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雷石東在參加華納兄弟公司的一個聚會時,在酒店遭遇了一場火災。火災中,雷石東深陷火海,身體45%的皮膚都被大火燒毀,右手腕也幾乎已經脫離了身體。對於一個55歲的人而言,生存成為一個嚴峻的問題。而正是雷石東那種贏的激情和堅韌不拔的意誌使他在與死神的直接對話中取得了勝利,並度過了生命中最艱難的歲月。55歲的雷石東就像中國神話的鳳凰一樣,浴火重生,並讓生命散發出更為奪目的光彩。
1987年6月,63歲的雷石東在激烈的競爭中,成功收購傳媒巨艦維亞康母。憑借維亞康母,雷石東開始籌劃他的傳媒王國,邁出了他走向國際傳媒巨擘的堅實第一步。收購維亞康母僅僅是雷石東構建自己媒體王國的第一步,通過收購維亞康母,雷石東掌握了MTV電視網5家電視台,8家廣播公司,18套擁有93萬訂戶的有線電視網以及維亞康母製作公司、維亞康母企業等強勢媒體。雷石東在美國的媒體王國初具雛形。
1994年,電影《阿甘正傳》出品,這部勵誌片飽含生活的哲理,留給人們深沉的人生思考,弱智但永不放棄的阿甘深深感動了全球觀眾。同時,影片中那令人瞠目結舌的電影特效讓人充分體驗了電影魔術的神奇魅力。《阿甘正傳》也被認為是美國戰後最偉大的電影之一。1995年,《勇敢的心》深深震撼了全世界,這部恢宏的史詩巨片充滿了崇高與悲壯之美,那種為正義自由而浴血奮鬥的獻身精神又一次讓觀眾感受到電影藝術的崇高魅力。1997年,《泰坦尼克號》中浪漫的蘇格蘭風笛,危難中人性的光輝,與一段生死與共的不渝愛情,帶給全世界一次浪漫而淒美的感動,帶給人們深深的震撼和長久的共鳴。《泰坦尼克號》是電影史上最成功的影片之一,在票房價值與藝術享受之間取得了最大的雙贏。其巨大的製作、恢宏的場麵,史詩般的悲劇之美和感人至深的愛情,使《泰坦尼克號》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在雷石東看來,98%的電視眼球都是在美國之外的,維亞康母公司實施收購後,雷石東更是努力推動海外市場的發展。
1997年,由於收購Blockbuster可能失敗,維亞康母股價暴跌,兩名高層管理人員也離職加入了競爭對手的陣營。在公司年會上,股東紛紛要求雷石東下台。雷石東表示:“現在我控製著世界上最好的傳媒公司。我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呢?我靠的是勤奮、責任感和智慧。”這一年,雷石東第一次來到中國,從此就和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1998年,好萊塢製片廠與Blockbuster達成收入分成協議,這大大改善了維亞康母的財務狀況,雷石東再度顯示出了其卓越的才能。維亞康母以11億美元出售了麥迪遜花園廣場,以17億美元出售了USANetworks一半股權,以46億美元出售了Simon&Schuster大部分股權,這大大減輕了維亞康母的債務。
2000年,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為維亞康母收購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掃清了障礙,於是維亞康母成為包括CBS、UPN、MTV、Nickelodeon、Showtime、TheNashvilleNetwork等媒體的傳媒巨頭,下屬38個電視台、162個廣播電台。雷石東答應給予CBS首席執行官卡馬金經營控製權。2002年,維亞康母旗下MTV全球電視網與中國湖南衛視共同製作了第一屆MTV亞洲大獎中國區拉票晚會。2004年,又與中國湖南衛視共同合作主持人大搜索活動,反響非常強烈。
63歲收購維亞康母公司,70歲收購派拉蒙電影公司,76歲收購哥倫比亞廣播公司……50年間,雷石東大膽的擴張使自己從一個機車影院的老板,成為一個年收入達246億美元的傳媒帝國的領袖,他崇尚的信條是“APassiontoWin”(贏的激情)。這也是他的自傳的名字。沒有埋怨,隻有頑強鬥誌。“我的價值觀始終不曾改變,那就是永遠追求贏的激情,這種激情體現了我全部的意義。”正是這種贏的激情和堅忍不拔的毅力使雷石東度過了生命中最艱難的歲月,並且樂觀向上:“你並不一定需要先接近死亡,然後才能體會到生的可貴,隻要你願意,生活隨時可以開始。”“什麼事情都是可能的,要想真正成功的話,必須要有想當第一的願望才行,並不在於他們是商人、是醫生、律師還是老師。我對工作的熱情始終未減,贏的意誌就是生存的意誌。我心中那股贏的激情使我感到永遠年輕。”
作為全球最大的傳媒娛樂集團之一,維亞康母公司涉足電影、電視、出版及與娛樂相關的其他零售業務,2003年公司市值870億美元,該公司旗下擁有哥倫比亞廣播公司、MTV全球電視網、派拉蒙電影公司、19家電視台、1300家電影院等產業。
有趣的是這個執掌傳媒巨擘的人會屈從於感覺而不是專業分析,比如1961年,雷石東在沒有任何中間商介入的情況下,僅憑一部《101斑點狗》就買下了迪斯尼公司的很多股票。而在看了《星球大戰》後,馬上離開電影院,通過電話購買了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25萬股股票。幸運的是,這些憑直覺做出的決定都為他帶來了滾滾財源。成功者其實都是相似的。但是像雷石東這樣,相信直覺,執著贏的激情並終生持之以恒的創業者仍然罕見。
擁有一位在世界範圍內具有廣泛聲譽的領頭人對於一個需要全球擴展的企業來說是件很幸運的事情,雷石東對於維亞康母來說恰好就是這樣一種生產力。雷石東對此樂此不疲,這位身材高大的老人盡職盡責地扮演著這個由他親手締造的傳媒帝國的外交大使,而他所到之處掀起的旋風絕對不亞於任何明星。因為燒傷有些變形的右手,蹣跚的步履以及滿頭的白發是歲月在雷石東身上留下的印記,但是歲月給他的饋贈也慷慨大方——睿智、幽默和一顆年輕的心。任何能夠近距離接觸這位世界級企業領袖的人都會承認,被稱為“企業領袖中的領袖”的雷石東具有強烈的人格魅力,當他在湖南衛視演播室舞台上說出“我就是維亞康母,我來這裏是想贏得你們的愛”時,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
亞·艾科卡
1924年10月15日,艾科卡出生在威尼斯的立都海灘上。
艾科卡的父親尼古拉·艾科卡祖籍是意大利。1902年,他隨著移民潮來到了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州。當他31歲時,與一位鞋匠的女兒好上了。兩人決定去威尼斯的艾科卡海灘遊玩。很快,就有了愛情結晶,小艾科卡出世了。
艾科卡的童年是在一個充滿溫暖和親密無間的家庭中長大的,父母將他視為掌上明珠,不管每天的工作如何繁重,父親總是擠出時間來和他們姐弟親近,製造開心和歡樂;母親則是別出心裁地為他們烹製喜愛的食物,使他們感到生活的快樂。父親尼古拉很能幹,盡全力地追求美國式的美夢。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出於他的愛國之心,他自願加入陸軍;另一方麵,他也是為了掌握自己的命運,因為已經經曆過千辛萬苦才來到這裏並歸化為美國人,就不想被送回歐洲。很幸運,因為他會開車,入伍後被分配在離家隻有3.2公裏的陸軍訓練中心,去訓練救護車駕駛員。
尼古拉總是告誡兒子兩件事:決不要從事資本密集的事業,因為銀行家們最終會把你收攬。其次是在最艱苦的時候,要從事食品業,因為不管世界如何變化,民以食為天。他自己開的歐費·韋納熱狗店,經曆了“經濟大蕭條”而仍然生意興隆。
在經濟上,尼古拉的家庭時好時壞。每當家裏處於困難時,尼古拉總是盡量使大家保持精神愉快,他相信靠自己的努力和上帝的幫助,會克服千難萬險的。每當艾科卡為某件事擔心時,他就會說:“告訴我,艾科卡,你有什麼事不愉快!不管是現在,還是去年的,不一定都那麼糟,忘了吧,迎接明天。”
“迎接明天”成為這個歡樂家庭的重要家訓。
1942年,艾科卡考上理工大學,學習機械工程,後轉為工業工程。大學畢業後,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946年8月,艾科卡到福特公司擔任實習工程師。
可是9個月的訓練過後,他覺得幹工程設計不如賣汽車來勁,就要求去銷售部,他想和人接觸,而不是和這些沒有生命的機器呆在一起。可主管部門卻不喜歡這樣,公司是因為艾科卡學工程才雇用他的,而且花了很多時間和大筆金錢來訓練他這方麵的能力。
因為他的意誌堅決,最後和公司達成協議,艾科卡告訴他們沒有必要留他繼續訓練,他在普林斯頓的碩士學位可以代替後9個月的訓練。公司頭頭們也同意艾科卡到銷售部門工作,但必須要自己去找工作。他們說:“我們希望你留在福特,如果你想走銷售的路,那麼你先要能推銷自己。”
艾科卡有個在訓練班的好朋友,名叫奇曼,也和他一樣,放棄工程部到了紐約區的卡車銷售部門工作。於是艾科卡和他取得聯絡後就到卡車部去找他。他們像兩個小孩逛大街一樣,到餐廳、夜總會,看盡五光十色的曼哈頓。他心想:“我的天,我早該回來了。我出生於東部,這裏才是我真正的家。”
他先到紐約區辦事處,經理正好不在,隻見到兩名副手。當時,他很緊張,因為他隻有工程方麵的經驗,要想找到工作的惟一方法就是和他們麵談時盡量表現好些。
艾科卡將帶來的推薦信交給其中的一位,對方伸手接過去,眼睛卻沒離開報紙一下,他看報一看就是半個小時,頭也沒抬過一次。另外一位比較客氣一點,他看了一眼艾科卡的鞋子和領帶,然後問了幾個問題,他好像不喜歡從底爾本來的大學生,也許他以為艾科卡是上級派來的,無論如何他不想錄用艾科卡,他說:“我們會通知你的,你不用來問了!”
初次嚐試的失敗,艾科卡隻好去找其他地區的銷售部門,他找到敏斯特地區的銷售經理,經過洽談,還算運氣不錯,這位經理安排他到銷售部的櫃台工作。
就像大學念書時一樣,艾科卡的運氣非常好。在戰爭時期不生產民用車輛,所以在戰後民用汽車需求量大增,艾科卡的推銷很容易。1949年,艾科卡已成為賓州維克土貝雷城的經理。
1956年9月29日,艾科卡和同事瑪麗結婚。婚後的艾科卡,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汽車銷售上,很快他就成了全公司有名的銷售大王。
1960年12月,福特公司總裁亨利·福特二世通知艾科卡到他的辦公室去。他們雖曾見過幾次麵,這次卻是第一次真正麵對麵交談的機會,在艾科卡聽來,那亨利·福特二世的聲音真如上帝聲音般的美妙。因為亨利告訴他,準備讓他當總經理。
這次的升遷令艾科卡非常高興,但他知道自己處在一個微妙的地位。突然間,自己將負責福特公司最重要的部門,亨利等於是把皇冠上的珠寶先摘給了他。所以他心中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在行銷工作中學到的“和人相處的方法”運用到新的:工作中去,而且要利用父親及貝克漢等人教誨他的一切,加上自己的知識來麵對這項嶄新而艱巨的考驗。
他終於發現管理的鑰匙就是果斷,缺乏當機立斷的企業家將一事無成。果斷意味著當機遇來臨、條件成熟時,你必須像戰場上的長官那樣,果斷地下達衝鋒的命令,利用各種火力,置敵方於死地。
艾科卡上台後幹的第一件漂亮事就是組織人員設計開發新的車型“野馬”係列。
1964年3月9日,也就是決定設計模型之後第51天,第一輛“野馬”終於開出了生產線,公司準備在推出前至少要生產8160輛,這樣才能夠分配給全國經銷商每人一部。
為了全力推廣“野馬”,公司邀請大量報紙的編輯到底爾本來,請他們試開“野馬”。還有100名新聞記者乘坐由紐約開到底爾本的“野馬”車隊,車子開了700公裏都沒出一點兒毛病,證明了野馬的性能,於是新聞界顯著地報導了這件事,刊登在好幾百家報刊雜誌上。於是,“野馬”車很快打開了銷路。
因為野馬的成就不凡,不到一年時間,艾科卡的職位又上升了,1965年他擔任了汽車和卡車部門的副總裁,負責策劃、生產和行銷“福特車係”和“林肯車係”的車。1970年12月10日,艾科卡終於如願以償地成為福特公司總裁。
全球有50萬員工的福特公司可稱得上是一個王國。除亨利·福特外,艾科卡應該是第二個國王了。他必須用全部精力精心管理這個全球龐大的汽車托拉斯。應該說,這是一項偉業,艾科卡當上總裁後,要負責承擔多項事務,他必須學習各種不同方式的管理技術。雖然他不願意承認,但實際上他已沒有在“野馬”時代的那種精力了,在那時,啃個漢堡包當晚餐,隨後在辦公室工作到深夜也不當一回事。
升任總裁的艾科卡工作是比較賣力的,但隨著他威望的日升卻引起了公司所有者亨利·福特的不滿。
以前,亨利·福特一直不大理睬這個總裁,而這年開始,他經常胸部疼痛,而且氣色越來越不好,他知道一旦心髒病發作,就有見上帝的可能。隨著離死神愈來愈近,他的脾氣變得越來越壞。他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我的家族企業在我死之後,絕不能讓那個意大利佬接管,他擔心艾科卡會把公司大樓上福特的名字換成艾科卡汽車公司的名號,那時他兒子將何處安身。
當亨利想像著艾科卡在窺伺著他家族的財寶時,必須除掉這個總裁的念頭與日俱增,但又不能親自直截了當地下毒手。他隻能采取“馬其維利”的方式——百般刁難,直到對手自動滾蛋。
最後,亨利的陰謀得逞了,艾科卡於1979年被解雇。艾科卡被解職成了美國第一大新聞,新聞媒體不約而同地發出歎息。
解雇的消息經報紙一發表,就有許多家經營其他事業的公司派人來找艾科卡,要他去做事。不久,艾科卡決定加盟克萊斯勒公司。1979年9月,艾科卡總攬克萊斯勒公司大權,到1980年1月1日,升任董事長兼總執行長。
艾科卡經營汽車確實有一套。到了新公司後,他馬上組織人員研究新車型以適應時代的變化,於是,“K型車”便問世了。
“K型車”為前輪驅動,非常舒服,而隻須4個汽缸就能跑得很好。“K型車”風靡世界,克萊斯勒公司終於被救活了。
艾科卡是一個成功的經營者。作為一個經曆過商海風雨的人,他對美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奧格·曼狄諾
奧格·曼狄諾,美國傑出的企業家、作家和演說家。1924年出生於美國東部的一個平民家庭。
曼狄諾找到了更加容易普及成功學的方法,他將拿破侖·希爾的創見和美國人的浪漫傾向相結合,完成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這部奇書,從而更加贏得了美國人對心理創富學的認同。
《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一書那如詩歌般美妙的文字,閃爍著人類思想精華色澤的內涵,注定要影響無數人的生活。這本書一經問世,英文版銷量當年突破100萬冊,並且迅即被譯成18種文字。這本書在美國獲得相當多的讚譽,有人認為它是“最鼓舞士氣、振奮人心、激勵鬥誌的一本書”;有人認為它是“一本最值得一讀、最有建設性、最有實用價值的書,它可以作為指導推銷工作的最佳範本”;有人認為它是“一本應該隨身攜帶的好書,置於床側,放在客廳裏。可以淺嚐,也可以深味。它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久而彌新,好像一位良師益友,在道德上、精神上、行為準則上指導你,給你安慰,給你鼓舞,是你立於不敗之地的力量源泉。”還有人認為此書“堪稱集大成者。遵循其中原則行事的人,不可能遭遇失敗;無視這些原則的人,也不可能成就大事業”。
在28歲以前,曼狄諾是幸運的,讀完了書,有了工作,並娶了妻子。但是後來,麵對人世間的種種誘惑,由於自己的愚昧無知和盲目衝動,他犯了一係列不可饒恕的錯誤,最終失去了自己一切寶貴的東西——家庭、房子和工作,幾乎赤貧如洗。於是,他如盲人騎瞎馬般開始到處流浪,尋找自己、尋找賴以度日的種種答案。
兩年後,在一座教堂裏,他認識了一位受人尊敬的牧師。牧師同他展開了交談,並解答了他提出的許多困擾人生的問題。臨走的時候,牧師送給了他一部聖經:此外,還有一份書單,上麵列著11本書的書名。它們是:《最偉大的力量》、《鑽石寶地》、《思考的人》、《向你挑戰》、《本傑明·富蘭克林自傳》、《獲取成功的精神因素》、《思考致富》、《從失敗到成功的銷售經驗》、《神奇的情感力量》、《愛的能力》和《信仰的力量》。
從這一天開始,奧格·曼狄諾便天天到圖書館去,依照牧師開列的書單,他把11本書一一找來細細地閱讀,漸漸地籠罩在心頭那一片濃重的陰雲退去了,似一抹陽光照射進來,他激動萬分,心潮澎湃,終於看到了希望。
曼狄諾合上書本,從桌旁站起,眼睛中又重新閃爍出自信的光彩。
“今天,我將爬出滿是失敗創傷的老繭,用愛來麵對世界,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在以後的日子裏,曼狄諾當過賣報人、公司推銷員;業務經理……在這條他所選擇的道路上,充滿了機遇,也滿含著辛酸,但他已不可戰勝,因為,他掌握了人生的準則。當遇到困難,甚至失敗時,他都用書中的語言激勵自己:堅持不懈,直至成功!就這樣,一分一秒,一磚一瓦,他緊緊扼住生命的咽喉,控製著自己的情緒,用微笑來迎接每一天升起的朝日,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價值。終於,在35歲生日那一天,他創辦了自己的企業——《成功無止境》雜誌社,從此步入了富足、健康、快樂的樂園。
奧格·曼狄諾的成功為他帶來了巨大的榮譽,共有600多個廣播和電視節目向他發出了邀請,他成為了美國家喻戶曉的商界英雄。
奧格·曼狄諾在《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一書中寫道:我是造物主的最大奇跡。
自從開天辟地以來,世界上就沒有第二個人有我這種精神、有我這種心胸、有我這種眼睛、有我這種耳朵、有我這雙手、有我這種頭發、有我這種嘴巴。完全像我一樣地能走、能說、能動、能想的人,以前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四海之內皆兄弟,但是我卻與眾不同。我是獨一無二的造化。
我內心燃燒著經過無數代傳下來的火焰。它的熱度,不斷地刺激我的精神,要我成為比我現在以及比我將來更好的我。我要煽起這永不滿足之火,我要向世界宣布我的獨特性。
沒有人能夠複製我的字體,沒有人能夠做我鑿刻出來的標誌,沒有人能創造出我的成果,實際上,也沒有人擁有完全像我的推銷能力。從今以後,我要將這不同之點大書特書。因為這是使我達到完美之境的一種資產。
我不再徒勞無用地模仿別人。相反地,我要把我的獨特性拿到市場上去展覽。我不但要宣揚它,而且還要推銷它。我要從現在開始,強調我的不同點,隱藏我的相似點。所以,對於我推銷的貨品,我也要應用此原則。推銷員和貨物都與眾不同,我以這種不同為榮。
我是珍奇的人。凡是珍奇的東西都是無價之寶,所以,我的價值也無法估量。我是千萬年進化而來的成品,所以,我在精神和身體兩方麵,都比以前的所有帝王和聖賢強得多。
但是,我的技巧、我的精神、我的心胸以及我的身體都會汙濁、腐爛和死亡,我必須將它們善加利用。我有無盡的潛力。我隻使用了小部分頭腦;我隻彎曲了少許筋骨。但是,我能夠使我昨天的成就增加100倍或100倍以上。我願意這麼做,從今天就開始。
我以後將永遠不再對昨天的成就感到滿意,也不再對我微小的事業任意自我宣揚。我能完成的工作,遠比我現有的和將來的更多。為什麼創造我的那個奇跡,隨著我的出生而結束呢?為什麼我不能使那個奇跡延伸到我今天的事業上去呢?
我是造物主的最大奇跡。
我不是偶然來到塵世的。我來到這裏是為了一個目的,那個目的就是想長成一座高山,而非縮成一顆沙粒。從今以後,我要竭盡一切力量去成為一座最高的山,將我的潛力發揮到最大限度。從奧格·曼狄諾的文章可以看出,他是個絕對自信的人。而他的成功和輝煌,就源自他這對自我的絕對相任。
蔡萬霖
1924年11月10日,台西平原的苗栗縣竹南村,蔡家的第二個男孩呱呱墜地了。老大出生時,正值春暖花開,萬木複蘇時節,長輩們便給他起名叫“萬春”;老二出生時,正值細雨蒙蒙,滋潤大地萬物,於是大人們叫他“萬霖”。
此地除了種田,沒有任何收入,一旦遇上台風襲擊,就會顆粒無收。老大萬春深知生計的艱難,思來想去,決計做點小本生意。兄弟倆走到交叉路口,攔住過路的菜農,以便宜價買下鮮蔬菜,然後到附近市場上兜售。
畢竟是小本經營,賣菜未能緩解家中的困境。當萬春從竹南公學畢業後,勸說父母將家遷往台北,當時萬霖年僅8歲。
到台北後,掙錢的機會多了。萬春帶著萬霖開始販賣大米、雜貨。弟兄倆漸漸地攢了些錢,便考慮如何擴大經營,掙更多的錢。
經過艱苦奮鬥,蔡萬春創辦了以經營雜貨為主的大萬商行。由於經營有方,又有蔡萬霖作他得力助手,生意做得很順利。他們很快進入了台北商業圈,並和軍界、政界要人都有往來,為將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50年代後期,台灣的經濟漸有起色,但是經濟起飛帶來的物質利益大都為資本家占有,工人所獲僅能維持生計,依靠這點工資要想買房子、置辦家具,就得靠平日從牙縫裏摳出點錢存起來。信用合作社便成了他們所向之處。
位於台北的第十信用社,地理位置優越,業務又好開展,是個不可多得的理想部門。但這時“十信”的管理權卻在別人手裏,欲達此目的,非把管理權爭過來不可。
智勇雙全的蔡氏兄弟,各自施展出看家本領,奪得了“十信”管理大權。1957年蔡萬春出任“十信”理事會主席。
經辦信用合作社,信用、合作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有益於社會和民眾。蔡家兄弟就把“信用”、“合作”作為他們經營的信條和準則。
蔡氏兄弟常想,小時候媽媽做飯時,總是從定量的大米中抓出一把米放進小壇子裏,日積月累,竟也節餘下來許多糧食。不久發現台灣當局特別強調穩定,把發展社會經濟作為第一政治需要,他們便在小額儲蓄上做文章,宣布:“隻要存1元就可以當‘十信’的客戶。”
“十信”的1元錢幸福儲蓄獲得了很大成功,並迅速聞名全島。人們都知道台北有家“十信”,同時也知道它的經營者是蔡氏兄弟。蔡家兄弟借此良機,乘勢在其他17個地區分別成立了分社,以吸收更多的儲戶和更多的資金。蔡氏兄弟要求台北總社和17個分社一律開辦夜間儲蓄業務,還要進行“微笑服務”,把儲戶當成真正的“上帝”。
在蔡氏兄弟及其全體雇員的一致努力下,很短的時間內,“十信”社員竟有10萬人之眾,存款金額也高達170億新台幣,一躍成為全台灣最大的信用合作社。
縱觀蔡氏家族的發跡曆史,其實是保險業造就的。而蔡氏跨入保險業還有一段淵源。
1961年,台灣正式開放民間保險公司。台灣省籍名人林頂立創立了國泰人壽保險公司,由於林頂立財力不足,無法籌足2000萬元台幣的資金,隻好求助於台北市商界名人張祥傳。不料張氏財力亦不豐盈,轉而找上了台北市第一屆“議會”議員、大萬百貨公司的董事長蔡萬春。
20世紀60年代初期,台灣的經濟開始發生轉變,人民生活改善,手裏漸漸有些錢了。那時,正值台灣民營保險業蓬勃興起,人壽保險成為人們的熱點話題。“國泰”的興隆,給企業界以極大的震驚和刺激。繼“國泰”之後,又有數家壽險公司相繼成立。這使得人壽保險業處於激烈競爭的局麵,對於“國泰”不能不說是一種壓力和威脅。
為擴大公司業務,蔡氏兄弟在加盟後便和林頂立在許多大、中城市廣設聯絡處,就連小集鎮也不放過。1962年他們隻有9個聯絡處,到1967年,已發展到47個營業單位。他們委派專人住在那裏,長年辦理保險業務;在交通不便的山區,則建立業務據點,盡量做到不出現業務空白點。
1963年,在國泰人壽保險公司開辦之初,蔡氏兄弟就聘請地方紳士主持該地區分公司的業務。愛屋及烏,慕名前來的人們絡繹不絕。在戰略對策上,蔡氏兄弟以儲蓄保險代替人壽保險的促銷方式,搶占了不少市場。
蔡萬霖赴日考察印象最深的是繁華的街道兩旁高高聳立的金融大廈。因此在當時資金拮據的情況下,蔡氏兄弟毅然投資興建大樓。1964年嘉義大樓破土動工,隨後三四年間,又陸續在大城市大力興建大樓。這些大樓共達109幢之多,它們就像一個個巨大的立體廣告牌,向人們展示國泰雄厚的經濟實力。
結果使國泰的市場占有率驟升,不到一年的功夫,竟然在台灣同行業中排名第一,為世人所矚目。
1979年,不滿60歲的蔡萬春中風臥病在床。蔡氏財團一時失去鐵腕,產業隨即分裂為四大部分:“強國集團”、“國信集團”、“國塑集團”、“興來集團”,由蔡萬霖,蔡萬春的長子蔡辰男,次子蔡辰洲,三子、四子蔡辰洋、蔡辰成分別掌管。蔡萬霖見兄長雖威風猶存但再不能統一指揮了,就料定分管的結果必然是分產分家,他暗中培植實力,密插親信,迅速進入最佳狀態,等待時機到來。
他以讓出“十信”的經營權力為誘餌,收進蔡辰男三個弟弟手中的“國泰”股票,取得“國泰”的絕對統治權。這一手是蔡萬春過去慣用的借刀殺人之計,蔡萬霖現在把它用在四個侄子身上,立刻見到一箭雙雕之效:一是把辰男擠出“國泰”,使自己真正擁有“領地”,可以著手營建自己的企業王國;二是讓辰男四兄弟為奪取“十信”經營權而鷸蚌相爭。蔡萬霖接著就悄悄地接管了蔡萬春與台灣當局的各種朝野關係。由於蔡辰男兄弟自恃有管理才能,對許多老員工“不夠尊重”,這些人便轉在蔡萬霖門下就格外賣力;與蔡萬春不同的是,蔡萬霖不顯山不露水,從不張揚各種勢力,可一旦需要時便有人出麵相幫。
1979年下半年,蔡萬春再也無法繼續管理企業,蔡氏家族頓時解體。蔡萬霖擁有國泰人壽、國泰建設、三井工程等企業;國泰其餘產業由蔡家其他人員經營。
分家之後,蔡萬霖把主要精力放在國泰人壽保險公司的建設上。“國泰”遂成為蔡萬霖的資金供應站,成為他發展多種企業的經濟支柱。
蔡萬霖的企業雖然仍沿用國泰的名稱,事實上早已自立門戶,以霖園企業為招牌,成立了霖園關係企業集團。他拋出了四項獨特的經營策略:一是強化“黃埔式訓練”,全體員工每天早晨8點半出操、跑步、喊口號、唱《國泰之歌》,每年招大學生作為“儲備幹部”,派往各地從事培訓和監督業務。二是“愛人散財”,他拿出4億股票分發給科長以上員工的人,讓每人白賺100萬元,每年獎金額在6個月工資以上,讓他們“人人都是富翁”。三是倡導“勤勉敬業”,“國泰”為使內部競爭機會均等,規定中高級主管3年輪調一次,派精幹者到各處查看,杜絕營私舞弊,對挪用公款者一律革職。四是推行“質量並重”,他毅然調低“國泰”年營業額的增長率,集中精力優化售後服務。四條奇策很快使“國泰”業績大幅度上升,僅在8年之內,營業額突破第二個1000億(第一個1000億用了20年)。
蔡萬霖從不涉足不熟悉的行業,他管理企業的秘訣是狠、準、精,同時注意培養人才,強調管理紀律。
霖園關係企業集團的支柱是國泰人壽保險公司,主要從事人身保險業。蔡萬霖於1979年出任該公司董事長,開始了他事業的重要轉折。他強調“重視保護權益,負起社會責任”,並提出爭取“人人保險,家家幸福”。在他的領導下,“國泰人壽”將人身保險業推至台灣各個角落,設置了許多分支機構,甚至遠及澎湖列島。現在該公司幾乎每天能收人15億元的保險費,而蔡萬霖本人每天淨收入1000萬元台幣。
國泰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是霖園關係企業集團的另一重要公司。其任務主要是興建住宅、公寓、商業大廈、辦公大樓,然後出售或出租。因注重質量,價格合理,建築物頗受購房置業者的歡迎讚許。
1981年,由於受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台灣的建築業陷入蕭條,許多頗具規模的公司紛紛倒閉。蔡萬霖卻能審時度勢,采取特惠購房等辦法衝出逆境。1987年,該公司營業額達559億元台幣,居台灣建築業榜首。
鑒於台灣土地資源有限,蔡萬霖所建的百餘棟大樓,除自用外極少出售。即使在房地產價格低落不振之際,也始終堅持“隻租不賣”的原則。如今,國泰集團的資產正因房地產價格的高漲而快速增長。
國泰自創建以來,年年都招考大專畢業生,作為公司的儲備幹部。為激勵員工的敬業精神,缺乏音樂細胞的蔡萬霖,在全體員工中征集《國泰之歌》的歌詞,並灌製成錄音磁帶在公司播放、教唱。
目前,蔡萬霖位居台灣第一巨富,擔任台灣國泰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霖園關係企業集團核心人物,有“聚財之神”的美名。其個人財富超過60億美元,而其整個家族的資產總值則高達3000億美元。
國泰正在走向更大的輝煌。
鄭裕彤
香港九龍尖沙咀的新世界中心被稱為城中之城,其超一流的豪華建築讓人歎為觀止,這其中的兩座酒店均進入了世界10大酒店排名。僅這兩座酒店每年的收入就高達10億港幣。這個新世界中心的投資人就是珠寶大王鄭裕彤先生。
“我經常對你們說,我是喜歡大事業大計劃的人,計劃越大,我的興趣也越大。”他是香港的著名珠寶大王、地產商。可是,他最初的工作,不過是一家珠寶店裏掃地、倒痰盂、掃廁所的學徒工,他的事業就是在這最卑微的工作中起步的。
1925年8月,珠寶大王鄭裕彤出生於廣東順德縣。鄭家不是個有錢人家,童年時因廣東遭遇戰亂不斷,生活艱難,全家人隻好避難到澳門去謀生。但澳門也不是窮人的天堂。小學畢業後,鄭裕彤就失去了繼續求學的機會,成了一個小打工仔。
1940年,15歲的鄭裕彤到父親的朋友周至元所開的“周大福金鋪”去當學徒,最初的工作隻是掃地、倒痰盂、洗廁所,偶爾才有機會在店麵學習接些小生意。
那時,在店裏當學徒、做夥計的人,都指望自己以後能有機會出人頭地。但是誰都知道,最後能成功的人是很少的,所以學徒之間也免不了明爭暗鬥。每個人掌握的做生意的訣竅絕對保密,不肯告訴別人,一有機會還想著到老板麵前告別人的狀。鄭裕彤愛動腦筋,做事勤快,常常得到老板的誇獎,所以就更多地受到別人的“關注”。有一段時間,鄭裕彤早晨上班總是跑得氣喘籲籲,還常常遲到,便有人去向周老板告狀,說鄭裕彤學徒不安心,很可能是想“跳槽”了。
周老板決定親自問個明白。這天早晨,周老板故意早早地來到金店,夥計們開工好一會兒了,才看見鄭裕彤氣喘籲籲地跑來。周老板板起臉,嚴厲地責問他:“你從哪裏來?為什麼遲到?”
鄭裕彤據實說道:“我看人家珠寶行做生意去了。”周老板好奇地問:“那你看出什麼門道沒有?”
鄭裕彤回答得有板有眼:“我看人家的生意,比我們店裏做得精明,隻要客人一踏進店門,店裏老板、夥計總是笑臉相迎,有問必答,無論生意大小,一視同仁。即使這回生意做不成,人家留下了一個好印象,下回自然就還會光顧……,待客禮貌、周到是非常重要的。”
周老板聽了十分高興,他當然明白,這些都是經商的訣竅,能從一個小學徒口中說出來,就更加難能可貴了。
鄭裕彤見老板高興,便壯著膽子朝下說:“還有,店鋪一定要選在生意旺地,門麵要裝潢得新穎別致,珠寶行和金鋪更要豪華氣派,不能簡陋寒傖。我看人家把鑽石放在紫色絲絨布上,珠光閃閃,拍出來的廣告照片效果很理想,我想我們金店也應該擴大珠寶生意。”
鄭裕彤的這一席話,使老板從此對他另眼相看。當天晚上,周老板就遞給鄭裕彤一個小紅包,裏麵裝著他給鄭裕彤的獎金。
平凡的崗位,悟出了最普通的真理。正是這樣一步步地積墊,為以後的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這以後,周老板總是有意識地培養鄭裕彤,提拔他當店裏的主管,使他能夠施展才華。逢年過節,周老板總是把鄭裕彤叫到自己家裏去吃飯。到他成年之後,周老板又把女兒周翠英嫁給了他。
周老板相信,鄭裕彤將來必定會出人頭地。鄭裕彤在生意場上逐漸老練成熟。1945年,周老板讓鄭裕彤到香港大道開設了一家分店,到50年代中期,鄭裕彤已經掌管著周大福珠寶行的全部賬務,並且負責黃金交易和珠寶、鑽石生意。經過十幾年的苦心經營,1956年,周大福珠寶行的一位老股東,把自己的全部股份轉讓給了鄭裕彤,嶽父周至元也隻保留了部分股份,而把全部經營權放心地交給了鄭裕彤。
掌握了經營權後的鄭裕彤,立即放開手大刀闊斧地幹了起來。為了增強員工的歸屬感,他在1960年將珠寶行改為“周大福有限公司”,將公司的一部分股份派分給那些多年以來為公司立下汗馬功勞的老職員,使職工的利益和公司的效益直接掛鉤,大家更加同心協力地為公司拚搏。結果,當年公司的盈利就達到了500萬港元。
今天的周大福有限公司,除了位於香港中環華人行的總部外,在九龍和香港兩地,還有10餘家分行。每逢星期日,鄭裕彤就召集所有的分行經理開會,共同研究如何開展業務。所以,鄭裕彤每周7天的工作日程都排得滿滿的,從未有過休息日。
熟悉珠寶業務的人都深知,要想經營好珠寶生意,必須首先要經營好鑽石,因為鑽石號稱“珠寶之王”。鑽石的主要產地是南非,那裏有一個壟斷性組織——戴比爾公司,它控製了全世界80%的鑽石生意。這家公司有計劃地向世界各地的珠寶商分發許可證牌照,隻有持有這種牌照才能從戴比爾公司購買鑽石。這種牌照在全世界一共隻發出了大約500張,而在香港隻有1張,屬於當時號稱“鑽石大王”的廖桂昌。
精明過人的鄭裕彤千方百計想搞到一張戴比爾公司的牌照。他通過調查發現,南非的鑽石雖然歸國家所有,但鑽石加工廠卻大都是民間私營的,這些鑽石加工廠大多擁有戴比爾牌照。鄭裕彤親自前往南非,動用巨款買下了一家鑽石加工廠,這樣自然就獲得了戴比爾牌照,同時也解決了鑽石加工的問題。為了擴展業務,鄭裕彤又設法弄到了第二張、第三張戴比爾牌照。如今,他已經擁有十幾張戴比爾牌照,每年進口鑽石的數量大約占香港總進口量的三成。同時,他還從比利時、英國、美國等國進口鑽石,成了香港最大的鑽石商。
經營珠寶業的成功,使原本默默無聞的鄭裕彤成為香港實業界聲名赫赫的人物。國外的報紙形容珠寶大王的產業,說他的龐大商業王國,是由光芒四射的珠寶、鑽石堆砌而成的。
然而,當人們還在把他看作一個珠寶商的時候,鄭裕彤已經不動聲色地殺進了房地產業。
1952年,鄭裕彤第一次投資房地產,在跑馬場建造藍壙別墅,此後又在香港鬧市區的銅鑼灣建造了香港大廈。60年代中期,香港發生動亂,許多恐慌不已的富人紛紛將土地、房產低價拋售,當時具有眼光和魄力乘機收購的人,後來都成了超級富豪——李嘉誠是這樣,鄭裕彤也是這樣。
1968年,鄭裕彤購置的地產最多。他說,他對香港的前景充滿信心。他相信所有行業的興衰都是周期性的,在低潮時購進,總不會錯到哪裏去。事實證明,他的決策是正確的。
進入70年代以後,鄭裕彤在地產業就大顯身手了。
有一天,鄭裕彤召集了所有下屬,說有要事相商。員工到齊後,鄭裕彤卻並不急著開會,反而麵帶神秘的微笑,輕鬆地說:“先聽聽音樂吧。”
一支雄壯激昂的樂曲,回蕩在辦公大廳裏。職員們多半略懂音樂,隻是搞不懂他們的老板怎麼會有這種雅興。
樂曲放完了,鄭裕彤大聲問:“你們聽出點意思來了嗎?這是什麼曲子?是誰的作品?一個年輕的職員回答說:“好像是德沃夏克的作品《新世界交響曲》。”
鄭裕彤站起身來,高聲說:“對,這是捷克音樂家德沃夏克的作品《新世界交響曲》,由美國廣播公司錄製。當年德沃夏克到美國去,想到移民的創業精神,想到新大陸的開拓事業,作出了這首振奮人心的交響曲。大家不要為我今天的舉動而奇怪,我經常對你們說,我是喜歡大事業大計劃的人,計劃越大,我的興趣也越大,現在機會來了,就看各位有沒有信心和勇氣與我一同來實行這一宏大的計劃了。”
大家一聽,都興奮起來。鄭裕彤這才將計劃和盤托出:打算斥巨資買下九龍尖沙咀區“藍煙囪”舊址的地皮,用來建造“新世界中心”。
1982年,全世界超一流的豪華建築新世界中心拔地而起了。這裏有幾萬平方米的購物中心,數千個商業單位、辦公樓和豪華住宅,還有兩座聞名全球的新世界酒店和麗晶酒店,新世界中心成了香港的城中之城。
改革開放之後,鄭裕彤共在大陸投資80多億港元,並捐資建造醫院,擴建中學。他表示,他的新世界集團還將擴大在大陸的投資,繼續為祖國的經濟建設做貢獻。
2004年11月11日上午,鄭裕彤講堂命名典禮暨清華大學一香港大學醫學院合作協議簽署儀式在新命名的“鄭裕彤講堂”(原理學院報告廳)舉行。香港著名實業家鄭裕彤博士與王大中校長一起為鄭裕彤講堂銅牌揭幕。並且鄭裕彤當場捐資1000萬元人民幣。
成為億萬富豪的鄭裕彤,在別人問起他的致富之道時,回答了24個字:“守信用,重諾言,做事勤懇,處事謹慎,飲水思源,不應見利忘義。”他解釋說,人生即使有幸運,也不過偶然的一次兩次,更多的時候則要靠自己的勤勤懇懇;同時,對朋友必須坦誠,對事業必須熱誠。至於飲水思源,那應是做人的起碼道德。
英格瓦·坎普拉德
2004年4月4日瑞典《商業周刊》最先報道:瑞典家居製造商宜家公司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成為世界首富,其個人資產已達到4000億瑞典克朗,約合530億美元,而根據2004年《福布斯》雜誌公布的世界富豪排行榜顯示,英格瓦·坎普拉德個人淨資產為185億美元,排行第13位。美國《商業周刊》最新的品牌調查顯示,宜家為全球前50名最知名品牌之一,名列第43位。截止到2003年8月31日,宜家共有766萬員工,186家宜家商場分布於31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歐洲、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廣大地區,世界各地的連鎖公司及特許經營店銷售12400多種商品,相對固定的消費者約12億人。宜家商場還在繼續增多之中。
宜家集團為注冊於荷蘭的斯地廷英格卡基金會所有。該基金會擁有英格卡控股有限公司。英格卡控股有限公司是所有宜家集團公司的母公司,包括Swed-wood工業集團以及在各國經營宜家商場的所有公司。宜家國際係統有限公司擁有宜家概念和商標,與在世界各地的每一所宜家商場簽署授權經營協議。宜家集團是宜家國際係統有限公司最大的授權經營者。
到了1986年,坎普拉德一手構建的組織體係已經十分完善,於是他辭去了宜家總裁的職務,擔任公司高級顧問。不過到目前為止,盡管坎普拉德已不再參與宜家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但他仍然是公司的最大股東。
1926年,英瓦爾·坎普拉德生於瑞典南部的史馬蘭。7歲時隨家人從普加特瑞德教區搬遷到愛爾姆特瑞德地區。他從這裏起步,開創了世界商業史上的一個時代。
1953年,宜家家居的第一間商品展示室開設於阿姆胡特。在50年代早期,宜家還是以銷售家具為主,而這間店麵的設立,對日後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1955年,為了避免競爭對手所發起的抵製行動,並解決貨源的供應問題,宜家開始自行設計家具,進而使顧客能以更低廉的價格,購買到設計新穎、功能更佳的產品。“平板包裝”成為宜家產品的設計核心,不僅可避免運送途中造成損壞,也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把問題轉變成機會,已經成為宜家企業精神的一部分。
宜家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迅速地國際化,成為一家跨國集團:1975年,在澳大利亞開辦第一家宜家商場;1976年,在加拿大開辦第一家宜家商場;1977年在奧地利開辦第一家宜家商場;1979年,在荷蘭開辦第一家宜家商場。
兵分多路、在世界各地開拓市場的宜家,成為地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巨大王國。在宜家的大本營瑞典,繼20世紀50年代建立的埃耳姆哈爾特商場、60年代建立的斯德哥爾摩庫根科瓦商場和70年代建立的歌德堡商場、馬爾默和林雪平商場。
在開拓海外市場時,宜家想盡了辦法,有時進入某個地區遇到了阻力和困難,宜家公司便會避開最難解決的那部分問題,直接麵對那個地區潛在的數量巨大的消費群體。宜家把瑞典森林中最有特色的麋鹿製成玩具、圖片,免費散發到那些地區,而且還贈送聖誕樹。每棵聖誕樹上都毫無例外地必定掛上一隻毛茸茸的小玩具麋鹿。“麋鹿”在某些國家和地區;甚至都快要成為宜家的代稱了,麇鹿戰術也為宜家進軍世界立下了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