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越國在勾踐、範蠡等人的治理整頓下,國力日益增強,軍隊也已訓練有素。夫差感到威脅,想要征伐越國,被西施、伯韶巧言阻撓。後來齊國與吳國關係惡化,夫差想要攻打齊國。伍子胥認為,越國才是心腹大患,不宜遠征齊國。但伯韶力主攻打齊國,並保證出師必捷。
一向與伍子胥有矛盾的伯韶,置國家安危於不顧,乘機挑撥夫差和伍子胥之間的矛盾。結果夫差將伍子胥賜死,提拔他任相國,還要給越國增加封地。正如後人所說:“吳之亡,應由昏君夫差、奸佞伯韶負責。”前482年夏初,越國伐吳,大獲全勝。
西施的結局有兩種說法:一是說她感覺已為國盡忠,但夫差對她百般疼愛確實出自真心,在與他相處的日子裏西施越來越感覺到了他的好,到完成任務時她發覺自己已真正愛上了夫差,而戰爭又讓她失去了夫差;而再回到範蠡身邊,她已不愛他,也無顏再見他,同時深感對不起夫差,於是投湖自盡。一是範蠡找到了她,兩人泛舟五湖,成了一對神仙眷侶。在《吳地記》中,記述有關範蠡與西施在越國滅吳後破鏡重圓、泛湖而去,以及其他有關其結局的不同說法(如說他們經商成富,即後人所說的陶朱公)。範蠡才是男人中的男人,為西施而滅吳,終成千古佳話。
一個名叫陳魯民的今人,寫了篇好玩的文章《如果西施活到今天,她能幹啥》,說她(西施)“一無文憑,僅在範蠡辦的美女培訓班惡補了幾天媚俗文化,學了一點皮毛;二無技術,雖會在家鄉小溪裏浣紗,但那種原始技術早已被淘汰,她還能幹點兒啥?錯!君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隻看到她無文憑、無技術的弱點,沒看到她美若天仙、傾城傾國的優勢。可以肯定地說,在美女經濟大行其道的今天,西施同誌不僅能找到工作,而且肯定是搶手人才,是‘獵頭公司’的重點對象,到處都虛位以待”。
她一可以出任某地招商辦主任。隻要她出馬應聘,這主任之職就非她莫屬。且不說她還掌握著豐富的招商資源,富甲一方的陶朱公是其昔日情人、稱霸一時的勾踐是其老領導,吳國雖滅,但財富滿地,正愁無處投資,憑施主任的感召力,隨便一劃拉就會有億萬資金到位,開辟招商引資新局麵。
二可以幹某企業公關部長。時下美女公關乃時代潮流,再艱難的談判、再難簽的合同,隻要美女公關出馬,就大有希望。美女越是美麗動人,就越有攻城略地的把握。君不見,多少談判專家拜倒在石榴裙下,多少難纏客戶癱落在美女懷中。深圳某著名大企業招聘公關部長,條件第一是漂亮,第二是漂亮,第三還是漂亮,文憑、技術、地域均不限。這分明就是為西施設計的崗位,以她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一旦出任公關部長,定能縱橫捭闔,南北馳騁,斬將奪關,所向披靡。
三可以到大公司當辦公室主任、闊老板秘書、形象代言人、酒店大堂經理、廣告明星、電影演員、服裝模特等,這都是美女一顯身手的天地。當然,如果實在懶得再去打拚,信奉“幹得好不如嫁得好”,想一步到位,她還可以嫁入豪門當闊太太,嫁給顯貴當夫人,那也是美女的傳統歸宿。最不濟,她還可以當情婦、二奶、小蜜,這支隊伍裏也不乏美女的身影。
立醜女為後是他一生最大的英明——齊宣王與鍾無鹽
“傾慕大王美德,願執箕帚,聽從差遣!”——鍾無鹽
齊宣王(?—前301年),本名田辟疆,前320年繼乃父齊威王之位,為田氏齊國第五代國君。曆史時代是戰國的中期,活動地點是在今山東一帶。齊國係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一,其都城位於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境內。前314年燕國發生內亂,齊宣王乘機發兵幹涉,隻五十天就攻占了燕國的都城薊(今北京市),幾乎滅亡了這個戰國大國。後來據說是因為他的嚴厲統治使當地人難以接受,隻得被趕了回來。
據說齊宣王是戰國時期最多稀奇古怪故事的國王,有人甚至說他是“無厘頭之君”,即古之周星馳吧。他能打仗,說明他有一定的文治武功;他興辦稷下學宮,說明他重視文化、愛惜人才、思想開明;他與孟子等賢人高士多有交流,說明他虛懷若穀、知錯能改、禮賢下士、脾氣寬和,其中“安步當車”的典故也出自他這裏。而他冊立醜女鍾無鹽為王後,發揮其才幹,為國作貢獻,更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英明。
齊宣王見到西方的秦國招攬賢士、得人而治、越來越強大的情勢,便也著意文化事業的發展。他說:“寡人憂國憂民,因願得士以治之。”(《戰國策·齊策》)他不惜耗費巨資,招致天下各派文人學士來到齊國都臨淄的“稷下學宮”,使之進入鼎盛。儒家大師孟軻長住稷下三十多年;集百家之大成的荀卿十五歲就來到齊國,是學宮中資格最老的一位導師,曾三為祭酒,充任學宮最高領導。稷下學宮在齊宣王時期最為興盛,這也是宣王最著稱於世的貢獻之一。他即使沒有接受孟子的建議(對話時“王顧左右而言他”),但在亞聖要離開齊國時,仍派人去拘留人家,要給老先生一套小洋樓、一萬鍾小米(可養活二百三十餘人),完全是古代“尊重知識,尊重專家”的優秀典範。稷下學宮集中了當時各學派的學人,著書立說,開展學術研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百家爭鳴,促進了學術思想的繁榮,創造了我國燦爛的“先秦文化”。實際上它就是我國最早的官辦大學堂,是戰國時期政治谘詢、學術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諸子百家的重要場所,也是戰國時期聞名列國的文化教育中心和多學科的社會科學院。
但齊宣王也有很多明顯的缺點,最著名的就是貶義性成語“濫竽充數”也與他有關。像南郭先生這樣的“假冒偽劣”貨色他都看不出,任其在宮裏久混。看來是因為他喜歡聽多人合吹竽(有點類似於今天喜歡聽交響樂、大合唱),其實也說明他有些糊塗,被一幫小人、庸人蒙騙了。但這是不是從另一側麵也說明他寬宏大量、不拘小節呢?又比如“宣王射箭”的故事,手下人硬是把他所拉的三石力的弓說成是九石力,吹他是“後羿再世”、“鐵臂神弓”,拍馬屁拍得他嗬嗬大笑。這也說明他好大喜功、愛聽奉承話。哎,凡夫俗子,誰不喜歡聽好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