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這位“好好先生”司馬德操,在大事上並不一味地和稀泥,而是具有分析事物的能力。
成語釋義
多用來形容不講原則、不分是非,不敢向壞人壞事作鬥爭,誰也不肯得罪的人。
故事出處
明朝馮夢龍編撰《古今譚概》:“後漢司馬徽不談人短,與人語,美惡皆言‘好’。有人問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陳子死,答曰:‘大好。’妻責之曰:‘人以君有德,故此相告,何聞人子死,反亦言好?’徽曰:‘如卿之言亦大好。’”
出處譯文
後漢的司馬徽從來不談論別人的短處,與別人談話,不管是聽到讚美的話,還是帶有惡意的話,都說好。有人問司馬徽:“身體可好?”他回答說:“好。”有人說他兒子死了,司馬徽回答說:“很好。”司馬徽的妻子因此責備他說:“別人覺得你德才兼備,才和你說話,可你為什麼聽到別人死了兒子,也說好呢?”司馬徽說:“你的話也很好。”
015白發郎官
“郎”在漢朝,是宮廷裏設置的一種級別很低的官職。當時,郎官的主要職責是充當皇帝的衛士、侍從、顧問,或接受皇帝之命令,去辦理一些臨時性的具體事務。郎官通常由達官顯貴或富裕人家的年輕子弟充任。他們受郎中令直接管轄,並在郎中署集體辦公。
漢武帝有一天到郎中署視察工作。他走下禦車,發現一位衣衫不整的白發老翁,在門口手執長戟,站立值勤。武帝覺得奇怪,就在門口問道:“你叫什麼名字?什麼時候開始擔任郎官的?怎麼這麼老啊!”
那郎官得到天子的注意,心中無限歡喜,恭恭敬敬地答道:“陛下,我名叫顏駟,家住江都縣(今屬江蘇省揚州市)。文帝時就在這裏當郎官,到現在為止已經在郎官職位上幹了40多年了。”
不聽則已,一聽這名郎官的講述,漢武帝心中更加驚訝。他連忙問道:“什麼?你居然當了40多年的郎官?那你為什麼一直得不到升遷呢?”
那郎官苦笑了一下,說道:“文帝在位時,朝廷對有文學才華的人相當看重,而我的長處卻在武藝方麵。景帝即位以後,朝廷對年齡大的老臣往往加以重用,而我年紀太輕,根本排不上號。陛下您登基以來,對年輕人大力提拔,而我已經年紀老邁,須發皆白。因此,我在三位君主手下都沒能得到提升,隻能在郎中署裏度過一生了。”
聽罷老人的講述,漢武帝沉默了好長一陣。最後,武帝伸出扭轉乾坤的大手,拍了拍這位老者的肩頭,說道:“既然如此,我破例提拔一次老年人吧。會稽郡(今江蘇省東部和浙江省西部地區)缺少個都尉,你到那裏去上任吧。那裏離你的家鄉不太遠,你到那裏幹上一兩年,就能以較高的級別告老還鄉,風風光光地去見家鄉父老了。”
成語釋義
終生服務,直到老年也沒有得到晉升機會的人。
故事出處
漢朝班固編撰《漢武故事》:“上嚐輦至郎署,見一老翁,須鬢皓白,衣服不整。上問曰:‘公何時為郎,何其老也?’對曰:‘臣姓顏名駟,江都人也,以文帝時為郎。’上問曰:‘何其老而不遇也?’駟曰:‘文帝好文而臣尚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故老於郎署。’上感其言,擢拜會稽都尉。”
016一目十行
南北朝時期,梁武帝的第三個兒子叫蕭綱。蕭綱小時候非常聰明,有很高的悟性,他剛剛六歲就會寫文章,人們知道後非常驚訝,不肯相信這是真事。一天,梁武帝把蕭綱叫到跟前,出了個題目想考考他:“你就坐在我麵前寫,我倒要看看你會不會寫文章!”
梁武帝命左右隨從取來文房四寶,蕭綱略微思索了一下,提筆就寫,一會兒工夫文章寫成。梁武帝一邊讀一邊大加稱讚:“好啊,語句流暢,辭采甚美,我這個兒子真有本事,與七步成詩的曹植都快能相提並論了……”
蕭綱長大後,非常喜歡讀書,而且看得飛快,一眼就能看完十行文字,所有人都不敢相信他看書的速度。蕭綱喜歡看各種書籍,諸子百家、三教九流的學說,他都有所了解。他還喜歡創作詩詞歌賦,寫出來的作品都是佳品。他辦事幹練,十幾歲就具備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
梁武帝死後,蕭綱即位稱帝。但他是在奸臣威逼下生存的皇帝,沒過幾天就被廢掉,接著又被害死。他死的時候年僅四十九歲,可惜啊,真是天妒英才。
成語釋義
一眼能看十行書。現在人們常用這個成語形容看書的速度很快。
故事出處
《梁書·簡文帝紀》:“讀書十行俱下。”
出處譯文
(蕭綱)讀書,一眼就能看完十行文字。
017人琴俱亡
東晉時期,最出名的書法家就是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他們的書法有出神入化之妙,使人們歎為觀止。王獻之在王羲之諸子之中排名第七,他有個哥哥名叫王徽之,兩人從小就在一起讀書、寫字,感情相當深厚。
王徽之認為自己才智過人,所以平時做起事來顯得非常傲慢、任性,總是我行我素,不管別人怎麼看他。大司馬桓溫用他為參軍,他每天工作時蓬頭垢麵,連官衣的帶子也不係。別人見他如此不拘小節,表麵上對他不錯,暗地裏都嘲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