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場(1 / 3)

紙上看電影

如今的作家們聊天,說托爾斯泰和《尤利西斯》的少了,而說喜歡哪一張影碟的卻多了。因為要寫出《尤利西斯》這樣的作品,在今天可能不完全是一個難度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市場問題,換句話說是有沒有這個寫的必要?電影有市場,大家都在家裏看影碟就是一個明證。何況不少作家都在觸電中獲得了不菲的收獲。想想也是,一部長篇和一部二十集電視劇的報酬就不在一個等量級上。作家開口閉口說影像的越來越多,更不要說報紙雜誌,如果少了影像方麵的資訊,真不知道報刊還能不能辦下去。更有的媒體幹脆就鼓噪起獨立製片和DV的拍攝方式,這是相對於官方和國有電影製片廠而言的。有的作家幹脆就拿起導筒,比如朱文就導了《海鮮》一片,並在2001年的58屆威尼斯影展中獲特別增設的“當代電影”競賽單元評審團特別獎。朱文對做導演的的看法是,最好是有一種業餘的精神,這樣才有樂趣。另一位獨立製片的紀錄片編導吳文光就認為,隻有更多的人去做導演更多的人拿起攝像機,電影才不會成為精神貴族。言下之意電影不要壟斷在少數導演的手裏,大家都玩起來比如說玩DV,這樣才可能有高手出來,中國的電影也就可能有希望了。

不過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包括對作家來說,看電影是為了休閑,包括在紙上的看電影,雖說有心人會學點招數。紙上看電影,大約有三類,一類是實用服務指南類的,一類是影評隨筆包括影人傳記方麵的,還有一類就是理論類的,包括電影史什麼的。

指南是初級入門的,海報畫報沒有好的

第一類書我這幾年買得最多,大有一網打盡的想法。當你去淘碟又吃不準這片子好不好是不是這樣翻譯時,店主往往會拿出他手中的書指給你看——所以我後來想,何不我自己把這些書都買來呢,我先把自己給武裝起來,那我就能掌握不少主動權了,而且我可以跟店主完全以一種平等的姿態進行交流,不少時候店主還要問我,因為我擁有的書已經超過了店主,這種時候我就像掌握了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似的,有點驕傲。就實用服務和資訊方麵來說,中國電影出版社的《90年代世界流行影片》最具價值,圖文都很清晰,紙質也好,而且在“流行”的基礎上還收了不少藝術電影和另類電影,雖說80年代也有不少好片,但我們現在看的大多還是90年代這十年的片子。另一本作家出版社的叫《碟花——家庭影院購片指南》也是不錯的,它的特色是將碟片分類(劇情片動作片懸疑片等),分國家和地區,這樣查尋起來就比較方便。此書雖然沒有彩色插圖,但是在編輯上是下了功夫的,特別是把一部分港台片編了進去,資訊量也比較大,而且還把劇情和點評分開來,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點評比較到位。除這兩本之外,《外國電影精品影碟收藏指南》(甘肅民族出版社)《世紀電影——20世紀全球電影圖片檔案》(藍天出版社)(上下冊)《電影環球——世界優秀影片指南》(海南出版社)《賣座電影情報站——經典VCD導購導視指南》(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和《好萊塢名片透視》(廣東人民出版社)《20世紀百部好萊塢經典》(文彙出版社)《台灣香港電影名片欣賞》(山西教育出版社)也都有值得參考之處,大致按照年度編的是《2000電影枕邊書》,資訊還比較豐富,側重在商業片。作者的一個觀點是“看電影可以在影院也可以躺在床上”。像杭州人裏爾寫奧斯卡的書也出過好幾本。當然這些書在內容上都有交叉之處,有時會看到一本電影的幾種中文譯名,有時同一本片子因為譯名不同我就買了好幾次,還有的同一個演員在同一本書中叫法寫法都不一致。

有的時候,想買的片子買不到,書呢也是這樣。有一套兩本的《影碟聖經》(民主與建設出版社)一直未能得到,因為據說以前是買某種牌子VCD而附送的,這曾經讓店主比較驕傲,後來浙江圖書大廈開張,我終於買得這“聖經”,雖然現在看來已經很老土了,裏麵還收了部分卡拉OK的曲目,但也算是了卻了一件心事。廣西出的像磚頭一樣厚的《VCD碟藏寶典》,自然是集大成者了,而且收了不少老片子的圖片,物有所值。而像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的《家庭影院》不僅為你選片,而且還教你怎樣建一個理想的家庭影院。“經典”“寶典”手冊類書最大的好處是便於選片時參考,師出有名才肯掏錢是一般人的常態心理。不過這類書大多是蜻蜓點水,有的時候資訊總不能與時俱進,所以有的店主就直接從網上扒下“最新影碟介紹”一類的文字。民間也有編得有水準的冊子,像北京有個叫實踐社的在編《DVD手冊》,代表了學院+民間的看法。

現代出版社從推出《大話西遊寶典》以後,就一發不可收拾,先是《家衛森林》,然後就是日劇韓劇加電影海報,據說銷得都還不錯,從內容到形式,都是很趕潮流的,有的文字就取之於網絡,寫法上有新意,不是那種老套的電影評論。2001年底又推出《獨立精神》三本,幾乎把市場上能見到的藝術電影一網打盡,資訊和深度兼而有之。他們出的兩本電影海報,第一本要更好一些。上海人民美術社在1998年出過兩本電影海報,發行量都不算大,發行量大的是吉林攝影出版社出的《海報典藏》,還有一本好像是黑龍江出的,一時找不到也想不起書名來了,印象中這兩本好像各報刊亭上都賣過,它們分別是由兩個電影雜誌社編的,更注意好萊塢商業片。就海報的新穎性來說,廣西美術出版社的一套口袋本“視覺語言叢書”中的一本《電影海報》薄薄的一本賣10元錢,裏麵收了日本版的電影海報,有的是我第一次見到,比如有戈達爾的《紅色中國女人》,又譯《中國姑娘》,正好我也終於看了這片子,不過沒有中文字幕看不太懂。

說起海報,一般人總認為碟片的封套就是海報,或者說主要的一張劇照就是海報了,其實海報也完全可以是獨立於電影之外的一種藝術形式,有的時候一本電影有好多版本的海報,這就可看出其高下優劣來了。現在感到比較遺憾的是,有關老電影的海報沒成冊的書可找,雖然常散見於雜誌。我買過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的一本《牆頭政治》,是二戰時的一些海報,跟電影無關但很有點意思,後來該社又推出講大字報的《牆上春秋》,看樣子也是係列的做法。目前國內出的電影海報,沒有一本是令人滿意的。

前麵講到戈達爾,他的《芳名卡門》我很早就看過錄像帶,最近又看了他的《狂人皮埃羅》(不是踢意甲的那個球星),所以當初見到湖南美術出版社的那套白封麵的“實驗藝術叢書”中有一本叫《戈達爾:影像、聲音與政治》時,我就買下來了,但因為他所提及的電影隻看過兩三本,所以難免就有點不知所雲了。順便說一聲,這套實驗藝術叢書是不錯的,涉及麵比較廣,像新小說、羅伯-格利耶和實驗藝術家的談話應該說都是很獨家的,包括蘇珊?桑塔格的《論攝影》也是很權威的。後來編這套書的人又做了一本叫《視覺21》的前衛雜誌,在它自己的領域裏有一席之地。

由影像而擴散至視覺,這是一個趨勢。現在這樣的雜誌也出了好幾本,像上海老牌的《藝術世界》改版後注重了前衛性和可讀性,而像四川辦的《新潮》幹脆就成了獨立電影和行為藝術的大本營,可謂一意孤行。而由陳逸飛領銜的《青年視覺》雜誌更是將視覺推向極致,陳先生由畫而電影而時裝而時尚,所以他的大視覺觀是能自圓其說的。這本《青年視覺》的試刊號雜誌多達400多頁碼,售價是30元,也可謂開了風氣之先。由此想到,看和被看,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問題是從哪個層麵上看,流行的通俗的,還是一本正經的?如果僅從視覺的角度看,王小慧的《我的視覺日記——旅德生活十五年》(學林出版社)是一部不錯的作品,圖文對照起來看是有味道的。因為這些年關於行為藝術的東西也不少,我感覺這是一種為做而做的東西,而真正紀錄性的東西好像不多見,見到的也大都是強勢媒體編的東西,缺少真正民間的體驗。也正因為少了這塊,所以民間有那麼多人在尋找探索,這是“獨立電影”以及其他探索性因“運”而生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