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知音》的主要情節是:當時日本侵略者正準備出兵山東,威逼獨夫民賊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袁的手下虎將蔡鍔力主拒約應戰。袁世凱為獲得日寇支持其複辟帝製,屈從簽約。全國掀起抗日愛國運動,袁派兵血腥鎮壓。蔡鍔認清了袁世凱的真實麵目,開始秘密聯絡各地同誌,籌備討袁起義。袁世凱對其頗為猜忌,蔡鍔遂用韜晦之計麻痹他們。蔡鍔的名聲雖早已使京都名妓小鳳仙傾倒,但由於相互猜疑和不解,兩人雖朝夕相處,卻隔閡如山。在天津,小鳳仙不露痕跡地掩護了蔡鍔。隨後,她在“高山流水”的琴曲中,吐露了自己的悲慘身世和力除國賊的心願,彼此終於覓到知音。袁世凱登極前夕,起義迫緊,小鳳仙掩護蔡鍔離開北京,自己卻被投入監獄。蔡鍔借道日本到達雲南,打響了討袁的第一槍,各省聯袂而起。倒行逆施、眾叛親離的袁賊,才做了八十三天“皇帝夢”就隻好宣布下台,不到半年後即鬱鬱病死,護國討袁戰爭勝利結束。蔡鍔卻因操勞成疾,在日本就醫時不幸逝世。小鳳仙靜坐船頭,痛撥瑤琴,思念知音……
影片盡量忠於史實,但情節上畢竟有一些加工。
蔡鍔(1882—1916年),民國初年革命家、軍事家和軍事學家,護國運動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一代名將。原名艮寅,字鬆坡,也曾用過“奮翮生”、“係錐生”等別號,湖南寶慶(今邵陽,離筆者家鄉很近)人,出生於一個貧寒農家。他是“軍國民教育”的提倡者之一。他一生的主要貢獻,就是先後發起和領導了重九起義、護國戰爭,順應了反對袁世凱複辟帝製的時代潮流,故到處響應,獲得勝利,因此成為“再造民國”的著名英雄。亦善詩文,有“一代儒將”之稱,其作被編為《蔡鬆坡先生遺集》。
根據電影《知音》中的故事和一些野史傳說,蔡鍔1915年秋反對袁世凱稱帝,是在北京名妓小鳳仙的幫助和掩護下,逃出京城,重返雲南的。但據曆史事實,助蔡鍔逃離北京的是蔣百裏(革命先驅、近代兵學泰鬥,浙江海寧人,初係蔡鍔同窗,曾任保定軍官學校首任校長、陸軍大學代理校長,科學家錢學森的嶽父)及陳儀、張宗祥諸公,而非青樓女子小鳳仙。後來蔡鍔罹患重病,入川陪他赴日本神戶就醫、遺電筆錄、扶柩南下歸湘……也都一直是蔣百裏在操勞。不過,蔡鍔和小鳳仙的相識相處,相知相戀,配合默契,以麻痹袁世凱一夥並趁機逃離,卻完全是真實的。
小鳳仙(?—1954年),民國奇女子。小鳳仙是其藝名,又叫筱鳳仙,生年不詳,估計小蔡鍔十餘歲,舊北京著名的八大胡同之一陝西巷雲吉班的名牌妓女。原藉浙江錢塘,姓朱,據說出身旗人,清光緒年間全家流寓至湖南湘潭。父親經商頗有所成,後因被不肖友人拖累而傾家蕩產。而小鳳仙則被賣為奴婢,跟著奶媽改姓張,不久被賣到妓院,輾轉南京、上海等地,最後到了北京。
小鳳仙談不上是美人胚子,姿色中等,嬌小玲瓏,吊眼梢、翹嘴角;肌膚不算白皙,性情尤其孤傲,懶得求媚取寵,對腦滿腸肥的富貴巨賈趨避惟恐不及。但粗通文墨、喜綴歌詞,特別是生有一雙慧眼,善於識人,能辨別狎客才略,因而一見蔡鍔便認定他是一位非常人物。
蔡鍔在遇見小鳳仙之前已早有家室,妻子劉俠貞是湖南老家附近武岡人氏,而且婚姻還非常幸福美滿。隻是在被袁世凱控製的時候,他沒有辦法,才想到混在八大胡同裏,靠聲色酒酣來蒙蔽老袁一夥,以求逃脫。即他最開始有“狎妓”之意,而小鳳仙隻不過是他的一粒棋子。不想飲食男女,日久生情,二人互通心事,直言身世,竟共同謀劃起如何使蔡鍔成功出逃之策來。對於身份、地位相差如此懸殊的兩個人,他們的相知相惜又該怎樣解釋呢?因為蔡鬆坡也是個眼光很辣的角色,他看人很準,認為小鳳仙兼具越女之婉約、湘女之熱情,不像其他世俗風塵女子,她還是可以托付一些心事的。同時,小鳳仙的善良內秀與獨有的美好品質,也感動了蔡鍔,便使他愛上了她,並引為紅顏知己。英雄美人,意氣相投,紅燭羅帳,繾綣悱惻,成了千古美談。蔡鍔賜小鳳仙兩聯:“不信美人終薄命;由來俠女出風塵。”“此際有鳳毛麟角;其人如仙露名珠。”從此,蔡鍔天天與小鳳仙乘坐敞篷馬車,暢遊京畿一帶名勝古跡,招搖過市,故意令人有目共睹,以避開袁世凱手下的眼線。
蔡鍔南歸前夕,曾對小鳳仙說:“決計不顧生死,非要逃脫羈係不可。”小鳳仙決定與他生死同行。蔡鍔說:“同行多有不便,將來成功之日,必不相忘!”小鳳仙當夜為他餞行,為他歌唱、流淚,仔細叮嚀,依依不舍。蔡鬆坡也目不轉睛地看著她,止不住那英雄眼淚,發誓道:“但願他日能夠偕老林泉,以償夙願!”二人的分別也真應了李商隱的那兩句詩:“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
護國運動勝利的消息傳來後,小鳳仙天天都能獲得蔡鍔的近況;於是閉門謝客,靜等郎君派人來接。她收到蔡將軍寫來的信,大意是說:“自軍興以來,頓罹喉痛及失眠之症,現在都督四川政務、軍務,實在是難卻中央的盛情,所以勉為其難。等到大小事情布置就緒,就出洋就醫,到時就偕你同行,你暫時等一下。”小鳳仙便日夜耐心等待,望眼欲穿;隻可惜蔡郎已病情沉重,來不及也無法偕同她了。
不日蔡鍔猝然逝世,年僅三十五歲。小鳳仙聞訊,痛不欲生,當場作聯:“誰識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在北京中山公園舉行的蔡氏追悼會上,她又請衡州狂士王血痕代撰了一幅挽聯(見文首所引)。那天,小鳳仙身穿素布大褂,袖披黑紗,前來致哀。當她隨民眾步入會場,向遺像鞠躬時,被眼尖的北大學生發現。他們正要圍上前打聽,小鳳仙卻不願惹麻煩,隨即快步走出公園。學生們追蹤尋訪,竟不可得。可見,她對蔡將軍是摯愛的,蔡將軍的離世帶給她的打擊也是顯而易見的。有人曾作詩敘述他們的這一段特別情緣:“英雄兒女意纏綿,紅拂前身小鳳仙。瑤樹瓊花零落盡,白頭宮女話當年。”雲南大學教授石鵬飛於1982年亦作有一詩紀念他們:“南天劍起一麾雄,湘水麓山唱大風。十萬萬人今共拜,知音豈獨小桃紅。”
從那以後,為維護蔡鍔名聲,小鳳仙離開了八大胡同,不知所蹤。此後數十年,人們對她的去向眾說紛紜,一直是個謎。直到1998年才有媒體披露,小鳳仙於1949年全國解放後便隱居在遼寧沈陽,改名張洗非,嫁給喪偶的原張作霖大帥府工作人員李振海(另據稱此前她還嫁過東北軍的一名師長),成了四個孩子的繼母,生活平淡安定,期間還求見過昔日老友、京劇大師梅蘭芳。1954年春小鳳仙患上了類似老年癡呆和腦血栓的病症,數月後病故。而她和蔡鍔之間的愛情,宛如一幅充滿激情的油畫,厚重而又熱烈,不求被人接受,隻求於己回味。
夫唱婦隨,由誌士到漢奸——汪精衛與陳璧君
“汪先生沒有璧君不能成事,沒有璧君也不至於敗事。”——陳公博
汪精衛(1883—1944年),原為革命誌士、中國國民黨副總裁,後墮落為大漢奸、親日派首領。名兆銘,字季新,原籍浙江山陰(今紹興),生於廣東三水(今番禹)。汪長得英俊標致、衣冠楚楚、風度翩翩,被稱為“中華民國第一美男子”,排在周恩來、張學良等人之前。從小聰穎好學,很會讀書,考過秀才第一名,口才超群,文章也寫得非常漂亮。早年發誓“革命不成功便不結婚”,誌向遠大;後曾提出“不做官、不做議員、不嫖、不賭、不納妾、不吸鴉片”的“六不主義”,個人生活作風也非常為人稱道。後來,他由一位追隨孫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先驅而致成為受億萬人唾罵、遺臭萬年的賣國賊,這個過程是漫長、複雜的,也有很多曆史原因。我想,性格就是命運,中國知識分子曆來的劣根性和力量虛弱是一個重要因素。
陳璧君(1891—1959年),原籍廣東新會,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喬治市(今檳城),汪精衛之妻,小他八歲。陳是華僑富商之女,自小父母寵愛有加,性格積極活潑。1907年她在檳城與汪相識,一見鍾情,遂入同盟會;從此夫唱婦隨,榮辱與共,一同走過大起大伏、大是大非的人生。1909年隨汪去日本留學。翌年隨汪回北京,執行暗殺攝政王(即末代皇帝溥儀之父載灃)的秘密使命。汪精衛被捕後,陳往返於北京、南洋之間,多方營救;並向汪立誓以身相許,永結百年之好。1912年與汪正式宣布結婚,時稱他們是“患難姻緣”。1917年夫婦倆追隨孫中山在廣州組織軍政府,此後長期在孫身邊工作。1924年在國民黨一大上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1938年隨汪公開投降日本。汪偽政權期間,任中央監察委員會常委、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等職。1944年汪精衛死後,陳在其屍身上書下“魂兮歸來”四個字。此後南下廣州,任日偽廣東政務指導員,企圖盤踞偽廣東省政府。1945年在廣州被國民政府誘捕。1946年在南京被當局以叛國罪判處無期徒刑。1949年解放後,人民政府維持原判,由蘇州監獄遣送上海提籃橋監獄繼續關押。1959年病死於上海監獄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