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沾點泥巴味的生活(1 / 1)

朋友羽從西藏回來已經半年,今天早上給我電話,說,春天來了,這個春天一定要到郊外踏青去。他的語言裏充滿了孩子般的貪婪,他嚷著說一定要在地裏打幾個滾。我說,你以前不是很討厭泥土的味道麼。他笑了笑,沒有再說話。

他說在藏區的兩年,他覺得自己離天空近了,可是離土地卻遠了。他是去教書的,去的地區是西藏的日喀則,剛回來的時候,他給我講了許多這700多個日日夜夜中所發生的許多事情,言語中布滿了蒼涼與思念。他說,他常常會夢到自己遠在山東農村的老家,屋前屋後是一大片一大片密密麻麻的高粱,自己褲腿上沾滿了泥漿,躺在地邊的土脊上曬著太陽,又暖又香。

羽的感觸我是能感受到的,我與他一樣也是在農村出生,同樣是腳丫踩著泥巴長大。後來,就因為泥巴容易弄髒我最喜愛的白裙子,而下定決心要走出鄉村,走到滿是柏油馬路的城市裏來。在這近十年的時間裏,幾乎已經沒有人能從我的穿著與話語間聽出泥土的味道,可是我卻開始不停地思念起那些充滿了泥土味道的童年與少年的生活。

泥土,讓我開始感覺到了一種親切,一種來自於內心的溫暖。

我對於泥土的感情,首先開始於離家後對於母親的那份思念,繼而是她所喜歡操持土地的情結,以及聽她一次次地嘮叨關於收獲的喜悅。每次從家裏回來的第二天,母親總是打電話來,說:“拿去的小米熬的稀飯是不是格外的香?”“是哦。”我照實回答。“那可不,光開春的時候,那片地我就細翻了三四次呢,每次翻開都會除掉不少的害蟲,土壤也鬆軟得多了。”

再回家的時候,依然會聽到老人教導著那些剛剛學會走步的孩童,不要去挖土窩窩,那樣會渾身都沾滿了泥土,會讓人覺得髒。或許是這樣吧,一個人在一個地方待得久了,對於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會變得麻木。我還記得,鄰家的三嬸當初是如何歡天喜地的被女兒女婿用小轎車接到城裏去住,甚至走時把老家的房子也給賣了,可現在卻常聽到她在電話裏跟母親嘮叨:“城裏好是好,可心裏就是沒有了以前的那種踏實。或許,本就是個農村人刨土疙瘩的命吧,看到日曆上翻著的日子時,總是說該是種豆子、玉米或小麥的時候了。”她還說:“以前最討厭的是下雨天,總是滿腿滿腳的泥,城裏的路上幹淨異常,可卻沒了村子裏下雨時的那份暢快,心裏空落落的。”

前幾天,看一檔電視綜藝節目,具體說是楊瀾采訪台灣藝人淩峰。盡管節目中花大量的篇幅說了他年輕時就開始的追求,以及他與青島妹妹幸福的婚姻經曆,然而最讓我感動的卻是采訪到最後時,他對自己的女兒們的那種愛。他說,他想讓自己的女兒感受到一種最本真的生活,能親身感受到生活。所以他和他的妻子一起把家從台灣搬到了北京,他經常與他的女兒們一起在院子裏開地,種樹,種花,種菜。

直到現在才明白,沾點泥巴味的生活,原來竟是一種家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