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神話傳奇(6)(2 / 2)

黃河邊上有一個老漢在那兒居住。這個老漢非常精明,所以人們都管他叫智叟。他看到愚公一年到頭,沒日沒夜地挖山,覺得真是白費力氣。他本著見事就管的精神,對愚公說道:

“你這個人可太傻了,都一大把年紀了,還有多少日子可活?用盡你的力氣,也拔不了山上的幾根草,怎麼能和那麼高的山較勁?”

愚公深深地歎了口氣說:“你這人自以為聰明,其實是非常頑固,連寡婦和小孩都比不上!雖然我很老,活不了多長時間。可是,我死了還有兒子,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世世代代,一直傳下去,永遠有後代。可是這兩座山卻挖一寸,少一寸,永遠不會再長高了,我們為什麼不能把它們挖平,幹成這件大事呢!”

智叟聽了愚公這段充滿大智慧的話,深受教育,再也無話可說。

手中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害怕老愚公挖山不止,自己無法生存,就把這事報告了天帝。天帝被老愚公的精神所感動,就派了兩個大力神下凡,背走了兩座大山,一座放到朔方東邊,一座放到雍州南邊。

從此以後,冀州和漢水的南麵,就沒有討厭的高山阻擋了。人們由於交通便捷,生活出路增加,小日子越過越好。

成語釋義

形容做事不屈不撓,堅定頑強,不怕困難,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故事出處

《列子·湯問》:“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麵山而居……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可乎?’”

出處譯文

在山的北麵有個叫愚公的,年紀快九十了,他家的門正對著高山。於是他召集全家老小一塊開會:“我與你們一起努力把山挖掉……可以嗎?”

049精衛填海

傳說,在上古時代,發鳩山上生長著許多柘樹(桑樹)。樹上經常棲息著一隻可愛的小鳥。這隻鳥的形狀類似於烏鴉,頭上的花紋非常好看,嘴巴是白色的,腳爪是紅色的。這種鳥的啼叫聲像“精衛!精衛!”所以人們就把它稱為“精衛”。

精衛鳥本來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

女娃特別喜歡遊泳。有一次她在東海遊泳,結果遇到巨浪,死於非命。女娃死後,其靈魂化成了精衛鳥。它下決心填平東海,以免別人被大海吞沒。於是,它一點時間也不願耽誤,每天從西山銜著樹枝、石子飛到東海上空,然後將其投入海中。就這樣,過了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它總是執著地向東海投擲著東西……

成語釋義

比喻不畏艱難,奮鬥不息。有時也比喻徒勞無益。精衛:古代神話中的鳥名。

故事出處

《山海經·北山經》:“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050不倫不類

小說《紅樓夢》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次,商人薛蟠去江南做買賣,因為倚仗官府的勢力,所以生意做得一順百順。他回到京城時,從江南帶回兩大箱東西,送給母親薛姨媽和妹妹薛寶釵,讓她們也高興高興。其中一箱是綢緞綾羅、洋貨等家常必需品,另一箱則是筆、墨、紙、硯和各種小工藝品。

當時薛姨媽一家住在親戚賈家。薛寶釵除了留下自己用的東西之外,將其餘物品分成一份份,送給賈府的姐妹,同時也不忘送給表弟賈環一份。

賈環的母親趙姨娘看到寶釵這樣懂得做人,心裏很喜歡,於是想到王夫人那裏將寶釵誇獎一番,也好改善與王夫人的關係。因為王夫人是寶釵的姨媽,聽到別人誇讚寶釵一定非常高興。這樣一想,她就找王夫人去了。

王夫人聽了趙姨娘的話,對她的來意已經很清楚了。她見趙姨娘的話既不像恭維,又不像答謝,特別沒規矩,覺得非常厭煩,可是不理睬她又覺得不好,就說:“你把這些東西收了去,讓賈環玩一玩罷。”

趙姨娘不但沒討著好,反而碰了一鼻子灰。她非常生氣,但又不敢得罪人家,隻得訕訕地走了。

成語釋義

某事或某物既不像這一類,也不像那一類。形容不成樣子或者不符合規範。倫:類的意思。

故事出處

《紅樓夢》第六十七回:“王夫人聽了,早知道來意了。又見他說的不倫不類,也不便不理他,說道:‘你隻管收了去給環哥玩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