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缺氧窒息的症狀及應對措施
缺氧窒息的症狀
缺氧是指空氣中的氧氣濃度低於18%的狀態。窒息是指因外界氧氣不足或其他氣體過多或者呼吸係統發生障礙而導致呼吸困難甚至停止呼吸的狀態。
缺氧作業普遍存在於各行各業之中,作業人員因不慎或其他原因,就可能導致缺氧窒息事故的發生,造成傷亡。隨著石油化工工業的發展,這類事故在生產、儲運、檢修中發生,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因使用液化石油氣的取暖爐、熱水器等也偶有發生。因此,掌握預防缺氧窒息的安全衛生知識,對保障人身安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職業醫學領域裏,窒息主要是指單純性窒息劑和化學性窒息劑引起的窒息。
(1)單純性窒息劑引起的窒息,是指在一般情況下不被看做有毒性作用的氣體,如氮氣、二氧化碳、甲烷等。它們取代空氣中的氧氣,使吸入人體的空氣中的氧含量降低,出現低氧或缺氧狀態,引起機體損傷,甚至死亡。
(2)化學性窒息劑引起的窒息,是指不妨礙氧氣進入肺部,但對血液或者組織會產生一種化學性作用的氣體,如一氧化碳、苯胺蒸氣、硝基苯蒸氣、氰化物、硫化氫等。它們通過化學作用,使機體運輸和利用氧的功能發生障礙,從而引起組織“窒息”。這是具有毒性作用的窒息。在生產過程中,化學性窒息氣體較多見,其危害也較為嚴重。
在缺氧環境中,作業人員會出現臉色蒼白或潮紅,脈搏和呼吸次數增加,呼吸困難,眩暈、頭痛等症狀;嚴重時,意識不清、抽搐,停止呼吸和心跳。有資料表明,當空氣中氧含量為12%~16%(體積),氧分壓為12千帕~16千帕時,會出現脈搏和呼吸次數增加,注意力減退,動作準確性降低,頭痛、耳鳴等症狀;當空氣中氧含量為9%~14%,氧分壓為9千帕~14千帕時,會出現判斷力降低、興奮、精神不穩定、無刺痛感、醉酒狀、近記憶喪失、體溫升高、全身無力、意識不清;當空氣中氧含量為6%~10%或更少,氧分壓為6千帕以下時,會出現瞬間神誌喪失,昏睡、呼吸緩慢,乃至停止呼吸和心跳。
缺氧窒息的應對措施
針對缺氧窒息的成因,可在作業中采取以下安全與衛生對策予以預防。
(1)改進工藝過程和操作方法。采用自動控製或密閉操作,以低毒或無毒氣體代替有毒氣體。
(2)建立並嚴格執行安全作業票製度。對密閉設備、危險作業場所的作業要嚴格管理,建立安全作業票製度,製定專門的作業方案,認真辦理進設備作業手續,並經領導和有關部門檢查安全措施合格批準後方可作業。
(3)隔離危險因素。采取加盲板或拆除管線的辦法,事先與其他設備、容器、管線進行隔斷,防止有毒有害物料擴散到正在維修的容器中,引發中毒或窒息事故。要注意不能用關閉閥門和加水封的辦法,因為這些做法不可靠,閥門關不嚴易產生內漏,水封承受的氣相壓力有一定的限度。
(4)按規定要求取樣分析。分析數據是保證作業人員安全作業的重要依據。分析內容包括有代表性的易燃易爆氣體含量、氧含量和有毒氣體含量。取樣時必須根據容器的形狀和容器內介質的性質,在有代表性的部位取樣。除了在進設備前30分鍾的取樣分析合格,作業中還必須視具體情況確定監護性分析的次數,確保設備內作業人員的安全。值得注意的是,伴隨缺氧常有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現象,故應重視對二氧化碳的測定。
(5)進行有效的通風換氣。在已確定為缺氧環境的作業場所,必須采取充分的通風換氣措施,使該環境空氣中氧氣的濃度始終保持在18%(體積)以上。通風換氣的方式有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用打開入孔自然通風的方法簡易,但效果差,通風量不足,還會存在通風死角。機械通風效果較好,有送風、排風、送排風三種形式,但嚴禁用純氧(瓶裝氧或液態揮發氧)進行通風換氣。否則,局部氧含量過高容易引起火災、爆炸、燒傷和氧中毒等事故。
(6)正確佩戴合格的呼吸防護器具。在無法通風換氣或通風換氣不充分的作業場所,需要使用呼吸防護器具。作業前為測定氧濃度或作業中進行緊急搶救時也需使用呼吸防護器具。呼吸防護器具有空氣呼吸器、氧氣呼吸器和軟管麵具等多種類型,也可分為過濾式麵具、自供氧式和送風式呼吸器。過濾式麵具對缺氧環境無效,嚴禁在缺氧危險作業場所使用。一般常用的空氣呼吸器、氧氣呼吸器和長管式麵具,應注意維護,保持完好。
(7)實行監護,做好救援準備。進入設備內作業,必須有人在設備外進行監護,做好及時救援的準備。監護人應對被監護人的安全負責。進入設備作業前,要檢查作業手續是否齊全合格,現場安全措施是否落實,作業人員是否戴上符合要求的防護器具和有無規定聯絡信號。作業中如發現違章或異常,應立即停止作業人員的工作。作業場所必須配備好搶救器具,以便在非常情況下,搶救遇險作業人員。
(8)加強安全衛生教育。要對作業人員進行有關缺氧作業法規製度、預防窒息措施、急救知識、防護器具的維護使用等方麵的安全衛生教育,提高作業人員的自我保護能力。同時,還要對有關的操作人員加強操作技術技能方麵的教育,防止因操作失誤造成事故。
8化學灼傷的預防及緊急救治
化學灼傷的類型
人們通常把化學物質作用於機體,引起局部組織受損,並進一步導致全身性病理生理改變的過程稱為化學灼傷。化學灼傷與由火焰、熱流、灼熱金屬等“過熱”直接引起的熱力灼傷不同,它不單純是指體表的皮膚灼傷,而且包括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罕見的泌尿生殖係統的灼傷。
在生產勞動和科學試驗中,大多數化學灼傷都是接觸對組織有破壞作用的腐蝕性物質引起的。搬運和傾倒裝有化學物質的敞口容器,劇烈化學反應時濺出和溢出化學物質,或從容器裏漏出與噴出化學物質是引起化學灼傷的常見的原因。因此,往往導致爆炸性損傷、噴射性損傷、流注性損傷和跌落性損傷。
隨著石油化學工業的迅速發展,新工藝、新產品的不斷湧現,化學灼傷的類型隨之多樣化和複雜化。人們所遇到的化學灼傷除酸、堿之外,還包括元素單體、化學毒性氣體、刺激性化合物等等,涉及的化學物質種類繁多,經常引起化學灼傷的工業用化學物質就有硫酸、鹽酸、硝酸、甲酸、乙酸、氫氟酸、氨、氨水、氫氧化鉀、氫氧化鈉和磷。而且灼傷部位、麵積、深度、病程、預後比起熱力灼傷更為複雜。
及時有效的處理可以縮短致傷物質與機體組織的接觸時間,對致傷物質的接觸有很大的限製作用。因此,爭取時間及時正確地處理是化學灼傷急救的關鍵。
化學灼傷急救的要點
化學灼傷急救的要點:一要弄清化學性致傷物質的類別、濃度、作用方式、損傷範圍和程度;二要將傷者撤離現場,運送到空氣新鮮處,迅速脫去汙染衣服,視情況采取保暖措施;三要對症采取創麵處理、吸氧、鎮靜、止痛、解毒、抗休克等一係列治療措施。其中創麵處理應達到如下要求:清除化學致傷物質,防止由創麵吸收引起中毒,防止化學物質繼續作用於創麵而使灼傷範圍擴大、加重灼傷深度或引起感染。
(1)對於皮膚灼傷,除了個別化學致傷物質(如生石灰、電石等)外,一般主張用大量的清水衝洗創麵,再以中和劑中和。由於致傷性化學物質與中和劑發生反應會產生大量的熱,加重原發性損傷,因此持續用清水清洗比單純用中和劑為好。衝洗時間一般在10~15分鍾左右(也有人主張15~30分鍾左右)。衝洗完畢後,局部再用中和劑,用中和劑的時間不宜過長,用後必須用水洗淨。然後用消毒敷料覆蓋創麵,送醫院作進一步治療。
(2)當致傷物質是非水溶性物質時,可用植物油(如豆油、菜油等)或輕質汽油等對皮膚損害性小的溶劑進行清洗,用汽油時必須注意用量,防止吸收中毒。
(3)對於眼灼傷,要火速急救,防止貽誤時機而導致失明。要用大量的水衝洗15~20分鍾,水壓要低,衝洗時要將眼瞼翻轉。還有一種方法是,將臉浸入水中10分鍾左右,用力眨眼,抬頭呼吸的間隔時間要短。在沒有專門監護的情況下,不要用藥物中和,否則可能加重眼的損傷。因為化學性眼損傷的嚴重程度要在灼傷後數天才能完全反映出來,因此應將傷者及時送往眼科治療。
(4)對於消化道灼傷,可服黏膜保護劑,如蛋清、牛奶、稠米湯、麵糊等,以保護食道和胃黏膜。應盡量避免嘔吐而加重損傷。如傷者神誌清醒並能吞咽,應讓其大量飲水。
(5)酸灼傷:立即用大量的水衝洗,再用5%的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洗滌中和,然後再用清水衝洗。也有人主張用5%的三乙醇胺溶液衝洗。
(6)堿灼傷:先用大量水衝洗,再用2%醋酸溶液洗滌中和,然後再用水衝洗;也可用2%硼酸水濕敷。
(7)溴灼傷:用水衝洗後,用硼酸水濕敷,或用高錳酸鉀水溶液衝洗,再以硫化鉀溶液洗滌。
(8)氫氟酸灼傷:立即用大量的水衝洗,再用5%碳酸氫鈉溶液洗滌或濕敷,然後塗上甘油或調上如意黃金散。
(9)苯酚(石炭酸)灼傷:用大量的水衝洗,再以70%酒精洗滌,然後用硫酸鈉溶液濕敷。
(10)氧化鈣(生石灰)灼傷:先用植物油清除皮膚上沾染的石灰微粒,再用2%醋酸溶液洗滌。
(11)瀝青灼傷:以棉花蘸汽油或二甲苯清除粘在皮膚上的瀝青,然後塗上羊毛脂。
化學灼傷的預防措施
(1)在具有酸、堿等腐蝕性物質或有化學灼傷危險的場所應裝設衝洗設備,如淋浴、衝眼噴頭,並配備好必要的中和劑。
(2)要加強有化學灼傷危險作業人員的安全衛生教育,講清危害性,增強遵章守紀的自覺性,嚴格執行操作規程,提高操作人員的操作技能及自我保護能力。
(3)配備具有防化性能的勞動防護用品,如眼鏡、麵具、手套、袖套、鞋套、腿套、工作服等,並能正確使用。
(4)對有化學灼傷危險的物質盛裝容器上必須有醒目的標簽。
(5)對有化學灼傷危險的作業場所要設醒目的安全標誌牌,提醒作業人員注意。
(6)如有可能,腐蝕物質的處理都應實行機械化或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