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場(2 / 3)

上麵說到一些雜誌,不包括專門的電影類,目前市麵上通俗的電影讀物,內地賣得好的就有四五種,有的地方能買到台灣版的《世界電影》和香港的《電影雙周刊》,至於說內地出的像《世界電影》《當代電影》這樣的,比起《看電影》《大眾電影》來就稍微專業一點,不過對愛好者來說則剛好。就我看來,這些雜誌都各有側重,有資訊就沒有觀點,講商業就不講藝術,相比之下,《當代電影》有的專題做得還是好的。

電影隨筆:文筆很關鍵,新意是看點

讓閱讀成為一件輕鬆的事,是不少人讀書人的想法,所以不少人包括我在內的人對上海《書城》雜誌的停刊和複刊多少會有一些感慨。好在那上麵談影像的兩個專欄很快在上海文藝出成了書,一本是吳文光的《鏡頭像自己的眼睛一樣》,另一本是郭小櫓的《電影地圖》。吳文光差不多可以算是中國紀錄片的始作俑者,這兩年他成為這個領域最為活躍的人之一,他的《現場》已經由天津社科出版社出了兩本(這個社繼三聯書店後續出《今日先鋒》),而且還擔當了《新潮》雜誌的總策劃。吳的書紀錄的成份頗多,大多可從曆史檔案的角度來看,特別是可以了解中國和世界紀錄片發展的一些情況。吳的文字很平實,很少用形容詞,這大概是要跟紀錄片的風格相一致,其實吳還是寫詩的出身,是跟於堅一同出道的。而郭小櫓的書則個人的理解和發揮空間很大,比如她寫《黑暗中的舞者》隻用了四分之一的篇幅寫那部電影本身,而四分之三的筆墨在寫“遊記”,《書城》就是能容忍這種寫法,因此個人的風格很強。像四川出的潔塵的《華麗轉身》也是個人風格很強的,宣傳口號是“一個唯美者的電影隨筆”,散文化的筆調,且很女性,她們選的大多不會是動作片和戰爭片。郭小櫓是浙江人,出過小說集也拍過電影,應該算是個電影人了,而潔塵是報紙的編輯,以寫專欄見長。我最近看到的是南京報人肖林小姐寫的《像蝶一樣的碟》(江蘇文藝出版社),這是“雅眉叢書”中的一本。所謂雅眉就是女雅皮。肖林的文字相對於郭小櫓和潔塵,還是比較平實。所看所寫的片子也不算太另類,所以讀來會有另一種親切感。不過這本書做得比較節約,圖片用得也少。這三本書都以文字見長的,從中可以看出女士小姐對碟的愛好不亞於男同胞。真如肖林所說的那樣,看碟是為了尋找一種感覺,所以此類書顯然不能作為購片和看片的指南,這就是一種真正的紙上看電影,是一種感覺電影。

在這一類的書中,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的程青鬆的《國外後現代電影》是首屈一指的。這是“國外後現代藝術叢書”中的一本,其他幾本是“建築”“繪畫”“雕塑”“攝影”“設計”“戲劇”等,還沒出齊。作者是科班出身,文字在專業和可讀之間,雖然後現代的說法有點模棱兩可,但把一些能看到的另類電影特別是亞洲電影都羅列進去,有限的資訊通過整合達到了閱讀的快感。說有限是因為作者提到的影片在市場基本能見到,然後他又給它歸類講出點道道來,這就有了親近感。而且對市場對說,“後現代”永遠是一顆酸葡萄。另一本講中國電影文化的戴錦華的《霧中風景》(北京大學出版社)當然是值得一提的,但因為作者是學者出身,很注重話語權,讀來就有點生澀,雖然能讀出不少新名詞,猜度一下也略知一二,有時也能使人升華一下,但跟我們抱著休閑心情去看影碟實在不是一回事。該學者還有好幾本談及電影的書,都是這個風格的。當然也有更學者化但反而有點抒情意味的,像劉小楓的《沉重的肉身》(上海人民出版社),可以當作哲學通俗讀物看,但是很好看,特別是作者對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解讀,讓我曆經辛苦也終於覓得《十誡》和《雙生花》,我對不少人推薦過這本書,這是一本讀來比較快樂的書。有時也會讓你的文筆華麗起來。文筆華麗,對初寫者來說是很重要的。即使中國那幾個研究哲學的,我沒見他們研究出什麼名堂來,連述而不作都很少,但他們的隨筆類書都寫得很漂亮,漂亮得讓女大學生能喜歡。

如果對外國電影迷得再深一些,作為教材的美國人路易斯?賈內梯的《認識電影》(中國電影出版社),有不少其他書裏不易見到的圖片,這個書的優點是不新不舊,收了1994年出品的電影,還包括收了陳凱歌等的中文影片。當然這還是一本很專業的書,也正因為不太看得懂,所以每次翻都像是第一次看。同樣是美國人托馬斯R。阿特金斯的《西方電影中的性問題》(中國電影出版社)是一本有價值的書,雖然照著書中的片名去碟市找肯定會失望而歸,但是就我們能看到的《午夜牛郎》《巴黎最後的探戈》和《呼喊與細雨》,也都有詳盡的評論。講到性,肯定要提到邵牧君先生的《禁止放映》(上海文藝出版社)一書,此書的副題是“好萊塢禁片史實錄”,如果能跟托馬斯的書對照起來看,就會比較有意思,但問題是邵先生用的材料都太老了一點,都是曆史上的事,沒有最近十年二十年的例子,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關於外國大導演的書,市麵上有斯皮爾伯格的費裏尼的等,國內的陳凱歌張藝謀等也不少,還有些帶水份的傳記。相比之下,倒是導演自己寫的更可信些,像費裏尼的《我是說謊者》(三聯書店),陳凱歌的《少年凱歌》(人民文學出版社),都超出了影像的範疇。特別是陳凱歌的文字,我印象中是好多年前寫的,寫得心平氣和很不一般。訪談類的新書中,有外國文學出版社的《現代藝術劄記》(演藝大師卷),書中收錄了十多位導演的談話,其中有布努艾爾、黑澤明、科波拉、安東尼奧尼等。大路貨中也不乏真知灼見。國內第六代導演的專訪也已經出成了書,那是由王朔主編策劃的《電影廚房?電影在中國》(上海文藝出版社),是記者李迅采訪施潤久、路學長、王全安、王小帥、唐大年、張揚、管虎、曾念平、賈樟柯、張元等十位新銳導演的紀錄。此書是“文化在中國”網站係列叢書之一,在那裏你能看到中國新銳導演的基本狀況,雖然你對他們的片子同樣也了解不多。關於解禁及不解禁的報道不時見諸報端,有的片子即使解禁了又有多少票房呢?網上關於電影的文章多如牛馬,所以現在有人也拿來編書,諸如《好萊塢批判》《電影行走》。其實好萊塢有什麼好批判的呢,如果我們國家有這麼一個夢幻工廠,那就真是一艘影像文化的航空母艦了。

影視劇本有時也是書市的一個小熱點,有的是根據小說改編的,有的是先有影視後有小說的。其中侯孝賢的搭檔朱天文的《悲情城市》(上海文藝出版社)收了她的四個劇本,她的小說和散文以及她妹妹朱天心的文字都是可以一看的。而曾經很熱門的《大宅門》以及鄭重、王要編劇的《大明宮詞》和《橘子紅了》,如果能將文學本和連續劇對照起來看還是有點意思的,特別是你想做編劇賺錢。當然有的作家朋友可能會不屑於看此類片子的,但如果你想觸電想賺錢,那我覺得你起碼應該多看看包括日劇韓劇在內的片子包括介紹它們的書。這一類書已經很多。而看片子喜歡走偏門喜歡懷舊的也有書可參考,比如對老電影(1966—1976的中國電影)的了解,可以找到台海出版社的翟建農寫的《紅色往事》,在那裏我看到了政治局討論審議電影的紀錄以及江青對《閃閃的紅星》的32條修改意見,由此可以了解我們的電影審查製度,雖然那十年太政治太特殊,其中樣板戲又是一個特殊的例子,但是看這本書起碼不會割裂曆史,而且不太會再用有色眼鏡去看人。出自精神科專家之手的《恍惚的世界》(複旦大學出版社),是對200部電影中的精神案例分析,都說“9。11”恐怖分子從美國大片中學到了不少東西,現在我們從電影中學習精神分析學,既通俗易懂,又很專業。而由台灣遠流出版社出版的係列叢書“電影館”曾經在外文書店也能見到,其中第87冊《凝視女性——56種閱讀女性影片的方法》不得不讓人對台灣女性電影的前衛探索性刮目相看。雖然我知道我們的獨立影片有的也驚世駭俗,但是比起台灣來,還是小巫見大巫。這一套“電影館”的書當然很好,隻是價格不菲,且現在也買不全了。我還買過其中一本講如何編劇的,最終沒有信心看下去。而更專業的電影理論書,在大書店的影視櫃前,你已經能看到匈牙利巴拉茲?貝拉的《可見的人電影精神》以及美國人波布克的《電影的元素》這種專業人士也未必看的書,這些書的一個共同問題是太老了。新的如《後理論:重建電影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是“傳播與文化譯叢”中的一本,新是新了,但涉及到很多新興學科,也不太容易看懂,對想做論文的人來說,會有點用處,而對於電影愛好者來說,最多也隻能翻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