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孫臏定下減灶之計,把吃飯的灶造得越來越少,故意製造出齊國軍隊大量逃亡的假象。龐涓中了孫臏的圈套,以為齊軍兵力不足,就索性留下步兵,隻帶精銳部隊快速前進。孫臏在馬陵設下埋伏,並在一棵樹上寫了“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八個大字。
龐涓帶領軍隊追到馬陵,發現樹上有字,就點明火把來看。這時,齊軍向魏軍亂箭齊發,魏軍死傷者不計其數。龐涓身中六箭。
龐涓麵對兵敗如山倒的慘狀,知道已不能挽回,隻得拔劍自刎。孫臏見龐涓已死,當年的大仇終於得報,心中格外歡喜。
成語釋義
順著事物發展的趨勢向好的方麵引導。因:順著。勢:趨向。利導:引導。
故事出處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出處譯文
懂兵法的人都會順著戰爭發展的趨勢向好的方麵引導。
022兼聽則明
唐朝太宗時期,大臣魏征直言敢諫,天下人都很佩服他。有一天,唐太宗問他:“身為一個國家的君主,怎樣才能正確地判斷是非,而不犯糊塗呢?反過來說,辦了錯事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魏征稍微想了一下,就回答道:“您應該聽一聽各方麵的意見,這樣一來,得出的結論自然就是正確的了。如果您隻想聽信某位臣子的一麵之詞,那就會因為思路片麵而把事情辦糟。”接著,魏征又舉了很多曆史上的例子,指出如果一個君主隻聽片麵之詞,就會變得非常愚蠢。
他說:“秦二世偏信趙高的話,結果招來望夷之禍,梁武帝偏信朱異之言,結果自取台城之辱;隋煬帝偏信虞世基之言,結果造成了彭城閣之變。與之相反,如果多了解各方麵的情況,多聽取別人的意見,就可以避免或防止一些禍害,少辦糊塗事。”
唐太宗聽了魏征的話,覺得他的話非常在理,於是不住地點頭說:“你說得太好了!太精彩了!”
成語釋義
要聽取各個方麵的意見,才能明辨是非。兼:同時,多方麵。
故事出處
《資治通鑒》:“上問魏征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出處譯文
皇上問魏征:“怎樣才會明智清醒,怎樣就會愚昧糊塗?”(魏征)回答說:“聽取多方麵的意見才會明智清醒,偏信一方麵的話就會愚昧糊塗。”
023圖窮匕見
戰國末期,秦國的力量最強大,想吞並諸國,統一天下。燕國的太子丹在秦國當人質,秦王對他非常不好。他實在忍受不下去了,就想辦法逃出秦國。回到燕國後,他一麵積極訓練士兵,準備抵抗強秦,一麵物色勇士,準備刺殺秦王。
後來,秦國消滅了韓、趙諸國,對燕國虎視眈眈。太子丹感到國家很快就保不住了,就懇求勇士荊軻實施刺殺計劃。
當時,秦王殺了大臣樊於期的滿門,而樊於期跑到了燕國。秦王還極想得到燕國的督亢,好占據有利地形,展開下一步行動。荊軻為給自己創造接近秦王的機會,就勸樊於期自殺,準備將他的人頭獻給秦王。太子丹也把督亢地圖給了荊軻。
由於太子丹的一再催促,荊軻隻得倉促上路。臨行前,他與太子丹在易水訣別,荊軻唱著歌,他的朋友高漸離擊著築,人們聽到慷慨悲涼的曲調,心中無不百感交集。
公元前227年,荊軻帶著禮物來到鹹陽,求見秦王政。秦王政聽說自己所惱恨的樊於期死了,督亢也將歸他所有,心裏非常高興,就在秦宮的大殿接見荊軻。接見時,荊軻的副手秦舞陽被秦宮的威勢嚇得驚慌失措,荊軻沉著地令他下殿,自己繼續與秦王周旋。
荊軻當著秦王的麵,將督亢地圖緩緩展開,地圖快到盡頭的時候,緊藏在裏頭的匕首終於露了出來。荊軻左手抓住秦王政的衣袖,右手舉起匕首就刺。可是在情急之下,他沒有刺中,秦王政掙脫他的掌握,在情急之下卻拔不出寶劍,嚇得他繞著柱子奔逃,荊軻在後緊追不舍。
朝堂上的大臣們都沒有對付刺客的經驗,個個驚慌失措,不知怎樣才好。按照秦國法律,大臣上朝時不得帶寸鐵上殿,而軍隊隻能在殿下守衛,沒有命令絕不能上殿。
就在這危急關頭,秦王政的禦醫夏無且急中生智,用藥袋擊打荊軻。秦王政忽然拔出劍來,刺中荊軻左腿。荊軻狂笑一聲,將匕首向秦王投擲過來,但沒有刺中秦王,釘在了銅柱之上。秦王命令軍隊上殿,將荊軻擒住。荊軻毫不畏懼,反而大聲罵道:“你這個暴君,你這個暴君……”
結果,秦王政下令將荊軻以酷刑處死,荊軻的血染紅了法場,讓人心中暗暗為之歎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