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神話傳奇(2)(1 / 3)

《山海經·海外北經》:“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013得過且過

根據傳說,五台山在古時候曾出現了一種奇特的小鳥,人們都管它叫寒號蟲。寒號蟲有四隻腳,兩隻肉翅膀,不會飛行。它的糞便可以入藥,有止血行血之功效,中藥學稱之為“五靈脂”。

寒號蟲的身體,總是隨著季節的更替,而產生明顯的變化。

在盛夏時節,寒號蟲全身長滿五顏六色的豐滿羽毛,眾多鳥類無不羨慕它。寒號蟲整天得意揚揚,到處走來走去,找別的鳥比美。它總是一邊走一邊放聲高唱:“鳳凰不如我!鳳凰不如我!”

到了秋天,大多數鳥類開始為如何過冬而忙碌,有的鳥飛向溫暖的南方,準備到那裏繼續嬉戲;有的鳥則每天辛勤忙碌,積存大量糧食,營造堅固的巢穴,準備在家鄉苦度寒冬。隻有寒號蟲,不肯為自己作一點打算,依然到處閑逛,炫耀它那身五光十色的羽毛。

到了冬天,天氣越來越寒冷,雪花紛紛飄落。別的鳥都換上了一身又厚又密的羽毛,所以不怕寒風凜冽;可是寒號蟲的身體狀況卻與眾不同,一進入冬季,它滿身的漂亮羽毛就脫落得幹幹淨淨,和沒長毛的鳥崽毫無區別。

到了晚上,全身光禿禿的寒號蟲在石縫裏躲藏起來。凜冽的寒風不斷刮來,凍得它連打哆嗦。它毫無辦法,隻能不停地咕噥著:“凍死我了,凍死我了,明天就做窩,明天就做窩。”

可是,當寒風過去,太陽從東方升起時,寒號蟲又變了一副模樣。它隻得到了一些有限的溫暖,就把昨夜受寒之苦忘得一幹二淨,失掉了做窩的決心。它又開始在山上跳來跳去,到處遊玩,嘴裏還振振有詞:“得過且過!得過且過!”

由於沒下決心,寒號蟲雖然整個冬天都在受苦,卻連一個窩也沒做成。它整天抱著混日子的心態,無所事事,最終在五台山的岩石縫裏被活活凍死了。

成語釋義

原意是混一天是一天,不作長遠打算。現在用來比喻在工作、學習中不努力進取,能過得去就暫且過得去。

故事出處

明朝陶宗儀《輟耕錄》卷十五:“五台山有鳥名寒號蟲……比至深冬嚴寒之際,毛羽脫落,索然如雛,遂自鳴曰:‘得過且過。’”

出處譯文

在五台山上有一種名叫寒號蟲的鳥……每年到深冬嚴寒季節,寒號蟲的羽毛盡數脫落,就像沒長毛的鳥崽一樣,於是鳴叫著說:“過一天算一天。”

014洗耳恭聽

原始社會時期,堯帝知道許由是個才能出眾的高人。於是他想到,如果讓許由來接替自己的帝位,老百姓會得到更多的實惠。於是,他派使者來到許由隱居的箕山請他出山,統治萬民。可是許由是個真正的隱士,不願出山執政。他對使者說:“我這個人喜歡與世無爭,不稀罕帝位!”使者碰了一鼻子灰,再待下去也沒有意思,隻得離去。

許由覺得,使者的話太過於世俗,把他的耳朵都給汙染了,就跑到山下潁水邊清洗耳朵。他的朋友巢父在河邊閑坐,正牽著一頭牛飲水,見到許由就問:“你在幹什麼呢?”許由把堯帝請他出山為帝的事情說了一遍,又說:“因為我聽到了這樣不幹淨的話,所以耳朵遭了殃,隻得來這裏把耳朵洗幹淨!”

巢父比許由還清高,他撇了撇嘴,說道:“你這個人總是喜歡顯示自己,太招搖了!現在有人請你出山即位,這得有多麻煩呀,你居然還想到洗耳朵!這都怪你自己不好,你別洗了,洗來洗去,把我家牛的嘴都弄髒了!”說完,他對許由看也不看,自顧自地牽著牛離去。

成語釋義

把耳朵洗幹淨,恭恭敬敬地傾聽別人的講話。現在也有諷刺或開玩笑的意味。恭:恭敬。

故事出處

《高士傳·許由》:“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

出處譯文

堯想讓我當治理九州的長官,我不喜歡聽到他這樣說,因此來洗耳朵了。

015孺子可教

張良是秦朝末年人。因為行刺秦始皇沒有成功,他逃到下邳隱藏起來。有一天,張良在一座橋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穿得破破爛爛的。那老人看見張良,把鞋子扔到橋下,對張良說:“小夥子,下去把鞋子給我撿上來。”

張良下橋把鞋子撿了上來,老人說:“給我穿上。”張良跪在地上給他穿上鞋。老人笑著走了。走出老遠,又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小夥子可以教啊!五天後的早上到橋上來見我。”

五天後一大早,張良就來到橋上,但老人已經先到了。他責備張良來晚了,叫他五天後再來。第二次,雞一叫張良就趕到橋上,但老人又先到了。這一次,老人大發脾氣,叫他五天後再來。這次,張良半夜就來了,等了一會兒,老人才到。

老人非常高興,說:“你這個年輕人值得教導啊。”他送給張良一本書,並告訴說,讀了這部書大有用處。張良回家一看,原來是部兵法,叫《太公兵法》。他日夜苦讀,後來幫助劉邦出謀劃策,統一了天下,劉邦封他為“留侯”。

成語釋義

形容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故事出處

《史記·留侯世家》:“父去裏所,複還,曰:‘孺子可教矣。’”

出處譯文

老人走了約一裏地又回來了,對張良說:“你這個年輕人值得教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