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伯斯認識到,文化差異對於跨國公司(尤其是經營地域分布極廣的跨國公司)是極重要而又繁瑣的變量。跨國公司是跨地域、跨民族、跨政體、跨國體的跨文化管理的企業,多元文化因素對跨國公司的影響是全方位、全係統、全過程的。
隨著思科的昂頭挺進,攤子越鋪越大,公司越來越需要考慮子公司所在地的文化環境,甚至需要未雨綢繆,預先考慮未來的情況。
“顧客是上帝”這個稱呼具有明顯的歐美氣息,在公司發展初期尚可通行無阻。上帝,本身就是基督教文化的核心嘛,打著上帝的旗號甚至還能夠加強公司的凝聚力,也能在共同信仰的同一片天空下拉近與廣大客戶的心理距離,利於溝通。
但公司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加速發展,跨越大洋,打人各國,而並非以往單純的基督教世界,現在更包括了伊斯蘭教世界、佛教世界等等,“上帝”一詞不能夠被普遍接受。特別是在伊斯蘭世界中,穆斯林們信奉“真主安拉,是惟一神;穆罕默德,是主使者”的宗教信仰,是不會接受“上帝”這一稱呼的。在宗教信仰的指導及曆史的影響下,“顧客是上帝”的口號在這些地方都是不適用的。
因此,思科公司需要一個能夠被廣泛接受的口號,但同時新口號仍需保留原來口號表達出的“顧客至上”的思想。另外,公司也不能在各地使用不同的口號,出現什麼“顧客是真主”,“顧客是佛祖”之類的不倫不類的東西,這樣也不能使思科公司以一個統一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麵前。
思來想去,錢伯斯設計出這樣一個新穎別致而又生動形象的新口號。
“顧客是首席執行官”這個新提法成為指導全體思科員工具體實現“顧客至上”的指南針。
伯納德·阿爾諾
作為全球最大的精品公司,路易—威登集團(LVMH)總資產高達330億歐元。而阿爾諾持有該公司475%的股份,是LVMH最大的個人股東。52歲的阿爾諾生性沉穩,甚至有些寡言,不喜歡在媒體上拋頭露麵。多年來,國際精品界一直流傳著一種說法:在貼在伯納德·阿爾諾身上的所有標簽中:“法國首富”、“精品界的拿破侖”、“時尚人”等等,有一個可能更適合這位莫測高深的法國企業家:一匹穿著開士米衫的狼。在2004年《福布斯》雜誌全球富豪排行榜上顯示,這位法國人的淨資產為122億美元,排行第21位。
阿爾諾進入精品界有些鬼使神差。阿爾諾家族原本做的是建築生意,他在大學時選修的課程也與精品行業毫無關係。不過,他非常崇拜法國著名時裝設計師克裏斯蒂安·迪奧(1905—1957)。1984年,35歲的阿爾諾從綜合工科大學研究生畢業後,決定投身時裝界。在家族的鼎力支持下,他擊敗眾多強手,收購了長期虧損的紡織品公司——博薩克集團(Boussac)。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相中的並非博薩克,而是該集團旗下已作古的設計師迪奧命名的時裝公司。1987年,野心勃勃的阿爾諾把目光投向了LVMH公司。或許是時勢造英雄,20世紀80年代末正好趕上經濟不景氣,阿爾諾得以非常低的價格大量買進LVMH公司股票。他利用該公司管理層之間的權力鬥爭,經過一場頗為艱苦的官司後,終於如願以償地把LVMH這家已成功的公司納入掌中。阿爾諾的精品帝國至此已初具規模,他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讓LVMH的版圖不斷地擴大、擴大、再擴大。他的目標是要構建一個龐大的精品帝國,不僅包括精品時裝,而且還有名牌手表、高檔葡萄酒等等。說句大白話,他要賺有錢人的錢。
LVMH所屬的路易斯一弗伊頓公司(LouisVuitton)及酒類業務如DomPerignon和軒尼詩等的強勁現金流讓他獲得足夠的財力收購各種精品品牌:手表公司、香水製造公司、免稅商品連鎖店、百貨公司,甚至還有精品拍賣行。建立LVMH帝國過程中,阿爾諾以難於對付、嚴酷、冷靜和機警而著稱,一如別人封給他的外號“狼”。在英國黑啤公司吉尼斯公司(Guinness)和大都會公司(GrandMetropolitan)要合並成新的大都會公司(Diageo)時,他極力反對。他的反對是有理由的,LVMH在吉尼斯公司持有重要股份。後來,在阿爾諾獲得一筆數目可觀的補償金後,合並才得以順利進行。
1997年以來,該公司開設或收購了500餘家商店,從化妝品連鎖店到銷售太陽鏡和手表的專業商店等。2000年,這些業務銷售收入約為24億美元左右。精品行業是高利潤率行業,像路易斯一弗伊頓酒的利潤率就高達40%。零售業的利潤率要遠低於這個數。阿爾諾要想從零售業中大賺一把恐怕很難。
不過,好像沒有什麼東西能阻止阿爾諾不斷的攫取。不久後他表示,INMH公司的收購季節又到了。他說:“精品是一個特殊的行業,它不像造汽車或其它工業品。你得有勇於成功的激情。我想,最起碼在未來10年,我還能繼續玩得很開心。”
2003年,LVMH又收購了巴黎的LaSamaritaine百貨商店,持有這家130年曆史的百貨公司2億美元股份。他希望將它改造成一家精品商場,專門銷售各種高檔商品。伯納德·阿爾諾的胃口已不滿足於精品製造,他要進入零售業,使LVMH錦上添花。
1999年夏,正當網絡風頭正勁之時,伯納德·阿爾諾成立了當時歐洲最大的因特網投資基金,希望藉此建立一個強大的網上精品帝國。通過收購數十家網絡初創公司,他建立了一個名為Europ@web的公司。他要與軟銀等公司一爭高低。
伯納德·阿爾諾還是賺錢了。他投入Europ@web隻有5億美元,光從賬麵上,他已賺了十幾個億。他投資另一個網絡公司——LibertySurf網站僅花了5700萬美元,而據Europ@web公司經理聲稱,現在他在LibertySurf網站的股份價值已達到10億美元。
高盛公司曾預測,從2004年第二季度開始,精品行業將陷入低迷。這一預言放在LVMH公司身上卻不靈驗。第二季度,LVMH公司收入增長了12%,達29億歐元(25億美元)。2004年上半年,雖然主要市場增長緩慢,但LVMH公司的營業收入仍增長可觀。
與2003年同期相比,2004年上半年LVMH營業收入增長了12%,達56億歐元(47美元)。這主要得益於LVMH的時裝和皮革製品分公司銷售的強勁增長。上半年,LVMH時裝和皮革分公司總收入增長18%,達17億歐元。香水和化妝品分公司收入10億歐元,增長15%,其中JAdore分公司的香水銷售額首次達到1億歐元,是十多年來第一家獲得如此巨大銷售額的香水公司。零售業務收入也增長了15%。軒尼詩酒則是LVMH的另一個明星。得益於2003年推出的軒尼詩純白葡萄酒,2004年上半年軒尼詩酒總營業收入增長了23%。
該公司預測,全年的總收入及營業收入增長不低於10%。而在精品行業排在第三位的古弛公司卻降低了全年的銷售和利潤預期值。麵對大好形勢,最高興的莫過於伯納德·阿爾諾了。不過,業內專家越來越擔心,由於伯納德·阿爾諾的手伸得太長,進入了一些利潤率遠低於精品行業的領域,LVMH的前景可能會受到影響。
比爾·蓋茨
比爾·蓋茨,1955年10月28日出生在美國西雅圖的一個典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律師,母親是教師。
20多年前,微軟由比爾·蓋茨和一個好朋友在學生宿舍中創立,現已成為今天資本總量達到美國第二位的大公司。作為市場主宰力量的微軟至今沒有表現出任何衰敗跡象,它仍在以每年40%以上的利潤增長;它一個接一個的發展新市場,以增加自己的收入。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斂財的速度驚人,僅用13年時間就積累了龐大資產,美國《福布斯》雜誌最近公布的全球200名億萬富翁中,比爾·蓋茨連續4年名列榜首。美國的傳媒常常不由自主地將他神化,奉他為“21世紀第一財神”。
1985年的一天,一個四年級老師對西雅圖維尤裏奇學校當圖書館理員卡菲裏說,她有個學生總是最先完成功課,他需要幹點別的對他有挑戰性的工作。“他可以來圖書館幫幫忙嗎?”她問。“帶他來吧。”卡菲裏說。
不一會兒,一個穿牛仔褲和圓領衫,長著沙色頭發的清瘦男孩進來了。
卡菲裏向他講了杜威十進製分類藏書法,他很快明白了。然後,卡菲裏讓他看了一堆卡片,上麵的書目都是逾期很久未歸還的。但現在卡菲裏懷疑這些書其實已還,隻是夾錯了卡片和放錯了地方,需要查找核實一下。
“這是否有點像偵探工作?”他問。
卡菲裏說:“是的。”
他便勁頭十足,像個真正偵探似的幹開了。
到他的老師進來宣布“休息時間已到”時,他已發現了3本夾錯卡片的書。他還想繼續幹下去。但老師說他得出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
第二天早晨,他很早便來了。“我想今天把夾錯卡片的書全找出來。”他說。到下午下班前,他問卡菲裏,他是否已夠格當個真正的圖書館理員,卡菲裏說這毫無疑問。並稱讚他做事勤奮。
幾星期後的一天,卡菲裏在辦公桌上發現一張請柬,是那個整理圖書的學生請他去家裏吃晚飯。
在那愉快的晚宴結束前,那位學生的媽媽宣布,他們全家將搬到另一個地區去。她還說,她兒子最舍不得的就是維尤裏奇圖書館。
“今後誰來找遺失的書呢?”他問。
到他搬家時,卡菲裏很不情願地同他分了手。這男孩乍一看似乎很尋常,但他做事的那種專注和熱情卻使他顯得與眾不同。
卡菲裏很想念他,但幾天後那個男孩突然又來到他家,快活地說:“那邊的圖書館不讓男孩幹活,媽媽又把我轉回了維尤裏奇。”
卡菲裏當時就該想到,做事這樣專心致誌的孩子,是可以抵達自己的任何目標的。但他萬沒預料到的是,他會成為今天信息時代的奇才。他就是微型軟件大王:比爾·蓋茨——今日美國最富的人。
比爾·蓋茨的小學和中學是在西雅圖一個私立學校讀的,那時他就迷上了電腦。老師們在回憶蓋茨讀中、小學時的情況時,都說他的智力並不超群,至少在“中小學諾貝爾獎”中從沒有他的份。中學的學監說他是“低質學生”。他自己喜歡的功課總是很高分,如數學和自然科學,但他總是把其他科目弄得一團糟。後來蓋茨在哈佛上了幾年大學,然而他還是無法集中精力學好那些激不起他興趣的課程。再後來他又到劍橋大學求學。他原先是想學經濟學的,不知什麼原因改變了主意學了法律,就這樣還是沒有堅持下來。但據他自己說,自己在十幾歲的時候就預見到低成本的計算機可能會具有衝擊性影響。他對電腦情有獨鍾,玩起來可以廢寢忘食。在許多人的眼裏,蓋茨的父母對蓋茨的學習簡直是放任自流,而對蓋茨“不務正業”搞他的“電腦遊戲”卻給予充分的支持,正是父母給了蓋茨一個寬鬆的學習和自我發展的天地。
雖然蓋茨在課程上總是隨自己的喜好行事,然而在知識上並沒有多少缺陷,這可能歸結於他平時的博學強記。早在少年時期,他就養成了喜愛讀書的習慣。他閱讀的範圍幾乎無所不包:像百科全書、史書、自然科學和雜誌、小說。隻要能找到的,他都不放過。在初中時,他迷戀上拿破侖,以至於把所有能夠找到的有關拿破侖的著作都弄到身邊。
蓋茨是個天分很高而又愛讀書的學生,即使後來成為億萬富翁,業餘時間仍讀得如醉如癡。到了現在,他接見要人前,仍會下苦功夫研究他們的背景材料。在他花近億美元買下達·芬奇手抄本前,也盡可能後來他又對生物工程學、進化論、大腦構造著魔了,但他最感興趣的仍然是名人傳記。
人們時常可以在機場遇見富有後的蓋茨,他仍然是便裝、圓領衫和運動鞋,甚至都不是名牌。他也仍喜歡獨來獨往而不是前呼後擁,人們很難發現他有什麼顯著的變化。見到熟人仍然是那麼隨意和灑脫。
人們常常奇怪蓋茨這位最上流社會的當然人選,不像其他那些富豪一樣著意於修飾,喜歡名牌,也不雇傭自己的私人司機或包機旅行。蓋茨對此自有一套見解,1991年在向《花花公子》雜誌解釋這個問題時,他說道:“這是一個不好的榜樣。我認為你如果習慣了這些享受,你就不能再像普通人那樣生活。我就喜歡像普通人一樣生活,這就夠了。我害怕去習慣這些享受。”
蓋茨不是一個吝嗇的人,除了與合夥人艾倫共同捐款給湖濱中學之外,他還向他父母的母校,華盛頓州立大學捐贈了1200萬美元,這可是筆驚人的數目。同時,他個人還給弗雷德·哈特金森癌症研究中心捐助了100萬美元。
蓋茨近5年向社會捐款高達10億美元以上。但他並沒有揮金如土、逍遙度日的惡習。
一次,蓋茨和一位朋友同車前往希爾頓飯店開會,由於找不到普通車位,朋友建議把車停在飯店的貴賓車位。“這可要花12美元——不是個好價錢”,蓋茨不同意。由於蓋茨的固執,汽車最終沒停放在貴賓車位上。到底是什麼原因使蓋茨不願多花幾元錢呢?原因很簡單,蓋茨作為一位天才的商人深深地懂得:花錢應像炒菜放鹽一樣恰到好處。
史蒂夫·喬布斯
史蒂夫·喬布斯,美國蘋果電腦公司的創始人。1955年2月24日,生於美國舊金山,是個由養父母撫育大的孤兒。
這個被人們稱為“矽穀狂夫”的年輕人,創造了現代天方夜譚:他以東拚西湊的1300美元起家,在不到5年的時間裏,推出的蘋果個人電腦席卷了全球。蘋果2號電腦的生產和銷售獲得巨大成功,1978年就賣出8000台。1979年就翻了4倍,達到35萬台,銷售額也達到4700萬美元。“蘋果”成為個人電腦的代名詞,一場“個人電腦革命”也隨之在美國轟轟烈烈地展開。到1980年,年僅25歲的他已擁有數億美元的個人資產,成了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他成為白宮的座上客,美國總統裏根對他十分賞識,稱他是美國人心目中的英雄。
1982年2月號的《時代》雜誌把喬布斯作為封麵人物;3月份的《生活》雜誌也刊出他的照片,並刊登文章對他推崇備至,稱他是花錢都買不到的至寶;1984年的《商業周刊》也以他為封麵人物,並刊出“喬布斯董事長的金玉良言”。
喬布斯小時淘氣、聰明,又好動。
剛滿10歲的喬布斯迷上了一樣東西:電子。這個小東西似乎對他有無限的吸引力。
有一次,喬布斯在製作一種頻率計數器時,僅因缺少一個零件,就直接給著名的惠普公司創始人之一休利特先生打電話,請求幫助,休利特先生最後居然被他說通了。
還有一次,喬布斯和好朋友沃茲看到莫斯技術公司在舊金山市舉行韋斯康計算機展覽會,並出售它最新生產的6502微處理器芯片。使他們驚喜的是,該芯片售價僅為20美元。微處理器是計算機的核心部件,有了它,再配上存貯器和外圍設備不就可以組成一台微型計算機了嗎?
他們還想,我們準備製作的是一台微型的通用計算機,它可以用來解決各種計算和數據處理問題,光有硬件不行,還必須配上軟件!就這樣,易學易用的BASIC語言用到了6502芯片上,恰到好處。就這樣,一台完整的通用計算機的雛形完成了。
僅僅幾個星期,電腦就裝好了,試操作時,性能合乎設計要求。喬布斯興奮地拿起希爾老師送給他的照相機。給這台計算機拍了照片,他還給這台電腦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蘋果”(Apple)。這是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誕生於1976年。
可“蘋果”機的生意清淡,“公司”的處境日趨艱難起來。
一個偶然的機遇給“蘋果公司”帶來了轉機。1976年7月的一天,沃茲在“家庭計算機俱樂部”示範操作了“蘋果”機,當時除了往日的夥伴外,還有一位“財神”——零售商保羅·特雷爾在場。喬布斯早就瞄準了這個機會,他請特雷爾親自操作一下,隨後又滔滔不絕地向他介紹這台新型電腦的獨特優點,最後像做廣告似的加了一句:“您會越來越喜歡這台電腦的。”特雷爾全神貫注地看著、聽著、操作著,臉上漸漸地露出了微笑,他果然喜愛上這台電腦,認為“蘋果”機大有前途,表示願意與他們保持聯係。
第二天,喬布斯來到特雷爾的商店,開門見山地說:“我是來與您聯係工作的。”“來得真快啊!”看著小夥子稚氣未脫的臉上堅毅而認真的表情,特雷爾不禁被感動了。他決意冒一次風險——訂購50台整機,但要求一個月內交貨。在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的年代,市場行情瞬息萬變,時間就是金錢。喬布斯呢,二話沒說,爽快地答應了這一期限。他相信沃茲和自己的能力。隨即兩人簽約,拍板成交,這可是做成的第一筆“大”生意,喬布斯心花怒放。他連蹦帶跳地跑回自己的車庫,向沃茲報告這一喜訊。
他們冒著酷暑,沒日沒夜地幹了起來,時間緊迫,成敗在此一舉,為了“公司”的生存,他們豁出去了。他們還請來了第一位“雇工”——喬布斯的妹妹,請她幫助裝機芯。就這樣,他們幾乎每天都在揮汗如雨、頑強拚搏中度過,每周工作60小時。他們終於在第29天奇跡般地把50台“蘋果”電腦如數交給了商人特雷爾。望著沃茲和喬布斯消瘦的麵容,特雷爾打心眼裏佩服。
50台整機在特雷爾手裏很快銷售一空,“蘋果公司”名聲大振。
在蘋果2號電腦即將推出之際,喬布斯意識到,要想在競爭激烈的電腦市場銷售成功,除了產品本身優良外,還必須借助於新聞媒體的宣傳和引人注目的好廣告。他決定不計成本,一定要找到一家最好的廣告商和公共關係負責人。他找到著名的麥克肯南廣告代理公司。開始,這家大公司對喬布斯這個無名小卒極不放心,生怕壞了自己的名聲,便婉言拒絕了。但喬布斯鐵了心,非要麥克肯南公司來當他的廣告代理人不可,他每天打三四通電話死纏硬磨。這種死命堅持的作風令麥克肯南這位公關專家深為動容,終於同意接手蘋果公司的廣告業務。
1976年,在喬布斯和一名夥伴的努力下,蘋果電腦公司從無名小輩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微型電腦製造廠家。喬布斯因此成為名噪一時的風雲人物。
但是,隨著喬布斯地位和聲譽的不斷上升,他的自負感也與日俱增,他變得惟我獨尊,獨斷專行,從而對公司的管理固步自封,致使蘋果電腦公司財務狀況出現虧損,開始走下坡路。
1983年,喬布斯看中了精於推銷的斯卡利,以高薪為誘餌,把他從百事可樂公司挖到蘋果電腦公司,擔任總經理。起初,二人關係密切,情同手足。但是好景不長,1985年初,蘋果公司財務收入每況愈下,斯卡利力主改革公司經營方式,喬布斯卻執意反對。由於彼此意見相去甚遠,難以合作,斯卡利想踢開喬布斯,喬布斯也企圖擠走斯卡利。1985年9月17日,喬布斯終於不得不向蘋果電腦公司董事會提出辭呈,被逐“下野”。
喬布斯慘遭失敗後,人們普遍認為他絕無東山再起的可能。但喬布斯並沒有退隱山林之念,他吸取在蘋果電腦公司的慘痛教訓,一反過去的傲慢作風,以新喬布斯的麵貌建立新的公司。
辭職後,喬布斯自己先後出資1200萬美元創辦了耐克斯特公司。他從蘋果電腦公司挖走了5名高級技術人員,建立了新公司的技術骨幹班子。更為可貴的是,喬布斯不記前嫌,能和他在蘋果電腦公司時的宿敵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建立聯係,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同意為喬布斯的新產品提供某些零部件,這對喬布斯的再次成功大有佐助。
在耐克斯特公司內部,喬布斯近似“脫胎換骨”了。他“禮賢下士”,對各種不同意見能夠洗耳恭聽。他親自參加產品製作,並去日本研究過機器人技術,還遍訪各所高等院校,詢問教師、學生們需要什麼樣的電腦。
經過三年默默無聞的苦幹,終於推出了新的傑作——耐克斯特電腦。耐克斯特電腦一出台,就以其超群的多功能贏得專家們的承認和讚許。
史蒂夫·喬布斯從成功到失敗,又從失敗再到成功,他從失敗中嚐到了淒苦,學到了不少經驗,一改過去的作風,更加令人欽佩。
邁克爾·戴爾
邁克爾·戴爾,全球最大的電腦直銷商,美國戴爾公司創辦人。1965年出生在美國曼哈頓的布郎克斯。父親是一名牙醫,母親是經紀人。
戴爾創立自己的公司時年僅19歲。他所創立的直銷模式,改變了人們購買個人電腦的方式。時至今日,這種方式已經風靡全球。他的公司——戴爾計算機公司好似一台金錢發動機。在《財富》雜誌評出的最大500家美國公司中,戴爾公司是惟一一家連續三年銷售額和收入年增長率均超過40%的公司。從1990年以來,戴爾股票價格上漲了296倍!根據2002年初美國《商業周刊》的一項調查報告,全球表現最佳的100家IT公司排名中,戴爾電腦位居榜首(微軟排名第八)。
戴爾公司現為美國商業Computerworld/Smithsonian獎委員會成員,並以領袖卓見,多次獲電腦、金融及商界獎項。
戴爾在美國《商業周刊》1996、1997和1998年三度入選最佳管理者。
意識到經營電腦的無限商機
在戴爾剛剛接觸電腦的時候,他用自己賣報紙存的錢買了一個硬盤驅動器,用它來架設一個BBS,與其他對電腦有興趣的人交換信息。在和別人比較關於個人電腦的資料時,他突然發現電腦的售價和利潤空間很沒有常規。當時一部IBM的個人電腦,在店裏的售價一般是3000美元,但它的零部件很可能六七百美元就買得到,而且還不是IBM的技術。他覺得這種現象不太合理。另外,經營電腦店的人竟然對電腦沒什麼概念,這也說不過去。大部分店主以前賣過音響或汽車,覺得電腦是下一個“可以大撈一票”的風尚,所以也跑來賣電腦。光是在休斯頓地區,就忽然冒出上百家電腦店,這些經銷商以2000美元的成本買進一部IBM個人電腦,然後用3000美元賣出,賺取1000美元的利潤。同時,他們隻提供顧客極少的技術服務,有些甚至沒有售後服務。但是,因為大家真的都想買電腦,所以這些店家還是大賺了一筆。
意識到這一點後,戴爾開始買進一些和IBM機器裏的零件一模一樣的零部件,把他的電腦升級之後再賣給認識的人。他說:“我知道如果我的銷量再多一些,就可以和那些電腦店競爭,而且不隻是在價格上的競爭,更是品質上的競爭。”同時他意識到經營電腦“商機無限”。於是,他決定投身於電腦事業。
“我不得不放棄學業了,”他對父母說,“我想開辦自己的公司。”
“你到底想幹什麼?”父親問。
“跟IBM競爭。”他聳聳肩,輕鬆地回答。
“跟IBM競爭?”現在他的父母真的為兒子擔心了。但是,邁克爾不管父母怎麼說,堅持不改變主意,他還是那句話:這主意不錯,為什麼不去試試。於是他們達成協議:暑假時他可以開辦自己的計算機公司,若是不成功,那麼9月份新學期就必須回到學校裏去。
回到休斯敦,邁克爾用所有的存款開辦了“戴爾計算機公司”。此時是1984年5月3日,他剛滿19歲。
坦誠地麵對困難和錯誤
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戴爾總是正麵迎接問題,而不否認問題存在,也不找借口搪塞。戴爾公司用這種斬釘截鐵的態度去麵對所有錯誤,坦白承認:“我們遇到問題了,必須進行修正。”不過,這樣做並不容易。當壞消息傳來或發生令人失望的事情時,人自然會畏縮逃避,希望奇跡出現,但奇跡通常不會發生。事情發生的速度很快,所以必須做到立即掌握問題,馬上進行修正。戴爾公司可以從市場表現和工廠製造過程,立即得到所有事情的資料,包括產品、需求趨向、品質數據等。度量表不但會在工廠內公告,也會通告全公司。銷售人員以分鍾為單位來計算進度。公司內的每一項活動都附有一份度量表,即使是法律、公共關係及人力資源這類的軟性活動也不例外。這些度量表不隻是數據或統計,還包括顧客的選擇,甚至極度難堪的負麵反應。
戴爾公司把與不滿意的顧客對話的機會,視為自我改進與學習的良機,使自己可以更具競爭性。戴爾公司的口頭禪之一是:“不要粉飾太平。”這話意思是說,不要試圖把不好的事情加以美化。事實遲早會出現,所以最好直接麵對。當戴爾公司麵對一項經營不善的事業時,便會自問:“究竟出了什麼問題?這項生意應該有良好的表現嗎?我們在執行、策略或管理上,是否出了問題?這項生意是否永遠無法行得通?我們應該現在就減少虧損嗎?”
大膽采用鋰電池
敢冒險,是許多知名企業家的一個共同特點。世界上最會賺錢的人,似乎都與某種機遇相聯,其實,並不是隻有這些人對市場商機有一個特別敏感的鼻子,很多人和他們一樣看到了機會,但卻不敢冒險。
戴爾認為,冒險意味著一種行動,行動起來的人的機會,總比那些隻會坐而論道的人的機會來得多。
1993年1月份,戴爾在日本成立戴爾分公司沒多久,就和索尼公司的人員會晤。會中討論了索尼已經發展出來的顯示屏、光學磁盤及CD—ROM等多媒體技術。會議快結束時,一位年輕的日本人跑到戴爾麵前說:“戴爾先生,請等一下。我是能源係統部門的人,我想跟您談一談。”
戴爾留了下來,想聽聽他說些什麼。他拿出一張又一張的表格給戴爾看,滿滿寫著關於一種新電池的功能,而這種電池稱為“鋰電池”。戴爾明白,他想把鋰電池賣給戴爾公司,供筆記本電腦使用。凡是使用過筆記本電腦的人都會說,他們最大的期望是能擁有電力壽命長的電池。在1993年,大部分筆記本電腦裏麵的電池,電力在兩個小時後都會耗盡。根據索尼工程師的功能測試表格,鋰電池的潛力可以持續4個小時以上。與傳統的鎳氫電池比較,鋰電池在電力與重量之間的密度更大。使用鋰電池可以節省半磅的重量,但能多出50%的電池壽命,更不用說電池組還有存儲智慧,可以更有效地管理電力,能進一步延長電池的壽命。
決定采用鋰電池是一個艱難的決定,鋰電池在那時候是一種嶄新的技術,因此也是有風險的。由於戴爾公司的係統無法同時支持鋰電池和鎳氫電池,所以必須在兩種電池之間做一個抉擇。雖然索尼方麵對於戴爾公司不斷提出的問題一直有很好的解答,卻沒有人敢說鋰電池一定能發展得好。當然,鋰電池會讓戴爾公司與眾不同,這點毋庸置疑。而這項技術當時沒有其他公司生產,以戴爾公司的需求量來計算,索尼公司在供貨給戴爾公司之餘,不會有存貨賣給別的廠商,競爭者光是想取得這項技術,至少就要花一年的時間。如果一切順利,戴爾公司的產品將會在電池壽命和體積與重量上,占有非常大的優勢。
戴爾決定冒一次險。在他的積極倡導下,配備了鋰電池的LatitudeXP機種,在1994年8月問世。立即,戴爾公司筆記本電腦的銷售量大增,原本在1995財政年度的第一季隻占係統收入的5%,到第四季已達14%。
洛斯查爾德家族
洛斯查爾德家族是歐洲最大的金融財閥,曾經控製歐洲經濟命脈長達200餘年。而有誰知道這一家族白手發家的艱難曆程呢?他們一點點積攢財富,尋找和發展各種財路,甚至不惜和希特勒談判,最後終於事業成功,雄視天下。
△ 靠古幣買賣白手起家
洛氏家族的創始人麥雅生不逢時,一出世就遇上了強烈的反猶浪潮。
在麥雅大約10歲的時候,父親便開始傳授他做生意的方法。麥雅不但從父親那裏學到了賺錢的技巧,也培養了對古錢幣和其他古董的興趣。
在父親的影響下,麥雅十分愛好猶太民族自古流傳下來的詩篇和傳說,並且很自然地把自己的嗜好與生意結合在一起,進行古錢幣的買賣。
他開始收集中東、俄國,以及歐洲的古錢幣,加以整理出售。
麥雅便是如此一分一分地積累著財富。雖然順利地賣掉了一些古錢幣,卻沒有賺到多少錢,生活依然清貧。但他毫無怨言,四處收購各式各樣的古錢幣。
麥雅可稱得上一個十分出色的猶太人。他針對顧客都屬於上流社會這一特點,為他的古幣生意開拓了一條獨特的途徑,並下功夫搞了一般商人無法模仿的噱頭。
他把古幣以郵購的方式有計劃地推銷給各地的皇家貴族。
他把各種古幣歸類分別編印成精美的目錄,並附上親筆信,寄給那些希望購買的顧客。
雖然郵購業務在今天來說,是一種十分平常的推銷手段,但在封建製度的社會裏,領主們各自割地稱雄,郵政業很不發達,所以這樣做無疑是一種超前的構想。
不久,麥雅依靠比海姆公爵打開了通往宮廷的生意大門。
在麥雅45歲的時候,爆發了法國大革命(1789年)。比海姆公爵作為歐洲最大的金融家之一,自然不會錯過這一良機。他大規模地從事軍火買賣,並貸款給缺少軍費的君主和貴族以賺取高額利息。
在這急劇變化的時代,正需要頭腦靈活的商業人才。麥雅為比海姆公爵效命了20年,協助公爵進行金融和軍火交易,贏得了巨額財富。
△ 滑鐵盧戰役的情報讓洛家發大財
麥雅的5個兒子分散在歐洲各國,但他們彼此卻一直保持著頻繁的聯絡,從有關商務的消息到一般社會上的熱門話題,無一不互通有無。這也是維係洛斯查爾德家族繁榮、安定的命脈所在。
事實上,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如此,情報就是命脈,情報就是金錢。
因此,洛斯查爾德家族早就建起了一個橫跨全歐洲、屬於本家族專用的情報傳遞網,並且配備了專門的人員及車馬、快船,隨時待命出發。
他們深深地懂得迅速得到情報的重要性,所以每年不惜花大本錢更新和擴充裝備,在傳遞速度和安全性上遠勝於驛站郵政,甚至有時比政府的情報網更勝一籌。他們的信使攜帶現金、證券、信件或其他東西在歐洲大陸各處穿梭流動。
正是有了這一高效率的情報通訊網,他們比英國政府能更早地知道滑鐵盧的勝敗情況。
1815年6月19日,洛斯查爾德家族情報組織中有人得到了英國獲勝的快報,立即從鹿特丹乘專用快船渡過多佛爾海峽到達英國,將快報交到正在等待的尼桑手中。尼桑接過快報隻瞄了一眼標題便立刻登上馬車急速趕往倫敦。他得到的消息比英國政府早了幾小時。
尼桑,洛斯查爾德,在股票買賣中,經常依著一根柱子,故獲雅號“洛斯查爾德之柱”。尼桑的臉色,就是股票交易的晴雨表。
1815年6月20日是個特殊的日子,人們更加關注尼桑的臉色和舉動。
前一天,世界上發生了足以引起全球震蕩的大事情,英法兩國交戰於滑鐵盧。而這一仗,不僅決定兩國的命運,也會影響到兩國的股票價格漲跌——
英國若獲勝,英國公債將暴漲。
法國拿破侖勝利,英國公債必定大跳水。
所有股票生意人此刻全騎在老虎背上,上下為難。
人們隻能等待消息,誰的消息靈通誰就能先於別人動手買或賣,都可獲大利。
正當人們焦急萬分等待的時候,“洛斯查爾德之柱”的尼桑開始脫手派發英國公債。
消息迅速傳遍股票市場。
英國人吃了敗仗,快賣英國股票!人們蜂擁而上,跟進成為恐慌性大拋盤,英國公債頓時暴跌。
尼桑仍不動聲色地繼續拋出。
直到英國公債跌入穀底,尼桑突然悄悄返身大量購進暴跌到穀底的公債。
跟進的人全部傻眼,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
他們互相打聽、談論、商量。但等他們從睡夢中醒來時,尼桑已經吃飽喝足了。
此時,傳來了英軍大獲全勝的捷報。英國公債直線上漲!
△ 控製歐洲經濟200年
洛斯查爾德雖然出生在備受歧視的猶太人居住區。但他僅僅花了幾十年的時間,便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金融王國,其翻雲覆雨的力量使歐洲的皇親貴族也甘拜下風。
洛斯查爾德家族曾經是歐洲各國政府財政依賴的對象,對歐洲的政治、經濟曾產生過巨大影響。
倫敦的洛斯查爾德在1833年不列顛帝國廢除奴隸製後,曾拿出2000萬英鎊用以補償奴隸主的損失。
他們為支持1854年克裏米亞戰爭(1853年開始,英、法、土對俄作戰)提供了1600萬英鎊的貸款。
1871年,他們又拿出1億英鎊替法國支付普法戰爭的賠款。
他們還控製了整個歐洲的鐵路,所有法國給俄國的貸款,都是由洛斯查爾德家族提供的。
在美國內戰期間,他們已成為美國聯邦財政的主要財源之一。
時至今日,世界的主要黃金市場也由洛斯查爾德家族所控製。
洛斯查爾德家族控製了倫敦、巴黎、維也納、那不勒斯、法蘭克福、紐約、柏林的金融市場,控製歐洲的經濟命脈長達200多年。
戴夫·帕卡德
戴夫·帕卡德,1912年出生於美國科羅拉多州。1936年與比爾·休利特一起創立了休利特—帕卡德公司,即惠普公司。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成為生產計算機與電子產品的國際性大公司。
帕卡德的父親一直希望帕卡德長大後能成為一名律師,但現實很快使老帕卡德的希望落空了。帕卡德從小對大自然充滿了好奇,豐富多彩的戶外生活磨煉了他的毅力與品質。他酷愛無線電,12歲時,已經裝配了一台相當精密的真空接收管。從那時起,無線電子工作成了帕卡德夢寐以求的職業。
中學畢業後,帕卡德以優異的成績順利地進入了向往已久的電子學聖地——斯坦福大學電機工程係。在斯坦福大學,帕卡德不僅從課堂上學到了知識,而且認識了很多誌同道合的朋友,比爾·休利特就是其中之一。對無線電的狂熱愛好和對大自然的共同愛好加深了他們之間的友誼,這正是他們在事業上建立成功的合作關係的核心。臨近畢業的帕卡德看到,電子市場的迅速發展是一個創業的大好時機,於是他和休利特決心創立一家電子設備公司。
1939年,擁有了豐富閱曆與經驗的帕卡德和從研究生畢業的休利特決定成立一個自己的電子設備公司。公司以他們兩人的名字命名,休利特—帕卡德公司誕生了。今天,我們把它翻譯成“惠普公司”,“Hp”已經成為成功企業的象征。
惠普公司落戶在加利福尼亞的一間極普通的小車庫裏。公司建立之初,這兩個年輕人承攬了一係列電子設備生產方麵的項目,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是帕卡德並沒有滿足,他想到惠普公司需要有自己的產品。帕卡德和休利特花了很大的精力和大部分時間研究一種音頻振蕩器。這是一種以一個預先確定的頻率產生出能控製的精確電信號的儀器。產品研製成功後,帕卡德很快為這個產品申請了專利,來自權威人士的肯定給了他無窮的動力。經過認真研究了包括產品命名和價格在內的市場戰略後,依靠一家商業雜誌上的一則短小廣告,訂單開始湧向正在苦鬥的惠普公司,盈利迅速增長。之後,惠普公司將這種名為300A的音頻振蕩器稍加改進,與沃爾特·迪斯尼公司進行合作。這一交易使惠普公司聲名鵲起,許多公司開始向他們訂購電子設備,迪斯尼公司也從此成為惠普的長期客戶。
公司在不斷地發展,各項業務都在增加,帕卡德卻在想著公司未來發展的策略。帕卡德對許多產品做·了細致的改進,使之適應當時戰爭的需要,這些產品很快就應用於軍事部門。 “二戰”後,隨著美國的新一輪經濟周期的展開,惠普公司的資產已接近千萬大關,成了矽穀中的明星企業。帕卡德又在公司內實行了職工持股計劃,讓職工成為公司的主人。惠普公司銷售、生產各方麵均呈現出一片新的氣象,公司股票價格也強勁上揚。帕卡德再次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
隨著惠普公司股票的上漲,帕卡德的資產已接近一億美元。雖然他擁有巨大的財富和國際聲望,但他依然很謙虛。他的辦公室位於公司最偏僻的角落,盡管很大,卻隻有舊的辦公桌、長沙發、咖啡桌和一些書架,給人的感覺似乎隻是個部門經理的辦公室。當矽穀的道路上開始擠滿了那些大亨們的勞斯萊斯、奔馳、標致牌汽車時,帕卡德依然開著那輛老掉牙的奧爾茨—托洛那多牌汽車上下班,這僅僅出於他對誇耀財富的天生厭惡。
20世紀70年代初的惠普公司,已經成長為一個資產幾十億美元的國際性跨國公司了。帕卡德停止使用單間的辦公室,把一間大房子用齊肩高的隔板分割成若幹個辦公間,從而體現全體員工一律平等的精神,並使公司成員之間更容易溝通。很多人幹脆將這種辦公模式稱為“惠普之道” (HP way)。年複一年,惠普公司在帕卡德的領導下,穩固而持續地前進著。帕卡德還活躍於各個慈善機構、基金會之間,人們經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戴夫·帕卡德作為矽穀崛起的一代元老,作為一代產業界巨子,更作為一位管理大師,始終為產業界所敬仰。
陳嘉庚
陳嘉庚,1874年10月27日出生在閩南海濱集美社村一個華僑商人的家庭。1961年8月12日病逝,享年87歲。
1910年在新加坡參加中國同盟會,募集巨款讚助孫中山的革命活動。“九一八”事變前後,積極從事抗日救國活動。1938年倡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任主席,當年募款達16億元以上,並組織司機353 000多人回國為抗戰服務。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組織新加坡抗敵動員總會,動員華僑積極抗敵。抗日戰爭勝利後,創辦《南僑日報》,繼續進行愛國民主運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委員、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歸僑聯合會主席、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陳嘉庚一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教育事業,畢生為國家的獨立、民主、富強、進步而不斷奮鬥。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著名的企業家,同時也是熱忱的教育事業家。
大膽的決策
20世紀初,年僅30歲的陳嘉庚到新加坡開始他的創業生涯,開始經營的是罐頭廠。有一天,他從一個英國職員那裏得知英國一家股份公司在新加坡高價收買橡膠園的消息,於是敏銳地意識到橡膠種植業的廣闊前景,因而有意投資經營橡膠園。到20世紀20年代初,他已擁有橡膠園3萬多畝。
就在這時,一股巨大的逆浪向他衝擊而來,由於種植橡膠本輕利重,英商、日商蜂擁而來,膠園遍布南洋,市場供過於求,包括陳嘉庚的膠廠紛紛發生虧損,橡膠行業一片混亂。這時,陳嘉庚先生並不退縮,而是麵對現實,冷靜分析,思考對策。他認為橡膠用途廣闊,其市場蕭條隻是暫時現象。而且南洋一帶的橡膠業是英國政府的重要稅收來源,英國殖民者絕不會坐視膠價繼續下跌。於是,陳嘉庚做出一個大膽的決策,就在人們紛紛出賣膠園、膠廠的時候,他卻反其道而行之,把這些膠廠承接過來。在馬來西亞,花了30多萬元買下9所膠廠,又花了10多萬元更新這些膠廠的設備,還把自己原有的膠廠進行了修整和擴充,並投資10萬元擴大橡膠熟品製造廠。果不出陳嘉庚所料,不久,膠價開始回升,橡膠業又恢複了生機,陳嘉庚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隨後,他再接再厲,進一步擴大生產,組織橡膠托拉斯,在世界許多地方開設推銷商店,就這樣,到1925年底,陳氏公司成為南洋最大的聯合企業公司,陳嘉庚本人也被譽為“橡膠大王”。
寧肯讓企業倒閉,也不停辦學校
陳嘉庚在新加坡創辦橡膠等實業,有很強的經濟實力後,首先就想到要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出力,於是在家鄉廈門,他出錢興辦了幾十所學校,有幼兒園、小學、中學,還有大學。他認為:“教育是立國之本,興辦學校是國民的天職。”本著“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想法,他把辦企業掙得的錢大部分用在辦教育上。
1932年,他的企業受到衝擊,收入減少。一家外國企業集團想乘機把他的一部分企業收過去,條件是不再出資辦學。陳嘉庚斷然拒絕,說:“我寧肯讓企業倒閉,也不停辦學校。”後來,企業被迫停產,他仍然竭力籌集資金,保證學校的教學活動。在陳嘉庚的努力下,廈門的教育十分發達,出了許多優秀人才。這位愛國華僑在他臨終時留下遺囑:把自己私人的300多萬元存款全都捐獻出來,作為辦學和興建華僑博物館的經費,一分錢也不留給子孫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