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創造文學作品的精神活動,即作家在觀察、體驗、分析、研究生活的基礎上,對生活素材加以選擇、提煉和加工,通過塑造藝術形象反映、評價生活的創造性勞動,其勞動成果是具體的文學作品。文學創作以客觀的社會生活為源泉,以人類的整體生活為表現對象,作家隻有深入生活,獲取豐富的生活積累,了解人民群眾的審美心理和欣賞要求,才能使創作活動具有深厚的客觀基礎。同時,文學創作又是作家的主觀精神世界同客觀現實生活通過創作實踐互相融合、一起變化的過程,其中滲透著作家的審美感受、審美體驗、審美情感和審美理想。作家的世界觀、藝術觀、創作個性等在創作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見文學創作既是一種社會現象和社會活動,又體現出很強的個性特征。
【創作原則】
又稱創作方法,指作家在創作過程中處理創作與現實關係時所依據和遵循的基本原則。它包括兩方麵內容:一是基於對待現實的態度、傾向的區別而具有的不同的創作精神;二是由於作家的心理特征、感受能力和藝術追求的差異而具有的不同的創作手法。其中創作精神是主要的、起主導作用的方麵,它決定著創作原則的基本性質,並影響著作家的創作手法;另一方麵。創作手法也具有相對獨立性,它有時可以被不同的創作原則所使用。創作原則是伴隨著文學創作的產生而出現的,它與作家的哲學思想、審美觀念和藝術理想緊密相關:它的發展變化受曆史條件的製約,受一定時代的經濟、政治、哲學思潮的影響。這就決定了它必然是一個不斷交替更新的曆史範疇,並隨著種種文藝思潮的消長變化呈現出複雜多樣的表現形態。但由於文學本身性質所決定,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就成為文學史上兩種基本的文學潮流和創作原則。它們貫穿於文學發展的整個過程,成為世界性的普遍的文學現象。
【創作過程】
作家藝術地認識生活和表現生活、使生活情態轉化為文學作品的動態過程。它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創作過程通常包括作家深入現實、體驗生活、提高修養、獲取技巧、積累素材、開掘主題、構思布局、遣詞造句、潤飾加工和修改定稿的整個過程;狹義的創作過程則主要是指一部作品的具體觸發、醞釀構思和藝術傳達的過程。文學理論一般是從後一種意義上來看待創作過程的,並把它分為藝術積累、藝術構思、藝術表現等相互聯係、相互滲透的三個階段。藝術積累指作家運用審美感受力,從大量生活材料中攝取和積聚可以進入構思的基本生活素材;藝術構思則指作家通過對生活材料的能動反映和審美加工,在腦海中構成完整的藝術形象;在藝術表現階段,作家運用語言材料和藝術技巧,把觀念中的藝術形象以富有表現力的方式變為具體的藝術形象,形成文學作品。創作過程是異常複雜的,在具體的創作中,這三個階段既是遞進的,又是交叉、往複的。
【藝術積累】
創作過程的第一個階段,即作家運用獨特的藝術眼光,去能動地汲取、掌握和占有創作素材的過程。在占有創作素材的時候,作家已不是一般地去接受生活,而是能動地選擇適應自己審美需要的內容,從而產生審美感受,萌發創作衝動。因而藝術積累既是占有生活素材、醞釀藝術情感的主客體交融比合的過程,又是作家對生活素材進行審美分析和評價,從而開掘出深刻意蘊的藝術發現活動。作家藝術積累的基本途徑,是對特定生活進行觀察、記憶、感受和體驗。通過它們,原始的生活材料變成了主觀與客觀交融的創作素材;分散的、深淺不一的生活現象得到了升華,顯現出獨特的意蘊和藝術價值。一般來說,經過藝術積累,作家充分占有了豐富的創作素材,領悟了其中所包含的深邃意蘊,湧動著強烈的創怍欲望,這時,創作活動就可以進入藝術構思的階段了。
【藝術觀察】
作家進行藝術積累的重要途徑之一,即作家用一種審美的眼光,去觀照和審視創作的對象。文學創作始於對生活的直接或間接的感受,作家進行文學創作,必須首先積累生活素材,產生審美感受,而藝術觀察正是外在的客觀世界進入作家主觀心理世界的首要窗口。通過它,可以使作家生動具體地感知周圍的生活事件,獲取有意義的創作素材。同時,作家觀察的注意點反映著他的藝術眼光和審美追求。製約著創作素材的意義和價值。因此作家要十分注意訓練自己捕捉生活美的藝術觀察力,使自己具有敏銳的感知能力,以便對客觀世界的各種現象作出迅速的接受和反應。作家的藝術觀察一是要有廣度,不僅要廣泛掌握被觀察對象之間的各種聯係及其主要特征,而且還要與它們建立起親切的審美感情;二是要有深度,能夠獨具慧眼,獲得常人不注意或不易發現的東西。隻有這樣,才能深入到對象之中,觀察事物在各種隱秘狀態中表現出來的特殊情態。這就需要作家把藝術觀察與藝術體驗密切結合起來,進行體驗中的觀察和觀察中的體驗,從而使表麵的、孤立的、零碎的和一般化的素材成為深刻的、相互聯係的、完整的和獨特的藝術發現。
【藝術構思】
創作過程的第二個階段,指作家在內心世界把生活素材轉化為藝術形象的實踐過程;又指作家在孕育作品過程中所進行的心理活動和思維活動。在這一階段。作家要在深刻認識生活素材的內在意蘊的基礎上,通過典型化和意境化方法把人物事件、形神情景集中而強烈地構造成完整的藝術形象體係,它包括提煉素材、確定題材、開掘主題、孕育形象、凝聚情感、醞釀情節、安排結構以及探索適當的表現手法等。藝術構思是文學創作的中心環節,是創作活動中最緊張、最複雜、最關鍵的階段,它顯示出作家對生活事件獨特的觀察力、深刻的開掘力和高度的概括力。藝術構思是否成熟,直接影響到藝術形象的塑造和藝術表現的最終實現,關係到作品的優劣與成敗。藝術構思的目的雖是為了開掘和深化作品的主題,但在具體的構思活動中,由於生活素材所深含的意蘊是通過鮮明、生動、具體的藝術形象來體現的,因而藝術構思的中心任務是構思藝術形象。按照藝術形象在構思過程中成形的程度不同,通常可以把藝術構思分為三個階段,即生活形象的觸發和藝術形象的受胎,稱為發軔階段;藝術形象的具體醞釀和發展,稱為孕育階段;藝術形象的趨於成熟或基本完成,稱為形成階段。由於藝術構思過程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心理過程,而作家的創作個性又各不相同,因而這三個階段的劃分並不是絕對的,它們常常是相互聯係、相互滲透、甚至是相互交叉、同時進行的。
【藝術表現】
創作過程的第三個階段,即作家運用文學語言和各種表現手段把藝術構思中趨於成熟的藝術形象傳達出來,使之成為客觀化的文學作品。它是文學創作過程的最後完成階段。又稱藝術傳達。藝術構思階段的結束,表明藝術形象已經趨於成熟,但停留於作家腦海之中的形象藍圖必須通過物化的形態才能成為文學作品。藝術表現階段的任務就是要運用語言文字等物質材料和各種表現手法、表現技巧,把作家構思成熟的形象和情態加以物態化,從而創造出形象生動、意境雋永、能同時訴諸讀者的感官和意識的文學作品。實現了這個任務,文學創作過程才算真正完成。藝術表現是藝術構思的能動發展。作家要完成藝術表現階段的任務,既要努力把握文學語言的特性和限度,充分發揮文學語言特有的指物顯象和指心抒情的藝術表現力;又要善於發現和創造一種能夠再現客觀現實生活的感性形態和能夠反映主觀心理情態的藝術形式。這就決定了藝術表現活動始終不能停止對表現對象的感受與思索,作家在遣詞造句和運用各種藝術技巧的創作實踐中總是充分調動自己的全部心理功能,進行新的創造。因而藝術表現過程又是作家反複體驗生活,進行再構思、再創造、再豐富和不斷加工、修改、充實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