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事物規律(3)(1 / 3)

老婆婆非常嚴肅地對李白說:“這一點也不值得大驚小怪,隻要功夫深,鐵杵就能磨成繡花針啊!”

李白是個聰慧之人,細細一想,覺得這話蘊藏著很深刻的道理,於是向老婆婆深深行了個禮,回家繼續讀書去了。眾所周知,李白能夠成為滿腹學識之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幼時讀書功夫極深。

成語釋義

隻要有恒心,有毅力,持續不斷地堅持下去,再難的事也能做成功。亦稱“鐵杵成針”。

故事出處

宋代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卒業。”

出處譯文

在象耳山下,相傳李白在山中讀書,還沒有讀完,就放棄離去了。過了小溪,看見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鐵杵,李白感到奇怪,就問她磨鐵杵做什麼用,老婆婆說:“我想要做針。”李白被老婆婆的意誌力所感動,就回到山中完成了學業。

019螳臂當車

春秋時候,魯國有一位名士顏闔,非常有學問。一次,他來到衛國宣傳自己的治國主張,希望能夠得到重用。衛靈公很喜歡飽學之士,想請他擔任自己兒子蒯瞆的老師。蒯瞆在衛國可謂臭名遠揚,他凶殘成性,經常無故殺人。很多衛國人都害怕他。

顏闔對自己能否勝任蒯瞆的老師一職,非常沒有信心,就找到衛國大臣蘧伯玉,請他給自己指明一條出路。

蘧伯玉對顏闔說:“就憑你這點本事,也想去教蒯瞆?如果你真想成為此人之師,就要處處謹慎,不要衝撞了他,否則他就可能因為一點小事把你給宰了!

“你知道螳螂嗎?有一天我乘坐馬車出去辦事,路上有一隻螳螂高高地舉起兩隻前腳,向馬車的輪子直撲過來。雖然車輪子比螳螂大幾十倍,但螳螂毫不畏懼,根本沒有想到後果。結果,它就是因為不自量力,被車輪子碾得粉碎。

“如果你也想不自量力一把,去接近暴虐成性的蒯瞆,會和螳螂擋車有一樣的結局!”

顏闔聽了這一番話,嚇得渾身是汗,再也不敢接受衛靈公給的差事了,而且盡快逃離衛國。等到他出了衛國的邊界,一顆心才稍微安定下來。

再說無法無天的蒯瞆,因為整天胡作非為,招惹是非,終於被人殺死。

成語釋義

常用來比喻不自量力,必然導致失敗的結局。

故事出處

《莊子·人間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

出處譯文

你知道螳螂嗎?憤怒之下全力伸展它的臂膀來阻擋車輪,卻不知它不能勝任這件事。

020當局者迷

唐朝時候,大臣魏光向唐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請示將魏征整理修訂過的《禮記》列為儒家的經典著作。唐玄宗覺得這樣做很好,就派元澹等人仔細校閱,把新的注解加上去。

但是右丞相張說卻覺得,原來的《禮記》已經非常成熟完善了,實在沒有必要改用魏征整理修訂的版本。唐玄宗很信任張說,就說他的意見很有道理,但是元澹認為應該改換版本。為了讓唐玄宗支持他,他寫了一篇名為《釋疑》的文章,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釋疑》一文,運用了主客對話體的形式。先是客人問:“《禮記》這部經典著作,戴聖編纂、鄭玄加注的版本與魏征整理修訂的版本相比,哪一個更好呢?”

主人則答道:“戴聖編纂的那個版本從西漢時一直使用到今天,有許多人進行修訂、注解,其中互相矛盾的地方有很多處,魏征正是覺得這種情況不利於學習,才進行了重新整理,沒想到那些墨守成規的人會反對用新版本。”

客人聽後,表現出若有所思的樣子:“是呀,這和下棋有相似之處,看棋的人清清楚楚,下棋的人反倒非常糊塗。”

成語釋義

原意是下棋的人往往容易迷惑。後來常用來比喻當事人容易陷入主觀片麵而犯糊塗。當局者:原指正在下棋的人,後指當事人。

故事出處

《新唐書·元澹傳》:“當局稱迷,傍觀必審。”

出處譯文

下棋的人糊塗,旁觀的人卻是清清楚楚。

021因勢利導

戰國時期,齊人孫臏和魏人龐涓都拜鬼穀子為師,向他學習兵法。後來龐涓當了魏國的大將,妒忌孫臏的才華,就把他騙到魏國,去了他的髕骨,還在他臉上刺了字,塗了墨。孫臏受到這般羞辱,就一心想報仇雪恨。

後來,孫臏做了齊國的軍師,與大將田忌一起,統率五萬雄兵攻魏救韓。他們指揮軍隊向魏國都城大梁進逼,想讓龐涓從韓國撤兵。

果然不出所料,龐涓生怕大梁有失,就從韓國撤離,準備與孫臏決一死戰。等到龐涓回國之時,齊軍已進入魏國領土。孫臏對田忌說:“魏國的軍隊非常勇猛凶悍,他們根本看不起我們齊國的軍隊。會用兵的人,要順著對方思想發展的趨勢,加以引導,引誘他們進入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