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神話傳奇(5)(1 / 2)

中國佛教徒一向喜歡尋師求法。很多禪僧往往到天下各處雲遊,所以有“行腳僧”之稱。良價在他尚未成名之時,也從自己修行的寺院中離開,到各處尋訪明師,以便能將佛家的大道參悟個明白。

一日,他了解到潭州(今湖南省長沙市一帶)龍山有一寺廟出高僧,就往該寺的方向走去。半路上他迷失路徑,一直走到夜幕降臨,也沒找到那處廟宇。正在心急如火之時,良價聽到深山中一陣鍾聲堅實有力地傳來。深山老林,有鍾聲必有廟宇,良價循著鍾聲一步一步走去,終於找到他所向往的寺廟。

剛進寺院,他就向寺廟的住持和尚大禮參拜,幸得住持不嫌棄他,才在寺內住下來。

第二日,這住持和尚接見良價,良價見那住持一言不發,心中不覺打起了小鼓。良價主動問道:“咱二人在此見麵,您有什麼話要賜教的麼?”龍山和尚淡淡地說道:“清風拂白月。”這句話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咱們都是出家之僧,你我的會麵就像清風吹拂白月一樣。”引申為“一切都很清楚,不說話也是一樣的。”

良價又問:“您因為何故到龍山出家呢?”龍山和尚說道:“我看到兩隻泥做的牛相互爭鬥,最後二畜都滾入茫茫大海之中,到現在一點消息都沒有。”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我看到人生如夢,大家爭權奪利,最後一切皆空,一點結果都沒有。”

良價和尚最後得道,住在筠州(今江西省高安縣一帶)洞山,將所悟之佛法廣傳眾僧,所以又被人稱為“洞山價”。他的弟子本寂在曹山(在今江西省臨川縣)修道,將他的衣缽繼承下來,形成禪宗中的曹洞宗。

成語釋義

比喻一去不複返的事物。

故事出處

宋代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潭州龍山和尚》卷八:“洞山又問:‘和尚,見個什麼道理,便住此山?’師雲:‘我見兩個泥牛鬥入海,直至如今無消息。’”

043葉公好龍

春秋時期,有一個叫子張的人,去拜見魯國的君主魯哀公。他心急如焚地等了七天,也沒有被魯哀公接見。他生氣了,與趕車的人說了一番話,並讓他把這些話向哀公仔細轉告,然後自己不告而別,心急火燎地跑到別國去了。

他說:“我聽說君王對讀書人非常賞識,所以從千裏之外,頂著霜露,冒著風塵,長途跋涉到您這裏來,腳上磨出了好幾層老繭。到了您這裏,我顧不上休息,就來與君王相見。可是我等了七天,君王卻不能以禮相待。

“我看君王嘴上說喜歡讀書人,實際行動卻不是如此。您不過是像葉公子高喜歡龍那樣而已。

“葉公很喜歡龍。他的武器上畫著龍,工具上刻著龍,屋子內外牆上畫有龍的圖案,柱子上雕有龍的身影。在他家中,龍簡直無處不在。

“天上的真龍,聽說人間有這樣一位喜歡龍的高人,心裏十分高興。有一天,龍來到他的家裏,把龍頭伸進窗戶探望,尾巴拖在廳堂上。葉公一看到真龍出現,並未表現出喜悅的神色,而是怕得要死,轉身逃跑,連魂魄都仿佛嚇沒了。這件事情證明,葉公對龍並不是真喜歡,他隻是喜歡與龍的外表相似的事物而已。

“我從千裏之外趕來與君王敘談,君王卻不以禮相待。看來君王對讀書人並不喜歡,隻是喜歡那些像讀書人卻沒有學問的人罷了!”

成語釋義

常用來諷刺那些表裏不一、名不副實的虛偽人物,他們表麵上愛好某種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正愛好,甚至畏懼;一旦這個事物真來臨時,就拋掉了平時的假麵目,露出了真相。

故事出處

漢代劉向《新序·雜事》:“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出處譯文

這個葉公並不是喜歡龍,他喜歡的是龍的形象,而不是真龍。

044畫蛇添足

戰國時期,楚懷王有一次派昭陽為大將,命他進攻魏國。

昭陽不但是一個出色的軍事指揮員,還身先士卒,英勇作戰,很快就將魏國軍隊打敗了。魏軍將士在戰場上殉國的不計其數,有八座城池被楚軍占領。昭陽見作戰如此順利,就想轉移目標,攻打齊國,讓楚王對自己另眼相看。

齊王得知昭陽想向齊地進軍,就派陳軫為使節,去勸說昭陽不要進犯齊國。

陳軫來到楚軍大營,非常客氣地對昭陽說:“您這次大獲全勝,我向您表示祝賀。但是我很好奇,按照貴國的規定,像您今天所取得的戰果,得到的獎賞到底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