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老電影
大概是1977年元旦前的幾天,學校裏突然傳出“洪湖水浪打浪”的歌聲,那是校文宣隊在排練,文宣隊正準備到附近的部隊慰問演出。那支部隊就是名氣很大的紅軍團,就是賀龍元帥最早兩把菜刀鬧革命創立起來的,所以去唱“洪湖水浪打浪”是最合適不過的,其他像韓英“砍頭隻當風吹帽”難度太大。不過那個時候我們準備了《長征組歌》,我混跡其中,用還未完全成熟的聲音領唱“雪愷愷,野茫茫……”
一下子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的老電影了,這對我們這些60年代出生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補課。以前我們隻在卡片上見到的明星,都一個個在銀幕上活了起來,趙丹、黃宗英、上官雲珠、白楊、王曉棠、王丹鳳、秦怡、金焰、魏鶴齡,真的讓人目不暇接呀。那個時候,也正是追星的年齡,雖然那些星有的已經暗淡有的已經隕落,但電影這麼一種特殊的東西,卻保留了他們的大好風采。好多比我們年紀都大的老電影,我們都是第一次見到,那樣一種過癮,現在很難形容。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也就是在飯也不太吃得飽的日子裏,突然可以吃到肉甚至魚了,這也是一種精神上的肉和魚,它迅速轉化為一種營養,它成為了一代人的營養。
老電影的林林總總
最先看到的是唱歌跳舞的《東方紅》,這等於說是上了一堂音樂的黨史課。那個時候是特殊時期,有的“革命歌曲”突然就不能唱了,所以剛好《東方紅》就唱了起來。接下去就是像《渡江偵察記》《南征北戰》這些黑白片都又重新放了,因為這之前,都重拍了彩色片,有的人說新的不如老的,我看看總是新的彩色的好看,但是怕新拍的片子涉嫌“四人幫”及爪牙,所以得慎重起見。《渡江偵察記》裏有一個情報處長是陳述演的,我們很喜歡他,無論舊版還是新版。老版的《渡江偵察記》裏的李連長是由孫道臨演的,孫道臨是我喜歡的一個演員。那個階段,我們看了他的《家》《永不消逝的電波》《早春二月》,還有更早的解放前的電影《烏鴉與麻雀》。
《家》裏麵他演的那個老大比較軟,我不喜歡,那電影裏,他的老婆是張瑞芳,而跟他談戀愛的是黃宗英,黃宗英長得當然漂亮,她的前夫後來成了上官雲珠的丈夫。我喜歡孫道臨在《永不消逝的電波》中演的李俠,他能嘟嘟嘟、嘟嘟嘟地發電報,我就覺得很神奇,還有就是他在敵人麵前的堅強不屈,不過那電影最精彩的還是假夫妻最後變成了真夫妻,革命所產生的愛情,也是一種電波,也是永不消逝的。
《永不消逝的電波》中還第一次看到帥哥王心剛演一特務,怎麼看都不太像,一個長得帥的人要不帥都難。孫道臨在《早春二月》中演肖澗秋,有了一種詩人的氣質,他憐憫一個寡婦,這個寡婦就是上官雲珠演的。我們比較崇拜孫道臨的一個原因,是因為他是學哲學出身的,這在演員中是極其罕見的,不過他娶的妻子卻是唱越劇的王文娟,這又有點平民意識。王文娟就是越劇電影《紅樓夢》中演林妹妹的,可以想象是如何的花容月貌。孫道臨後來做了導演,拍過《雷雨》《孫中山》和《詹天佑》等片,大型晚會上經常朗誦詩歌,他的聲音很好聽,《王子複仇記》中的哈姆雷特就是由他配音的,我記得那是1950年翻譯的片子。
老電影讓我們領略了電影明星的魅力,特別是像王曉棠這樣的,我們隻知道她是從杭州第十四中學被招到部隊裏去的,她在《野火春風鬥古城》中一人飾演兩個角色,金花和銀花,由此在同學中還引起爭論,到底可不可能?後來看那種“知識答疑”才知道這是可能的;更吸引人的是她在《英雄虎膽》中演阿蘭姑娘,把一個美麗而風騷的女特務演得活靈活現。美麗而風騷,少年和青年時我們當然是喜歡的,哪怕她是特務。看老電影有一個印象,凡女特務肯定是漂亮的,還有姨太太還有軍官旁邊的女秘書,她們戴的帽子就很獨特,總是有角是翹起的,就像她們的身材。另外曉棠這樣的名字我覺得也是美女取的。秦怡在年輕時也是漂亮的,特別是在《女籃五號》中給人印象深刻,與她配戲的劉瓊也很有風度,那個時候男演員中有風度的很多,比如說《英雄兒女》中王芳的親生父親,聽說他就是田壯壯的父親於藍的丈夫叫田方的,兩隻眼睛非常有神。
老電影中有不少演繹革命曆史的,像《怒潮》像《大浪淘沙》,還有講二七大罷工林祥謙和施洋大律師的《風暴》,演施洋的好像是金山。看到激動處眼睛是要濕的。我在《紅色電影》一文中講到過於洋在《火紅的年代》中的表現,看《大浪淘沙》才知道他也是個老演員了,《英雄虎膽》中他也是男一號,不為女特務王曉棠的風騷所動。後來稍晚一些我們聽說石揮、魏鶴齡這些老演員是真正有功力的,但是他們的片子看得不多,石揮有《我這一輩子》,是比較悶的片子,老魏有《祝福》中的賀老六和《家》中的高老太爺,總之都是不動聲色的那一種。
我印象中解放前的片子倒好像都是很沉得住氣的,節奏是慢的,鏡頭也是慢的,但好像慢得有道理。後來看日本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秋刀魚之味》,好像也都是從一個模子裏出來的,這麼說起來我們那時已經跟國際接軌了,完全有這個可能。有些專家說,其實中國電影自從誕生那天起,走的就是好萊塢的路子,後來我用這個眼光看倒也真是的,故事結構及審美價值都是趨同的,不像法國電影等,完全自成一套。所以有文化人喜歐厭美,這是有道理的。我們往往有這種感覺:好萊塢片就是那些拍得比較好的國產片,有的國產導演也說,給我兩個億,照樣能拍出好萊塢大片來——我想這話不全是狂妄。
老電影中也有偵破片的,那個時候我們照樣看得有滋有味,沒有暴力沒有血腥沒有恐怖也很好的。
《秘密圖紙》《跟蹤追擊》《國慶十點鍾》,《羊城暗哨》《鐵道衛士》《虎穴追蹤》,包括《冰山上的來客》,包括抓土匪的像《林海雪原》。在這些電影中,我記住了田華、方化等名字,其中有一個早逝的叫馮喆的一再被人提及,這是一個瘦瘦的很精神的演員,解放前就已經出道。那個時候凡是說到去看破案的片子,精神總會提起來的,好像一說起抓特務我們的神色也會搞得緊張而神秘似的。雖說從今天角度看,那多半是挺弱智的,特務一出場也就知道了,但心裏還是緊張。那個時候還剛剛有電視機,有時電視台預告節目時偏偏弄個“待定”,我記得有一次報紙上印著的是“特定”,我們一幫同學奔走相告,說有新的抓特務電影出來了,片名就叫“特定”,就是抓特務的“特”。那是個周末,那時不是每天都有電視節目的。結果我們在那天等到的是一場女排比賽。
老電影中值得一提的還有喜劇片,那個時候的喜劇片沒有今天硬搞笑的味道,今天喜劇的套路差不多就是方言、光頭、小個子和傻乎乎地大聲笑。當時的《三毛學生意》《滿意不滿意》《今天我休息》《李雙雙》《女理發師》,甚至包括《抓壯丁》,都是那種很和淡的不是那種惡搞的,這就像侯寶林馬三立的相聲。
《三毛學生意》中的對白很好玩,那其中就有正宗的杭州話。還有其他是滑稽戲改編過來的,像《七十二家房客》。
《今天我休息》中的仲星火無疑是個幽默大師,隻可惜1976年後他拍的片子反倒沒什麼印象了,除了在《天雲山傳奇》中演一個道貌岸然的領導幹部。《今天我休息》和《李雙雙》無疑是喜劇電影中的經典了,其他印象深的還有王丹鳳演的《女理發師》,那個來剃頭的人頭發會刷地一下豎起來,這很有喜劇效果。再晚一點,老電影進一步開放,我們看到了《大李小李和老李》,這個片子還是謝晉導演導的呢,我覺得它跟《女籃五號》雖是兩種形式的,但都應看作是最好的體育片了。我想當時謝導的心態很平,不像後來導女足的片子,好像心裏憋了一股氣,但發行上已經打不開局麵了。經驗告訴我們,凡是寫足球的都很難看(周星馳的《少林足球》尚能一看),雖然男足已經出線。謝導是中國導演中的斯皮爾伯格,包括《春苗》在內的電影,都是我喜歡的。謝導的《鴉片戰爭》在編劇時已有所突破,但動作還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