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辜鴻銘(1)(1 / 3)

辜鴻銘(1857-1928),字湯生,蜚聲中外的翻譯家、學者,被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自述“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1857年出生於南洋馬來半島西北的檳榔嶼(現馬來西亞檳城州),祖籍福建。幼年時,被義父布朗帶到英國讀書,1877年獲得愛丁堡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同年入德國萊比錫大學學習土木工程。通曉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臘文等9種語言,一生獲得13個博士學位。回國後在張之洞的幕府任職20年。晚年到北大任教,後又赴日本講學。1928年,病逝於北京。

主要著作:英文《中國的牛津運動》《春秋大義》(即《中國人的精神》),筆記《張文襄幕府紀聞》,翻譯作品《論語》《大學》《中庸》等。

關鍵詞:傳奇、天賦、辯智、妙語、教學、流變、情結、尊王、偏執、立場、悲感、風采、狂傲、氣節、趣聞、癖怪、妻妾、終老、評譽、聲望

傳奇

辜鴻銘曾概括自己的一生為:“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

辜鴻銘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語等九種語言,獲得文、哲、理、神等13個博士學位;他是第一個將《中庸》等中國儒學經典翻譯成英文和德文,傳播到西方的中國學者。

辜鴻銘出生於馬來半島西北檳榔嶼的一個華僑望族,祖父在吉打政府擔任要職,父親辜紫雲為英國商人布朗經營橡膠園,通閩南話、英語、馬來語,母親是金發碧眼的英國人(一說為葡萄牙人),會英語和葡萄牙語。辜家一直以英語和閩南話為家庭語言,這為辜鴻銘日後掌握多種語言打下了基礎。

橡膠園主布朗膝下無子,便將辜鴻銘收為義子,後將他帶到英國接受教育。辜鴻銘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愛丁堡大學,得到該校校長、著名作家、曆史學家、哲學家卡萊爾的賞識,成為其入室弟子。

1877年,21歲的辜鴻銘獲得愛丁堡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後,布朗又將他送到德國萊比錫大學學習土木工程。一年後,辜獲得土木工程師文憑。

兆文鈞記載,從萊比錫大學畢業後,辜鴻銘到巴黎大學進修法文。布朗為他租下一位妓女公寓中的三間房屋,讓他與名妓比鄰而居,一來讓他學習法語,二來能了解更多的人情世故。辜就此領略了政客、軍人、富商們的伎倆,還在此認識了後來的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當時,瓦德西是一個賣糖果的小販,想學習德文後回德國從軍,辜鴻銘曾教他三年德文。庚子之亂後,辜鴻銘曾與瓦德西等人斡旋,參與和談。

學者朱維錚認為,兆文鈞的記載“堪稱滿紙荒唐言”。但辜鴻銘在八國聯軍侵華的和談中確實起到了作用,《清史稿·辜湯生傳》雲:“庚子拳亂,聯軍北犯。湯生以英文草《尊王篇》,申大義。列強知中華以禮教立國,終不可侮,和議乃就。”當時北京亦有傳言:“庚子賠款以後,若沒有一個辜鴻銘支撐國家門麵,西方人會把中國人看成連鼻子都不會有的!”

辜鴻銘的尊王篇

在辜鴻銘之前,到西方留學的隻有容閎一人,辜則是到歐洲留學的第一人。晚年,他在日本講學時,自稱是“中國受過歐洲教育的人中資格最老的一個”。

1883年,辜鴻銘在英文報紙《華北日報》發表《中國學》一文,從此他便走上了宣揚中華文化、嘲諷西學的道路。

辜鴻銘在張之洞的幕府中任職二十年,在幫助張統籌洋務的同時,研習國學。張去世後,辜撰《中國人的牛津運動》紀念張,將張與紅衣主教紐曼進行比較,扼腕歎息之餘,更恐懼邪惡勢力將在中國及歐洲取得勝利。1911年,德國漢學家衛禮賢將此書譯成德文,更名為《為中國反對歐洲觀念而辯護:批判論文》,被哥廷根大學列為哲學係師生必讀書籍。

20世紀初,辜鴻銘分五次發表《中國劄記》,強調東方文明的價值。1915年,辜鴻銘的《春秋大義》(即《中國人的精神》)出版,尖銳地批判了西方文明,認為隻有中國文化才能拯救世界。該書的德文版刊行後,在時正進行一戰的德國引起了巨大轟動。

辜鴻銘曾在東交民巷的六國飯店用英文講演“TheSpiritoftheChinesePeople”(春秋大義)。時國人講演曆來沒有售票的先例,辜卻堅持要售票,且票價高過“四大名旦”之首的梅蘭芳。梅蘭芳的票價為一元兩角,聽辜講演要兩元,但外國人還是趨之若鶩,足見其受歡迎程度。

20世紀初,西方認可的東方文化人隻有兩位:印度的泰戈爾和中國的辜鴻銘。他們同時被提名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最終泰戈爾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