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士林雅趣(2)(1 / 3)

蘇軾聽了這話,稍稍考慮了一下,就對友人朗聲說道:“江水不斷向東流,可整個長江並不會消耗掉;明月雖然有時圓滿,有時殘缺,畢竟沒有受到削減。如果從變化的方麵審視,天地萬物無時無刻不在演化;如果從不變的方麵看,萬物和我們人類都是無窮無盡,不會消失的。想到這一層,你又何必對長江和明月空生羨慕呢?

“實際上,天地間的萬物都各有主宰,如果是我不能占有的,就連一絲一毫也弄不到手中。隻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耳朵一聽就能聽到它的聲音,眼睛一看就能看到它的顏色;聽和看不會受到旁人的限製,也不會有竭盡的時候,這是大自然賜予人們的寶藏,是咱們可以充分享用的!”

他這一席話,說得朋友們個個點頭微笑。他們拋開憂鬱,重新飲酒作樂,然後你靠著我、我靠著你,一覺睡到大天亮。

成語釋義

就是指大海中的一粒粟米。常用來比喻人或事物很渺小。

故事出處

北宋蘇軾《前赤壁賦》:“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出處譯文

如同蜉蝣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樣渺小。

013我見猶憐

東晉大臣桓溫曾為國家立過大功,滅蜀之後,他見蜀主李勢之女貌若天仙,不禁起了樂享溫柔鄉的想法,於是收李氏為妾,喜結連理。娶妾討小,難免引起醋海風波,也是眾人都心知肚明的。

果然,桓溫的正室夫人南康長公主得知納妾一事,直氣得暴跳如雷,一股無名火直躥上頭頂。這位南康長公主,盡管是女人,性情卻非常凶悍,脾氣暴躁,誰開罪於她都難逃厄運。她手執利刃,衝向李氏的住所,準備殺死情敵,一泄心中之憤。

南康長公主來到李氏房間,怒衝衝一把推開房門,隻見李氏在窗前梳頭。李氏身段苗條,婀娜多姿,她被聲響所驚,回過頭來,公主看到她的麵容實在是世所罕見。

李氏作為降主之女,本就預料到自己可能橫遭不測。她看著公主手中明晃晃的凶器,心境倒反而坦然,便垂下雙手,口中說了幾句客氣言語,然後靜靜等待死亡之刻的到來。

目睹此情此景,本來心如鐵石的南康長公主居然把刀扔掉,緊緊抱住李氏,大聲說道:“你啊,我見了你還憐惜得不行,何況那個老家夥呢!”

成語釋義

形容女子姿容美麗動人。

故事出處

《世說新語·賢媛》劉孝標注引虞通之《妒記》:“主於是擲刀前抱之:‘阿子,我見汝亦憐,何況老奴!’”

出處譯文

公主扔掉刀上前抱住她,說:“你啊,我見了你還憐惜得不行,何況那個老家夥呢!”

014好好先生

漢末時期,朝政敗壞,統治集團內部不好好團結,反而各成一派,明爭暗鬥。漢靈帝在位時,宦官勢力掌握了一朝的政務。靈帝死後,年幼的漢少帝即位,外戚勢力又聲威大震。皇帝的舅舅大將軍何進獨掌朝堂,權傾天下。

宦官勢力為了奪回失去的權力,將何進殺死。何進部將袁紹勃然大怒,將大批宦官殺死,控製了朝廷。西涼軍閥董卓又帶兵入京,把袁紹趕走,廢掉漢少帝,立少帝之弟劉協為君,即漢獻帝。董卓死後,他的部下又殺入京城,整日胡作非為,無視法紀。

在這種連綿不斷的權力鬥爭之中,每一個勝利者都要逼迫一些文人給自己撐門麵。可憐的文人為了一餐飽飯,不得不出山任職,做他們並不喜歡做的事情。當他們所依靠的統治者垮台後,他們則會命喪黃泉,生命和尊嚴被看得一錢不值。

一部分文人被殺,另一部分文人不願意在這種肮髒而危險的政治鬥爭中隨波逐流,便躲入山林之中過起與世無爭的隱居生活。這些人保全了自己的生命和美名,得到了“隱士”的稱號。

漢末隱士之中,有名者很多。且說其中有一人名叫司馬徽,字德操,本來世代居住在潁州陽翟(今河南省禹縣),後來舉家搬到荊州南漳(今湖北省南漳縣),居住在偏僻的山林之中。他覺得,雖然社會汙濁,自己卻與眾不同,稱得上“品德清似水,智慧明如鏡”,因此給自己起了一個“水鏡先生”的別號。

司馬徽不喜歡與別人爭論,自從過起隱居生活後,他更是倍加小心,待人更加仁慈寬厚。所以,無論別人向他陳述什麼觀點,他都連連點頭,說“好,好”。即使有人說話讓他很不高興,他也一樣點頭稱好,這已經成了他的習慣。

一天,司馬徽和妻子在山中悠閑地走著,恰好有兩位鄰居也在此處散步,這二位高鄰雖然一路而行,卻一喜一憂。一人態度和藹地對司馬徽說:“德操先生,最近身體狀況如何?”司馬徽含笑點頭,喜盈盈地答道:“好,好。”

另一人心情沉重地對司馬徽說:“因為家裏出了一些事情,所以我很長時間沒有來見您。我的兒子死了。”司馬徽想也不想,還是點點頭,答道:“很好,很好。”

司馬夫人覺得這實在不像話,就毫不留情地對夫君進行指責:“別人覺得你德才兼備,是個名人,才主動和你說話。你倒好,人家兒子死了,那是很悲傷的事情,你卻說‘很好,很好’,這也是君子所為麼?”

司馬徽稍微考慮了一下,就點頭道:“你說得也很好。”這樣一來,他的妻子與鄰居更是感到無可奈何,都不知道該怎麼往下說了。從此以後,司馬徽又得到了一個新的別號——好好先生。

實際上,司馬徽絕非對所有人都隻會點頭稱好,遇到值得參加的討論,他會毫不猶豫地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他與忘年之友龐統議論天下政局,總是慷慨陳詞,高談闊論。劉備來到荊州後找到他,他也痛陳劉備之所以失敗,全在於所用謀士才能不高,並向他推薦徐庶、諸葛亮等飽學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