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戲曲的大家庭中,京劇自誕生之日起,就以“家長”的麵貌出現。這種日子已經維持了一百四五十年。作為“家長”,在百多年前的北京舞台上,最初它還是很和氣、很隨便的,它曾經在同一個舞台上,讓河北梆子與自己同時存在,當時人們稱呼這種演出方法叫做“兩下鍋”後來,它就慢慢變了脾氣,對於其他弱小的劇種,開始擺起“家長”的架子來。可是,當京劇正在擺架子的時候,有許多年輕的劇種迅速成長了。它們先在本地紮根,後又一步步向外邊擴張地盤。於是,在珠江、長江和黃河流域,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許多地方戲成了當地的主要劇種。而京劇的地盤隻剩下華北一帶和上海等幾個大中城市。今天,除了京津一帶仍然盛行京劇之外,其他地區的京劇團越來越少,有的甚至不得不解散了。
京劇在它的大本營北京,情況也呈蕭條。雖然正式存編的京劇團有16個之多,但每天晚上上演京劇的劇場,一般也隻有三四個。而且上座率一般也就在四五成左右。這可怎麼辦?另一方麵,在北京自發形成的票房卻比比皆是,據熟悉這方麵情況的人統計,至少有三四十個之多。如果同時活動起來,總人數可在萬人以上。但是奇怪得很,這幺多熱衷於京劇的票友卻很少進劇場,他們在露天的簡陋活動場所中自得其樂,他們也很注意師承,那就是從以往的唱片中追尋某種“韻味”。
這種矛盾的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思索,並且應該從思索中找出應對的辦法:最近這幾年,在“振興京劇”的口號下,已經采取了若幹措施,也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為了使京劇在我國未來的現代化過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也為了讓京劇在未來的國際文化交流中起到應有的作用,那麼,京劇的當務之急就是應該抓緊理論研究,從學術上為京劇定性,並且找準京劇應該承擔的任務。如果這一項工作做好了,那麼京劇演出的實踐就會興旺起來,京劇會對時代、對人民做出更大的貢獻。
未來的京劇,應該是一種什麼樣子呢?應當承擔什麼樣的任務呢?
第一,它本身的舞台藝術應該進一步提高,趨嘲古典,趨向經典。因為目前舞台上經常演出的京劇劇目,以及經常顯露的表演方法,大多處在一種“金沙不分、龍蛇混雜”的狀態之中。有很好的,有比較好的,有比較糟的,甚至還有少量壞的。而且,如何采取最基本、又最簡便的方法去觀看和品評京劇,是當前很多人還沒有注意的一個問題。
因為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應該力求尋找一條最省力、又最有效的辦法才對。偏偏喜歡京劇的人對此不很注意,結果事倍功半的時候很多。換句話說,就是欣賞京劇應該遵循一條科學的道路。而現在的同題育兩個:一是京劇本身還不夠科學,二是科學地欣賞京劇的辦法還沒有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