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回生變(2)
延平王終究是挺了過來。
少主臨朝,忠臣輔政,是時,朝中無事,天下宴然。
然而,興平二年二月,安帝驟然病逝,打破了這一穩定的朝局。
安帝無子,又由於去得突然,生前沒有留下遺詔,致使皇位空虛,安帝崩逝,百日內,皇太後夏氏與三位顧命大臣定策禁中,決定過繼景王之孫為安帝嗣,迎為新君。
武帝有十五子,其中十子長大成人,因昭懷太子案,燕王賜死,後來,武帝末年,諸王爭儲,慶王福王囚於西苑,寧王遭武帝厭棄,後世子孫不得離開封國。
景王為武帝第八子,自小體弱,天佑末病逝,留有一子,興平元年去逝,景王一脈,隻餘下嫡長孫一人。
朝中委派宗正寺寺卿李滿和大鴻臚應翔前往景王封地,接新君入京,並奉皇太後懿旨,新君入繼,藩國親屬與舊臣屬皆不得入朝。
時年,新君年不過七歲。
朝中改朱批,行藍批,一切軍政之事,委交於三位顧命大臣,改年號永泰,尊皇太後夏氏為太皇太後,安帝皇後應氏為太後,新君由嗣母應氏撫養。
至此,這場皇位空懸的變故,算是告一段落,經過三個月的折騰,一切塵埃落定後,朝堂之上好似又回到了興平之治。
唯一的不同,是新君不能親政。
“……十叔流放塞外,肅****王正值壯年,既然是要過繼給安帝為嗣,武帝諸王中,現今也隻有景王的孫子最合適了。”李璟淡淡道。
此時,會客堂中,龍莊主坐於上首,坐在李璟對麵的那位老者,一身長袍,鬢角微白,便是楊宥。
隻聽龍莊主鼻子裏發出兩聲哼哼,並未立即說話。
一旁的楊宥卻是笑了,“公孫丞相是懷著一顆忠君維穩的心,隻是新君年幼,怕就怕兩宮太後想不到一塊兒去,聽說先帝在時,應太後就常與先帝參與政事。”
本朝並無後宮不得幹政的明訓,皇帝年幼,太後臨朝聽政景帝時就有過,應太後比安帝年長四歲,出身大族淮陽應氏,父親又是明帝留下來的三位顧命大臣之一,安帝去逝,應太後迅速控製了宮中,才使得沒有發生任何動亂,因而,應太後未嚐不會沒有這樣的心思,新君甫一入京,她就提出要親手撫養。
自開國起,大成朝皇後或是出自勳貴,或是望族,唯有明帝皇後夏氏,因明帝娶親時,武帝正大力打壓勳貴豪強,為討武帝歡心,才娶了出身普通小吏之家的夏氏為妻,使得夏氏也成為有大成一朝母家身份最低的皇後,及至安帝繼位,夏家才得了一個承恩侯的爵位。
朝中皇位更替,李璟遠在休陽,並未多留意,不過是關心新君即位後的大赦,為這事,特意向京中去了一封信,不過最後,延平王依舊不在赦免範圍內。
隻是看似平淡的朝局,卻是暗流湧動。
九月,廢置五十年之久的左右丞相職務,又重新進入朝堂,公孫梁任左相,應勤出任右相,十月,三顧命之一盧祥去逝,同月,公孫丞相臥病,無法理政,朝政由應丞相一人獨攬。
永泰元年,人勝日,百官朝賀,恭請太後臨朝聽政。
榮王留守京中。
三月,臥病五個月之久的公孫丞相,帶病走上朝堂,上疏肯請太後臨朝理政,三請而後應諾。
四月,地陷西南,蜀地地動。
五月初五,端陽。
久病於床的左丞相公孫梁聯合北衙禁軍統領神策將軍文如淵,連夜以太皇太後的名義控製內廷,禁閉宮門,令五城兵馬司指揮使曹安國分頭捉拿右丞相應勤及其黨羽,並迅速清除動亂,次日清晨,百官入宮,近半年不曾露麵的太皇太後夏氏臨朝,聲稱天降示警,怒斥太後應氏失德,不應再掌權柄,爾後,右副禦史章和上陳十二條,斥數右丞相兼國丈應勤更改體製、竊弄威權等種種行為。
廷議後,皇上奉太皇太後懿旨,發布詔書,太後應氏此後幽居北宮,榮王返回封地,後世子孫不得入京,罷免右丞相應勤,並責令還鄉,相附黨羽流放崖州。
後三月,應勤病逝淮陽。
這一年,是辛醜年,因此,這場政變,史稱辛醜之變。
從此,公孫丞相大權獨攬,同年十月,開始推行武帝年間夭折的天佑新政。
京中十月就開始飛雪,一夜的鵝毛大雪,城外積雪沒膝,北城門口通往白雲觀的官道上,一大清早北城兵馬司就開始清掃積雪,等太陽出來時,那條官道早已清掃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