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陽非常得意地說:“官封為上柱國,爵為上執珪!”
陳軫又問了一句:“請問,楚國百官之中,還有比這官更大的嗎?”
昭陽答道:“令尹是百官之長,當然比上柱國大,除此之外就沒有了。”
陳軫笑笑說:“可是依我看來,令尹之職很顯貴,你家大王是不會同時設置兩個令尹的。請您聽我打個比方,來說明一下您如今的狀況吧。
“楚國有個人負責管理祠堂,他在一次祭祀祖先之後,把一壺在祭祀中用過的酒,賞給手下的人喝。這壺酒如果每人一口是不夠的,如果給一個人喝,就能喝個痛快。有人提議:每個人都在地上畫一條蛇,誰最先畫完,誰就得到這壺美酒。
“大家都認可這個建議,就各自在地上畫起蛇來。有一個人畫畫的速度非常快,一轉眼就畫出了一條漂亮的長蛇。他提起酒壺正要享用,可是看見別人還在緊張地作畫,就想顯示顯示自己的本事。於是他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繼續畫蛇,自作聰明地說道:‘你們畫得太慢了,我再給蛇畫上幾隻腳吧!’
“他正在畫蛇腳,另一個人卻畫好了蛇,一下把酒壺搶過去,說:‘蛇本來沒有腳,你為什麼要給它添上?畫上腳就不是蛇了,所以算起來,第一個畫好蛇的是我,而絕非你這個腦筋糊塗的人!’那人說完,就理直氣壯地捧著酒壺喝了起來。
“現在,您為楚國作戰,已經把魏軍打得大敗,得了八座城池,卻貪心不足,仍要討伐齊國。我覺得您的名氣夠大的了,官也不會再升了,如果在得勝之時不停止進軍,等到一旦打了敗仗,性命都保不住了,爵位對您來說又有何用?您這樣做不是和畫蛇添足一樣嗎?”
昭陽聽了陳軫的話,覺得很有道理,就帶領軍隊回了楚國,不再進攻齊國了。
成語釋義
比喻做事情節外生枝,多此一舉,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故事出處
《戰國策·齊策二》:“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出處譯文
蛇本來沒有腳,你怎麼能給它畫上腳呢?
045刻舟求劍
戰國時候,有一個楚國人坐船過江。船駛到江心時,他一不小心,“撲通”一聲,隨身所帶的寶劍從船上滑落。他急忙伸手去抓,但太晚了,沒有抓著,隻得眼看著心愛的寶劍墜落在江水之中。
一般人要是遇上這種事,肯定心疼得跺腳。誰知這位楚人,並不慌張失措,而是慢條斯理地掏出小刀,在船舷上落劍之處刻下一個記號,並且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劍就是從這裏掉下去的。”
同船之人覺得他的行為十分古怪,但以為他這樣做別有深意,也就不發表議論了。
船在江中行駛了很久,終於靠了岸。這個楚人急匆匆地從船上刻著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費力地撈取寶劍。當然,他撈了半天,什麼也沒撈著。
他實在太笨了,沒有想到此時的船,離落劍的水麵已經很遠了。憑著失去作用的記號,怎麼能使寶劍失而複得呢?
成語釋義
比喻拘泥固執,不知道根據事物的變化有所變通。
故事出處
《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刻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刻者入水求之。”
出處譯文
楚國有個人坐船過江,隨身攜帶的寶劍從船上掉進了水裏,於是這個人在船上刻了一個記號,並說:“我的寶劍是從這裏掉入水中的。”船靠岸後,這個人從船上刻有記號的地方跳入水中尋找寶劍。
046掩耳盜鈴
春秋末年,範吉射一家因為得罪了別人,麵臨滅門大禍,隻好逃離晉國,遠走他鄉。一次,有人在範家的門口見到了一口漂亮的鍾,心裏便起了歹意,想將這口鍾盜走。可是這口鍾很沉,他根本沒有力氣將它背走。
這可怎麼辦呢?他思來想去,終於想出了一個主意:鍾很沉重,就把它敲成碎片,一塊一塊地搬走不就行了嗎?他越想越覺得自己聰明,就很高興地找來一個鐵錘,向大鍾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