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微博、微信的迅猛發展對輿論引導的影響(1 / 1)

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微媒體增強了輿論的傳播,對政府輿論引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傳統媒體時代,當發生重大事件時,政府會在第一時間召開新聞發布會,新聞發布會在當天的新聞裏才會有播報。然而在微媒體時代,由於微博和微信實現了多向信息流動,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微媒體平台介入到信息傳播過程中來,實現信息收集和交換。如果政府還依靠傳統的引導輿論的方法,將無法有效地引導輿論,在工作中陷入被動。在微媒體時代,創新輿論引導的方法已經成為政府的必修課,隻要及時、正麵地對公眾的合理訴求予以積極回應,學會用“微語言”來和網民進行對話交流,就能贏得公眾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南京梧桐樹被微博“拯救”

2011年3月初,南京市政府為修建地鐵三號線和十號線而決定將位於地鐵沿線數個站點旁的梧桐樹進行遷移。隨後,一場名為“拯救南京梧桐樹,築起綠色長城”的活動從微媒體發展到現實生活中,一些南京市民走上街頭為麵臨移植的樹木係上綠絲帶,表達自己對移植樹木的反對。其實早在2006年,已經發生過因為修建地鐵而導致被移植的梧桐樹大麵積死亡的事情。在關於地鐵建設和保護樹木的一次投票活動中,超過半數的網友寧願地鐵改線也希望梧桐樹得到保護,一些意見領袖如黃健翔、孟非、陸川等人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大聲發出保護樹木的呼籲(如圖2-20、2-21所示)。身在台灣的中國國民黨“立委”邱毅通過微博和媒體,表達了保護南京梧桐樹的決心:“這一路茂密的法國梧桐,不但已是南京的標誌,更表征著對孫中山先生的懷念。我要保護的不隻是梧桐,更是想喚起同屬中華民族的兩岸同胞,對共同曆史、文化、記憶的尊重態度。”

南京市政府高度重視民意和輿情的發展,於3月14日正麵回應網民,表示將廣泛聽取民意,與民積極溝通,承諾市政建設“原則上工程讓樹,不得砍樹”;南京市地鐵方麵也表示采取一切措施做好行道樹的保護和施工後的綠化恢複工作。

在微媒體時代,公共事件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傳遍全國,甚至全世界,通過大範圍的公開討論形成較為統一的意見,從而引起政府部門的重視。微媒體在這一過程中發揮出重要的推動作用,它不僅充當新聞製造者的角色,而且也成為各種媒體、各種信息交彙的平台。如在“拯救南京梧桐樹”事件中,各種信息幾乎都通過名人微博首發,然後引起網民大量轉載,形成強有力的民意彙聚平台。隨著微博信息的影響力不斷增大,南京市政府在第一時間積極進行溝通,提出要工程為樹讓路,此舉既深得民心,也對公眾輿論作出了極為有效的引導。

在此次“拯救南京梧桐樹”事件中,南京民眾實現了保護樹木的願望,政府以真誠的態度聽取民意進而修改之前的決策,最終贏得了市民的信任。在微媒體時代,能夠把握輿論話語權、實現有效的輿論引導對政府提高執政能力和水平有著現實意義,南京市政府在事件發展過程中正是高度重視網絡輿情和其中體現出的民情民意,尊重微媒體信息傳播規律,最終和市民一起實現了雙贏。南京市政府在此次事件中的積極做法,值得其他各地政府學習與借鑒。微博和微信作為一種新興媒介不僅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也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在與傳統媒體的交互融合中,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比傳統媒體,微媒體具有便捷、廣泛的傳播能力,對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其中既有正麵的影響,也有負麵的影響,因此,需要政府及相關部門對微媒體用戶進行合理的引導,提升微媒體的正向引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