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將傳播環境帶入一個全新的時代—新媒體時代。相對於傳統意義上的平麵媒體和電波媒體,新媒體在信息傳播上體現出前所未有的能量。在新媒體中,以“人人都有麥克風、每部手機都是‘新聞台’”為特色的微博和微信等微媒體獨樹一幟,其信息傳播的速度之快、範圍之廣、影響之大都是史無前例的。
近年來,以微博、微信和網上論壇為代表的微媒體用戶以幾何級數增長,其信息量也以驚人的速度增長。上海交通大學輿情研究實驗室發布的《中國社會輿情與危機管理報告(2012)》數據顯示,報紙、網絡新聞和微博成為2011年社會輿情熱點事件的三大主要曝光渠道,其中“7·23動車事故”、“錢雲會事件”、“紅十字會萬元餐”等事件均由微博曝出。微博、微信成為參政議政、輿論監督、反腐曝光、信息發布、議程設置、公益救助等活動的主陣地,反映出在微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去中心化的發展趨勢明顯,每一個人都已經成為一個信息傳播單元。綜觀近年以來發生的一係列重大公共輿論和熱點事件,大多都是微博和微信平台上的熱點,通過海量轉發,信息不斷發酵。有網友總結道,“你可以不用微博和微信,但不見得微博和微信上沒有你的傳說”。
2013年6月底,我國網民人數已經達到5.91億,手機網民規模達4.64億,隨著網絡與技術的快速發展,預計到2015年,被稱為第五媒體的互聯網門戶、手機報、手機雜誌、手機社會網絡、手機微博、微信、手機閱讀和二維碼等,將會在發展規模與影響力上成為中國的“第一媒體”。技術的改革終究會帶來社會的飛躍發展,微博和微信已經從人們網絡溝通的一種實用工具發展到影響和改變社會的新生力量。發揮微媒體的輿論引導力,將在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繁榮與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微媒體發展成為最具影響力輿論載體之一,在新興媒體輿論場和傳統媒體輿論場共同作用下,新聞傳播和輿論引導正處於前所未有的複雜局麵之中:公眾對於社會公共事務和政府部門的各項工作已經不再滿足於“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既要知道結果還要了解過程;不再滿足於被動接受更想參與其中,發表自己的意見建議並且監督政策的製定執行;政府要做到決策過程和決策結果雙公開,要通過與公眾的密切交流互動及時回應社會關切,要讓政府經濟社會政策透明、權力運行透明,更要讓群眾看得到、聽得懂、信得過、能監督。
微媒體的發展趨勢是不可逆轉的,作為我國目前非常重要的媒體平台和輿論中心的地位已經確立,其輿論力量強度對政府執政、司法審判甚至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麵麵都有巨大影響,成為不可忽視的“輿論場”,影響著公共事務和政策的走向。微媒體輿論傳播和傳統媒體相比有著獨特的規律,疏於引導或引導方法錯誤都可以使微媒體輿論成為公共事件發生的助推器,已經對各級政府的危機處理能力提出新的挑戰:要求引導公眾客觀地分析媒體信息,避免盲目跟風,保持社會穩定;要求政府能積極通過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應用了解民情,與民密切互動。2013年10月11日,中國政府網正式開通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今後國務院的重要決策部署和政策文件等內容將通過新華微博、騰訊微博和微信等新媒體形式權威、準確、及時地向社會公眾公開,有媒體對此評論說,“中南海離普通老百姓又近了一步”。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施行以來,我國政府在信息公開方麵邁出重大步伐,取得顯著成效。但是也要看到,隨著多元化媒體格局和多元化輿論格局的形成,各級行政機關在依法公開政府信息、及時回應公眾關切特別是正確引導輿論方麵麵臨著新問題。與公眾期望相比,當前一些地方和部門仍然存在政府信息公開不主動、不及時,麵對公眾關切不回應、不發聲等問題,易使公眾產生誤解或質疑,給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了不良影響。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國務院於2013年10月1日出台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政府信息公開回應社會關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見》,從“進一步加強平台建設”、“加強機製建設”和“完善保障措施”三個方麵提出了十點意見。微媒體時代如何將這些意見貫徹好、落實好,如何做好輿論引導?本書將從“微媒體”的定義開始,通過眾多典型案例探討微媒體環境下如何做好輿論引導工作,係統化地提出了微媒體輿論引導的策略和方法,為政府部門、領導幹部用好微媒體,正確引導輿論提供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