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事物規律(1)(1 / 3)

001想當然

孔融,字文舉,是孔子二十世孫,魯國人,為漢朝末年文學家。孔融曾任北海相,因此當時人們稱他為孔北海。

東漢末年,曹操贏得官渡之戰,領兵攻破袁紹的根據地鄴城。曹操的兒子曹丕隨軍入城,發現袁紹的兒媳甄氏長得非常漂亮,十分喜愛,便請求曹操將甄氏賜給他做老婆。曹操見了甄氏,覺得她果然美麗無比,萬種風情,便為曹丕迎娶。

孔融對此事極為不滿,寫信給曹操說:“周武王滅掉商紂王後,將紂王的妃子賜給周公。”這是譏諷曹操的虛構故事,曹操看完信不解地問:“這個故事出自什麼經典?我好像沒見過。”孔融回答說:“用現在的事例推測,就能設想會發生那樣的事。”

曹操這才知道孔融是在諷刺他,氣得不行,但是孔融是有名的大臣,當時不能拿他怎麼樣。

孔融早就看不慣曹操。曹操曾頒發過一道禁酒的命令,認為酒可以亡國。而孔融寫信反駁說:禁酒是不得人心的,因為酒對人的好處由來已久,而且這好處直接關係到事業成敗、安邦定國。他還列舉了大量酒的德政,從堯一直說到漢高祖。

孔融還說也有以女人亡國的,那是不是連婚姻也禁了?最後得出結論:“由是觀之,酒何負於治哉?”

曹操見他反對自己,後來借故把他殺了。

他殺孔融的罪狀是“不孝”。

因為孔融有下列兩個主張:第一,孔融主張母親和兒子的關係如瓶之盛物一樣,隻要將瓶內的東西倒出來,母親和兒子的關係便算完了。第二,假使天下饑荒,有點食物,給父親不給呢?孔融的答案是:倘若父親是不好的,寧可給別人。

曹操就小題大做,硬說孔融不忠不孝,把他殺了。

不過反過來想,孔融的被殺自己其實也有責任,誰叫他恃才傲物呢?

成語釋義

憑主觀推斷,認為事情大概是那樣。

故事出處

《後漢書·孔融傳》:“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出處譯文

從現在的情形,就能設想原來是那樣的情況。

002盤根錯節

東漢時期,太尉李修手下有個官員,名叫虞詡,他飽讀詩書,才能出眾。

當時,東漢王朝內部腐敗不堪,豪強地主欺壓百姓。羌人不願意受豪強的欺負,起來反抗,很快威脅到並州、涼州一帶。大將軍鄧騭主張將涼州放棄,集中兵力守住並州。不少人見局勢危急,又覺得大將軍的建議是舍一指而保全身之策,確實有理,就隨聲附和。隻有虞詡覺得這樣做不好,他認為如果放棄涼州,對於戰爭的全局不利。

鄧騭見虞詡居然公開和他唱反調,非常生氣,就想找個機會對虞詡進行打擊報複。沒過多久,朝歌發生了老百姓同地主武裝對抗的事件,許多官吏被氣憤至極的百姓所殺。朝廷見百姓竟然擅殺朝廷命官,就多次派兵鎮壓,但收效甚微。鄧騭覺得利用這個機會可以借刀殺人,就下令調虞詡去當朝歌的縣令。

虞詡的親朋好友都覺得虞詡此去朝歌,真可謂九死一生,無不為他擔心害怕。虞詡卻笑了笑,信心十足地說:“一個有抱負、有誌氣的人,絕不會避開困難的事而專門從事容易的工作。這就像我們在砍樹時,如果不遇到堅硬牢固盤根錯節的樹,怎麼顯得出斧頭的鋒利呢?”

他到朝歌後,開動腦筋想辦法,充分運用他治理百姓的能力,終於平息了民變,緩和了階級矛盾。天子得知虞詡竟然解決了眾人解決不了的難題,非常高興,決定對虞詡加以重用。很快,虞詡就被提升為武都太守。

成語釋義

原意是樹木的根互相盤繞,枝節交錯,不易理清。常用來比喻事情紛繁複雜,不好處理。還可以比喻某種勢力根深蒂固,極難消除。盤:盤繞。錯:交錯。

故事出處

《後漢書·虞詡傳》:“誌不求易,事不避難,臣之職也。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利器乎?”

出處譯文

有誌氣的人絕不會避開困難的事而專門從事容易的工作,這就是我的職責。就像我們在砍樹時,如果不遇到堅硬牢固盤根錯節的樹,怎麼顯得出斧頭的鋒利呢?

003異曲同工

司馬相如,字長卿,是西漢著名的文學家。他在漢景帝的時候當過武騎常侍。他創作了許多有名的辭賦,例如《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等。他的辭賦以辭藻瑰麗,氣韻起伏、宏大著稱。後人把他當做“漢賦”的代表人物。

距司馬相如大約70年以後,漢朝又出了一個叫揚雄的人物。揚雄,字子雲,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和哲學家。他同司馬相如一樣是成都人,而且也善於寫賦。揚雄很仰慕司馬相如的文采,他寫的《甘泉賦》《長揚賦》《羽獵賦》等賦在形式上受到司馬相如的啟發和影響,但是也寫得獨特而別具一格。

於是,後人喜歡把司馬相如、揚雄相提並論。兩人的文筆都奇妙非常,但是又各具特點,所以韓愈說他們“異曲同工”,對他們的文學才能進行了高度讚揚。

成語釋義

比喻不同藝術作品的做法和內容雖然不一樣,但都很出色。也比喻兩句話的說法不一樣,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的兩種做法都能巧妙地達到目的。

故事出處

唐朝韓愈《進學解》:“子雲相如,同工異曲。”

出處譯文

子雲和相如兩個人,就像不同的曲調卻演奏得一樣好那樣。

004節外生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