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神話傳奇(1)(3 / 3)

《莊子·列禦寇》:“朱泙漫學屠龍於支離益,單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

出處譯文

朱泙漫到屠殺龍的專家支離益那裏去學習屠龍的技術,耗盡了千金的家產,學了三年,掌握了技術,但是沒有應用屠龍技術的機會。

009苟延殘喘

春秋後期,晉國大夫趙簡子有一次在中山打獵,忽然發現林中竄出一隻狼,便拉弓搭箭,向它射去。趙簡子的箭法真準,一下就射中了狼。狼帶箭拚命逃跑,趙簡子在後麵緊緊追趕。

這時候,有一個叫東郭先生的人往北而行。他趕著一頭驢子,驢背上馱著一袋書。他走著走著,正好與狼相遇。

這隻狼見了東郭先生,就苦苦哀求,它說:“先生不是總是濟困扶危嗎?以前毛寶曾買了一隻烏龜放生,後來他吃了敗仗,烏龜馱他過江逃命;隋侯將一條蛇救活,後來蛇就給他銜來價值不菲的珍珠。今天我也同龜、蛇一樣遇到危險了,您讓我在您的書袋裏躲藏一陣,讓我勉強延續一口氣吧。您今天能救我一命,我日後也會像龜、蛇那樣重重地報答您!”

東郭先生向來心地慈善,經不起狼的懇求,就把狼裝在書袋裏,把書蓋在上麵。很快,趙簡子的人馬來到這裏,見到東郭先生,就問他見沒見到一隻狼。東郭先生隻說不知道。趙簡子等人見找不到狼,隻得乘興而來,敗興而歸。東郭先生見他們去遠,就把狼從書袋裏放了出來。可是這時狼卻翻臉不認人,竟想吃自己的救命恩人。

這時,一位農夫正巧路過。他問明惡狼糾纏東郭先生的原因,就把狼騙回了書袋,然後幾下子就把它打死了,也為天下除了一害。

成語釋義

勉強拖延一口沒斷的氣。比喻勉強維持生存。苟延:勉強延續。殘喘:臨死前的喘息。

故事出處

明代馬中錫《中山狼傳》:“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處囊中以苟延殘喘乎?異時倘得脫穎而出,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敢不努力以效龜蛇之誠。”

010鵬程萬裏

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在《逍遙遊》中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北海有一條魚,身體極其龐大,寬和長有幾千裏之多,名字叫“鯤”。後來,它在海裏待得寂寞,搖身一變,變成了一隻大鳥,其背部也有幾千裏,這大鳥被人們稱為“鵬”。

當大鵬伸開兩個翅膀,在天上飛翔時,兩個大翅膀就像掛在天上的兩朵雲彩。它有遠大的誌向,常常借著大海波動時掀起的大風,向著廣闊的南海飛去。當大鵬來到南海時,它的兩個翅膀在水麵上擊打,激起了三千裏的大浪。它借著旋風的力量,能飛到高達九萬裏的天空,而且是憑借著六月的大風飛到那裏去的……

莊子講完故事後,又論述了自己想要表達的道理。他指出,大鵬的翅膀之所以有那麼巨大的力量,是因為海水的積蓄非常深厚。

而大鵬能夠飛上高達九萬裏的天空,是因為它的下麵有可以利用的風。它借著風的力量,在沒有任何阻攔的天空中展翅飛翔,越飛越遠,一直飛到浩瀚無邊的南海。

成語釋義

原意是說大鵬鳥能夠飛行萬裏那麼遠。常用來比喻前程遠大。鵬:傳說中的一種大鳥。程:裏程。

故事出處

《莊子·逍遙遊》:“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去以六月息者也。”

出處譯文

當鵬遷往南海的時候,振翼拍水,水浪遠達三千裏。它乘著旋風盤旋飛上九萬裏的高空。憑借六月的大風離開北海。

011黔驢技窮

以前,貴州一帶沒有驢子,有個好事之人將一頭毛驢用船運來,放在山腳下,還沒來得及帶它到合適的地方,山裏的老虎就發現了這頭驢。它看到毛驢非常高大,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的本領,心裏害怕極了,隻好躲在樹林裏仔細觀察。

過了很長時間,老虎見毛驢很老實,沒有發威,就大著膽子走出樹林,小心翼翼地靠近它,老虎雖然膽子大了,卻不知道它是什麼物種。

有一天,驢子突然大叫一聲,老虎嚇壞了,以為驢子雖然性情和善,發起威來卻厲害得很,就趕緊逃跑了。過了幾天,老虎覺得驢子雖然叫聲很大,但接近它卻沒有性命之憂,就靠近毛驢,甚至碰撞它的身體,故意對它進行冒犯。毛驢氣壞了,用蹄子向老虎猛踢一下。

這一踢,老虎不但不生氣,反而高興起來,心裏想:我一直以為你很強大,敢情你的本事隻有這麼微不足道的一點啊!想到這裏,它大吼一聲,一口咬死毛驢,美美地大吃一頓,然後心滿意足地找地方睡覺去了。

成語釋義

比喻到處炫耀本事,其實自己的真實本領非常有限。黔:地名,今貴州一帶。技:技能,本領。窮:盡,完了。

故事出處

柳宗元《三戒·黔之驢》:“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

出處譯文

驢非常惱怒,用蹄踢老虎。老虎見了非常欣喜,心裏想:“它的技能也就隻有這些了。”

012誇父逐日

誇父追著太陽走,進入太陽的光圈,感到口渴後想要喝水,他在黃河、渭水裏喝水,但是黃河、渭水的水不夠他喝。於是他往北走,想喝大澤裏麵的水,但是在路上就已經渴死了。他丟棄的手杖化為了森林。

這個神話故事,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理想。

成語釋義

比喻人有大誌。也比喻自不量力。

故事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