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鍾發出的聲音震耳欲聾,把那人嚇了一大跳。因為大鍾的材料是銅,當然一點也沒碎。他不死心,又用力砸了一下,大鍾仍然發出非常大的響聲,隻稍微晃了幾下,仍是完好無損。這時,他想到,如果繼續砸鍾,人們就會聽到“當當”的聲響,自己肯定要被別人逮住。
怎樣才能不讓別人發現,又能將鍾弄走呢?他腦筋一轉,又想出了個辦法:將自己的耳朵捂住,然後再用力砸。他覺得,這樣一來,自己既聽不到鍾的響聲,別人也會聽不見,這樣就可輕易地盜走大鍾。
在古時,鍾和鈴都是樂器。所以,後人把“掩耳盜鍾”也稱為“掩耳盜鈴”。
成語釋義
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鈴鐺。形容自己欺騙自己的行為。掩:捂住。盜:盜竊。
故事出處
《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出處譯文
有個老百姓得到一口鍾,想把它背走,但鍾又大又沉背不動。於是,他就用錘去把它打碎,這樣鍾又轟轟響起來,那個百姓怕別人聽到響聲來搶鍾,趕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來,以為這樣別人就聽不見了。
047害群之馬
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是黃帝,姓姬,號軒轅氏、有熊氏,是少典之子。炎帝擾亂各部落,黃帝為使各部落安寧,就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與炎帝大戰,終於大獲全勝。後來蚩尤作亂,他又率領各部落在涿鹿(今河北省境內)殺掉蚩尤。從此,炎帝等人對他心服口服,共同推舉他為部落聯盟領袖,治理華夏。
黃帝還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養蠶、舟船、車輛、文字、音律、醫學、算術等都是他發明的。他的發明創造對中華民族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一天,黃帝要到具茨山(今河南省境內)去找大隗,走到襄城(今河南省襄城縣一帶)卻迷了路,這時一個放馬的男孩正好從旁經過。黃帝問道:“小孩子,你可知道具茨山在什麼位置嗎?”男孩答道:“知道。”黃帝又問:“那你知道大隗住在哪兒嗎?”男孩回答:“知道。”
黃帝很高興,順口說道:“小孩子,你可真不簡單,又知道具茨山,又知道大隗的住處。那你可曉得,天下應當怎樣治理嗎?”
男孩認真地說道:“治理天下也沒什麼了不起的。我前幾年離家到外麵遊曆,結果生了一場病。有位長輩就告誡我說:‘你在外遊曆的時候,要注意日出而遊,日入而息。’我覺得他的話非常有道理。現在我的身體好多了,打算到更遠的地方去遊曆。”
黃帝見男孩非常聰明,就一定要問他如何治理天下,小孩無奈,就把話說得更詳細:“所謂治理天下的人,難道和放馬的牧人有什麼不同嗎?其實隻是把危害馬群的壞馬趕出去就是了。”
黃帝聽罷,覺得牧童真是個了不起的人,就改稱他為“天師”,恭敬地向他拜了又拜,然後告辭離去。
成語釋義
危害馬群的劣馬。常用來比喻危害集體的人。
故事出處
《莊子·徐無鬼》:“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
出處譯文
治理天下並不稀奇,這與放馬有什麼兩樣嗎?隻是把危害馬群的壞馬趕出去就是了。
048愚公移山
傳說在古時候,兩座大山居於冀州以南、河陽以北,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山高萬丈,方圓足有七百裏。
有一個老漢叫愚公,居住在山的北麵,年紀快九十歲了。他家的大門,正對著這兩座大山,如果出門辦事總得繞道走,非常不便。愚公非常生氣,決心要幹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把這兩座大山挖掉。
有一天,他召集全家老小一塊開會,對他們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這兩座大山,把咱們的出路全給擋住了,咱們大家一塊努力,把它挖掉,開出一條直通豫州的大道,也好讓咱們出門辦事更加方便。這是一本萬利的好事,你們願不願意幹?”
大家都覺得他的主意好,隻有他的妻子覺得有問題,她說:“像太行、王屋這麼高大的山,挖出來的那些石頭、泥土,哪有傾倒的地方呢?”
大家說:“這事太容易解決了,把泥土、石塊往渤海邊上一扔,不就得了。東西再多也不愁沒有堆放的地方。”
第二天天剛亮,愚公就帶著一家人開始挖山。他的鄰居是個寡婦,有一個七八歲的小兒子,也過來幫他們幹活。愚公這些人幹得非常起勁,一年四季埋頭苦幹,連回家休息的空閑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