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
責任心就是關心別人,關心整個社會。有了責任心,生活就有了真正的含義和靈魂。這就是考驗,是對文明的至誠。它表現在對整體,對個人的關懷。這就是愛,就是主動。
——〔科威特〕穆尼爾·納素
1.對社會要有責任心
社會責任心是指正確地認識個人對國家、對他人所承擔責任的一種內心信念和意誌,是個人關心社會、關心他人的集中體現。
社會責任感就是在一個特定的社會裏,每個人在心裏和感覺上對其他人的倫理關懷和義務。
具體點說就是社會並不是無數個獨立個體的集合,而是一個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整體。盡管社會不可能脫離個人而存在,但是純粹獨立的個人卻是一種不存在的抽象。簡單點說就是沒有人可以在沒有交流的情況下獨自一人生活。所以我們一定要有對社會負責,對其他人負責的責任感,而不僅僅是為自己的欲望而生活,這樣才能使社會變的更加美好。
社會責任心是衡量一個人成熟與否的重要標準。一個缺乏社會責任心的人,在遇到沒有人能為他負責的時候,就隻有哀歎自己。社會責任心是一種習慣性行為,也是一種很重要的素質,是做一個優秀的人所必需的。
社會責任心是每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承擔應有的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度。
社會責任心是一種舍己為人的態度。有社會責任心,是為別人赴湯蹈火的壯舉;正因為此,才有了黃繼光以身體擋子彈,才有邱少雲至死不移半步,做他人不敢做的事,擔他人不敢擔的後果。
社會責任心是指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與之相應的道德規範。
社會責任心是人們自覺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並負責到底的決心或信念。社會責任心的有無或強弱是關係到一個人的事業能否有成的關鍵之所在。
社會責任心是一個人一生能否有所成就的重要砝碼。社會責任心是指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要有社會良知。
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主要應該具備以下三點品質:
堅持道德上正確的主張或真理;堅持實踐正義原則;願為他人作出奉獻和犧牲。
2.對社會負責的表現
培養社會責任感
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之中,一方麵要從社會獲得必需的權利,另一方麵也要承擔一定的社會義務和責任,如對民族和國家的責任、對社會公共生活的責任,以至於對人類前途和命運的責任等。公民承擔“社會責任”或“社會義務”,是維護社會正常秩序、推動社會發展和保護全體社會成員正當利益的需要。每個公民必須對社會負責,並自覺承擔起社會的責任和義務。不承擔這種社會責任和義務,必然會給社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受到道德的譴責,甚至受到法律的懲罰。
要承擔應盡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必須有崇高的社會義務感和責任感。這種義務感和責任感是人們行為的向導,它時時告訴人們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一個人的社會義務感和責任感越強,履行社會義務和責任的態度便越自覺越堅決,他的行為便會越崇高,貢獻便會越大。高尚的人格和壯麗的人生正是在履行自己對社會、對民族的義務和責任中產生出來的。
崇高的社會義務感和責任感來自於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隻有獲得這種認識,他的見識才會比別人遠,願望才會比別人強烈,他才能夠更加自覺地看到擔當社會義務的必要性。
在承擔社會責任中書寫人生
人類社會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每個時代都有必須完成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等方麵的重大任務。時代的任務包含著民族的希望和人民的幸福。一個人要實現自己的價值,就要積極響應時代的召喚,投身到時代的激流中去,為完成曆史的任務而奮鬥,這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唯一正確的道路。在未來人生征途中,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艱苦奮鬥,開拓進取,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高尚人格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3.培養社會公德
社會公德是指人們在履行社會義務或涉及社會公眾利益的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道德準則。與“私德”相對。社會公德指與組織、集體、民族、社會有關的道德,私德指個人品德、作風、習慣以及個人私生活中的道德。社會公德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根據共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如遵守公共秩序、講文明、講禮貌、誠實守信、救死扶傷等。它對維係社會公共生活和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具有重要作用。
社會公德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一個群體,在曆史長河中,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積澱下來的道德準則,文化觀念和思想傳統。社會公德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約束著我們的行為。隻有遵守社會公德的人,才會被人們所尊重。那些違反社會公德的人,將被人們所不齒。社會公德的內容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曆史的演變它也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為了更好的融入這個社會,處理好人際關係,我們必須具有良好的個人修養。所謂個人修養就是個體在心靈深處進行的自我認識,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個人修養同樣是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約束著我們的行為。隻有具有良好的個人修養的人,才會被人們所尊重。當然,個人修養的內容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同樣會隨著實踐活動的豐富而逐漸提高它的檔次。
尊老愛幼,助人為樂,拾金不昧等這些傳統美德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當然,我們也應當用與時俱進的眼光來看待社會公德,比如在當今社會,保護環境就應當成為每一個人的必修課。
環境保護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是現如今卻成為我們國家的頭等大事。不可否認,環境保護是一個龐大的、係統性的工程,關係著千千萬萬人的命運,所以,這也需要所有人的配合與努力。人類隻有一個地球,地球已經存在了幾十億年,但是它非常脆弱,現在更是受到各種災難的威脅:水汙染、空氣汙染、江河斷流等等。作為地球上的一員,我們必須加緊行動,像愛護我們的眼睛一樣愛護我們的地球。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應該盡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用品: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牙刷等等。雖然這些物品給我們帶來了短暫的便利,卻使生態環境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其次,我們應當節約資源,減少汙染。具體來說就是,節約用水,節約用電,不亂扔垃圾,同時注意回收和循環再利用等等。隻有這樣,我們才不會透支我們有限的資源,才不會給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後代留下遺憾。
然後,我們應當學會保護動物,保護植物,與其他生物和平相處。因為,其他生物也是地球上巨大生物鏈上的一個重要環節,缺少了它們,我們的生活也將受到影響!
所以,我們要愛護地球,愛護環境,這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也是社會公德或者個人修養的必修課。隻有愛護環境,才會被人們所尊重;否則就會被人們所唾棄,成為曆史的罪人!
4.培養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是從職業活動中引申出來的、與人類的職業生活緊密聯係在一起並在人們的職業生活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職業素質的靈魂。
職業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它是社會分工及發展的結果。隨著社會主義生產發展的需要,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人類的職業生活越來越豐富,各種職業越來越繁多,形成了社會中錯綜複雜的職業關係。而職業關係作為人的社會關係的一個重要方麵,對人們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對整個社會的道德習俗和道德傳統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各種職業生活、職業活動,不僅反映社會道德狀況,而且對於個人的道德行為和道德品質的形成起著重大作用。
(1)由於職業分工的不同,從事不同職業的人對社會所承擔的責任不同,影響著人們對生活目標的確立和對人生道路的具體選擇。盡管一個人對人生道路的選擇最根本的是取決於其對人生意義的認識,對社會提出的曆史任務的理解,然而從事的職業實踐又影響著其對人生意義的認識和理想、誌向的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