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事物規律(3)(3 / 3)

成語釋義

將圖展開到盡頭,匕首就會露出來。常用來形容形跡敗露,也指事情發展到最後,就顯露出真相來。亦稱“圖窮匕首見”。

故事出處

《戰國策·燕策三》:“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出處譯文

荊軻取圖獻上,慢慢將圖展開,圖展完後匕首就顯露出來了。

024按圖索驥

春秋時期,孫陽的相馬(識別馬的優劣)技術非常高超,人們很尊敬他,稱他為伯樂。伯樂到了老年之時,為了把自己的技術傳下去,就結合自己幾十年相馬的經驗,寫了一本名叫《相馬經》的著作。

伯樂有個兒子,智商非常低,他很想繼承父親的相馬之術,就把《相馬經》讀得滾瓜爛熟,準備根據書中的描述,找到千裏寶駒,也好找一份相馬的工作。

他看到書上說,千裏馬的額角高而豐滿,眼睛特別大,四個蹄子又大又端正。他以為凡是具有這些特征的就是千裏馬,於是高高興興地出門尋馬。走到半路,他看到一隻大蛤蟆,就興衝衝地將它抓住,帶回家中。

見了父親,他得意地說:“我的運氣真好,一出門就找到一匹千裏馬。您看看,這匹馬跟您書上說的差不多,額頭寬,眼睛大,就是蹄子不太端正,還不夠大。”

伯樂看到蛤蟆,又是氣,又是樂,心想這孩子也太笨了。他苦笑著說:“可惜呀!這匹‘千裏馬’好蹦躂,不好騎呀!”

成語釋義

原來比喻辦事拘泥於形式,隻按教條辦事。現指按照線索去尋找事物。

故事出處

明朝楊慎《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蛈日,蹄如累麹’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曰:‘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麹耳。’伯樂知其子之愚,但轉怒為笑曰:‘此馬好跳,不堪禦也。’所謂按圖索驥也。”

025水至清則無魚

漢明帝十六年,班超奉命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三十多年,聯絡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同漢朝和好,漢和帝即位後封他為定遠侯。漢和帝十一年,班超已經七十歲,他在西域寫信給和帝,要求回國,他妹妹也寫信給漢和帝,請求讓班超回來。

漢和帝終於另派中郎將任尚接替他,班超得以回到洛陽。在交接時,任尚向班超詢問西域的情況,並請教如何開展工作。

班超說:“我年老失智,你肯定能當大任,功業要超過我。你一定要我講,我就說幾句吧。西域人不懂中原文化,他們的風俗習慣跟我們也不一樣,有些人生性野蠻,很難教養。而邊境的士兵也大都因為犯了法才送到西域駐守。

“依我看,你這個人性子比較急躁,待人過嚴。要知道,水太清澈了,就沒有大魚;當領導的太精明了,底下的人就怨恨。你應當寬容別人的小錯,不要在小是小非上糾纏。”

回到洛陽不久,班超去世。對於班超的這些勸告,任尚沒有放在心上。他對左右說:“我本以為班超有什麼高見,結果都是些平常道理。”他不聽班超的忠告,采用欺壓的方法,以致喪失人心,使自己與西域人以及手下的關係越來越壞。

這樣一來,西域各國聯合起來反對朝廷,任尚受到懲處。後因鄧太後采納了班超兒子班勇的意見,西域才與漢朝恢複了關係。

成語釋義

比喻人太精明了,就沒有夥伴。

故事出處

《後漢書·班超傳》:“今君性嚴急,水清無大魚,察政不得下和。”

出處譯文

你這個人性子比較急躁,待人過嚴。要知道,水太清澈了,就沒有大魚;當領導的太精明了,底下的人就怨恨。

026解鈴還須係鈴人

南唐時金陵清涼寺(今清涼山公園清涼寺)有一位法燈禪師,他性格豪放,平時不太遵守佛門戒規,對寺裏的事務也不過問,寺內一般和尚都瞧不起他,唯獨住持法眼禪師對他頗為器重。

有一次,法眼在講經說法時詢問寺內眾和尚:“誰能夠把係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鈴解下來?”大家再三思考,都回答不出來。這時法燈剛巧走過來,法眼又向他提出這個問題。法燈不假思索地答道:“隻有那個把金鈴係到老虎脖子上麵去的人,才能夠把金鈴解下來。”

法眼對這個回答非常滿意,認為法燈能領悟佛教教義,便當眾讚揚了他。

成語釋義

比喻誰惹出來的事情,仍然由誰去解決。

故事出處

宋朝釋惠洪《林間集·法燈泰欽禪師》:“‘虎項下金鈴,何人解得?’……泰欽曰:‘係者解得。’”

出處譯文

法眼禪師問:“老虎脖子上的鈴鐺,有誰能解開?”法燈泰欽禪師說:“誰係上去的,誰就能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