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事物規律(1)(3 / 3)

常樅停止說話,陷入了思考,然後又說:“我的舌頭照舊存在,而牙齒卻已沒有了。你知道這其中的原因嗎?”老子閉著眼睛想了一會兒,說道:“舌頭之所以還在,是不是因為它的質地柔軟呢?牙齒之所以脫落,是不是因為它的本性剛強呢?”

常樅長長地歎了一口氣,說道:“對呀,你說得太有道理了!普天下的所有事物,都難逃這個道理呀!”

老子在辭別常樅後,對“柔”與“剛”的道理進行反複琢磨,他思索得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以後,他看到周室日益衰敗,難以挽救,就不再對周天子多費口舌,辭官而去。

當他經過函穀關時,把守關隘的官員尹喜羨慕他的學問,就請求他留下一部著作。老子急於出關,就一氣寫了一部五千字的書,名為《老子》。

因為這本書的上篇命名為“道篇”,下篇命名為“德篇”,所以此書又有《道德經》的名稱。

在《老子》中,老聃將齒亡舌存的道理進行了全麵闡述,提出了“曲則全(忍受委曲才能保全自己)”、“柔弱勝剛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世界上最柔軟的東西,能夠任意穿透世界上最堅硬的東西)”、“堅強處下,柔弱處上(堅強者處於劣勢,柔弱者占有優勢)”等帶有樸素辯證法的觀點。直到今天,《老子》中的觀點對人們仍有較高的啟示作用。

成語釋義

常用來比喻為人處世采取柔順溫和的態度,常常可以保全自己;而采取剛強激烈的態度,往往會使自己受到嚴重的傷害。

故事出處

漢朝劉向《說苑·敬慎》:“張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齒存乎?’老子曰:‘亡。’常樅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常樅曰:‘嘻!是已,天下之事已盡矣!’”

008細水長流

佛經上說釋迦牟尼在臨終的時候,對弟子們作了一些有關修行和持戒方麵的教誨。

釋迦牟尼主張修行的恒久性,他告訴弟子們:“你們應該勤奮、持續地修行。修行的過程就像細小的水流,隻要不斷流淌,最終能夠穿透岩石。”

成語釋義

比喻隻要努力不輟,長年累月地堅持下去,任何困難終可克服。

故事出處

《遺教經》:“汝等常勤精進,譬如小水長流,則能穿石。”

出處譯文

你們應該勤奮、持續地修行,修行的過程就像細小的水流,隻要不斷流淌,最終能夠穿透岩石。

009探驪得珠

戰國時,有個人去見宋襄王。宋襄王被他的花言巧語所迷惑,賜了他車十乘,並給了他很高的禮遇。這個人其實沒有什麼真本事,自從宋襄王賞賜他以後,開始揚揚得意,看不起別人,包括當時很有學問的莊子。

於是莊子給他講了一個故事:很久以前,有一戶人家住在黃河邊上,靠割蘆葦、編簾子簸箕為生,日子過得非常貧困。

有一天,兒子在河邊割蘆葦,烈日當空,曬得他頭昏眼花,於是他就坐下來休息。他望著眼前的河水,想起父親說過,在河的最深處有許多珍寶,可是誰也不敢去,因為那裏住著一條凶猛的黑龍叫驪龍。他想,要是潛到河底,找到珍寶,我們一家人就用不著像現在這樣一天幹到晚,三頓還吃不飽了,不如豁出去試一試。

他把心一橫,三下兩下脫了衣服,一頭紮進冰冷的河裏。開始他還看得見四周的小魚在遊來遊去,再往深處,光線變得越來越暗,水也越來越涼,最後,他什麼都看不見了,四周一團漆黑。他心裏有點害怕,不知該往哪兒遊。

就在這時,不遠處有一個圓圓的物體在閃閃發光。他定睛細看,啊,原來是明珠!他憋足一口氣遊過去,雙手抱住明珠,使勁一拽,明珠就到了他懷裏。他迅速浮出水麵,上岸後撒腿就往家跑。

父親一見明珠,就問他是從哪兒得到的。他把經過一五一十地向父親講述了一遍。父親聽了說:“好險哪!這顆價值千金的明珠是長在黑龍下巴底下的,你摘它的時候,黑龍必定是睡著了。它要是醒著,你就沒命了。”

故事講完以後,莊子對那個自高自大的人說:“宋國的深,好比九重深淵一樣,宋襄王的猛,好比驪龍一樣。你能得到宋襄王的賞賜,隻不過是偶然遇上宋王的一時糊塗而已。如果換在正常的情況下,你一定會遇到危險。”

成語釋義

比喻冒著大危險而得到大利,也比喻做事寫文章能得到要領。

故事出處

《莊子·列禦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驪龍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出處譯文

貴重的珍珠,隻有九重深淵下驪龍的下巴上才有。你能得到它,一定是碰巧遇上驪龍睡著了。如果驪龍清醒的話,你哪裏還能活著出來喲!

010水落石出

北宋時期,出了一位名叫蘇軾的文豪。他為人豪放,學問很深,聊起天來頗有文采。一天,他和朋友到黃州城外的赤壁遊覽,心裏很高興,就寫下了一篇文章,名為《後赤壁賦》。

當時正是十月,夜晚的月光特別皎潔,蘇軾和朋友們高高興興地在城外散步。由於與清風明月做伴,大家有了做詩的心思。於是,他們各自吟起詩來,頃刻之間就得了不少佳句,心情格外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