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他做了車騎將軍桓衝手下的參軍,對工作更不熱心,把精力全放在業餘時吟詩讀書上了。一天,桓衝想了解一下他的工作情況,就向他詢問:“你知道自己的工作職責嗎?”
“我嘛,專門管理軍營中的戰馬。”王徽之不慌不忙地答道。
“那麼你現在管多少馬呀?”
“連馬吃什麼草料我還不清楚呢,哪裏會知道馬的數量?”
“軍營中的馬死了多少匹?”
“未知生,焉知死?”
桓衝見他如此不熟悉工作,總是表現出一副傻乎乎的樣子,便輕輕歎了口氣,不再理會他。
一天,王徽之聽說有人在自家院裏栽種了一批竹子,就興衝衝地坐著車子去拜訪那人,想好好看看他家的竹子。主人聽說享譽江南的大才子到了,高興地把院子掃了又掃,擺上椅子讓他坐。王徽之倒不客氣,一屁股坐下,隻顧貪看竹子,根本不理睬主人。別人知道此事,對他這種行為非常反感。
一天晚上,雪下盡了,天上露出一輪清朗的月亮,王徽之見景色清麗,非常喜悅,拿起酒壺就喝了一陣。這時,他突然想念起朋友戴逵來,便急不可耐地要見他,就雇了船隻,要去拜訪他。
小船劃了一宿,才劃到戴府門口。可王徽之想了一想,卻命令船家帶他按原路回去。船家雖然覺得他有些怪,但多劃一程能多賺點銀子,也就不說什麼了。回家後,家人知曉了情況,奇怪地問他:“為什麼不見戴先生就回來了?這豈不是空跑一趟?”他笑笑答道:“我是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非見戴逵不可呢?”
王徽之的處世能力比王獻之要強得多。他不僅僅喜歡寫字、善吟風月,對政治權術也十分在行,所以官運亨通,一直做到中書令。
王徽之晚年掛冠辭職,回到家鄉想享享清福。誰知人有旦夕禍福,弟弟獻之身染重病。他傷心不已,找到一個巫師,向他苦苦哀求:“聽說人的壽命是有定數的,活人可以把壽命借給快死的人。我的才能比起弟弟來差遠了,所以想把自己的壽命給他,讓我去死,讓弟弟繼續活在世間吧!”
巫師說:“這不行啊,你也快要走上黃泉路了,沒有給別人的了。”
幾天之後,王獻之一命嗚呼。全家人悲慟欲絕,隻有王徽之一滴眼淚也不掉。他坐在靈床前,拿出王獻之的琴想彈奏一曲,可是無論怎麼彈,都彈不成曲調。他長歎一聲,悲傷無限地說:“嗚呼,獻之啊,你人死了,琴怎麼也死啦……”說完,一下子昏厥過去。
因為悲痛過度,王徽之背上的瘡癰潰裂不愈,一個月之後也喪了命。
成語釋義
常用來形容睹物思人,對死者的哀悼。
故事出處
《晉書·王羲之傳》:“取獻之琴彈之,久而不調,歎曰:‘嗚呼子敬,人琴俱亡。’”
出處譯文
(王徽之)拿過王獻之的琴來彈,彈了很久也彈不成曲調,(王徽之)把琴扔在地上說:“子敬啊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
018入木三分
東晉時期,王羲之以書法揚名於天下。他將前輩書法家的長處繼承下來,再加以變革,開創了一種全新的風格。人們非常崇敬他,都管他叫“書聖”。
表現王羲之書藝成就的佳話有很多,古書上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由於王羲之書法出眾,且地位很高,所以晉朝官方曾讓他書寫祭祀天地神明、祈求國泰民安、五穀豐登的“祝版”。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祝版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時非常驚奇,王羲之寫的字,筆力竟然滲入木頭三分多。
成語釋義
形容書法筆力剛勁、有力。現在用來比喻文章或見解深刻、透徹。
故事出處
唐朝張懷瓘《書斷·王羲之》:“晉帝祭北郊,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出處譯文
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祝版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時非常驚奇,王羲之寫的字,筆力竟然滲入木頭三分多。
019為人作嫁
唐朝時期,有才華的詩人層出不窮。有一位詩人名叫秦韜玉,雖然名氣不大,但僅憑一首《貧女》,仍然在文學史上產生了影響。
他是京兆人,曾當過唐朝的工部侍郎,他寫的《貧女》是一首七律。人們對該詩十分喜歡,以至於後人編選唐詩時,對此詩都念念不忘。
秦韜玉的《貧女》是這樣寫的:
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益自傷。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敢將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鬥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在詩人筆下,一位未出閣的窮苦人家的姑娘,因為思想高尚,不去迎合流俗而難以尋覓到適合自己的伴侶。她為此感到憂傷、悵惘,枉自悲歎。詩的大意是:“我是個窮人家的女孩,從小到大,穿不起綾羅綢緞,就對粗布衣裳喜歡起來。因為家境清貧,我雖然是個成熟的大姑娘,那些巧嘴的媒婆卻從不登我的門。現在,人們隻對衣著、打扮看重,誰來欣賞我的好思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