年12月11日,岩崎彌太郎出生在四國安藝郡井口村的一個“地下浪人”的家庭。

1869年1月,因長崎土佐商會已被封閉,彌太郎由長崎調至土佐藩開成館大阪商會,7月被任命為開成館代理幹事。

1870年,土佐藩基於財務困難,決定縮小“大阪商會”。也正是這一年,明治維新政府認為藩營事業會壓迫民間企業,決定大舉廢止藩營事業。彌太郎在這一年9月來到東京,與後藤等商談,決定9月底“大阪商會”脫藩自立,以“土佐開成商社”這一民間商社的名義繼續營運。但是新商會在正式開張時,商號卻不叫“土佐開成商社”,而稱“九十九商會”。這個商號取名於土佐九十九灣。

1872年1月,“九十九商會”改為“三川商會”。1873年3月,彌太郎又將“三川商會”改名為“三菱商會”,正式向各界表明,三菱商會是他個人的企業。

三菱商會擁有原來隸屬於藩的商會財產以及汽船6艘、拖船2艘,庫船、帆船、腳船各1艘。彌太郎長久以來在官場服務,雖無大過,但也無所建樹。回想過去,彌太郎感慨萬千,他決心脫下官服,專心從事海運事業,準備大於一番,希望有所作為。

1869年,涉澤榮一被任命為大藏角租稅正(官員),即現在的國稅局長。當時,涉澤才30歲,他的上司是比他小一歲的伊藤博文。但是,涉澤在大藏省工作時,和他最默契的上司卻是井上馨。

1870年1月,涉澤等組織的郵政蒸汽公司成立後,毫不客氣地把許多民間的弱小船運公司擠到破產的邊緣,彌太郎的公司也受到很大的衝擊。

1873年日本發生政變,一直庇護三井、支援郵政蒸汽分社的井上馨等長州派政治家逐漸失勢。結果,井上辭去內閣職務,涉澤也跟著辭職。11月,大久保利通被任命為內務大臣。

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大清帝國的台灣島。彌太郎積極向大久保利通請示承攬一切軍需輸送工作。大久保利通同意以771萬日元為政府購得13艘汽船,托與三菱。從這個時候開始,涉澤的郵政蒸汽公司與三菱商會的地位就顛倒過來了。侵台之役後,被郵政蒸汽公司視為命脈的補助金也被停掉。政府將郵政蒸汽公司的18艘船以225萬日元買下,連同政府所有的13艘幾乎不要代價地借給三菱商會。另外,政府又在1875年9月15日發布命令:每年給予三菱25萬日元補助金。

1877年,三菱共擁有61艘汽船,噸位高達35464噸,占日本全國汽船總噸數的一半以上,三菱公司一躍成為海上霸王。

從此,彌太郎以汽船為中心,將事業範圍擴大到彙兌業、海上保險業、倉儲業等。在三菱公司進行押彙的貨物都由三菱的船隻來運送,由三菱負責保險,收在三菱倉庫之中。於是,三菱的彙兌、保險、運輸、倉儲等方麵的利潤都成倍地增長,呈現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

與三菱公司相反,昔日對三菱不屑一顧的三井物產公司,在三菱的迅速擴張中受到猛烈的衝擊。

正當三菱獨霸海運,業務如日中天之際,涉澤榮一與三井物產公司的董事長益田孝商量,糾集敵視三菱的地方船隻、批發商、貨主,采取涉澤最擅長的合股方式,創立一家大型海運公司,企圖對“驕恣”的彌太郎進行反擊。

他們成立的新公司取名“東京風帆船會社”,投入資金366萬日元,董事長預定由海軍上校遠武秀行擔任,頭取(相當於總經理)由涉澤榮一的堂弟涉澤喜作擔任。

麵對來勢凶猛的威脅,岩崎彌太郎也未敢怠慢。他迅速召開會議尋求對策。

在真真假假的輿論攻勢麵前,涉澤在米業及銀行上早已一天不如一天,如第一國立銀行、抄紙公司等都連連虧損,加上謠傳四起,更使涉澤等人陷入進退維穀的局麵。

另外,彌太郎還開始秘密收購涉澤與三井派合股創立的東京股票交易所的股票。彌太郎絞盡腦汁收購股票的策略成功,涉澤榮一的堂弟涉澤喜作被迫辭去頭取之銜。

涉澤雖在與三菱的競爭中敗得一塌糊塗,卻未徹底垮台,隨著局勢的發展,意外地得到了卷土重來的契機。

1881年,大久一派的當權者大阪重信被反對派排擠,被迫下台,而彌太郎的支持者大久保利通也被殺。明治政府內部已無人能幫助彌太郎的三菱。而與三井息息相關的井上、同縣及伊藤等長州人物開始掌權。下野的大阪組織改進黨與政府相抗衡,彌太郎鼎力支持大阪的反政府運動。於是,形成“長州藩閥政府加三井”的聯盟對抗“大阪的改進黨加三菱”的局麵。

對彌太郎而言,真正的龍爭虎鬥才剛開始。

就在政壇鬥爭激烈,陷入一片混戰之時,涉澤榮一再度活躍起來。他指使心腹田口卯吉在《東京經濟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名為《論三菱公司的補助金》的攻擊性文章。由於涉澤的推波助瀾,三菱越來越處於不利的地位。明治當局看到,若是彌太郎的財力和大阪的行動結合在一起,圖謀顛覆政府,那將是一件最可怕的事。1882年,明治當局計劃成立一個打垮彌太郎三菱公司的大海運公司,由涉澤出麵,井上讚助、農商大臣品川負責指揮。

彌太郎在政府這一計劃出台前得到消息,立即提出“意見書”阻止,然而政府卻以一篇《辨妄草案》的長文加以駁斥。

就這樣,規模空前的大公司——共同運輸公司按計劃成立了。

這個公司采取涉澤最擅長的合股形式,其中260萬日元由政府投資,其餘由三井集合民間遊資形成,共計總創業資本為600萬日元。

兩家公司為了搶乘客,搶業務,幾乎是“不擇手段”——共同公司企圖通過附贈禮品來吸引乘客;三菱公司也不甘示弱,不惜把船費降到不能再降的地步。

後來,兩家公司的競爭演變為降價競爭。最高興的還是乘客和貨主們,他們甚至威脅說:

“你們不多打折扣,我就去坐別家的船。”

在危機四伏的情況下,彌太郎以堅定的信念、過人的謀略與共同公司角逐。

他既重視對方的變化,以便采取相應的對策,也非常注意內部整頓。他將公司重新改組,精簡人員,削減開支,采取戰鬥到底的姿態。他的心腹近藤廉平(後來的日本郵船社長)利用公司便箋寫私信,彌太郎發現後立刻給予處分:從他月薪(70元)中扣除15元錢。

當時有人諷刺說:

“近藤使用一張紙花了15元,近來物價實在太貴。”

盡管有人覺得彌太郎對屬下太苛刻了,但他的辦法卻的確使三菱走出了危機。

1884年,三菱每噸汽船的平均收入為100元。

與共同公司的競爭,三菱雖獲得了勝利,卻使它元氣大傷,三菱不得不停止香港至琉球間的航線,連三菱彙兌所也被迫停業。而共同公司也筋疲力盡,其股票在1884年下半年已陷入毫無紅利的窘境,股價落到麵額的2/3以下,持股人爭相拋售。彌太郎抓住機會,秘密收購這些拋出的共同公司股票。到1884年末,彌太郎已控製了過半數的股權。

1885年2月7日,岩崎彌太郎因飲酒過量,再加上日夜勞心,胃癌難愈,終於帶著無限遺恨撒手西歸了。他弟弟岩崎彌之助繼承了他未竟的事業。

1885年10月1日,兩家公司合並成立日本郵船公司。共同公司出資600萬,三菱公司出資500萬。由於共同公司股份分散,加上許多股票早已被三菱秘密收購,實際的權力便掌握在彌之助手中,後來,這家新公司終於成為日本最大的公司。

安德魯·卡內基

安德魯·卡內基,1835年出生於英國英格蘭的登弗梅林。是一位白手起家的美國鋼鐵大王、哲學家和慈善家,受到了世人的廣泛矚目,在美國任何一個城市中,都有以他為名的圖書館。

1872年,他創辦屬於自己的鋼鐵廠,成為美國近代企業史上最有影響力的“鋼鐵大王”、億萬富翁。1985年,美國評選曆史上對美國社會影響最大的10名企業家中,卡內基列“汽車大王”亨利·福特、“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之後,位居第三!

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宣告結束。北方工業資產階級戰勝了南方種植園主,但林肯總統被刺身亡。

全美國沉浸在歡樂與悲痛之中,既為統一美國的勝利而歡欣鼓舞,又因失去了一位可敬的總統而無限悲慟。

可是,卡內基在此時卻看到了另一麵。

他預料到,戰爭結束之後,經濟複蘇必然降臨,經濟建設對於鋼鐵的需求量便會與日俱增。

於是,他義無反顧地辭去鐵路部門報酬優厚的工作,合並由他主持的兩大鋼鐵公司——都市鋼鐵公司和獨眼巨人鋼鐵公司,創立了聯合製鐵公司。

同時,卡內基讓弟弟湯姆創立匹茲堡火車頭製造公司和經營蘇必略鐵礦。

上天賦予了卡內基絕好的機會。

美國擊敗了墨西哥,奪取了加利福尼亞州,決定在那裏建造一條鐵路,同時,美國規劃修建橫貫大陸的鐵路。

幾乎沒有什麼比投資鐵路更加賺錢了。

聯邦政府與議會首先核準聯合太平洋鐵路,再以它所建造的鐵路為中心線,核準另外三條橫貫大陸的鐵路線。

但一切遠非如此簡單,各種鐵路建設申請紛紛提出,竟達數十條之多,美洲大陸的鐵路革命時代即將來臨。

“美洲大陸現在是鐵路時代、鋼鐵時代,需要建造鐵路、火車頭和鋼軌,鋼鐵是一本萬利的。”卡內基這麼思索著。

不久,卡內基向鋼鐵發起進攻。

在聯合製鐵廠裏,矗立起一座225米高的熔礦爐,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熔礦爐,對它的建造,投資者都感到提心吊膽,生怕將本賠進去後根本不能獲利。

但卡內基的努力讓這些擔心成為杞人憂天,他聘請化學專家駐廠,檢驗買進的礦石、灰石和焦炭的品質,使產品、零件及原材料的檢測係統化。

在當時,從原料的購人到產品的賣出,往往顯得很混亂,直到結賬時才知道盈虧狀況,完全不存在什麼科學的經營方式。卡內基在經營方式上大力整頓,貫徹了各層次職責分明的高效率的概念,使生產力水平大為提高。

同時,卡內基買下了英國道茲工程師“兄弟鋼鐵製造”專利,又買下了“焦碳洗滌還原法”的專利。

他這一做法不乏先見之明,否則,卡內基的鋼鐵事業就會在不久的經濟大蕭條中成為犧牲品。

1873年,經濟大蕭條的境況不期而至,銀行倒閉、證券交易所關門,各地的鐵路工程支付款突然被中斷,現場施工戛然而止,鐵礦及煤礦相繼歇業,匹茲堡的爐火也熄滅了。

卡內基斷言:

“隻有在經濟蕭條的年代,才能以便宜的價格買到鋼鐵廠的建材,工資也相應便宜。其他鋼鐵公司相繼倒閉,向鋼鐵挑戰的東部企業家也已鳴金收兵。這正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絕不可以失之交臂。”

在最困難的情況下,卡內基卻一反常人之道,打算建造一座鋼鐵製造廠。

在卡內基的勸說下,股東們同意發行公司債券。

工程進度比預定的時間稍為落後。1875年8月6日,卡內基收到第一個訂單,2000根鋼軌。熔爐點燃了。

1890年,卡內基吞並了狄克仙鋼鐵公司之後,一舉將資金增到2500萬美元,公司名稱也變為卡內基鋼鐵公司。不久之後,又更名為US鋼鐵企業集團。

致力於慈善事業與世界和平

卡內基的後半生,主要致力於慈善事業與世界和平。

卡內基33歲那年,就在日記上寫了下麵的一段話:“對金錢執迷的人,是品格卑賤的人。如果我一直追求能賺錢的事業,有一天自己也一定會墮落下去。假使將來我能夠獲得某種程度的財富,就要把它用在社會福利上麵。”

1900年,年逾花甲的卡內基已經功成名就,他躊躇滿誌,決定心安理得地退休,用自己的巨額財富去做他早已想做的事情。這一年,他在《財富的福音》一書中宣布:“我不再努力掙更多的財富。”於是,他毅然從他那蓬勃發展的鋼鐵事業中引退,以5億美元的價格將卡內基鋼鐵公司賣給金融大王摩根。然後,開始實施他的把財富奉獻給社會的偉大計劃。

1901年,即卡內基引退後的第一年,他首先拿出500萬美元為煉鋼工人設立了救濟和養老基金,以向幫助他取得事業成功的員工們表示感謝。接著,為幫助有誌上進而家境貧窮的年輕人,他當年在紐約市捐款建立了68座圖書館。這項圖書館建設事業持續了16年,他總共捐資1200萬美元,興辦圖書館3500座。

第二年,他捐款2500萬美元,在華盛頓創立“卡內基協會”,由美國國務卿約翰任會長,主要用來發展科學、文學和美術事業。該協會曾建造一艘“卡內基號”海洋調查船,修正了世界航海圖。此外,還在加州山頂上建造威爾遜天文台來觀察太空。對這個協會,卡內基在隨後的一些年裏一再追加資金,累計捐款達7300萬美元。

與此同時,卡內基在他的第二故鄉匹茲堡創辦了“卡內基大學”。後來,又在美、英各地捐資創辦了各種學校和教育機構。這類用於建造教育設施的捐款,達9000萬美元之巨。

在隨後的幾年中,卡內基又設立了若幹項基金。他捐資500萬美元,設立“舍己救人者基金”,對在突發事件中為救助他人而犧牲或負傷的英雄及其家屬予以獎勵或救濟。他捐資3900萬美元,設立“大學教授退休基金”,以保障教育家的晚年生活。他還設立了“總統退休基金”和“作家基金”,對美國總統或作家的晚年給予資助。此外,他向11個國家提供了“卡內基名人基金”,並以1000萬美元設立“卡內基國際和平財團”,專門資助為世界和平做出貢獻的人們。

約翰·洛克菲勒

約翰·洛克菲勒,1839年7月8日出生,1937年5月23日,98歲的洛克菲勒在他的奧爾蒙德海灘別墅裏去世。出生於美國紐約州哈得遜河畔一個名叫楊佳的小鎮的一個小商人家庭。在他漫長的一生中,人們對他毀譽參半,有人認為他隻不過是極具野心、惟利是圖的企業家,也有人恭維他是個慷慨的慈善家。但不管怎樣,作為美國曆史上第一個10億富翁,作為石油巨子,他在相當一段時期控製著全美國的石油資源,並創建了托拉斯企業製度,在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洛克菲勒14歲那年,在克利夫蘭中心中學上學。放學後,他常到碼頭上閑逛,看商人做買賣。有一天,他遇到一個同學,兩人邊走邊聊起來。那個同學問:“約翰,你長大後想幹什麼?”年輕的洛克菲勒毫不遲疑地說:“我要成為一個有10萬美元的人,我準會成功的。”

中學畢業後,洛克菲勒便決定放棄升大學,到商界謀生。為了尋找工作,他在克利夫蘭的街上跑了幾個星期,拿定主意要找一個前程遠大的職業。他的眼光頗高。他後來回憶道:“我上鐵路公司、上銀行、上批發商那兒去找工作,小鋪小店我是不去的。我可是要幹大事的。”

1855年9月的一天,他在一家經營穀物的商行當上了會計辦事員。從此,這個日子就成了他個人日曆中的喜慶紀念日,他把它作為第二個生日來慶祝。“就在那兒,我開始了學做生意的生涯,每周工資是4美元。”他追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