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覺得累了,不妨看看《審美的銀幕》(餘秋雨主編)《世界電影史話》(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光影流轉》(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絢麗的時空》(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這種普及類書。也還有一些介紹電影常識的書,像老外編寫的《電影》口袋本要幾十塊錢,圖片是精美的,但究竟有多少新東西也難說。國內也有類似的簡速本,像《電影的曆史》(浙江教育出版社),圖片也是講究的。如果你是一個追星族,那這類書就不用我這個非追星族來推薦了,不過與追星相反的是,也總有些“出土文物”被挖掘出來,比如以《小城之春》而聞名的費穆,關於他的書,書店裏也有了。而田壯壯重拍《小城之春》,不知是找冷門還是找熱點。對於電影這一類東西,在紙上看也是一種樂趣,而且往往先是在紙上經受一番誘惑,然後再走進影院或去淘片,在有限的時間裏有的放矢地看些好片,紙上的閱讀必不可少。
紙上看電影:總是不過癮
紙上看電影有的時候總是不可靠,有的時候一二百字的描述也說明不了什麼問題。凡是文字總是可以寫得很漂亮的,但大多數情況下,看片都是很一般的。我的體會是,如果15分鍾還入不了戲,那一般就是沒戲了。當然也有紙上說一般,但你看起來還可以的電影。
紙上看電影總是不過癮,這是肯定的。紙上看電影,看重的往往是品牌什麼的,比如近十年來我隻要一看到新浪潮這三個字欲望就會上來,因為我一直癡迷這種探索性的前衛性的電影,但是真的看了,就會發現悶得很,圖像質量當然也很差,比如戈達爾的片子,十年前看和十年後看雖然感覺會有所不同,但不至於能不把戈達爾看成特呂弗了。有些大師的作品,像伯格曼、費裏尼、帕索裏尼等,都已經盯了十幾年,真正看到了也覺得不過爾爾,因為我畢竟不想寫電影史或那種學術性很強的電影論文。不過想想也是,60年代的新浪潮什麼的,距今畢竟也三四十年過去了,雖然影片本身那種前衛性還在,但影像語言畢竟是三四十年前的——我認為小說和詩歌也是這種情況。這不是否定藝術作品的經典性,而隻是想說,創作也有一個與時俱進的問題。我承認那是經典,但經典也未必等同於好看可看,我想這應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每個時代都有它的經典,但經典尤其是影像上的經典未必就能放上個五六十年。這就像好萊塢電影史上的美女,現在來看二三十年代的美女,實際上就像看一張畫似的,因為中間隔著的歲月,那種美就絕對沒什麼衝擊力了。
紙上看電影,更多的情況會造成一種誤讀,因為望文生義,因為寫作者的隨意發揮,但閱讀者跟寫作者不是處在同一平台,可能情趣什麼的都不一樣,所以對同一部電影完全會得出看法相左的結論。像赫索伯格的《性、謊言、錄像帶》,從以前看到的資訊就會認為這是一本多麼黃的片子,但其實是一本非常嚴肅、甚至連暴露都不多的片子。還有內地學者論及港台片子難免會有批判眼光,這反而會有意外之喜。以前從紙上看香港電影,看諸如周星馳之類,總會認為那是多麼庸俗無聊的東西。但是你看看也無妨啊,看完之後可能會想,無聊是無聊的,但人生何必都那麼有意義呢——是忠於感官還是忠於觀念呢?紙上看電影就碰到這一個問題。
比如幾乎所有紙上的文字對張藝謀的《代號美洲豹》《古今大戰秦俑情》《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和陳凱歌的《風月》《刺秦》等持否定意見,朋友中談起以上片子都斥之為爛片。這種時候我有個懷疑,難道我的眼光就那麼低那麼爛?但是我在看“爛片”時的陶醉實在有點不好意思說出來。像《代號美洲豹》用的是葛優和鞏俐,就是憑這點也值得看啊。我看不出紙上的那些批評到底有些什麼道理,比如對《風月》對《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說是對十裏洋場對舊上海的一種莫名的頂禮膜拜,我怎麼一點都看不出來?還有幾本鞏俐演的電影,如《三笑》《夢醒時分》等,也都說到了不能看的地步,其實《夢醒時分》中鍾鎮濤用手機在門口給鞏俐打電話的鏡頭,後來就給了不少廣告人以啟發。我後來發現,紙上的文字,無不希望張藝謀一天到晚都像菊豆似地悶著,要不就像秋菊似地討說法,因為這都是社會熱點話題,你張藝謀去拍恐怖分子劫機,算哪門子事呢?對陳凱歌,紙上好像隻承認他的《黃土地》和《霸王別姬》,連《邊走邊唱》和《棋王》都有被認為是爛片的。當然大導演不可能每一本片子都載入史冊,有的導演創造力下滑也是不爭的事實,就像一個男人會性衰退一樣,但在我們這裏人雲亦雲又實在太多了,多得像夏天的蒼蠅一樣。
所以我後來就不太相信紙上的文字,特別是評論家的文字。凡是紙上說好的,實際看就未必好;凡是紙上說不好的,實際看起來倒還可以——這是我看電影的一個體會。當然紙上那種符號解讀的方式,最好還是敬而遠之,因為你會發現這是一個圈套,你進去之後就不再是自己了。但是也總有一些老少皆宜的片子,比如周潤發的片子,斯皮爾伯格的片子,好萊塢成功的商業片,這往往是讓人沒話好說的。因為誰都知道,這種片子如果你還要說,那往往會很無趣了。
紙上看電影,總是先入為主了,而且紙上說好的,對人總有一種誘惑,所以現在影視做廣告的越來越多了,像《珍珠港》這樣的在我們的城市裏都做起路牌燈箱廣告來了。票房就是硬道理,所以隻許說好不許說壞。而一般的影視劇,在影視報刊之外,也不惜成本做推廣了,這多少也是一個好事,說明人們終於把這也看成是一個商品要叫賣了,雖說這還是一個特殊的商品,涉及意識形態方麵的東西,但賣不出去沒人看,或者看了之後怨聲載道,這是不是說明你的意識形態有問題呢?或者說你沒有幫好忙連幫閑都幫不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