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70年代的擴張中,使宜家在德國最為成功的6年時間裏接連開起了8家商場。另外,宜家在加拿大也取得了成功,繼1976年溫哥華宜家商場開業後,又相繼在1977年建成了多倫多商場,過了一年又建成了埃德蒙頓商場。在70年代的最後一年裏,建成了渥太華宜家商場,宜家終於攻進了加拿大的首都後來。加裏宜家商場也建成投入運營。

20世紀70年代,宜家從亞歐大陸到北美大陸,再到澳洲大陸;從東半球到西半球,從北半球到南半球建立起了日後龐大王國基本雛形。

1995年8月英氏控股董事會做出了決定:未來幾年內,宜家將在中國大陸開拓市場。1998年,在中國開辦了第一家宜家商場。其實,宜家與中國早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真正的業務往來,宜家從那個時候開始在中國采購商品,到2001年時,中國已經成為宜家在全球最大的采購國,占其總采購量的14%;宜家在中國設立了7個采購辦事處,有雇員400餘人,並且還有繼續擴大的趨勢。

宜家用60多年的時間,打造成了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金字招牌,真的成了家具行業中的第一家。

邦尼

美國新一代石油大亨邦尼一生的經曆頗具傳奇色彩,因為他是由一名鄉村報童開始起步,最終成為擁有30億美元家產的超級富豪。

在美國,石油大亨不少,但是像邦尼這樣白手起家的卻是屈指可數,邦尼的創業史因此被崇尚個人奮鬥的美國人廣為傳頌。

1928年,邦尼出生於美國俄克拉何馬州的荷頓威爾鎮。從12歲起,他就像大多數美國少年一樣,開始靠打零工來賺取零用錢。他給人送報,還給報社做鍾點工。

1949年,邦尼轉入俄克拉何馬大學,主修地質學,1951年,他以優秀的成績順利畢業。他沒有成為地質學家,而是進入菲納斯石油公司當了一名職員。

1954年,邦尼向公司提出辭職。公司竭力挽留,但他去意已定。邦尼先找到一位獨立的石油商愛德華,向他吐露了自己的想法。愛德華很喜歡這位聰明的年輕人,有意要幫助他。

邦尼用自己的銀行儲蓄,采取分期付款的形式,買下一輛福特牌客貨兩用車。白天,車廂作為他的私人辦公室,晚上就成了宿舍。每天一早他開著車出去工作,到處接洽生意。餓了,就買塊漢堡包,就著汽水當飯;困了,伏在方向盤上打個盹兒。這種勞累程度,遠遠超過他在菲納斯公司工作時的幾倍。

沒有幫手,邦尼就一人身兼數職,連文件往來和打字這樣的事也得自己動手。他的公司周轉快,成本低,收費當然也低廉,而且辦事又迅速又可靠,所以獲得了同行們的器重,營業額逐日增加,很多大公司都委托邦尼代辦合約轉讓事宜。他介紹的買賣,平均每宗就可以賺1000美元,業務發展大大超過預定目標。他原計劃隻鑽3口油井,實際卻一口氣鑽了7口。當年美國石油業處於低穀,受中東廉價銷售石油的影響,每桶油僅值3美元,但邦尼還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賺了1萬多美元,比他在菲納斯公司工作一年的工資還要多幾倍。

隨著業務的增加與工作量的日益加大,邦尼決定擴大他的一人公司規模。

1956年9月,邦尼和約翰·奧伯恩、麥卡特組成了一個新公司——石油發展機構。石油發展機構的資金由邦尼投資50%,麥卡特和約翰·奧伯恩各占投資額的25%。此外,他倆還借給公司10萬美元,由邦尼在5年內連本帶利一並歸還,否則公司就由這兩位股東接管。

公司開業後,邦尼任董事經理。他雇了兩名優秀的助手:一個是初任公司秘書的施拉芙小姐,後來被提升為經理;另一個是後來任加拿大卡加裏分公司經理的羅頓。這兩個人都非常熟悉石油業這一行,有著極為豐富的經驗。

有了助手,他就開始大力宣傳,廣開財路,以種種優惠的條件,吸引各界大亨投資鑽井采油。

1958年3月,公司提出開發16口油井的計劃,立即就有51名投資者參加,集資達50萬美元。一年以後,16口井中除7口井是幹井外,剩下的有8口井開始生產石油氣,1口井可供開采石油。這一年的生產總值達225萬美元,超過投資基金的4倍。公司和投資者都賺到錢了。他們趁熱打鐵,在同一年年底又推出馬沙利斯計劃,以醫生馬沙利斯為主,開發13口油井,集資475萬美元。結果,這一次同樣大獲成功,13口油井中僅有4口幹井,全年生產總值達300萬美元。邦尼的事業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但是,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會完全一帆風順,邦尼的事業也不例外。

前兩次的巨大成功使邦尼野心大增,他迫切地想大幹一番。1959年,一項新的開采計劃又匆匆上馬。由於判斷失誤,公司在得克薩斯州曆時4個月所鑽的油井全部是幹井,整整損失了50萬美元。這一沉重打擊,使公司業務跌入低穀,他不得不大量削減人員,最少的時候隻剩下3個人。

可是,邦尼並沒有氣餒。他繼續在美國和加拿大之間不停地奔波,積極尋找機會,尋找理想的采油點,以圖東山再起。但是,邦尼的努力一次次宣告失敗。在整整3年中,看不見一點起色。就在邦尼幾乎要絕望的時候,一個機會姍姍而至。1962年,邦尼在得克薩斯州一個小郡發現了一塊滿意的油田,可鑽98口油井,每天可保證產油60桶。但在這時,公司的財務狀況已經難以維持正常經營了,邦尼隻好以每口井4萬美元的價格批給投資者。盡管如此,他還是賺了75萬美元,還清了債務。職工人數又增加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大股東麥卡特知道公司起死回生,賺了錢,就想獨占公司經營權。他假稱自己患了癌症,將不久於人世,要求退股和還清他的債務,否則便要全盤接管。邦尼及時識破了麥卡特的詭計,與他討價還價,最後決定以分期付款、每期5萬美元的形式來還清他索取的35萬美元高價,條件是讓麥卡特退出公司。麥卡特隻得同意了。

邦尼將原來的“石油發展機構”改名為“麥沙石油公司”,準備向華爾街進軍。1964年2月,他采取了更大膽的行動,上市集資,發行股票,第一年營業額就達到150萬美元,純利43萬美元。接著,他又展開收購活動,收購了吉爾遜石油公司。

1967年,麥沙石油公司的股票每股價值35美元,而在3年前,每股的價格僅為6美元。麥沙石油公司的成就也引起華爾街的注意,人們普遍認為這支石油股票有增值潛力,紛紛買進。

1969年,邦尼又開始另一項收購活動:收購得克薩斯州的赫高頓石油公司。麥沙石油公司發行每股價值約8美元的新股來交換赫高頓股票,並向願意交換者贈送認購憑證,在未來的5年內可認購麥沙股票。這一著棋果然走得很妙。年內的收購任務圓滿地完成了!

邦尼在華爾街的風雲變幻中接連獲勝。1971年,他的私人財產大約有1000萬美元。

從1973年起,阿拉伯世界對西方國家實行石油禁運,油價逐漸上漲,每桶石油從3美元漲到13美元,1979年漲到35美元,1981年則高達180美元。麥沙石油公司的利潤也扶搖直上,日漸看好,成了美國最大的獨立石油公司,資產總額達20億美元。

1982年12月,邦尼一生中最大的收購開始了。這一次的目標是當時在美國排名第六的海灣石油公司。收購行動曆時半年,成交價132億美元。

緊接著,邦尼得到華爾街的支持後,又收購了當年他在那裏做過小職員的菲納斯石油公司。

在美國,石油大亨不少,但是像邦尼這樣白手起家的卻實在是屈指可數,邦尼的創業史因此被崇尚個人奮鬥的美國人廣為傳頌。

李嘉誠

李嘉誠,生於1928年。原籍廣東潮安,家境清貧。

李嘉誠是香港風雲人物。20世紀60年代中期,香港地產業陷入低潮,李嘉誠看準時機大舉入市,由塑料廠老板搖身一變成為地產大王,之後長江集團急速壯大,業務伸展到世界各地。

李嘉誠現在控製長江、和黃、長建、港燈四家上市公司,業務範圍由地產、電訊、貨櫃碼頭以至超級市場,十分廣泛。計至2000年2月15日,其集團總市值達80600港元。

對香港人來說,李嘉誠意味著財富。早在1987年,國際權威財經雜誌《幸福》曾估計李嘉誠擁有25億美元的家產,名列世界第26位。李嘉誠榮登了“世界華人首富”的寶座。

1992年,在備受港人關注的香港《資本》雜誌每年列出的富豪榜上,李嘉誠又以擁有38億美元的資產居榜首,被人們稱為“超人李”、“大哥誠”。

重信篤行,行俠仗義

1950年,李嘉誠用節衣縮食積攢的一筆錢開辦了一家小型塑料廠,專門生產玩具和家庭日常用品。20世紀50年代後半期,歐洲和美洲市場出現了塑料花熱潮。李嘉誠果斷決策轉產塑料花,並大量生產出口歐美。

1973年,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為打擊美國等經濟大國支持以色列入侵敘利亞的行動,大幅度減少原油產量,造成國際性石油危機。受此影響,香港塑膠業發生了原料饑荒。一些奸商乘機囤積居奇,使原來每磅不足1港元的膠粒暴漲到每磅4~5港元。許多中、小塑料廠難以承受原料上漲所帶來的虧損,麵臨停產倒閉的威脅。李嘉誠對此深為關注,四處奔波,八方遊說,采取各種措施幫助這些企業渡過難關。

首先,他動員進口商加緊輸入塑膠原料,緩和供求矛盾;其次,從長江實業有限公司配額硬膠中拿出12萬磅,按原價出售給各廠;最後,在本公司庫存貨物中,撥出吹氣軟膠1243萬磅,以低於市場一半的價格賣給各廠。李嘉誠的這一義舉使眾多中、小塑料廠如大旱得甘霖。大家齊聲稱讚李嘉誠是“及時雨”。

成功地實施自我角色的轉變

抗戰時期,12歲的李嘉誠隨父母流浪到香港。15歲便在茶樓給人端茶倒水,17歲辭職去一家塑膠廠當推銷員,20歲時,他用自己的7000港元積蓄,在一個破爛的工棚裏辦起了自己的小塑膠廠。工廠創辦伊始,資金少,人才缺,采購、設計施工、推銷,他都得事必躬親。用了10年的時間,李嘉誠已成為香港婦孺皆知的“塑膠花大王”、“千萬富翁”。

下一步該怎麼辦?這是對李嘉誠的嚴峻考驗。他毅然把“工廠”變成“公司”,從事無巨細都得他親自過問的創業者英雄式管理,轉到依靠管理專家、技術人才的“集團管理”上來。他依靠部屬進行管理,實行分級負責。李嘉誠已經認識到,企業開辦之初,企業家的艱苦奮鬥是重要的,因為這時資金缺乏,各種關係又沒建立,成功與失敗在於創業者本身下功夫多少。可是企業站穩了腳跟(注意,有的誤以為是企業的成熟),創業者初期那種“英雄式”的管理方式已經不適應了,各部門的工作要靠秘書、譯員、工程師、技術人員。

目光遠大,頭腦靈活

李嘉誠在短短的二十幾年內從一個最低級的工廠推銷員一躍而成塑膠花大王,又成為香港地產界的超級巨富。他的成功,與他銳利而長遠的眼光、正確的預測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

1950年,李嘉誠成立了自己的塑膠廠,專門生產玩具和一些家庭用品。不過,他很快發現,塑膠花將有無可限量的市場,於是果斷地從經營塑膠玩具轉到經營塑膠花。由於預測正確,又決策果斷,李嘉誠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塑膠花市場一直旺盛到1964年,前後7年的時間,給李嘉誠帶來了數千萬港元的財富,也奠定了他未來發展的基礎。

也就在此時,李嘉誠超人一等的眼光又瞄向了無可限量的香港地產業。盡管1964年前後,香港房地產行業多有起伏,不少千萬富翁因投資地產業而破產。可以說,當時的香港地產業處於低穀。但李嘉誠則準確地預測到:一兩年的小起伏,在整個經濟浪潮中是不足為慮的;何況香港人多地少,地皮永遠漲價,會漲到驚人的程度。於是,李嘉誠將塑膠工業中獲得的利潤不斷地投入到房地產行業中,放膽買入了大量的地皮和舊樓。由於他眼光獨到,預測準確,結果投資地產一帆風順,他的財富也直線上升。現在,李嘉誠已成為香港大亨中的首富。

克己奉公,不謀個人私利

雖腰纏萬貫,李嘉誠從來不炫耀自己的財富,他在自己的私房中一住就是20多年,戴的是普通手表。他在集團中不領薪金,每年隻拿640美元的董事費,沒有其他福利津貼,所有的豪華汽車、遊艇都是他自己花錢購買的,甚至午餐也從不開公賬。

長江實業集團在1979年站穩以前,為了表示對公司的信心並節約開支,他自掏腰包支付各位董事的薪金。

多年前的一個夏天,他兒子利用學校暑假在長江實業公司工作,曾開玩笑地對爸爸說:“我是全公司待遇最低的職員。”李嘉誠對兒子說:“不對,我才是。”他還說道:“如今我賺錢不是為了自己。”

令香港財經記者感動的還有一件小事。有一年,他們想舉辦一個研習班,但缺少經費,求助於李嘉誠。李嘉誠說,若以公司名義捐款,要經董事局討論,不如我自己掏腰包吧。馬上開出了一張2000港元的支票。

李嘉誠的名聲正是這樣傳揚開來,長江實業公司的信譽也正是這樣樹立起來的。

李兆基

香港富豪李兆基的名字,經常排在外國財經雜誌富豪榜之列。他的成功秘訣在於眼光敏銳,他認為地產建設大有可為,全力以赴,於是創下了今天的巨額財富。

至1990年3月,恒基兆業地產公司的總市值達10693億港元,恒基兆業發展公司的總市值也有4085億港元,此外,又透過恒基兆業地產持有297%總市值為10761億港元的中華煤氣、持有326%總市值933億港元的香港小輪的股權。四大公司的總市值近265億港元,與最初的15億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青年時期的李兆基隻帶著1000元到港闖天下。他處事心細,精於計算。他有一句格言:“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對李兆基而言,他堅信做小生意最重要的是勤。至於說做大生意,最重要的是計算精確。生意額大,牽涉的本錢和盈利大,一出一人的利息,多一分少一分是很重要的。他最不喜歡把時間及金錢花用在吃吃喝喝的應酬之上。

李兆基的成功,當然希望延至下一代。所以他教兒子有自己一套,他說;“少年得誌,狂妄自大;遊手好閑,不思勤奮,是失敗之源;放縱自己,輕挑浮躁,早晚會闖禍;凡事不可忘本,飲水而不思源,後果堪虞。”

1928年1月29日出生於廣東省順德,自幼在家鄉私塾受教育,其父在廣州開設銀莊。30年代的廣東順德,雖是珠江三角洲的魚米之鄉,但工業生產還相當落後。李兆基的父親盡管精於生意,那時他也隻不過在當地開個“鋪頭”而已。小小的李兆基,常常去父親的“鋪頭”吃飯,似乎自幼對做生意就不陌生。

李兆基在順德的私塾上學,小學畢業的時候,父親已在廣州開了一家銀莊,他便到銀莊學做生意了,父親是老板,兒子揀點清閑活幹幹就行了。可李兆基偏不,他從養成工幹起,幹些打雜的活兒。

開初,他被銀莊的鈔票迷住了。你看,各種各樣,大捆小捆,出出進進。他想,什麼時候我也能賺上幾捆鈔票呢?漸漸地,他業務上也人行了,兜裏也裝進了一些鈔票。可不知為什麼吃飯沒有鈔票不行,但這些鈔票今天可以買到一斤米,過兩天就連一兩米也買不到了。就在他開始懂得怎樣賺鈔票的時候,他又似乎覺得光賺鈔票沒用。他開始厭惡鈔票了,為什麼?他說不清楚,可他又離不開鈔票。

1948年,銀莊開不下去了。李兆基跟隨父親來到香港。又是一個新天地。靠什麼生活呢?人說他來香港時,腰間隻插了1000元,但也有人說他帶了一筆可觀的積蓄。可為了生活又得設法賺錢。銀莊的經曆使他最熟悉兌換業務,於是,他便到文鹹東街泗利金號等幾間金鋪“掛單”,開始買賣外彙和黃金。當時澳門有黃金專營權利,李兆基便與何賢等在澳門有一定勢力的人合作,在黃金買賣中“大展拳腳”,終於掘得了第一桶金。

有了資金,他又開始做五金生意,搞進出口貿易。錢,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了。

1958年,香港商界三位能人“誓師結義”,他們是李兆基、郭得勝、馮景禧。他們同另外5位股東,組成“永業企業公司”,首先買入沙田酒店,紅紅火火地經營起來。

到了1963年,“三劍俠”索性“甩掉”其他股東;三人合作組建了“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新”字是取自馮景禧的新禧公司,“鴻”字是取自郭得勝的鴻昌合記,“基”字是取自李兆基的名字。新鴻基初期的規模很小,隻有十多名職員,注冊資本港幣500萬元,實付資本300萬元(每人投資100萬元)。在當時的香港商界,三人都不過是中等的商人,

“三劍俠”經過5年的合作,積累了地產經驗,有了新公司,更是雄心勃勃,誓與其他地產公司一較高低。別人開發地產多集中在商業和工業用地,即使興建住宅樓宇,也多往大型屋村或豪華住區發展。但新鴻基卻看準了中小型住宅樓宇,這正適應了工商業的急劇發展及青年一代組建家庭的特點,因此,新鴻基的地產事業,正可謂一日千裏。

1972年李兆基辭去新鴻基總經理一職,隻留任副主席。三劍分家,李兆基獲得大約價值5000萬元的地盤和物業。就在這一年年底,他憑著這些家當又與胡寶星等組建了“永泰建業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之初,正值股票市場炒得天翻地覆,李兆基趁熱打鐵,以每股1元,升水至17元,將永泰建業公司實收股本25324萬港元,出售股票套現,大賺了一筆。

1973年3月,香港股票大崩潰,地產也陷人低穀,李兆基瞅準行情,立即將賺來的錢拋出,趁舊樓價格和土地價格大跌,迅速進行收購。實物總比鈔票令他更放心。

1975年,李兆基終於開創了自己的王國——恒基兆業有限公司。開辦之初,還是一家未上市的私人公司,股本15億港元,李兆基任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李兆基視之如子,料理精心。

你看,恒基兆業公司一成立,李兆基即以物業換取永泰建業公司1900萬新股方式,掌握了永泰429%股權,成為最大股東而人住永泰董事局,使永泰迅速脫胎換骨。至1979年度,永泰市值已躍至9億港元,擴大了20多倍,成為了一隻中型地產股,擁有26個地盤,總樓麵積260多萬平方英尺。從物色、收購、發展到時機掌握永泰的過程,已足見李兆基的眼光、才智和魄力。

1981年6月,李兆基抓住股市牛市和地產高潮的大好時機,一舉將恒基兆業地產公司上市集得資金10億港元,充實了資金實力,從而在緊接而來的股市、地產低潮中平穩地度過了不景氣一關。

1985年11月,恒基兆業地產公司斥資6億港元,向母公司恒基兆業及李兆基本人購入永泰建業股票126億股,控製永泰股權達708%,通過這次收購,使恒基地產增加了永泰的36個地盤,擁有近900萬平方英尺樓麵麵積的發展土地,土地儲備擴大了23%。

1988年8月,恒基兆業集團再次改組,恒基地產收購了永泰建業。並將永泰建業改名為“恒基兆業發展有限公司”,而在此之前,永泰曾購入287%香港小輪股權和264%中華煤氣股權,此次改組同時又宣布發行約12億新股,實力更顯雄厚。

按1988年底市值計算,已有36億港元之多的市價,堪稱大型上市公司,與恒基地產並列為恒基兆業集團的兩大公司,成為李兆基的左膀右臂。15年前永泰市值隻有4千萬港元,而今的恒基發展,市值竟達40多億港元。

李兆基,點石成金,名不虛傳。據2004年《福布斯》雜誌公布的一項全球富豪排行榜顯示,李兆基個人淨資產63億美元,排行第61名,位居最富有的世界華人排名第三位。

沃倫·巴菲特

沃倫·巴菲特,美國伯克夏·哈薩維公司的總裁。1930年8月30日,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他是證券經紀人之子。

據美國權威財經雜誌《福布斯》估計,到1991年底,巴菲特的財富已達44億美元,居全美富豪排行榜第8位。他持有45%的控股權的哈薩維投資公司,每股股價達8600美元,為紐約股市股價之首。他的投資遍及多家世界著名企業,如可口可樂、美國運通、所羅門證券、《華盛頓郵報》、美國廣播公司等。

巴菲特被《紐約時報》評為最佳暢銷書的《沃倫·巴菲特之路》中文譯本的封底上如此評介:他是當今世界和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股市投資者,1956年他以100美元起家,迄今為止其個人資產已超過160億美元,被譽為世界頭號股王。

在美國《紐約時報》評出的全球10大頂尖基金經理人中,巴菲特名列榜首;在《財富雜誌》評出的“世紀八大投資高手”中,巴菲特同樣位列第一。如此的“第一”、“惟一”不勝枚舉,他是資產超過10億美元的富翁中惟一從股票市場發家致富的,他一手創立並任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的貝克夏·哈斯維公司,是1996年美國最具盛名的10家公司之一,也是金融業惟一進入前10名的公司。

大學畢業後,巴菲特當過一段時間的教師,之後,他籌了少量資金與朋友合夥開了一家投資公司,做些小買賣。巴菲特在教學和實踐中形成了他的“價值投資學”:①尋找被市場低估的股票;②買下它;③等股價上升到一定價位即脫手。由於巴菲特善掌時機,他的公司業務迅速發展。到1969年,公司的淨資產已是當年投資的幾十倍,他本人也賺得2500萬美元了。這一年,他開始自己獨家經營。他看見馬薩諸塞州一家名叫哈薩維的紡織公司因瀕臨破產而拍賣時,即決心收購下來。然後將其原來的紡織設備賣掉,隻保留公司名字,進行投資業務。他涉足於銀行、家具、珠寶、糖果,乃至出版業的投資。1973年,他以1000萬美元買下《華盛頓郵報》的股份,繼而以4500萬美元買下美國政府雇員保險公司,1985年用5億美元購進ABBC的城市服務公司的控股股份,1987年撥7億美元投資所羅門證券經紀公司,稍後又買下可口可樂公司的10億美元股份。

巴菲特掌握一個又一個時機,使其財源廣進。當年哈薩維每股股票2美元,現已達8600美元了。

巴菲特的成功曆程,每個階段都體現出其善於掌握時機的本領。與其說他精於管理,不如說他巧於把握時機。

前幾年,巴菲特一直被質疑,牛氣衝天的美國股市已經連續9年上漲,而其中最令人驚詫的是納斯達克市場科技股尤其是網絡股的上漲勢頭。最近一年納指上漲1倍,而網絡股上漲幾倍、幾十倍已不是罕見的個例,而巴菲特等一些傳統的投資家們堅持的是“價值型”的投資原則——即依照上市公司的獲利能力推算合理價位,再逢低進場買進,高價拋售,換句話說長期持有那些便宜的好股票,這與網絡股雖然虧損成風,但由於擁有一個美好的概念,股價打著滾向上翻的情形南轅北轍。

巴菲特表示,即使代表新經濟的科技股漲幅驚人,他也不會介入,由此巴菲特被某些人視為迂腐。不利的消息在2001年年底首次傳來,由於拒絕涉足升幅驚人的科技股市場,巴菲特掌管的貝克夏·哈斯維公司18年來首次跑輸大市。

公司投資收益率低於標準普爾500指數,據統計,哈斯維公司每股賬麵價格為37900美元,僅僅比1998年高出100美元,升幅不足03%,而同期標準普爾指數的漲幅為16%。到2002年3月情況變得更糟,哈斯維所持有的可口可樂、吉列、迪斯尼等公司的股票全部下跌,單單可口可樂就令巴菲特損失14億美元,導致公司利潤下降45%,巴菲特不得不寫信向股東道歉,“這是在我任期的最差絕對業績”,他願意為此負全部責任。不過他同時表示,即便如此,他也不打算改變他的投資組合,他“願意以我們的錢支持我們的信念”。

正當人們幾乎將巴菲特視為曾經輝煌一時,但如今卻已是陳年舊事的時候,情況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2002年4月14日紐約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五”股災,納斯達克的科技股出現了崩盤似的重挫,尤其是網絡股跌幅多在一半以上,幾日之間美國股市損失了兩萬億美元,比爾·蓋茨等新經濟巨富們的財富幾乎半數“煙消雲散”,而巴菲特的股票卻逆市上揚,一夜之間淨賺57億美元,人們不得不重新認識巴菲特的投資理念,這正應了巴菲特說過的一句話:“隻有在退潮時,你才知道誰一直在光著身子遊泳。”

喬治·索羅斯

喬治·索羅斯,出生於匈牙利,後在美國成為世界著名金融投機家,被稱為“英鎊終結者”。著作有《金融煉金術》。

誰也不會忘記,1997年7月,一場由泰國銖彙率貶值所誘發的金融危機迅速波及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並影響到全世界。這次俗稱“東南亞金融危機”的風暴給東南亞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慘重損失。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場令千萬人不寒而栗的“金融颶風”話劇,竟是由一位美國金融家一手導演的。馬來西亞馬哈蒂爾怒氣衝衝地說:“我們花了40年建立起來的經濟體係,被這個帶有很多錢的白癡一下子搞垮了!”這個“白癡”就是人稱金融大盜、闖入金融界的黑客和股市鱷魚的喬治·索羅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身為猶太人的喬治·索羅斯一家在德國法西斯統治下惶惶不可終日。1947年,17歲的索羅斯移居英國,並考入著名的倫敦經濟學院。在英國這塊土地上,喬治·索羅斯無所作為,雖然他也想進入金融界。他瘋狂地給每一家商業銀行寫求職信,但大多泥牛入海。隻有一次,有公司約他麵談。但當索羅斯興衝衝地趕去時才發現,對方約他談話的目的隻是想指出索羅斯把他的名字拚錯了!這位總經理甚至非常誠懇地建議索羅斯遠離倫敦金融界。

索羅斯無疑非常失望。但這次碰壁卻更激發了他進入金融界的願望,他對英國金融界產生了異常的反感,決心有朝一日如果自己在金融界有所作為的話,一定要好好教訓這幫英國佬。1956年9月,索羅斯經一位朋友介紹去了紐約,來到世界金融中心華爾街。在那裏,他首先從事國際套利工作。他憑借自己開發的“內部套利”技術,很快找到了用武之地。不久,在華爾街證券市場上,索羅斯已小有名氣。後來他又應聘從事歐洲證券分析師兼交易員的工作,更加如魚得水。一個未來的投資大師正在成長。

1967年,36歲的索羅斯發起成立了一家私人募集合夥基金,當時資本額400萬美元,這就是著名的“量子基金”的前身。1969年,索羅斯正式受命掌管這項基金。這時,索羅斯遇到了畢業於耶魯大學的羅傑斯,並為羅傑斯超人的市場分析能力所傾倒。他倆人決定合作,共同經營這項基金。雙子星座果然非同凡響。1973年,這項基金已達1200萬美元,1980年更達25億美元之巨。也就是說,從1969年12月31日到1980年12月31日,量子基金的贏利率達到了3365%!索羅斯被譽為“魔鬼般的奇人”。

索羅斯教訓高傲的英國金融界的時機終於來了。20世紀80年代,英鎊就已顯出相對疲軟。1992年9月,英鎊對馬克的彙率更是降至臨界點。當德國人為了自身利益準備撤退,不再支持英鎊時,索羅斯感到英鎊必將大幅貶值!於是他果斷決定:放手賣空英鎊,買進馬克!索羅斯整整投入了10億美元。

英鎊被徹底擊潰了,傷痕遍體的英國中央銀行被迫退出歐洲貨幣機製,歐洲各國中央銀行共計損失達60億美元,而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卻在短短的一個多月內淨賺15億美元。索羅斯繼續作戰,到1992年底,量子基金已達70億美元。國際金融界的同行們送給索羅斯一個綽號:英鎊終結者。英國中央銀行則宜布:索羅斯在有生之年,永遠也不會得到英格蘭銀行的原諒。

東南亞危機之後,索羅斯被公認為“罪魁禍首”,是“惡魔”,但他自己卻不這麼認為。他認為他完全是依照國際通用的“遊戲規則”進行的,自己不僅不負法律責任,而且也沒有必要承擔道德責任。他認為,要負責任的應是這些國家存在極大弊端的經濟政治體製和金融製度。他無疑給政治家們上了生動的一課;在追求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必須想方設法防範金融危機。

索羅斯在國際舞台上還以“著名慈善家”的麵目出現。他創設了五項基金,用來鼓勵自由思想在東歐國家的傳播,鼓勵建立一個開放社會。僅1996年,索羅斯就向美國各界捐贈了35億美元,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最有影響的美國人之一。他走到哪裏,哪裏的金融市場就會掀起波動,這就是喬治·索羅斯!

魯伯特·默多克

魯伯特·默多克,1931年3月11日。生於澳大利亞墨爾本以南30英裏(48公裏)的一個農場。

魯伯特·默多克在世界上的知名度,絕不亞於美國總統克林頓或是搖滾歌星麥當娜。他是世界傳播業的頭號大老板。默多克領導的新聞集團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綜合性傳媒公司之一,淨資產超過400億美元。

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默多克開始走出澳大利亞,向歐洲和美國大舉擴張,接連收購了英國多家報紙和出版社。在美國,默多克又出資收購了赫赫有名的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並由此組建了在美國觀眾中的收視率名列第一的全美第四大電視網——福克斯電視網。默多克的影響甚至超過了美國總統。

2002年11月,以英國大臣休伊特為首的獨立評判小組,推選在澳大利亞出生、擁有美國國籍的傳媒大亨默多克為“英國在世的最偉大的企業家”。

英國《星期日快報》讚譽默多克為“現代英國的創造者”,由於他的冒險精神和改革行動,為英國的電視和報紙媒體帶來了新的生產方式。盡管默多克是一位美國公民,但他在英國建立了穩固的企業。

在默多克離家赴英國牛津求學期間,他的父親已成為一個有成就的出版人。1952年,默多克的父親死於心髒病,剛滿22歲的默多克擔任了《新聞報》和《星期日郵報》的出版人。

默多克工作起來就像上了發條,寫文章,定標題,設計版麵,撿字排版,樣樣他都親自插手。他不管董事會其他成員或有關編輯的反對,堅持以自己的方式幹下去。幾年之內,他將《星期日郵報》同最大的競爭對手《廣告報》合並,並且使《新聞報》獲得極大成功。

在阿德萊德的成功使默多克增強了信心,他決心擴大影響。他聽說珀斯市的《星期日時報》經營不善,瀕臨倒閉,便決定兼並它。珀斯市在澳大利亞西海岸,人口35萬,從阿德萊德到珀斯乘飛機需6小時。結果,默多克籌措了40萬美元兼並了這家報社。默多克的一位朋友感慨地說:“他總是能夠利用別人口袋裏的錢把事辦成。”

默多克每個星期五飛到珀斯市去視察那裏的工作。他使《星期日時報》脫胎換骨,從標題製作到版麵安排都有變化,向珀斯市居民展示出一副大膽鮮明、色彩豐富的全新麵目。很快,該報發行量迅速增加,企業扭虧為盈。

年輕的報人默多克邁出了事業成功的第一步,他已經組成了阿德萊德和珀斯兩市的小小報業集團。默多克摩拳擦掌,又準備向首都悉尼亂糟糟的報業界宣戰了,而且他還想擠入激烈競爭的電視業。電視經營許可證是由澳大利亞廣播局管理的。經過一番激烈的政治較量,默多克得到了阿德萊德的TV-9電視台。一年之內,這家電視台贏得了相當多的利潤。

經過不斷努力,到1973年,默多克已擁有8家報紙、11家雜誌以及幾家電視台、廣播電台、印刷公司、紙張公司和航運公司,分布在英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諾頓由於《鏡報》經營不善,把它賣給了費爾法克斯;但費爾法克斯仍無法把它辦好,就又轉手賣給了默多克。成交價400萬美元。

默多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拚命工作。他以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倫敦的《每日鏡報》為楷模,重新塑造悉尼的這張小報。隨著《鏡報》地位的鞏固,默多克又不停頓地撲向新的目標,他想創辦一份全國性的報紙。但在那個時候,澳大利亞的全國整體性意識還比較差。悉尼人口已達200萬,而整個澳大利亞也不過剛達到1000萬。創辦一份成功的全國性報紙,在大多數辦報人心目中隻不過是一場夢。夢都在做,但實現卻不可能。

默多克並不這樣看。他認為自己已在地理上做到了這一點。他開始卷入政治,決心對國家的政策施加更有力的影響。他斷定,一份嚴肅的全國性報紙一定會獲得成功。或許這是《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的一種混合體。經過不懈努力,《澳大利亞人報》誕生了。

許多人稱《澳大利亞人報》是默多克的另一麵。就是說,這張刊載金融和政治事務的正兒八經的日報,同那些通俗的大眾化小報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兩個極端。一開始,這張報紙相當賠錢。為了榮譽,默多克一直堅持下去。直到15年之後,《澳大利亞人報》才開始盈利,默多克在堅持成功了。

默多克覬覦打入英國報界已經有很長時間了。1968年,機會終於來了。

10月17日的早上,默多克得到了“世界新聞組織”麵臨被人奪權的消息:英國珀加蒙出版公司的主人、工黨國會議員羅伯特·馬克斯韋爾公布了他意圖控製《世界新聞報》的計劃。《世界新聞報》隸屬於世界新聞組織,是全英最大的星期日報紙,發行量超過600萬份,在英語報紙中居首位,隻是在最近幾年才開始慢慢衰落。

這是躋身英國報界的絕佳時機。盡管競爭對手的實力十分強勁,但默多克還是信心十足地準備跟他比個高低。

默多克運用全部才智,配合其英國金融顧問的專長,與來勢洶洶的馬克斯韋爾周旋。馬克斯韋爾出價以3個珀加蒙股票單位,外加可兌現股票,兌換4個世界新聞組織的普通股。盡管默多克由於售出電視公司的股票而有一些餘款,但尚無實力在現款上與馬克斯韋爾爭雄,與世界新聞組織兌換股票將更困難。默多克必須另辟蹊徑。

世界新聞組織的所有人威廉爵士拒絕了馬克斯韋爾提出的兌換股票的建議。默多克得知這個消息後非常高興,他馬上命令新聞公司駐倫敦的主任隨時傳遞有關《世界新聞報》的消息,他自己則四處打電話了解這家報紙的幕後情況。而此時馬克斯韋爾在經曆了一番緊張的忙碌之後,終於弄清楚倫敦的幾大報業主均無意與他競爭。正當他為此而慶幸不已時,他沒有發覺默多克已乘虛而入。

10月23日,默多克悄悄飛抵倫敦與威廉爵士進行了密談。盡管馬克斯韋爾3400萬英鎊的出價令他望塵莫及,但對於不願放棄產業的威廉爵士來說,權衡利弊後默多克的計劃反而更加誘人。根據雙方協議,新聞公司的一部分澳大利亞資產將轉到世界新聞組織名下。作為交換,世界新聞組織將向新聞公司發行新股票。威廉爵士將任董事長,而默多克和原世界新聞組織的克萊夫·卡爾共同擔任常務董事。威廉爵士欣然應允。

聯合掌管世界新聞組織的問題必須在一次特別大會上通過,首先需要越過的障礙是資產轉移委員會。默多克抵達倫敦後,馬上會見了該委員會主席漢弗萊·邁納斯爵士。邁納斯對他說:“你得到了綠燈信號。”默多克領會了他的弦外之音,當晚又興衝衝地返回了澳大利亞。

1968年12月初,新聞公司和世界新聞組織在堪培拉正式簽署了協議。

安德魯·格羅夫

安德魯·格羅夫,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曾領導英特爾公司重建微處理器王國,被譽為世界信息技術產業領袖、電腦硬件之王。

格羅夫的母親是一位圖書館的管理員,父親學業未結便輟學回家,經營賣牛奶的生意。1940年前後,布達佩斯流行猩紅熱,4歲的格羅夫染此病雖僥幸未死,耳朵卻爛得像個小“漏鬥”,聽覺器官受到嚴重損傷。“二戰”時,德國人到處殘殺猶太人,格羅夫的父親於1941年被召集到一個勞動隊而失蹤,母子倆靠偷來的證件生活,並認識了一個基督教家庭,從而躲過了1944年的屠殺。“二戰”後,父親從東線生還,但由於出身於猶太資本家家庭,格羅夫被列為“階級敵人”。於是他利用1956年蘇聯出兵布達佩斯的機會,與朋友出逃西方,作為難民來到美國,並入紐約城市大學主修化學工程。

1957年,諾宜斯等八位工程師創立仙童半導體公司。仙童公司在60年代以來的半導體產業發展史上,扮演了火車頭的作用。1967年,仙童公司的營業額已達196億美元。格羅夫於1963年加入仙童公司。後來仙童試驗室與生產工廠脫節。1968年7月,諾宜斯、摩爾與格羅夫自創英特爾公司。摩爾與格羅夫在某些方麵有互補作用。摩爾的專長在於思考、分析和謀略,能很準確地掌握技術趨勢等大方向,是一位思想家;格羅夫做事明快果斷、雷厲風行、魄力十足。1970年,摩爾與格羅夫在華盛頓公園散步時,摩爾告訴格羅夫:“有一天你將管理英特爾。”

英特爾率先進入存儲器市場,70年代前後它在存儲器市場上占的份額幾乎為百分之百。後來存儲器市場出現十多家公司,爭相拿出自己的最新成果。贏家並不總是英特爾。由於公司規模擴大、業績不佳,英特爾急需有魄力、明快果斷、粗中有細的實幹家支撐英特爾。1979年,格羅夫出任總裁兼管理者,大刀闊斧地實行對英特爾的管理。

80年代初,日本的存儲器公司以勢不可擋的力量登場,而英特爾的產品又出現問題。惠普公司宣稱日本存儲器質量優於美國產品。英特爾迅速改進質量,降低價格,但無濟於事。英特爾連續六個季度虧損。1985年,格羅夫開始了他艱難的曆程——力排眾議,頂住壓力,砍掉了全公司為之傾注心血的存儲器生產,把英特爾的重點轉移到微處理器上。從1985年中期至1986年,公司裁掉1/3的人員,關閉7座工廠,營業虧損26億美元。1984~1987年,微處理器開始見效,英特爾的戰略轉移為英特爾本身乃至未來的PC業的迅速發展提供了良機,奠定了基礎。1985年英特爾推出32位的386芯片,當時它的速度是286的3倍,是其他32位芯片的2倍,其功能是芯片市場上最強大的。由於個人電腦龍頭老大IBM認為286對個人電腦已足夠了,所以在IBM缺席的情況下,386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訂單鋪天蓋地而來。1989年,英特爾486研製小組完成第一顆芯片,同年486推出。格羅夫認識到,英特爾應將個人電腦上的優勢擴大到新型的通訊和多媒體世界,實現戰略上的再次轉型。

1992年5月,比486功能更大的微處理器問世,格羅夫為防其他公司抄襲,將其稱為Pentium處理器。1994年,英特爾公司的大部分業務圍繞微處理器開展,業績相當不錯,收入超過100億美元。這一年,奔騰處理器投入全麵生產。恰在這一年,英特爾麵臨第二次危機。一位數學教授指出,運用奔騰處理器處理重荷數學運算研究複雜數學問題時會出現差錯。英特爾公司並未在意,因為這種設計錯誤在90億次除法運算中才出現一次,但報界對此十分注意,幾乎每家報紙都談論此事。用戶們紛紛要求退貨或更換芯片。一星期後,格羅夫作出一項前所未有的決定:“為所有要求更換部件的用戶更換部件。”英特爾的員工們放下手中工作全力去辦這件事。開發人員抓緊時間修正了錯誤。公司在短短六個星期內改變了危機局麵,並耗費了475億美元。浮點運算事件反而使英特爾的奔騰處理器成為當時芯片中最熱的產品,英特爾公司又先後開發出奔騰係列產品。

格羅夫認為,人們往往在取得極大成功時容易自滿。公司一旦製造成了一整套頗受人們歡迎的產品,公司的員工或管理者就容易自滿。而環境悄悄改變時,處於自滿狀態的公司往往反應遲鈍。這時,惟有一劑擔憂藥才能使他們清醒,使他們的生存本能變得敏銳起來。一旦憂患無法表達,擔憂不能交流,公司將失去生命而處於癱瘓狀態。因此必須讓壞消息能向上傳達,使公司認識危機。作為一流的企業管理大師,無論格羅夫還是蓋茨都有共同之處:他們的信息永遠比別人快一步。格羅夫每天花很多時間閱讀或在網上瀏覽電子郵件,晚上查看第二天才出刊的重要新聞。格羅夫倡導公開、平等、民主、雙向溝通的企業文化氛圍。在英特爾,任何事情都不會因職位高低而存在待遇上的歧視,英特爾總部的辦公室一律是標準隔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