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個即讓林彪一生中最動心的女人孫維世。孫之父孫炳文,是我黨早期的優秀黨員,曾繼周恩來之後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兼總教官,與周恩來、朱德都是好友。在歐洲留學時,他們三人曾是拜把子兄弟。孫維世小時就十分機靈、聰慧,孫父常抱著她與周接頭。她總是趴在爸爸的背上,瞪著機靈的小眼睛為二人放哨。她那時隻有五歲,稱周恩來為“周爸爸”。“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孫父被蔣介石殺害於上海龍華。周一生沒有子女,就把孫維世當養女看待。孫天生麗質,藝術氣質極濃,周恩來就把她送進延安魯藝學習;十八歲時,經得毛澤東批準,又送她到莫斯科東方大學和莫斯科戲劇學院深造。
此時林彪正在蘇聯養傷,且與張梅老鬧矛盾。平型關大捷後,林便成了年輕人的偶像,在蘇聯留學的中國學生總想方設法與他認識接觸,邀請他參加各種集體活動,但性情孤僻的林總是盡量回絕。一次林彪外出時,被一群年輕人發現,硬拉他去參加活動。在場的一個身著白色連衣裙的少女,驚得林彪嘴巴張得好大,久久不能合上。她便是孫維世。她那高雅的氣質、俊秀的容顏,深深折服了林彪一顆平靜已久的心。從此林不再醉心軍事問題,也不再悶坐在屋裏獨自沉思,逢到年輕人邀請他參加活動總是積極答應。而一旦出席,他首先便滿屋子尋找那個曾穿白色連衣裙的少女。如果她沒有出席,林彪就顯得十分失望,整個活動期間不想講一句話;如果她出席了,林立即會顯得十分激動,蒼白的麵孔上飛出片片紅暈,表現異常積極。林彪盡管每次見到孫維世時總是心潮起伏,不能平靜,但他還是頑強克製著自己的情緒。
通過一段時間的接觸,林彪單方麵覺得時機已經成熟,就單獨約孫維世吃飯。席間,他大膽向孫維世表白自己的心跡,並向孫敘述人生煩惱,然後懇請孫嫁給他。當時孫維世還隻有二十歲,對林彪的話語並沒有任何思想準備,竟一時語塞,最終逃跑似的回到了住處。不久林接到中央命令,讓他盡快回國去抗日前線指揮作戰。林彪又一次邀孫維世話別,兩人沿著莫斯科的大街慢慢向前走。他再次懇求她同他一道回國,孫卻以“還沒畢業”為由,委婉地拒絕了他。無奈之下,林彪向孫維世發誓非她不娶,就這樣一個人悵然回到了延安。不久,又一個女性走進了林彪的生活中,她就是葉群。林、孫之間的愛情就這樣曇花一現。據說後來林彪還單獨與孫維世見過一麵,林依然顯得很少有的激動,雙眸中閃著光。
第五個即葉群。
帶著孫維世模棱兩可的態度,林彪一路不解地回國了。一時間,他的精神顯得有點空虛。與張梅失敗的婚姻給他留下了不少精神上的傷害,孫維世的出現又惹得他心猿意馬、思緒不寧,他必須要馬上找個女人來填補孫留下的心靈空白。這時,一個叫葉靜宜的女人一不小心闖進了他的視野。葉來自大都市,又是個大家閨秀,早年就讀於北京師大附中,抗戰初期還在國民黨操縱的一家電台當過播音員,長得細皮嫩肉,有風度、學識,舉止得體。她那清脆甜美的聲音,讓孤獨中的林彪很快又變得興奮起來。他畢竟是個鄉下人。
葉群與林彪接觸後不久,知道他過去的未婚妻就叫汪靜宜時,於是十分氣憤地馬上改名為葉群,實在是有個性。不久他們倆就結婚了。又過了一段時間,他們的孩子出生了。當時葉群在延安延河對岸的醫院裏生產。適值八、九月,正值延河汛期。林彪疼愛她,就在住處買了隻母雞,燉了鍋雞湯,準備給她送去。但當時河水猛漲,且秋天北方河水冰冷刺骨,怎麼辦?最後還是林的警衛員冒著生命危險,頭頂雞湯,遊水送到了對岸。同房的嚴慰冰(陸定一夫人)也在生孩子,對此場麵十分不滿;她特別看不慣葉的嬌狂。
嚴慰冰過去同葉群是同學,她對葉的底細十分了解,特別是葉群與文壇狂生王實味之間曾經那段“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文革”初期,嚴曾多次寫匿名信去揭葉群過去的老底,驚得林家大院終日為此不安,並責成公安部門限期破案。為了還葉群一個清白,1966年林彪專門開會,並為她寫了一份“處女聲明”(見文首所引)。
林彪的這一手,不過是“此地無銀三百兩”,欲蓋彌彰了。在個人問題上,葉群晚年也確實存在問題。主要是因為林的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每天病蔫蔫地躺在床上,正常的夫妻生活早已中斷。而葉群便常與林彪的老部下、號稱“色鬼”的黃永勝來往甚密,勾搭成奸。葉死後,有人在她的卡片盒裏發現了黃寫給她的一首“情詩”:“纏綿五個月,親手折幾枝;雖是寒冬日,黃葉熱戀時。”
1971年9月13日林彪一夥在蒙古國境內墜機身亡,葉群也陪著他走完了複雜的一生。
上述五個女性中,“林副統帥”也許偏偏娶了那個不該娶的?
林彪後期篡黨奪權的反動、墮落軌跡,葉群是要負很大責任的。你可以說先是林主動在變質,而葉跟著配合;也可以說先是葉有了危險的想法,促使林被她拉下了“水”。但不管怎麼樣,在那個漫長、漸進的墮落過程中,他們兩人誰也脫不了幹係。男的陰險狠毒、追逐權術;女的嬌狂放肆、貪圖享受,簡直是一丘之貉。
那時政壇畸形,乾坤顛倒,社會反常。
相對於毛澤東與江青兩人,林家被稱為“二號家庭”,林彪被稱為“二號人物”、“副統帥”,葉群被稱為“第二夫人”。記得文革剛開始時,葉還曾對林說:“你跟上主席,我跟上江青。”這句話看似“謙虛”,實則高明:一,讓林彪不要太放肆,永遠隻能跟在“主席”後麵——這顯示了她的清醒;二,做“二號家庭”、“二號人物”、“第二夫人”,也不得了啊!一人之下,億萬人之上——這又顯示了葉群的嬌狂。能集清醒與嬌狂於一身,那更不簡單啊!
可是,為什麼他們最後卻等不及了,狗急跳牆、黔驢技窮,要走上鋌而走險、玩火自焚、自取滅亡的絕路呢?
那隻能是源於利令智昏、喪心病狂了。
今生今世“從塵埃裏開出花來”——張愛玲與胡蘭成
張愛玲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張愛玲前夫胡蘭成
“這個女人好像替我及我們許多女人都活過一遍似的。”——台灣女作家李昂
“在這個世界上,能叫一個揚眉女子低頭,挫其銳氣的,隻有兩樣:政治、愛情。”——香港作家李碧華
張愛玲(1920—1995年),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在現代文學史上占有一席重要位置。原名張煐,1930年改名愛玲,另有筆名梁京等;原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童年在北京、天津度過,1929年遷回上海。出身名門,外曾祖父是清末名臣李鴻章,後家道敗落。童年讀舊時私塾,中學念西方學校。少女時愛讀《紅樓夢》和《三國演義》等古典名著。八歲始投稿,九歲寫小說,中學時便有不少作品發表。
張愛玲的創作多取材於上海、香港的上層社會,社會內容不夠寬廣,卻開拓了現代文學的題材領域。其作品既以中國古典小說為根底,又突出運用西方現代派心理描寫技巧,並將兩者融於一體,擁有女性的細膩與古典的美感,對人物內心的把握非常精妙,形成蒼涼美豔、淒冷獨絕、平實靈俏、文情兩佳、不拘一格、頗具特色的個人風格,被人稱為中國現代文壇上的一個“異數”,是“女作家中最有才氣也最具爭議的一個”。文如其人,張長得也古典,愛穿旗袍;又善英文,愛喝咖啡;遠離時代大眾,生活奢華孤傲;雖不是天生麗質,卻也高貴雅致,故有“海上名媛”美譽。有人說:“隻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