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就是生命,小海藻的生命。”梁小影看著猶豫不決的阿奎說到,看來不下一劑猛藥阿奎是不會放棄自己去就沒滅的想法的。
果然,聽道梁小影的話阿奎猛然抬起頭,眼中的震驚以及恐懼最終轉化成了決絕。
“我也去,有什麼事情好有個照應。”小海膽眼睛直直的盯著梁小影堅決的說道。
三個人趕著馬車,來到了縣衙。
衙門,總給人一種神秘和陰森的感覺。或者說,權力的掌控者原本就希望通過這種高高在上的威儀從精神上恫嚇或製服自己治下的子民,以示皇恩浩蕩下的威嚴與秩序。
封建司法司法製度中,地方司法,無專門的法院,也無專門的法官。
衙門既是地方的行政中心,也是司法機關。縣太爺往堂上一坐,就是判案的法官,什麼都管,刑民不分。雞毛蒜皮也好,人命關天也罷,驚堂木一拍,就算開庭了。
梁小影對於中國衙門文化並不陌生,各種地方戲曲就是最好的教科書,出名的戲劇時代久遠如《七品芝麻官》、《十五貫》、《卷席筒》,近者如反映晚清司法生態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故事雖是虛構或經過藝術加工,卻為人們了解和研究中國封建時代的法庭文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原生態樣本。
與西方司法文化不一樣的是,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史中,中國的司法權從未發育成為某種獨立的權力,永遠隻是封建皇權實現君主專製的刀把子。既然普天之下,莫為王土,率土之濱,莫為王臣,主子隻有一個,所謂權力製衡也無非是帝王之術中的“分而治之”的禦下術,與西方所謂的“以權力製約權力”的製度分權風馬牛不相及。
作為中國古代法庭的衙門,總給人一種神秘和陰森的感覺,或者說,權力的掌控者原本就希望通過這種高高在上的威儀從精神上恫嚇或製服自己治下的子民,以示皇恩浩蕩下的威嚴與秩序。
中國衙門建築的學問,首先在大門。俗話說: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一般的縣衙大門,麵闊三間,中間是明間過道,黑漆大門上,門環是一個猙獰的獸頭,據說各級衙門的大門上都有這樣一個門環,就連故宮龍頭朱漆大門上的獸頭門環也同樣猙獰可怖。中國文化中采用一些動物凶猛的造型,辟邪是其一,也是昭示威儀並顯示等級動物標識。
有學者研究說:衙門的“衙”通假“牙”字,原意是指帶有獠牙的門。唐朝之前,“衙門”和“牙門”通用,後官員們覺得“牙”字過於不雅,遂棄而不用,轉用“衙”字,但門上猙獰的獸頭卻是保留下來了。
門房東間前置喊冤鼓,據說是供百姓擊鼓鳴冤之用。但旁邊又有兩塊石碑,上麵分別刻著“誣告加三等”、“越訴笞五十”的字樣,說明這鼓也不是隨便敲得的。
穿過大門的第二道門叫“儀門”,這道門平常是關著的,隻有新官到任,或迎接上級官員才能開啟,戲文中常說的“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就在這裏,普通人隻能出入旁邊的便門。
即使是便門也有不同的說法,東門俗稱“生門”,西門俗稱“死門”,囚犯被處刑後根據刑罰的不同從相應的門推出。
所有衙門無論大小中心都是大堂。縣太爺升堂問案,“肅靜”“回避”牌分樹兩邊,十八般兵器排列有序,衙役分立兩邊,大堂上有兩塊石頭,供涉訟者跪堂陳述用的,分稱原告石和被告石。此外,青旗、皮槊、桐棍、藍扇、官衙牌、堂鼓這些東西都是公堂之上必備的設施。
縣太爺升堂前由堂役擊鼓三聲,兩列衙役齊聲叫喊,縣太爺穿戴整齊後,隆重出場。退堂時先擊堂鼓三聲,就是平常說的退堂鼓。
桌案上擺著紅簽和綠簽,紅簽為刑簽,是下令動刑時用的,綠簽為捕簽,是下令捕人時用的。案上有一塊長方形的驚堂木,在許多戲文中,我們看到縣太爺拍此道具之時總伴著“大膽刁民,還不從實招來”一類的口頭禪,二堂左右羅列著各式刑具,也是我中華司法文化中酷刑精品的展示之一。
東邊的“笞”和“杖”俗稱“板子”。受刑時男女不同,男子受刑是放翻在厚實的椿木凳上打屁股(據說打屁股是唐太宗李世民發明的,唐以前刑罰無固定部位,打在腰背上時常當場把人打死。李世民看到一張針灸圖後,發現腰背上穴位很多,而屁股上穴位很少,於是下了道“體恤民情”的聖旨,從此公堂上打屁股就成了定例);女子則打在手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