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CucumissativusL.)又名胡瓜、王瓜、青瓜、刺瓜,以嫩果供食,生食、熟食、醃漬、曬幹、罐藏加工均可,各具風味,清香可口,有補血開胃、增進食欲的作用。黃瓜原產於印度熱帶森林潮濕地區,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曆史。黃瓜食用方便,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以及多種有益礦物質,是我國的主栽蔬菜作物之一。黃瓜性喜濕暖,不耐寒冷。它品種豐富,繼續結果能力強,可根據不同的氣候和品種特性分期播種、分期供應,以滿足市場的需要。
黃瓜是人們喜愛的蔬菜之一,它含有多種糖、遊離氨基酸、維生素、葫蘆素及鈣、磷、鐵等。其中葫蘆素具有抗腫瘤作用。黃瓜還有清熱利尿、解毒、除咽喉腫痛和熱性腹痛等功效。一年四季都可生產和供應,尤以春季大棚生產的黃瓜產量高,效益好,銷路暢。
第一節生物學特性
一、植物學特征
1.根
黃瓜在瓜類中屬於淺根係的植物,主要根群分布在20cm左右的耕層土壤中,且結構鬆散、組織纖弱,使得黃瓜可能占有的水肥營養空間較小,吸收水、肥的能力不強。因此,生產中從苗期開始,就應當千方百計地培育健壯的根係,為奪取高產打下良好的基礎。黃瓜根係木栓化比較早,斷根再生能力差,故在海南一般采取直播方式,而少采用育苗移栽方式。若需育苗,則應用營養缽育苗,並盡可能在1~2片真葉時移栽。
2.莖
黃瓜的莖是攀緣性蔓莖,具有頂端優勢,可無限自然生長。一般主蔓長達3m左右,莖粗1~2cm,節長6~15cm,每節著生一片五角形全緣葉,葉腋有卷須、腋芽或花芽原基。在4~5片葉以前莖直立,以後如無支架即倒伏,所以生產上一般都要支架引蔓。
3.葉
黃瓜的葉分為子葉和真葉兩種。幼苗出土後,子葉是黃瓜賴以生存的唯一同化器官,因此必須十分注意保護好子葉。如果在幼苗時子葉缺損或瘦弱、畸形,則植株以後的生長將受到嚴重影響。黃瓜的真葉呈掌狀五角形,互生,葉表麵被有刺毛和氣孔。葉緣還有許多水孔,濕度過大時,常可見到葉子邊緣有許多水珠出現,這是外部病菌侵染的主要途徑。由於葉背麵的氣孔大,更有利於病菌侵入,所以,噴藥時應側重葉背麵。
4.花
黃瓜基本上是雌雄同株而異花的植物,偶爾也出現兩性花。雄花有雄蕊5枚,雄蕊合抱在花柱周圍,花藥側裂散出花粉。雌花的柱頭較短,柱頭3裂,子房下位,多為3室,側膜胎座,有蜜腺,為蟲媒花。花生於葉腋,黃色。黃瓜雌、雄花發生情況,主要受品種和氣候條件的支配。早熟品種雌花節位低,晚熟品種雌花節位高。在較低溫和較短日照下,容易形成雌花;而在較高溫和較長日照下,則易形成雄花。上部比下部容易發生雌花,側枝比主枝容易發生雌花。黃瓜花常於清晨開放。
5.果實
黃瓜的果實為假漿果,果實的形狀、大小、顏色因品種而異。果形為筒形至長棒狀,色多為綠色,個別品種為黃白色。棱瘤或有或無、或大或小,刺有黑、褐、白之分,果皮和果肉也厚薄不等。果實授粉後10天左右,果實已達一定的長度,皮薄,肉質脆嫩,種子的種皮柔軟,為商品采收的最適宜時期。約15天後,果皮開始變色,肉質稍變硬,種子的種皮變硬,食用價值降低。30天左右果實生長基本完成,果實變黃,或部分呈現褐色,果肉硬化,種子的種皮堅硬,已失去食用價值,也不宜作種。其後,果皮逐漸變成紅褐色,並呈現網紋,種子逐漸充實,達到完全成熟。自授粉至種子完全成熟,一般約40天。
黃瓜果實的發育,除與品種有關外,還受外界環境條件、水肥管理水平及授粉情況的影響。如營養不足,溫度過高或過低,土壤水分急劇變化等將導致畸形瓜的發生。瓜條的發育狀況與授粉也有關係。很多品種需經授粉方能結瓜。雌花受粉產生種子,種子的形成又促進了果實的發育,因而瓜條生長快、產量高;但種子的形成和發育,又要奪去許多營養物質,這又加重了營養器官的負擔,削弱了植株的長勢和形成新雌花的能力。所以,果實一定要及時采收;否則,不僅會降低產量,而且還會影響果實品質,降低果實的商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