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場(1 / 3)

香港十章

說起來也奇怪,自從買了VCD之後,就開始喜歡香港電影了,因為你有耐心看那種低級趣味的電影了,人一有耐心什麼事都可以試一試,結果就在沙發和VCD的坐擁之下,漸漸地喜歡上了低級趣味。真是不可救藥,以前在錄像機時代,那是偶爾一看的片子,沒想到隨著回歸的腳步,人人都愛周潤發,人人都說周星馳。真如大家熟悉的一句台詞——忍無可忍,無需再忍。當你不再忍之後,你就會發現自己常常樂不可支,有時看到街上的警察都忍不住叫一聲——阿Sir……

在笑聲中忘了今夕是何年,而當人清醒的時候,我也知道香港不僅僅隻有笑聲和時尚,當陳果這樣的電影把你逼到角落裏的時候,我甚至感到一種震撼,感到電影人的良知和執著。當然香港是一個特殊的地方,所以它發出的聲音也很特殊,它的商業化程度能把弱智和無趣都包裝得異常精美,更不用說智慧和有趣了。在今天王家衛和周星馳都已經發紫,而時尚的有軌電站還頻頻地在向張愛玲招手,即使香港影人不可阻擋地湧向好萊塢,即使陳果一次次在國際影展中铩羽而歸,我想所有這一切都不能改變我對香港電影的看法,雖然我用了一個與時俱進的新潮標題,同樣地我不會在評說香港電影時加上殖民和後現代這樣的專業術語,我知道這不是我的所長。我僅僅是寫下我的觀感,大多還是一些胡思亂想。因為我確實獲得過感官的快樂和精神的愉悅,這就跟與情人幽會似的,雖說這種幽會的快感正與日俱減,但是腦子裏的那部老式放映機,還時不時地會閃過一些鏡頭,此種電影拉片就像生活的流水賬一樣,它沒有改變我多少實質性的生活,但是讓我對香港電影有了一種親密的認知,這是我要寫作此文的原因之一。

需要指出的,這不是一種回憶,更不是懷舊,雖然香港影人有此種情緒,因為如果要回憶和懷舊,我必須要指出諸如《三笑》《巴士奇遇結良緣》,還有《屈原》《畫皮》等,因為夏夢、鮑方等電影名演員,在我看來,他們跟趙丹王丹鳳應該是一個路子的。《畫皮》是我最早看的恐怖片,對某些恐怖的鏡頭至今記憶猶新。如果我沒有記錯,諸如鳳凰長城等影業公司都是進步電影的大本營,李瀚祥晚年跟劉曉慶都合作過一把,且聽說他是三級片的祖師爺,但他的三級片我一本也沒有看過。1996年,我去邵氏的無線台參觀過,參觀他們的片場,也正有片子在拍,好像是那種很簡單的東西,好東西在表麵上都看不到。包括邵逸夫老先生,在會見記者的時候,態度平和而低調,隻差穿長衫馬褂了。

所謂香港十章,就是有關香港電影的十段劄記罷了。都是不講道理的文字,隻求一個好玩好笑。

第一章英雄本色周潤發

在香港街頭閑逛,如果突然想起某部黑幫片中的鏡頭,那難免會心驚膽戰。雖說期望周潤發或李修賢從某幢大樓裏殺將出來的可能性不大,但橫飛的子彈是不長眼睛的。說起周潤發,其實更多的人是從《上海灘》中演許文強就喜歡上他的,但是電視劇難免哭哭涕娘娘腔,不如兩小時的一本電影來得爽,而我在整個80年代恰恰沒有看過電視連續劇。偶爾從錄像上看到周潤發,就驚為天人。而且那個時候,作為觀眾是隻認明星不認導演的,直到後來我們才記住吳宇森徐克王晶等人的名字。

警匪片槍戰片的刺激之一,說穿了就是打得好看。周玩槍的動作以及他抿著嘴角插根牙簽的神態,都是招牌式的東西。還有風衣墨鏡,抽煙的姿勢。他幾乎每部片子都抽煙。相比之下,劉德華、萬梓良包括李修賢就缺這種招牌,而張國榮和張學友在當時還都隻是配角。像在《英雄本色》中,張國榮還是個楞頭青,是被狄龍和周潤發教育和感動的角色。狄龍的一句“我不做大哥已經很久了”成為經典台詞也已經很久了。而在槍戰的背後,還是那不變的情和義。後來才發現羅大佑的不少歌,諸如《戀曲1980》都是為這些電影而寫的。比如在1986年的《英雄本色》中就聽到《明天會更好》的歌,那是一場大戰前的片刻寧靜。明天會更好,但今天有血腥。《英雄本色》包括後麵的續集,其實都是在槍戰的外殼下包藏著的一顆最中國的心,說的都是情和義,那也是男人世界中永恒的東西,當然這一類的片子離我們的現實畢竟太遠,看的時候也認定隻是消遣的,不會有其他太多想法。後來李連傑跑到香港,他從武打進入槍戰,就豐富和發展了動作片的花樣。他的出手更快更專業,特別是腿的功夫,他當年的一部《少林寺》萬人空巷一炮打響。就動作片來說,成龍當然是我們所喜歡的,他的大鼻子有著喜劇的成分,而且也一直很努力。他似乎與周潤發不同,演不了那種很大氣的角色(不過周也是從小角色進入此行的),成龍總是要打打殺殺,他的警察故事讓我們對警察,當然是對香港的警察有了新的認識——一是能打,二是敬業,三是有一個無能的上司,有時甚至還誣陷忠良。成龍後來也跑到好萊塢,在《尖峰時刻》中打了一把,老外還是很喜歡看中國功夫的。周潤發初到好萊塢成績也一般,《血仍未冷》票房平平,他不完全是類型化的人物,可能更適合文藝片和大開大合的情感戲,後來《安娜與國王》《臥虎藏龍》等奠定了他國際明星的地位。實際上發仔越到後麵就越有男人味,特別是那個洗發水的廣告片,拍得真是很有水準且是老少皆宜的,我想女人們一定很喜歡他,何況他又很少有緋聞,雖然江湖上有人傳他被太太“關在了籠子裏”。

周潤發讓我們感到了一個江湖大哥的親切感,以及一個男人對道義友誼所承擔的責任。毫無疑問,周的片子中,他總是主角男一號,他總是要比警察們要來得仗義而高大。在那裏,警察隻是一種陪襯,他們有各自不同的遊戲規則,最後反而是黑幫更講道義,當然黑幫裏也有兩條道路的鬥爭,總有人搞錯誤路線要獨立要稱王要奪權,最後總是以周潤發等人的正確路線用血的代價一舉粉碎壞黑幫的陰謀。而且等到警察趕到一般事麵就散掉了。這就是吳宇森所營造的套路。所以有的人說,吳到了好萊塢就隻有技術沒有思想了,其實不是吳沒有思想,而是西方式的感情道義,跟我們東方的有區別,所以吳宇森暫發不出力。徐克更是這個問題,他的片子質量差參不齊,商業的成份更多。我覺得這樣也很對,其實與一般的好萊塢大片比,香港的槍戰動作片主要還是用人打,雖然也用新辦法和新科技,但是跟動輒用飛機用高科技不一樣,後者大多展示科技的力量,代表先進生產力,而香港還是表現人的聰明,所以好萊塢要一個個把名導演請過去。如果要記住這些電影的名字那很容易,那就是《縱橫四海》《喋血雙雄》《英雄本色》《新龍門客棧》等。周潤發的成熟之處還在於他演非黑幫片中也很出色,包括喜劇片搞笑片以及那種生活片,比如在張婉婷的《秋天的童話》中與鍾楚紅配戲,也已經有很高的水準了。槍戰和武俠不完全是他的最終定式。

實際上說周潤發肯定要提吳宇森,但作為一個觀賞者來說,導演畢竟是躲在幕後的。看他們的片子能獲得一種快感,殺人的快感,槍戰的快感,飛車的快感,大啖大笑甚至劫富濟貧的快感,或者最起碼也是嘲笑警察的快感,雖然我等手無縛雞之力又膽小如鼠,但是用一句老話說血總還是熱的。看電影不對號入座是不可能的。後來發現打打凶殺殺總是不行,那就無厘頭吧,這就喜歡上了周星馳,世界不但沒有變好反而在朝著壞和惡的道路上狂奔,我們除了調笑搞搞惡作劇之外還能做些什麼呢?當然我們也需要甜蜜蜜有時也希望有一個人把壞的東西解剖給你看,所以就喜歡“香港製造”一類的電影。

第二章張曼玉永遠甜蜜蜜

一本《甜蜜蜜》或許不可能改變我和你,但是至少可以改變黎明和張曼玉,同時改變我們對香港片的固有看法。黎明據說本是北京人,但到北京來唱歌咬字卻不準,一開始就被媒體取笑。

偶像級的人物會不會演戲這成了一個問題。不過在香港倒都是三棲的。黎明在《甜蜜蜜》以及後來的《半生緣》中一舉成為演技派,不得不讓人側目。而張曼玉則早在關錦鵬的《阮玲玉》和徐克的《新龍門客棧》中已經擺脫了花瓶的角色,而到了《花樣年華》已經反而讓人注意她的旗袍而忽略了她的演技。

《甜蜜蜜》的厲害之處,是在於這麼一個看起來有點俗氣的角色,被張曼玉照樣演得呱呱叫。不過在我看來,主要還是導演陳可辛的功勞。當時看片的時候,幾個朋友在議論,這電影的編導肯定是從內地過去的,否則對內地生活的細節不會這麼熟悉。後來查資料,沒發現編導沒有任何內地的背景。2000年看陳果的片子,也多有內地的故事,但陳果似乎也不是在內地成長起來的。

陳可辛後來到好萊塢導《情書》,也獲成功,現在聽說他要導一本叫《等待》的片子,投資5000萬美元,並鎖定周潤發和鞏俐做主角。陳的《雙城故事》也不錯,也是用了張曼玉,但《金枝玉葉》就比較弱,好像隻是推出了一個袁詠儀,她也是港姐出身,但是她沒有成為第二個張曼玉。

《甜蜜蜜》有一種俗氣的溫馨,就像那首貫穿全片的同名歌曲,有一種莫名的懷舊,當然跟九七回歸的心態或許有點關係。據說本沒有這首歌的,但鄧麗君去世引發了導演的想象,結果此歌貫穿全劇,收到非常好的效果。黎明騎自行車帶著張曼玉的鏡頭,就像是在內地。兩個內地去的青年,在那裏尋找愛情,愛情中有一點小小的欺騙,而且主人公都是社會低層的,低層人的美好,不做作,自然樸素而又生動。這是此片真正打動我們的一個因素,也就像幽靜的山穀裏野百合也有春天一樣,那種普通人的美也被表現出來挖掘出來了。所以我說它是通俗的但卻又有點脫俗,而且都市感比較強,這種都市感又與王家衛的有所不同。好萊塢會請陳可辛去拍片而不叫王家衛,這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要玩前衛,你又怎麼玩得過人家老外。此類影片後來還有黎明和吳倩蓮的《半生緣》也非常感動,讓人想起嚴浩的《滾滾紅塵》,許鞍華和關錦鵬的作品中,也有類似陳可辛的東西。其實俗沒什麼不好,就怕你假俗,假俗跟假雅都是挺害人的東西。陳可辛後來導美國人的《情書》,就像李安導《冰風暴》一樣,把人家的東西吃透了,才能做這樣的事。

張曼玉的成功在於耐看,麵部有戲,而且內心能進入戲中。耐看的女人在這個世上是越多越少了,要麼是甜膩膩要麼是性感暴露。張巧妙地避開了這一點,這證明張是個聰明的人。在王家衛的《花樣年華》中,她不發一槍一炮,就俘虜了梁朝偉和觀眾,她的利器就是她的旗袍和眼神。張曼玉最為性感的就是她那一雙貓一樣的眼睛,這是女演員中不多見的。從外形看她是聰明有靈氣且又比較柔弱的人,而且有著一種幹淨的城市感。有的時候我覺得像張柏芝梁詠琪這樣的人,也真的隻有香港才能製造出來。我們內地當然也盛產漂亮女演員,但就是有一股土氣。

在眾多名導的調教下,包括在法國老公的調教下,張曼玉是演什麼像什麼了,除了在《宋家三姐妹》中感覺有點別扭之外。

張曼玉起碼可以演到60歲。

第三章逃不出王家衛的圈套

喜歡王家衛是喜歡他的敘述方式,不完全按照講故事的模式來,而是一段一段地跳,擦肩而過、驚鴻一瞥、匆匆來去,這可能跟我本身敘事不過關講不來故事有關。不會敘事的人才喜歡抒情。我先是喜歡《重慶森林》和《墮落天使》,開始僅僅是對這個片名感興趣,當然也包括喜歡王靖雯和李嘉欣喜歡梁朝偉,喜歡他的幹淨和內斂。王菲的電影天才後來因演唱事業的如日中天而沒有繼續開掘。李嘉欣當然是那種很舒服的女人,他和梁朝偉的戲很溫馨。後來很快就看了王家衛的所有電影,包括已經玩得很好的《花樣年華》。這真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導演,什麼樣的題材拿來,他都能玩得起來,而且都裝進了他自己的東西,所以他被文學青年網絡青年喜歡那是肯定的事。從王家衛出道到被”文青“”憤青“們接受,大致用了一個五年計劃,而到了《花樣年華》,王家衛終於成了主流文化的一個部分,或者他開始被主流所誤讀了。其實就《旺角卡門》和《阿飛正傳》來說,他的風格還不是特別明顯,不過他可能覺得那種玩法不一定玩得過徐克和吳宇森,所以開始另類了。另類當然是為了更好地主流,王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這一點就像餘華開始寫《呼喊與細雨》,而後來是《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了。但是馬原在停止《虛構》之後,隻是一個大學老師了……或許我扯得遠了。我隻是想說,王家衛肯定是好東西,但同時又是個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