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釋義
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
故事出處
晉朝陶潛《桃花源記》:“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出處譯文
他沿著一條小溪劃行,不記得船行了多遠。突然遇到一片桃樹林,兩岸全是桃花,飄香滿林,桃花隨風飄落四處,美麗無比。
005白龍魚服
在遙遠的古代,有一條白龍變為一條魚,到人間遊玩。它在清清的河水裏遊來遊去,覺得很有趣。忽然打魚人豫且走來,看見這條魚倒不小,就一箭射了過去,白龍被射傷了一隻眼睛,負痛而逃。
它非常生氣,於是向天帝告狀,要求懲治豫且傷害神龍的大罪。天帝問明原委後,說道:“打魚人是以捉魚為生的。豫且射的是魚而不是龍,他有什麼罪呢?問題倒是你自己,明明是龍,為什麼要變為魚呢?”
成語釋義
比喻帝王或大官微服私訪。
故事出處
漢朝劉向《說苑·正諫》:“昔白龍下清泛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
出處譯文
在古代,有一條龍進入了一條清冷的河水中,變成一條魚。漁夫豫且看見後,就用箭射它,射中了它的眼睛。
006滄海桑田
從前有兩個仙人,一個叫王遠,一個叫麻姑。一次,他們相約到王遠的門徒蔡經家去飲酒。到了約定的那天,王遠帶領隨從降落在蔡經家的庭院裏後和蔡家的成員互相致意,然後坐在那裏等候麻姑的到來。
王遠等了好久還不見麻姑到來,便吩咐手下的人去請她。下人誰也不知道麻姑長什麼樣子,隻好等待消息。過了一會兒,有位使者在空中向王遠稟報說:“麻姑命我先向您致意,她正奉命巡視蓬萊仙島,稍待片刻,就會來和先生見麵的。”
王遠微微點頭,耐心地等著。沒多久,麻姑從空中降落下來了。麻姑看上去似人間十八九歲的漂亮姑娘。她蓄著長到腰間的秀發,衣服不知是什麼質料製的,上麵繡著美麗的花紋,光彩耀目。
麻姑和王遠互相行過禮後,王遠就吩咐開宴。席間,麻姑對王遠說:“自從得了道接受天命以來,我已經親眼見到東海三次變成桑田。剛才到蓬萊,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時期淺了一半,難道它又要變成陸地了嗎?”
王遠歎息道:“是啊,聖人們都說,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裏又將揚起塵土了。”宴飲完畢,王遠、麻姑各自招來車駕,升天而去。
成語釋義
比喻世事經過時間的流逝,產生了很大的變化。
故事出處
晉朝葛洪《神仙傳·王遠》:“麻姑自說雲,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
出處譯文
麻姑說道,自從得了道接受天命以來,我已經親眼見到東海三次變成桑田。
007井底之蛙
一隻青蛙在淺井中安居樂業。一次,井邊上來了一隻從東海遊玩至此的大鱉。
青蛙自豪地對鱉說:“我在這眼井裏生存得非常快樂,情緒高昂之時,就出來在井欄邊跳跳,累了就下去在井壁有坎兒的地方休息。想遊泳時就往水裏一跳,漂浮在水中,水正好從我的兩腋沒過,將我的兩鰓托住。想散步了,就到泥漿中走走,泥漿也隻能將我的腳麵埋住。
“看一看周圍的生靈,井裏的紅蟲、螃蟹、蝌蚪與我相比,都隻能自歎不如。我獨占一坑之水,獨享一井之樂,歡迎你常到此來參觀訪問。”
聽青蛙把這眼井說得如此之妙,海鱉不禁心癢,真想下去仔細參觀。但是它的身體實在龐大,左腳還不曾伸進去,井口就將右腳死死絆住。
沒辦法,它隻能退了出來,對青蛙說道:
“我還是向你介紹介紹我的家園吧!我是住在東海的。說起東海,方圓幾千裏,都難以形容它的廣闊;上下幾千尺,也不夠形容它的深度。夏禹的時候,十年九澇,天下多餘的水流入大海,海水也沒有高漲。商湯的時候,八年七旱,海水也不見淺。
“東海不會因為時間的長短而發生改變,也不會因為雨水的多少而產生增減。這是我穩坐東海的最大樂趣。”
這隻青蛙一直居住在小小水井之中,根本沒見過什麼大世麵,聽了海鱉的敘述,不由得心驚肉跳。
成語釋義
用來比喻那些眼界狹小,目光短淺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故事出處
《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出處譯文
井裏的青蛙你和它講海多大是講不通的,因為它沒見過。
008屠龍之技
周朝時,有個人叫朱泙漫,他為了學習屠殺龍的技術,變賣了全部家產,到屠龍專家支離益那裏去學習。三年之後朱泙漫終於學成,回到家鄉之後,鄉親們問他:“你在三年裏學習了什麼手藝啊?”
朱泙漫說,我拜支離益為師,學會了屠龍絕技。接著,他向鄉親們大談殺龍的技術:怎麼按龍頭,怎麼剖龍肚,如何用刀,等等。
鄉親們看他得意的樣子,忍不住就笑了,說:“你屠龍的技術是不錯的,但是哪裏會有龍讓你來殺呢?”
成語釋義
比喻技術雖高,但是沒有實際用處。
故事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