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事物規律(1)(2 / 3)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學家,他一生大部分時間從事講學和著書,他認為讀書要從文章的思想內容、邏輯推理上去讀,不要管別的問題。

呂祖謙的弟弟呂子約不同意這種觀點,朱熹就提出,讀書不要左遮右攔,沒必要多惹麻煩,以免節外生枝。

成語釋義

比喻在原有問題之外又出了新的問題。現多指故意設置障礙,使問題不能順利解決。

故事出處

宋朝朱熹《答呂子約書(九月十三日)》:“隨語生解,節上生枝,則更讀萬卷書,亦無用處也。”

出處譯文

話說得過多,就會產生另外的解釋;枝節上長出其他本不應該長出的枝杈;這樣的話,即使是讀了萬卷書,也沒有什麼用。

005百川歸海

漢高祖的孫子劉安,位居淮南王之位。他非常好學,有過人的才華,曾召集賓客和懂得天文、醫學、曆算、占卜等技藝的人員幾千人,集體編輯了一部《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共有十萬多字。

《淮南子》中有一篇著名的文章《泛論訓》,講述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狀況,其觀點還是符合樸素唯物主義的。

文章中寫道:“我們的祖先最早在山洞裏居住,生活艱苦得不行。後來,聖人出現,帶著人們出洞建造房屋,擺脫了山洞裏的生活。聖人又教會人們製造農具和兵器,用來種地和打獵,使人們過上了更安定的生活。後來,聖人又製禮作樂,用禮樂教化人們,使人們的思想有所約束。

“由此可以證明:社會總是在不斷進步。如果古時候的製度不適合今天的情況,就一定要廢除;如果適合今天的情況,就應當發揚光大。

“正如千千萬萬條從各處流來的江河,最後都會彙合流入大海一樣,盡管每個人做的事情不盡相同,但人生目的是一樣的,那就是要把社會建設好,讓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

成語釋義

原意是所有的江河最後都流入大海。比喻大勢所趨或眾望所歸。

故事出處

《淮南子·泛論訓》:“百川異源,而皆歸於海。”

出處譯文

眾多河流雖然源頭不同,但最後都流向了海裏。

006唇亡齒寒

春秋時期,晉國想滅掉虢國。但是要到虢國去打仗,虞國是必經之地。晉獻公想向虞國借路,又怕虞國不答應。

晉國的大夫荀息對晉獻公說:“請您把那塊垂棘出產的寶玉和屈產出產的寶馬,趕快送給虞國國君,然後提出要借路進兵,他肯定會一口應承下來。”

獻公搖搖頭說:“垂棘的玉石是我祖傳之物,很有紀念意義;屈產的那匹馬,我最喜愛了!如果虞國把禮物收下,又不肯把路借給我們,我們就吃虧了。”

荀息說道:“一定不會出現那種情況。虞國國君這個人我是了解的,他如果不願意借路,肯定不會接受我們的禮物;而他接受了禮物,一定會把路借給我們。盡管他將禮物收下,但玉石和寶馬,也隻是暫時由他保管而已,最後還是能夠收回來的。把玉石放在虞國,就如同把它從內室移到外室,把寶馬送給虞國,就如同把馬從圈裏牽出來放到圈外來養一樣。您的憂慮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晉獻公覺得荀息的話很有道理,就派他帶上玉石和寶馬,到虞國去借路。虞君見到美玉和寶馬,非常喜歡,就答應晉國借路進兵。

虞君朝中有一個大臣,名叫宮之奇,他覺得這件事有點不對勁,就說:“國君不可答應晉國的要求呀!虢國是我們的友邦,我們的關係如同嘴唇和牙齒一樣,利益相關。前人說過:‘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虢國之所以存在,是因為虞國在支持;虞國之所以存在,靠的是虢國的支持。如果我們把道路借給晉國,那麼虢國早晨被滅掉後,虞國在當天晚上也難以存在。麵對這樣不幸的前景,我們又怎能把道路隨便借給晉國呢?”

虞君聽後,覺得宮之奇在危言聳聽,就沒把他的話當回事。宮之奇見國君不聽自己的勸告,就帶著全家老小,逃往曹國避難。

晉獻公見道路已經借到,就命令荀息統率軍隊向虢國進攻,很快就取得了勝利,消滅了虢國。晉軍得勝之後,借口要整頓軍馬,就在虞國駐紮下來。荀息趁虞君不防備,突然對他進行襲擊,把虞國也給滅了,並俘虜了虞君。

荀息捧著那塊玉石,牽著那匹寶馬,回朝報功。晉獻公看了看美玉,又看了看寶馬,高興地說:“美玉依舊是原來的樣子,就是寶馬老了一些啊!”

成語釋義

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互相依存,彼此利害關係十分密切,一方受到打擊,另一方必然不得安寧。

故事出處

《左傳·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出處譯文

諺語所說的“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就是在說虞國和虢國的關係啊。

007齒亡舌存

春秋時期,我國出現了一位被稱為老子的哲學家。他是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厲鄉曲仁裏人。

老子曾在衰微的周室擔任守藏室史(相當於圖書館館員)。他有一位名叫常樅的好朋友,二人經常對一些哲學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

一天,常樅身染重病,老子急忙去探病。常樅把嘴張開,讓老子看了看,然後對他講:“你看,我的舌頭還在嗎?”老子說:“依舊存在。”常樅又問:“我的牙齒到底怎麼樣了?”老子老老實實地回答:“已經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