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唐朝時,詩人輩出,精彩的詩作層出不窮。李賀就是當時的一位傑出詩人,他從小才華出眾,開始寫詩、寫文章的時候年僅七歲。但是,朝廷並不賞識他。他空有滿腹才華,在政治上卻得不到發展,所以抑鬱苦悶,隻得在詩歌創作中傾注全部的精力和心血,聊以自慰。
他總是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對待詩歌創作。他曾說:“長歌破衣襟,短歌斷白發。”意思是說,他為了創作一首長詩,把衣襟都給磨破了;為了寫一首短詩,白發也會弄斷許多。
李賀每次外出遊覽,都要讓書童背著個袋子。他在路上想到什麼好詩句,為了避免遺忘,就立刻記下來,放到袋子裏,帶回家去再進行整理。
等到夜幕降臨,他回到家中時,他的母親都要檢查他的袋子。當看到袋子裏裝了那麼多的詩稿時,母親總是會難過地說:“我的兒子這樣勤奮,真是要把心嘔出來才算了結啊!”
由於懷才不遇,李賀就在詩歌創作中費心勞神。由於吟詩吟得心力交瘁,所以他的壽命很短,活到二十六歲就死了。
他留下來的詩作非常多,共有二百四十餘首,全是他心血的結晶。同時代的詩人韓愈,曾寫了兩句詩稱讚他:“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意思是說,挖出心肝當紙,滴出血來寫文章。
成語釋義
比喻人們做事情或寫文章,窮思苦索,費盡心思。
故事出處
《昌黎先生集·歸彭城》:“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
040標新立異
支道林,名遁,原來姓關,是陳留(今河南開封市南)人。他是東晉時期著名的佛教學者。他二十五歲時就出家為僧,和名士謝安、王羲之等成為朋友,經常來往。在中國佛教史中,他被推為般若學六大家之一。
他不但對佛理深有研究,也喜歡談論道家的經典著作——《莊子》。《莊子》深奧難懂,但晉朝的向秀、郭象對《莊子》進行了注釋。由於他們都是研究《莊子》的權威,所以許多名士研究《莊子》時,都擺脫不了向、郭兩家之言。
有一次,支道林在白馬寺(在今河南省洛陽市)與太常馮懷一塊閑聊。當談到《莊子·逍遙遊》時,支道林提出了與眾不同的見解,讓馮懷感到十分驚訝。他的觀點既不同於向秀、郭象的話,也與其他各家不同。支道林的這些意見,解決了很多學者苦思冥想很久也得不出答案的問題。
後來,人們都說支道林見解獨特。
成語釋義
原意是指有新意,與眾不同。現在多用來形容打破舊的條條框框,勇於革新。
故事出處
《世說新語·文學》:“支道林在白馬寺中,將馮太常共語,因及《逍遙》,支卓然標新理於二家之表,立異義於眾賢之外,皆是諸名賢尋味之所不得。”
出處譯文
支道林在白馬寺與太常馮懷一塊閑聊。當談到《莊子·逍遙遊》時,支道林的見解既不同於兩家(向秀、郭象)的話,也與其他各家不同。都是很多學者苦思冥想很久也得不出答案的問題。
041得意忘形
三國時期,魏國出現了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名叫阮籍。他出身於書香門第,父親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他曾經當過步兵校尉,因此被人們稱為“阮步兵”。
他對掌握政權的司馬氏集團非常不滿,因此采取不合作的態度,辭官歸隱。但司馬氏集團畢竟大權在握,他不敢直接提出反對意見,隻得閉門讀書,或者與酒為伴。他還蔑視禮教,麵對俗人就以“白眼”相待。
阮籍所寫的《詠懷詩》八十餘首非常出名,他在詩中非常委婉地表達了憂國避世的心情。
阮籍與嵇康、山濤、向秀、劉伶、王戎等是非常好的朋友,他們意氣相投,有著共同的誌趣。再加上阮籍的侄子阮鹹在內,一共有七位隱士。
這七人經常到一片竹林裏遊玩。他們作詩彈琴,狂飲談論,高興時就放聲大笑,不高興時就放聲痛哭,無拘無束,任性而為。他們被人稱為“竹林七賢”。
在這七個人中,阮籍最為狂放。他有時讀起書來,能夠讀上數月都不出門;在外遊山玩水,能夠待上好幾天都不回家。他如果高興起來,就忘乎所以,甚至連自己長什麼樣都忘記了。
成語釋義
形容高興得控製不住自己,失去了常態。
故事出處
《晉書·阮籍傳》:“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
出處譯文
(阮籍)嗜好喝酒,喜歡仰天長嘯,又很會彈琴。當他得意時,竟忘記了自己的形象和舉止。
042鶴立雞群
嵇康是三國時期的著名隱士。他為人耿直,才華出眾,又長得魁梧英俊,格外引人注目。由於他對掌權的司馬氏集團不滿,所以慘遭殺害,死時年僅四十一歲。嵇康的兒子嵇紹,繼承了父親的優點。無論走到哪裏,都顯得與眾不同。
後來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就將嵇紹召到洛陽做官。有人看見他後,就對著名官員王戎說:“昨天我正巧與嵇紹相遇,他的身材是那樣的魁梧高大,在人群之中,就如同一隻鶴站立在雞群中那樣。”
王戎聽了,笑笑道:“你還沒有見過他父親嵇康,嵇紹與他父親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啊!”
晉惠帝司馬衷繼位後,任命嵇紹為侍中,讓他作為天子的隨從,為天子撰寫文書。因此嵇紹經常出入宮廷,很受人們羨慕。
後來,“八王之亂”爆發,惠帝禦駕親征,嵇紹緊隨天子左右,保護聖駕的安全。在一次戰役中,他為了保護惠帝,中箭而死,鮮血滴在惠帝的戰袍上。晉惠帝非常感動,不讓內侍將戰袍上的血跡洗掉,來表達對嵇紹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