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事物規律(2)(2 / 3)

楚莊王回答道:“這當然是真的!我正準備派兵討伐那不知趣的越國。這樣一來,我國的疆土就擴大了很多,我們的力量也會跟著增強。你看我的想法怎麼樣?”

杜子沒有馬上回答,他仔細想了一下,然後問道:“大王,您決定攻打越國,成功的把握到底有沒有啊?”

“當然有啊,”楚莊王充滿信心地說,“現在越國的朝政非常混亂,平民百姓也不知道檢點,軍隊不強大,根本不禁打。我趁著這個有利時機展開攻勢,一定會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杜子聽後不以為然,笑著勸諫:“大王,您把問題想錯了!我雖然非常愚笨,但是我知道,人的智慧同人的眼睛有相同之處。眼睛能看清百步以外的東西,對自己的睫毛卻永遠看不清楚。

“請您仔細地考慮考慮:楚國的軍隊與秦國、晉國交戰時,曾遭到慘敗,失掉了幾百裏的土地,這難道還不足以證明楚國兵馬很軟弱嗎?像莊矯這樣的強盜,在國內橫行無忌,而官吏們卻沒有什麼辦法對付他,這難道不足以證明國家管理得不好嗎?

“所以我說楚國的軟弱與越國相比就在伯仲之間,而您卻自以為本國比越國強大得多,要去征伐越國,這不是像目不見睫那樣缺乏自知之明嗎?”

聽了杜子的一番言正理順之語,楚莊王才清醒過來,一個勁兒地點頭:“你說得真對,事實真是這樣啊!”於是,楚莊王馬上取消了討伐越國的計劃。

成語釋義

本意是說自己的眼睛看不見自己的睫毛。常用來比喻缺乏自知之明。

故事出處

《韓非子·喻老》:“智之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

出處譯文

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卻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014投鼠忌器

西漢文帝時期,策略家賈誼主張進行政治改革,但因觸及到某些人的利益,因此受到權貴們的一再打擊,遭遇貶官之厄。但他改革之心始終沒有泯滅。在屢次被貶的情況下,他仍然向文帝上書,提出許多鞏固封建統治的真知灼見。

公元前174年,賈誼寫了政論文《論政事疏》,呈給漢文帝。在這道奏疏中,他將自己的政治主張係統地陳述了出來。

他的主張之一就是要求皇帝實行嚴格的等級製度。他認為,皇帝應當是至高無上的,皇帝下邊的大小官員,與一級一級的台階相仿,應當做到界限分明,尊卑有序。

百姓觸犯了法律,可以嚴厲懲罰,在臉上刺字、割鼻子、砍腳、鞭打。可是王侯大臣犯了法,就不能隨便動用刑具,而應當用“廉恥禮義”等封建道德進行約束。即使王侯大臣的罪過到了極點,也隻能對他們采取賜死的做法,而不能采取更加解氣的開刀問斬。

為了證明自己的主張是正確的,賈誼打了一個生動的比方,他說:本來想扔東西打老鼠,但因為老鼠靠近珍貴的器物,所以擔心打老鼠時不小心將器物損壞。對王侯大臣們的處罰也應當如此。他們是皇帝身邊的人,如果用懲治老百姓的刑罰來懲治他們,就會使皇帝的尊嚴受到損壞。

可是漢文帝並沒有理會賈誼的主張,甚至在與賈誼直接會麵時,他也是“不問蒼生問鬼神”。

成語釋義

原意是想用東西投打老鼠,又怕毀壞了老鼠附近的器具,因此無法下手。常用來比喻有所顧忌,想做又不敢放手去做。

故事出處

《漢書·賈誼傳》:“裏諺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喻也。鼠近於器,尚憚不投,恐傷其器,況於貴臣之近主乎。”

出處譯文

俗話說:想打老鼠卻要小心它旁邊的珍貴器物,這是很好的比喻。老鼠挨著器物,都有顧慮不打,害怕傷了器物,更何況皇帝身邊的王侯大臣呢。

015兔死狗烹

春秋時期,楚國出了一位大賢,名叫範蠡。範蠡任越國大夫,扶保越王勾踐,為他盡心盡力地服務了二十多年,終於使越國強大起來,滅掉了勁敵吳國。越王勾踐覺得範蠡的貢獻很大,就封他為上將軍。可是範蠡不但不接受官位,還辭去原有的職務,帶著美人西施跑到五湖過起了隱居生活。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原來範蠡早把越王看透了,知道在太平歲月如果繼續待在他的身邊,遲早會被他所害,所以還不如盡快離開他。

範蠡雖然過起了自由自在的隱居生活,可是他還惦記著同僚文種,唯恐越王對文種有所不利,於是他給文種寫信,信上說:“越王這個人薄情寡義,和他一起共患難還可以,但如果和他共享富貴就危險了。現在越國強盛了,如同一個獵人沒有飛鳥和兔子可打,就用不著弓箭和獵狗一樣,越王消滅了勁敵,大概也就不會需要我們這些功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