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的果實有時會發生苦味,這種苦味物質稱為苦瓜素。果實裏容易出現苦味的位置,一般是在果梗靠近果肩的部分。黃瓜發生苦味與品種的遺傳性有關:野生黃瓜有苦味,栽培品種有苦味都是返祖遺傳現象。到目前為止,隻有不帶苦味的瓜果,而沒有完全不帶苦味的黃瓜品種。但是,黃瓜發生苦味,在相同的品種中,由於植株不同而不一樣;同一植株由於果實不同,有的出現苦味,有的則沒有;而且同一個品種,同一個植株,有時候出現苦味,有時則沒有。因此,發生苦味的原因,需從栽培方麵進行研究。在氮肥過多,水分不足,低溫,日照不良,生長發育初期或後期營養不足,植株生長發育不良時,容易產生苦味。因此,加強肥、水管理,注意防治病蟲害,保持植株正常生長,是防止黃瓜苦味果產生的重要栽培措施。

二、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溫度

生長適溫20℃~30℃,種子發芽要求不低於12℃~13℃,低於10℃隻開花不結果,15℃以下、30℃以上生長不正常,38℃以上花粉失去生活力,對高溫的忍受力最高35℃~40℃,超過40℃停止生長。

2.水分

根係入土淺,要求土壤耕作層有足夠的水分供其生長結果,因而農民有“水黃瓜”之說。但幼苗期需水較少,苗期土壤濕度過大、溫度過低易爛根。開花結果期需大量水分,如水分不足,易發生尖嘴細腰等畸形瓜,但在雨水過多,土壤、空氣濕度過大時,病害嚴重。

3.土壤營養

黃瓜的根係弱,施用高濃度的肥易燒根,應薄肥勤施。對養料三要素的吸收量以鉀為最多,其次是氮,磷為最少。

4.光照

比較耐弱光,因此適宜保護地栽培,但陰天過多,陽光過弱,“化瓜”現象嚴重。因而秋冬季若光照強度弱,在栽培上可采取加大行株距、立支架調整植株、隔畦栽培等方式提高產量。

第二節類型與優良品種

1.津研4號

較早熟,基本無側蔓,為主蔓結瓜習性,6~7節開始著瓜,較耐瘠薄。瓜條棍棒形,深綠色,瓜長35~40cm,瓜條無棱瘤,刺白、較稀,瓜條勻稱,秋季每667m2產量2500kg左右。我國南北主栽品種。

2.津研7號

植株生長勢強,葉片大,有側蔓3~5條。瓜條綠色,棍棒狀,瓜尾部有黃條紋,長40cm左右,耐熟性好,在35℃條件下能正常生長,每667m2產量5000kg左右。我國南北主栽品種。

3.萬吉

20世紀80年代後期從台灣引進。主要分布於澄邁、陵水等市縣。該品種蔓長320cm。葉長22cm,寬24cm,綠色。主蔓第10~12節著生第1雌花,以後每隔4~5節著生1雌花,間有雌花雙生。果實長30~32cm,橫徑7cm,墨綠色,肉厚1.9~2.3cm,白色,單果重600~800g。中熟,冬春季播種至初收50~60天,延續采收25~30天。長勢旺,主側蔓均可結果。不耐熱,也不耐寒,易感病毒病、霜黴病。肉質致密,耐貯運,品質優,適於出口港澳市場。每667m2產量2000~2300kg。我國南北均有栽培。

4.夏青4號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於1990年育成的雜種一代。該品種主蔓長250~300cm。側蔓2~3條,主蔓結果為主。葉長21cm,寬19cm,深綠色。主蔓第5~6節著生第1雌花。果實長21~22cm,橫徑4.4cm,肉厚1.3cm。單果重220g。早熟,夏秋季播種至初收33~35天,延續采收30~35天。長勢旺盛,較耐熱,抗細菌性角斑病、枯萎病、白粉病、炭疽病,耐疫病、霜黴病。品質好,每667m2產量2300~3000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