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石化職工的職業衛生(2 / 3)

毒物被吸收後,對一定的器官或組織優先產生毒性作用叫做毒物的選擇作用。實際上,許多毒物是同時損害多種器官或組織,由此選擇作用有時也用主要作用來代替。

根據毒物作用的種類、數量又可分為單一毒物作用和聯合毒物作用。根據毒物聯合作用的表現形式還可分為獨立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拮抗作用。

另外,毒物還有致突變(如遺傳突變)、致癌和致畸(如畸胎)作用等。在生產環境中,有兩種以上毒物存在,它們可以產生相互作用,並且對各自的毒效應的表現產生影響,這種現象就稱為毒物的聯合作用。

獨立作用,指的是同時存在的幾種毒物侵入機體的途徑、對機體的作用、使機體中毒的機理等互不關聯,相互之間不存在影響,混合物的毒性是各個毒物毒效應的總和。

相加作用,指的是各毒物混合產生的毒效應,為各個毒物相加引起的毒效應。

相乘作用,指的是各毒物共存時,一種毒物可增加另一種毒物的毒性,混合物的毒性超過各個毒物毒性相加的總和。

拮抗作用,指的是多種毒物共存時,共存的毒物可以彼此減弱各自的毒效應,混合物的毒性低於各個毒物單獨作用時的毒性。

生產性毒物進入人體的途徑

生產性毒物進入人體的途徑有三種,即呼吸道、皮膚和消化道。其中最主要的途徑是經呼吸道進入人體,其次是經皮膚。而經消化道進入人體的,僅在較特殊的情況下發生。

呼吸道是毒物進入人體最常見、最主要的途徑。在生產過程中,以氣體、蒸氣、氣溶膠等形式存在於作業場所中的毒物,隨時被人體的呼吸係統吸入體內,進入體內的毒物主要被支氣管和肺泡吸收。氣體及蒸氣在空氣中的濃度越高,吸收就越快。水溶性毒物易在上呼吸道吸收,水溶性差的毒物易在肺泡吸收,因而可以引起肺水腫。水溶性的氣溶膠易在呼吸道溶解後吸收。從事一般勞動強度的作業者,在8小時內約呼吸10立方米的空氣,由於肺泡總麵積大(50~100平方米),肺泡壁薄,血流豐富,肺泡上皮對水溶性、脂溶性分子及離子都具有高度通透性,加上氣體在肺泡內運動速度慢,毒物作用時間長。尤其是呼吸道吸收後無須經肝髒的解毒作用,直接就可以進入血液循環係統,分布到全身,因此呼吸道也是生產性毒物進入人體的最危險的途徑。

毒物經皮膚吸收,可以通過毛囊與皮脂腺或汗腺、完整的皮膚(表皮屏障)進入人體。雖然通過毛囊與皮脂腺或汗腺直接吸收速度更快,但它們的總麵積僅占表皮麵積的01%~10%,所以經表皮屏障吸收是皮膚吸收的主要方式。同時具有脂溶性和水溶性的毒物最容易通過表皮屏障到達真皮被毛細血管吸收。電解質和某些金屬可以通過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吸收,特別是頭皮毛囊豐富,吸收此類毒物的能力很強。皮膚吸收後也無須經肝髒而直接進入血液循環係統。此外,皮膚損傷、高溫、高濕等環境條件都可促進毒物經皮膚吸收。

消化道吸收可發生在口腔黏膜、胃、小腸等部位,而以小腸吸收為主。單純性消化道吸收引起職業中毒較少見,誤服或服毒自殺屬於此類。一般職業中毒的消化道吸收常常是伴隨著呼吸道的吸收。如金屬煙由呼吸道吸入後,可能被黏膜上皮細胞的纖毛排除至消化道吸收。因而在非意外的情況下,也應注意毒物的消化道吸收因素。另外,經消化道吸收,毒物隨血流先抵達肝髒,再進入大循環,比其他途徑進入的毒性作用要稍慢些和小一些。

5急性、亞急性、慢性中毒的救治和處理

急性中毒

急性中毒是指大量毒物在較短的一段時間內(幾秒乃至數小時)侵入人體引起的中毒。急性中毒的特征是毒物吸收快,毒性作用迅速而劇烈。大部分是經呼吸道吸入,也可由皮膚吸收所引起。最常見的有窒息性氣體、刺激性氣體、有機溶劑、苯的氨基化合物及有機磷中毒等。造成急性中毒,大多數是由生產設備損壞、違反操作規程、未采取防護措施進入有毒環境進行檢修等原因所引起。

急性中毒發病突然,病情變化迅速。侵入人體的毒物可選擇地作用於某一係統或某一器官,會出現典型的係統症狀。如毒物作用於呼吸係統主要表現為出現窒息、呼吸抑製、呼吸道炎症、肺水腫等;作用於神經係統表現為引起中毒性腦病、多發性神經炎、神經衰弱綜合征、植物神經失調等;作用於血液係統表現為對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產生影響及溶血;作用於泌尿係統表現為引起腎髒損壞;作用於心血管係統表現為引起心肌損壞、心律失常、急性肺源性心髒病等;作用於消化係統表現為引起急性腸胃炎、中毒性肝病等。

發生急性中毒,必須立即進行搶救。在救護中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盡可能準確地判斷引起中毒的途徑,阻止毒物繼續侵入體內。如果毒物經呼吸道進入人體,應立即將患者移到空氣新鮮處,並保持患者呼吸道暢通;如果毒物經皮膚進入人體,應立即除去受毒物汙染的衣物,用清水或解毒劑徹底清洗受汙染的皮膚表麵;如果毒物經口腔侵入人體,應立即采取催吐或保護胃粘膜等措施。對於已出現昏迷、呼吸衰竭等症狀的患者要特別加以注意。

(2)維持主要髒器的功能。在搶救時,要特別注意呼吸衰竭、循環衰竭、心功能衰竭、腎功能衰竭、肝—腎綜合征等嚴重危及生命的緊急情況,並及時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

(3)解毒治療。促使進入人體內的毒物盡快排出,消除毒物在體內的毒作用。

(4)加強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病情的發展及變化,對出現的各種病變要及時處理。

慢性中毒

慢性中毒是指少量毒物長時間(數月或數年)、持續或經常地進入人體後引起的中毒。其原因可能是由於每次進入人體的很小劑量的毒物在人體內蓄積(這種蓄積稱物質蓄積),體內的毒物蓄積到一定程度,就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也可能是由於人體受到的由毒物所造成的微小損害逐次蓄積(這種蓄積稱為機能蓄積),當多次的損害蓄積到一定程度,就表現出症狀。如作業者長期在毒物濃度超過國家衛生標準的環境中作業,或者生產過程中皮膚長期受少量毒物的汙染,前者幾乎所有毒物經呼吸道吸入而可導致慢性中毒,後者局限於能經皮膚吸收的毒物,如有機磷、苯胺類等等。大部分情況下經皮膚吸收的毒物,既通過皮膚也通過呼吸道兩者同時作用。職業中毒以慢性中毒多見。慢性中毒早期病狀輕微,不易及時發現,因此必須定期體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亞急性中毒

亞急性中毒是指界於急性中毒與慢性中毒兩者之間的職業中毒。一般是指在較短時間內,如3~6個月中,有較大劑量毒物進入人體所產生的中毒。急性中毒、亞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是相比較而言的,要在它們之間劃出一條明顯的界限,也是相當困難的。

6職業中毒的預防

防止職業中毒所采取的綜合措施,分為消除毒物、控製毒物濃度、個體防護和衛生保健、衛生監督監測管理等幾個方麵。

消除毒物

從生產工藝中消除有毒物質,以無毒或低毒物料或工藝代替有毒、高毒物料或工藝,這是從根本上解決防毒問題的辦法,也是防毒方麵的一個重要科研方向。如不用有機溶劑的水溶性漆,不用氰化物的無氰電鍍。

控製毒物濃度

降低空氣中毒物含量,使之達到或低於最高容許濃度,是職業中毒預防的中心環節,可以通過技術革新實現機械化、密閉化、連續化、自動化生產,並合理布置廠房和設備等措施實現。如把敞口設備改為密閉設備,有毒物料的加料、攪拌、搬運、包裝等過程實現機械化、密閉化、自動化操作等。隔離操作和儀表控製,可以起到隔離作用,防止人與有害物質接觸而引起中毒。密閉的生產設備仍然有有毒氣體逸出時,或由於生產條件的限製設備無法完全密閉時,就可以采取通風排毒措施來防毒。通風排毒的方法有局部排風、局部送風和全麵通風換氣三種,其中以局部排風的效果最好,最為常用。通風排毒可以將作業場所有毒氣體等及時排走或稀釋到國家衛生標準規定的最高容許濃度值以下。對於生產過程中排出來的有毒氣體予以淨化回收,不僅可以有效地控製有毒物質對人或環境的侵害,同時回收利用也有一定的變廢為寶的作用,對於生產和防毒來說都有重要意義。嚴格執行生產工藝和安全操作規程,加強對生產設備的檢查、維修,防止跑、冒、滴、漏、汙染環境。加強對生產車間的空氣監測,控製空氣中有毒物質的濃度,使之不超過國家工業衛生標準規定的最高容許濃度。

個體防護和衛生保健

搞好個體防護和個人衛生,對預防職業中毒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生產作業中,必須配備合適的防護服和防護用品,如接觸強酸、強堿作業的工人應配備耐酸耐堿的工作服,接觸有毒粉塵作業的應配備防塵工作服。根據作業場所有毒有害的程度還要配備相應的呼吸防護器具,如防塵防毒口罩、防毒麵具、空氣呼吸器、氧氣呼吸器等。為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狀況,減少毒物作用機會,車間應設置洗手、淋浴設施、個人專用更衣箱等,接觸經皮膚吸收及局部作用危險性大的毒物,要有皮膚清洗消毒和衝洗眼睛的設備。作業者不應在有毒車間生產用爐上熱飯菜、烤食物,禁止在車間內進食,飯前要洗手,不用汙染的手拿食物。嚴格執行就業前體檢和定期體檢,以便早期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開展職業衛生教育,使職工了解有毒有害物質的性質和危害,掌握預防職業中毒的基本知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防護能力。

衛生監督監測管理

為了有效地預防和控製職業中毒,必須嚴格執行預防性衛生監督、經常性衛生監督和定期檢測製度。預防性衛生監督就是嚴格執行職業衛生“三同時”審查監督,使職業衛生防護設施與項目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投產。經常性衛生監督就是企業和個人在日常的生產活動中,嚴格執行國家和地方的衛生法規,使作業場所的有毒物濃度控製在國家衛生標準以下,防止職業中毒的發生。定期監測製度就是對生產過程中經常操作或定時觀察易接觸有害因素的作業點,確定測定點,懸掛標誌牌,實行定點定期監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