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 3)

萊州是生育我的故鄉,每一位家鄉人都認為這裏是最美最好的地方。

它座落於萊州灣東岸,地處膠東半島中西部,元寶狀的地理版圖裏蘊藏著無盡的寶藏。

萊州同時進入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兩大國家戰略,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廣闊,是渤海之畔的一顆光燦奪目的明珠。

萊州曆史悠久,風光絢麗。

夏代就在這裏建立了膠東半島最早的封國——過國。

戰國時置夜邑,屬齊國。

西漢高祖四年置掖縣。

北魏為光州治所。

隋朝初期改光州為萊州。

唐至清朝仍為掖縣,隸屬萊州府。

萊州自古就有“齊魯之甲勝,天下之名疆”的美譽;“東海神廟”曆代皇家祭海被稱為天下三大盛典,是龍文化、道教文化的發祥地;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在這裏留下足跡。

萊州物華天寶,資源豐富。

黃金儲量居全國縣級市首位,菱鎂礦、石材、滑石、天然鹵水等儲量均居全省乃至全國前列。

海岸線108公裏,盛產魚、蝦、蟹、貝、參等上百種海產品,海洋經濟發達。

被命名為中國石都、中國草藝品之都、中國月季之都、中國玉米良種之鄉、中國黃金十強縣等稱號。

萊州產業完善,協調發展;交通便利,能源充足;對外開放,充滿活力;宜居宜業,和諧文明。

榮獲了中國長壽之鄉、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綠化先進城市、全國科技進步示範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市、山東省文明城市等稱號。

萊州的山放異彩,水耀銀波,春花燦爛,秋果豐碩。

每一片天空都寫滿祥和,每一塊大地都流淌歡樂。

在古老的曆史長河中,多少仁人誌士、文人墨客曾以山為題,以海為喻,抒發壯誌豪情,頌讚故鄉風物而留下了千古高歌,為這座史源悠久,美麗富饒的古城,積澱出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這一套即將付梓的《萊州文學作品選集》叢書卷,就是在這樣一個得天獨厚的自然及人文環境中誕生的。

卷,收集了建國以來市內外萊州籍作家,在各個曆史時期,以各種文學體裁寫成的一本關於萊州山水風物、人文曆史等各方麵作品的專集。

在這些作品中,體現了各位作者的不同風格及創作特點。

為了不遺漏有關頌讚萊州的優秀作品,還廣泛收集了市外作者的作品。

市作協編輯人員經過千方百計尋訪征集,省內外著名作家王光明、有令俊、劉漢君、戴恩嵩、林建寧、綦國瑞、吳明遠等老師描寫萊州的作品都已編入卷中。

本次征稿共收到82名作者370篇(首)作品,約50萬字。

我們從中精選了69位作家的239篇(首)作品,計297,558字。

按照散文、詩歌、文史及民間文學分類;以寫作或發表時間順序排列。

編輯了散文87篇、詩歌131首、文史19篇、民間文學2篇。

其中詩詞作品又分為格律詩和新體詩兩種形式。

在這些作者中,既有1928年出生、八旬耋壽的革命前輩;也有1989年出生、啼聲新試的文學新秀。

其中有政務繁忙的黨政機關領導,有德高望重的文學界前輩,有工人、農民,教師、醫生,以及身殘誌堅、堅持寫作的殘疾人作家等各個社會層麵。

其中有多名作者的作品曾在國家級刊物發表或獲省或國家級重大獎項。

萊州是中華大地的一方美域,景色秀麗,人才輩出;萊州是中華文明的一朵奇葩,豐姿秀麗,光彩絢爛;萊州是中華文化一處沃土,龍的故鄉,作家搖藍;萊州是中華民族的百花園,秀色競豔,百花爛漫。

這裏的陽光雨露滋養著作者;這裏的山水物華哺育了靈感;這裏的文脈承續為他們的作品注入魂魄;這裏的創新活力讓他們富有著激情。

因而,收在卷中的作品為萊州過去的歲月定格曆史,也為作者的勤奮耕耘留存了永久的成果。

他們付出的心血,在自己的作品中演繹出情感的火花,點燃成思緒的希望。

而他們共同的勞動,將為萊州曆史印證著不滅的記憶。

此書的出版,讓萊州以文學的形象矗立了起來,也會讓更多的人來分享作者們的收獲。

曆史是向前不停邁進的程序,一代代人寫出的作品都是歲月的積澱。

在這個厚集文蘊的基礎上,還會有更多的作者筆耕不輟,為萊州而歌,為萊州而讚,暢揚起發展進步的主旋律,創作出更多的精品佳作,讓萊州在中華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春天裏,喧染出光燦奪目的輝煌。

雲峰渤海添錦繡,東萊書香萃萊州;文集傳承澤鄉裏,創新續脈寫春秋。

讓我們一起醉陶在的山水裏,讓我們一起醉美在的華章中吧。

大美萊州

上蒼在造物時,輒以他的無比巨大、無限多樣、無限美妙照亮四麵八方,使生活於地球上的人類驚訝得說不出話來。

公正的上蒼有時也會表現出一點偏心眼兒。

他締造的萊州這片龍土鳳壤,即為最典型的個例。

上蒼賦於萊州的是一派浩茫,一派雄壯,一派秀麗。

萊州素有“三山三嶺三平原,一分沙灘擁海天”之謂。

萊州灣的海水蔚藍澄碧,金沙灘由西南向東北呈扇麵打諸山,重開,它是展示於天與地之間的大自然的經典。

萊州的大基、雲峰、寒同等巒疊嶂,逶迤起伏,千岩競秀,萬壑爭流,它們是大自然的千姿萬態的史詩。

萊州的原野綿延浩瀚,渾厚深邃,剪裁著時空,呼喚著寒暑,揚棄著風風雨雨,代謝著黃黃綠綠,它是造化用了億萬年的構思才揮就的天才傑作。

仁厚的地母對萊州也情有獨鍾。

她用溫暖的胸脯把萊州這片神奇的土地緊緊擁抱,讓萊州在她的懷裏馳騁自己的夢幻。

遠在玄武紀和奧陶紀時代,她便以岩漿般熾熱的希望,不僅在地下為萊州凝聚了燦燦黃金、閃閃白銀及色彩不一的鉛、鋅、錳、銅、鐵等礦產,還以燃燒的渴望為萊州凝結出紋理細膩、質地堅硬、在全國無出其右的漢白玉大理石及花崗岩石材……現經勘探表明,萊州的黃金儲量占全國的六分之一,堪稱華夏之最!地母用神奇的、湧動不息的乳汁和兼收並蓄的胸襟哺育了萊州灣裏的萬千生命,使這片地處北溫帶的渤海成為魚、鯨、蝦、蟹、蛤、藻等海洋動植物棲息和繁殖的理想之地。

萊州灣的桃花蝦為全國之獨有;大對蝦、梭子蟹、大竹蟶、文蛤也被譽為“四大名鮮”而騰譽中外。

吃梭子蟹最好是在仲春、仲秋,是時,斤把重的蟹子正熟,殼凸紅膏,螯封嫩玉,如有幸食之,直如聖人之聞韶樂,三日不知肉味……3地母更以無限量的大德孳乳了萊州萬裏沃野上生命的“小宇宙”。

在萊州廣袤遼闊的土地上,山山林林裏有畜走獸奔蚓動蟲跳,坡坡嶺嶺上有蔬綠果黃果香瓜甜,花花樹樹間有蜂飛蝶舞鳥鳴禽啁……然而地母對此萬千景象仍覺意猶未盡,又按自己的意誌,讓姿顏嬌豔、笑靨如玉、燦而不媚、麗而不俗且長開不敗的月季花來此永久紮根……此等有山有海有金有玉有丘陵有平原有五穀六果有七珍八味的洞天福地,焉能不引起華夏最早的祖先們的歆羨。

萊州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古老文明的液汁。

早在新石器時代,萊州一帶就有人類聚居,至今已有六千餘年的曆史;殷夏之朝,這時就建起了膠東最早的封國——過國。

從此開始,萊州的白雲繚繞之巔,煙波浩渺之區,林泉丘穀之間,到處皆留下斑斕的古跡、神話和民間傳說……東海龍王是中國民間所崇拜的大海的神靈,“龍鳳”則是中華民族的圖騰。

龍文化在萊州占有重要位置。

自秦漢開始,曆代帝王和天文地理學家即看中了萊州這塊風水寶地,先是建起“海水祠”,後經曆朝曆代的增修擴建,形成規模恢宏的“東海神廟”,成為各朝代帝王祭祀大海的重要場所,成就了“泰山祭山、曲阜祭孔、萊州祭海”這天下三大盛典。

東海神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是中國海域文化的象征之地,是中華龍的傳人的標誌。

萊州不僅是中華龍的故鄉,其媽祖海神娘娘廟與東海龍王廟合署而建,在中華大地獨一無二。

可以說,萊州是中國海洋文化的首發地之一。

千古一帝贏政在登上九五之尊後,曾數度巡幸東方,禮祠齊地之天主、地主、兵主、四時主、日主、月主、陰主、陽主八神,陰主就在今天萊州的三山島上。

古代華夏之政治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爭戰逐鹿,腥風匝地,田園荒蕪,城郭為墟。

自夏商以降,遠離京畿且曆代為縣、郡、府治之所的萊州,在舉世囂囂中贏得相對的太平,給文化的孳乳、繁衍創造了適宜的土壤。

那以《易傳》解說上下經、開訓詁學史上“以傳附經”之先河、寫下《故易》的西漢時代的費直,那被稱為“珠算始祖”並撰寫下《數術記遺》、《算經要用》等不朽著作的東漢時代的徐嶽,那曾研造出纖維細膩、光亮整潔、適於書寫的“子邑紙”的東漢造紙專家左伯,那曾創製出被稱為當地“四大貢品”之一的萊州毛筆的4知名或不知名的能工巧匠……一部煌煌中國古代文明史和科技史,倘若缺少了那屬於萊州更屬於華夏民族的智慧的頭顱,不知要減少多少光彩。

曆史條件、社會條件、自然條件的輻輳融溶,鍾靈毓秀,使萊州濟濟多士,縱橫儒林,馳騁政壇。

中國古代的科舉製度是曆代文人恨之咒之,而又求之依之的一脈長流。

古代學子們書讀到一定程度遂參加鄉試,榜上有名方可參加省試,省試中的佼佼者為進士,從進士中擇優參加皇帝主持的考試稱殿試,殿試的第一名為狀元。

取得狀元者可謂鳳毛麟角,榮耀無比。

稽考史書,有狀元的記錄始於唐高祖武德五年,止於清光緒三十年之南通人張謇,攏共尚不足六百人;而武狀元則更少,從宋神宗熙寧九年到清光緒二十四年終,尚不足一百七十人,兩者相加約七百七十人。

若按縣份平攤之,則三縣方有一名狀元。

而萊州一地卻出了三位狀元:文狀元呂蒙正、王俊民,武狀元徐殿揚。

自明朝至清朝537年間,朝廷開科取士220次,遴選出50000餘名進士,全國平均每縣不足30名,而萊州一地就出進士97人。

在中國曆史上可稱為宰相的人廖若晨星,從有文字記載到清末,有姓名可考的宰相(各朝代稱謂不同)尚不足1100人,平均約兩個縣才攤上一位。

而萊州一地就先後躍出了呂蒙正、呂公著、呂夷簡、徒單習顯、赤盞暉、毛紀、張端、趙士完八位宰相。

在有宰相記載的二千五百年裏,周朝有萊州人戚寧與管仲同掌齊國朝政。

一門三代相繼為相的僅有宋朝呂氏一門;金朝,萊州城就出了徒單習顯、赤盞暉兩位宰相。

而明代毛紀、清代張端兩位宰相同出於萊州城東南隅村,被清順治皇帝譽為“一隅二相”,這在國史上更是絕無僅有的……在明代萬曆朝,萊州城有趙耀、趙煥、趙燦三兄弟同朝為官,被皇帝禦題匾額“東萊三鳳”。

在清道光年間,萊州城東南之張姓,一門出了張偉、張爾牧、張爾宇、張弼四進士,皇帝親贈匾額“祖孫、父子、兄弟、叔侄進士”;萊州之趙姓,有趙鳳輝、趙鳳彩兄弟二人同科得中,人稱“雙鳳齊鳴”,有趙繼範、趙繼葵同榜題名,時譽“兄弟繼科”;有趙士元、趙士亮、趙士寬、趙士完、趙士冕兄弟五人入仕及第,世讚“趙氏五龍”……雲峰①何須三巔,王河②不必九派。

僅從萊州出了諸多宰相、狀元、進士這一點來講,稱萊州為鬱鬱乎文化之鄉,決非諡美之辭。

江山雕麗、阡陌如繡的萊州,曾是楊震、鄭道昭、宗澤、趙明誠等博學多5才之倫做官並施展身手之地。

楊震的“四知卻金”③成為曆代清官廉吏的座右銘,依鄭道昭之筆墨在文峰山、大基山④鐫刻的石碑、石刻向被國內外書法家稱為“隸楷之極”……他們之耕耘風雅、播種斯文的遺風流韻,一脈相承,至今嫋嫋不斷。

萊州山多名山,水多勝水,詩眉畫眼,俯拾即是。

詩壇大匠、畫苑巨擘,也曾紛紛前來探幽尋勝。

晏嬰、蘇東坡、李清照、鄭板橋等都在此留下了書香墨韻。

其他文客騷人以萊州為題材的說部傳奇、舞台諷詠,至今仍綿延不絕……動亂年月使得人心迷惘,百姓遂向道佛尋求精神慰藉。

萊州之雲峰山、大基山曾奇觀林立、洞庵毗連,煙火氤氳,朝暮不斷。

金大定七年,王重陽自陝西終南山雲遊東下,在萊州大基山收丘處機、劉長生等人為門徒。

王重陽主張道、儒、釋三教合一,萊州也因此成為“全真教”的發祥地之一而蜚聲中外。

周崇文德,秦尚武功。

細檢萊州文化底蘊何以如此之深沉,非止得天獨厚,亦得史獨厚者,惟源遠然後流長也。

“積財千萬,無過讀書”,乃萊州黎庶一直恪守的信條。

每屆兵連禍接之歲,渤海怒蛟興濤之時,旱魅風魔襲來之日,百姓雖簞食瓢飲,居於草寮,布衣百結,萍飄蓬轉,也未能阻止萊州父老“燭底蒼頭勸讀書”。

崇教重教,是萊州以一貫之的傳統和習俗。

在鄉村,私塾先生的權威大過家族長,百姓家若有紅白大事,常把先生請於上席,黎民如有大事小非,也都請先生作為解人。

曆史是頑強的。

曆史是一部沒有結局的戲。

每個結局都是這出戲的新情節的開始。

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萊州府廢科舉而興學堂,創辦了萊州中學堂和萊州府官立初級師範學堂,推行新教,開啟了萊州近代教育的先河。

萊州現代意義的師範教育和普通中等教育自此開始。

從萊州府官立初級師範學堂之建立到幾度易名,萊州師範成為抗日禦侮熱血青年的熔爐、革命先鋒的搖籃;建國之後,從掖縣師範的正式掛牌成立,到其曆經曲折,終成為由煙台市屬的萊州師範學校;從“萊師掩卷濤聲遠”,到“煙信開篇潮頭來”,萊州師範一代又一代的播火者寫就了一部汪洋恣肆的“歌泣篇”,揮灑出一部回環跌宕的“奮鬥史”。

麵對他們已創造出的橫貫百年的教育大業,筆者希望曆史永遠不要忘記他們:他們不愧是龍的子孫,他們更不愧6對於萊州這片神聖的土地!奇光之往已繼,異彩之來正開。

更令筆者感奮的是,萊州師範轉軌易名為煙台信息工程學校後,學校教職工先是在王聚春校長,後又在楊黎明校長等領導的率領下,立足於當今之魅力四射、實力雄厚、環境潔美、文明和諧之萊州,放出第一流大眼光,揮灑第一流大手筆,終成就“職教報國”之第一流大文章。

他們之“人本為根、文化立魂,傳承創新,構建科學係統的職教文化,培養具有完全人格的專業人才”的理念,他們之“握手社會、擁抱企業,拓展空間,努力打造和諧職教,在對外合作中強壯學校”的先進做法,他們之“行動導向,做中教學,推行職教課程體係改革,建立新的課程評價體係”的不懈探索,他們之“理順體製,創新機製,建立和諧運行體係,在科學管理中凝聚發展合力”的勇毅實踐,實可為目前正在艱難探索、創新改革的職業學校提供一個參照係;他們的辦學方向也應該是中國職業教育的方向。

歌德曾雲:“現實比我的天才更富天才。”發生和正在發生於煙台信息工程學校校園的那充滿熱情的故事,其生動感人,已遠遠超過虛構文學的魅力。

戊子仲夏,筆者遠離喧鬧浮囂的大城市,來到在我國有著“黃金之地、長壽之鄉、大理石之都、月季花之城”美譽的優秀旅遊海濱城市——萊州,悄悄鑽進煙台信息工程學校那連結昔時與現在的時空隧道……在煙台信息工程學校一住半年,用摯誠的心寫出了中國職業教育的第一部文學作品《青春花盛開的地方》。

這部作品,為萊師一一煙信的百年曆程展現了波瀾起伏的篇章;也為萊州的百年教育發展印證了成就和榮光;更為我國改革開放的中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引領了方向。

此文是這部長篇記實文學的開篇之作,也是我對萊州之美的讚頌之情。

注:①雲峰山:即文峰山,也稱筆架山,位於萊州城南五公裏處。

因有鄭道昭魏碑石刻而聞名海內外。

②王河:是萊州境內最長的河流,呈南北流向。

當年漢文帝到萊州三山島祭海,曾於此河畔建萬歲亭(代百姓祀雨而成)。

此河遂被稱為“萬歲河”,後來又叫成了“王河”。

③四知卻金:漢代名臣楊震赴東萊郡(今萊州)赴任時路過昌邑,昌邑縣令王密曾是由楊震舉薦的。

他去拜訪楊震,長談至深夜。

臨別時,王密取出十斤黃金贈楊震以表謝意。

楊震非常生氣,堅辭不受。

王密低頭說:“這是深夜,無人知道。”楊震正色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能說無人知道呢!”說罷,將黃金擲還王密。

“四知卻金”的故事後來被演變成許多版本,但典源卻發於此。

④大基山:位於萊州城東約八公裏處,山中有“道士穀”,因是“全真教”劉長生、丘處機的修行之處,而成為全真教的發祥地之一。

作者簡介王光明,1946年出生於山東樂陵市,1970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係。

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全國最高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得主。

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已創作散文、報告文學體裁作品近400萬字。

其中,《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獲1983年至1984年度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報告文學《大王魂》獲1989年“中國潮”優秀報告文學獎;長篇報告文學《沂蒙九章》(與李存葆合著)獲1991年至1992年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首獎。

長篇報告文學《中國有座魯西監獄》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報告文學獎”第一名。

作品發表後,曾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羅幹同誌的批示,並在《法製日報》全文轉載。

散文《鑽石,你在尋找誰》曾獲“全國優秀散文獎”一等獎第一名,並被選入全國通用小學課本第八冊。

全國最高文學刊物《人民文學》自1950年創刊以來,僅兩次以整本篇幅發表一篇作品:第一次為王光明與李存葆合著的《沂蒙九章》,第二次為王光明創作的《中國有座魯西監獄》。

王光明創作的有關張瑞敏、張海迪、王廷江等時代典型人物的報告文學,曾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

另外,他還曾獲得過全國級文學刊物獎和山東省人民政府文學獎共計30餘次。

萊州五記

有令峻

萊州印象

這是我第一次去萊州。

以前我去龍口時曾路過萊州,但沒下車。

這次是應萊州朋友楊黎明的邀請,參加萊州市作家協會成立大會。

楊黎明是萊州市政府原秘書長、煙台信息工程學校原校長。

他大半輩子喜愛文學,寫了十幾本文學作品。

萊州市作家協會就是他牽頭組織起來的。

想想,以前我跟萊州也就是掖縣人還是有不少往來的。

我當兵時的一位副政委姓綦,就是萊州人。

我在《山東工人報》時的一位同事,後來當了報社的社長總編,他是萊州人。

1985年前後,掖縣人孫克勇勇敢地闖進濟南,先在寬厚所街、後在趵突泉公園旁邊開辦了芳葉飯莊,這也是膠東人第一次在省城開辦海鮮飯店。

我當時在《山東工人報》當編輯,曾去吃過他兩三次的海味宴,還在報上發過介紹他的飯莊的文章。

1992年我采訪了青島市供銷社主任王雲,並給他寫了一篇5萬多字的報告文學《創業者之歌》,王雲是萊州路旺鎮人。

長途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跑得挺快,三個多小時之後,就駛進了萊州城。

朋友非常熱情,安排我住在了百都國際大酒店最好的房間。

我很驚異,一個縣級市竟還有這麼高級的酒店。

問服務員女孩,這起碼是四星級吧?女孩笑笑說,準五星級。

下午出來轉悠,想看看萊州的市容。

見廣場大街挺幹淨的,車輛和行人川流有序。

這時,我發現百都大酒店斜對麵有一家金銀首飾店,就走了進去。

立刻有兩個女孩迎上來很熱情地介紹各種金銀首飾。

我看了一下,這個店挺大,首飾也很多,店老板敢在這裏開這麼個店,也是估計到了萊州人的購買力的。

當地朋友告訴我,萊州還是石材之鄉、長壽之鄉。

100歲以上的老人有40多位。

中國年齡最大的一位106歲的老太太,就在萊州。

9朋友說,來參加會的還有一位德州市藝術館的研究館員張國良。

我一聽這名字挺熟悉,就問,他是個作曲家,會拉二胡,對不對?朋友說是,他是萊州人。

我說,2005年秋,我們一塊兒參加省委宣傳部辦的一個學習班,在廬山頂上“同居”過一個晚上,讓他的呼嚕打得我一夜沒睡著。

第二天雖困得疲勞得要命,卻還睡不著。

待見了麵,一看果然是他。

說起他打呼嚕的事,大家都笑了起來。

這個世界很大,這個世界又很小。

兩座山碰不到一塊兒,但兩個人可以碰到一塊兒。

晚上,楊黎明領我來到一條海鮮街,說讓我品嚐一下萊州的海鮮。

桌上擺了趴蝦、蛤蜊、花蛤,好幾種魚。

新鮮的通紅的梭子蟹,我連吃了兩個。

也真解了饞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在賓館門前的停車場上鍛煉,那個旗杆座壓腿正得勁兒。

練了半小時後,習慣地旋轉、蹦跳。

一位40多歲的高個子女清潔工走過來,說:“你還真有功夫呢。

你練的這是什麼武術?”我笑笑:“我這不是武術,是舞蹈。”她又瞅瞅我:“你今年多大歲數?”我說你猜吧。

她說:“45?”我挺高興,說:“再猜!”她說:“50?”我說:“再猜!”她又試探著加了幾歲:“55?”我說:“再加!”“啊?”晚上,一位女士朋友邀請在一個羊肉店吃飯。

飯吃了一會兒,匆匆走進來一位年輕女士。

經介紹,得知她是萊州東方桑茶研究所的經理韓秀娟,也是萊州的作家。

韓秀娟剛一坐下,就說:“很遺憾,上午有急事,沒能參加作協成立大會。

”說著,從包裏取出五張嶄新的大票,說專門去換的新錢,交會費。

並告訴收錢的作協工作人員別折了。

楊黎明說,一年會費60元,一次可以交三年。

韓秀娟笑笑說,我就交500。

由此可見,萊州作家對盼望已久的作家協會的熱愛和擁戴了。

這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叫眾望所歸。

雖說我跟萊州的作家朋友還不太熟悉,我也不大了解朋友們都寫了哪些作品,但從這兩天短暫的所見所聞中,我感到,萊州的作家朋友們很團結,很和睦,關係很融洽,這非常難得。

還有他們那種熱愛文學的真摯之情,更讓我感動。

10第二天晚上,住宿“移防”到金煌大酒店。

這個酒店同樣檔次不低。

每層樓的電梯前都擺了個金龍魚的雕塑。

第三天早上6點多,我下樓去活動時,見小廣場上已有了不少中老年人在打太極拳。

有一位身穿棕紅色武術服裝的老人和一位中年人、一位老太太打得太極挺複雜也挺規範的。

一個石台子的欄杆上,有三四位老人在壓腿。

有一位大約70多歲的老人壓得頭貼在了腳上,看來是練了多年了。

過了一會兒,就有男孩女孩或騎著自行車或步行,匆匆地去上學。

也有少女少婦,打扮得整整齊齊,挎著小包去上班了。

街上的情景,給人一種老百姓安居樂業,挺溫馨挺親切的感覺。

萊州籍老作家曲延坤1978年,我在齊魯石化公司橡膠廠當工會副主席,因愛好文學,有幸參加了山東省文聯在粉碎“四人幫”之後召開的第一次文代會擴大會,在會上認識了曲延坤老師。

那年他也就40多歲。

1979年5月,我調到山東省總工會宣傳部後,發表了一些作品,並在創作長篇小說《雪之戀》,到省作協去的次數就多起來了。

這時,曲延坤是省作協副主席,並主編了一份《作家信息報》。

我加入省作協後,曲延坤幾次到省總工會找老主席聯係,想把我調去給他管《作家信息報》。

他要的“這個人”的條件有四:一是會員,二是個科級幹部,三能編稿子和有外交聯絡能力,四是年輕。

恰好這四個條件我都具備,我也願去。

但省總工會的老主席堅決不放。

這個老主席還是曲延坤在萊鋼的老同事。

直到1988年底,省總工會老主席麵臨退休,這時我又向新任省作協主席、著名作家馮德英提出調到省作協去。

馮德英對我的詳細情況並不了解,就問曲延坤:“有令峻這個人怎麼樣?”曲延坤說:“很好啊,沒問題!”馮德英又問了一句:“真的沒問題?”曲延坤說:“絕對沒問題,我打包票,你調吧!”就這樣,省作協連我的檔案都沒看,就把我調去了。

上述二位老領導的對話,我是過了幾年才知道的。

我先在《時代文學》雜誌社幹了3年多,又到創作室幹了18年。

我這21年的情況證明,我沒有辜負兩位文學老前輩的期望。

記得我還在上小學時,就在一本刊物上讀過曲延坤的一篇寫鄉郵員的短篇小說。

後來才知道,有一本上個世紀50年代出版的反映沂蒙山區民兵英雄左11太傳英雄事跡的長篇革命回憶錄《山中獵手》,是曲延坤采訪創作的,但封麵上署名卻是左太傳。

曲延坤是幕後的無名英雄。

曲延坤還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講習所的第一批學員。

出版過中篇小說《腐朽的靈魂》(上海文化出版社)、短篇小說集《雙鳳》(山東人民出版社)等。

後來,他長期擔任《山東文學》、《作家報》的負責人和省作協副主席,培養、扶持了一大批中青年作家,推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文學作品。

他是一位德高望重、德藝雙馨的老文學工作者、老作家、老編輯、老領導。

如我所熟悉的勝利油田王憶惠的長篇小說《眷戀》,從構思、創作、出版(大約在1986年出版),到改編為話劇、電視劇,都是在曲延坤的指導、支持下進行的。

在這之前,幾十萬石油工人的勝利油田,沒出過一本長篇小說。

關於吳化文將軍起義吳化文將軍是萊州人,生於1904年。

他的夫人林士英也是萊州人。

他幼時隨父親遷到了安微蒙城。

1920年,吳化文因生活所迫,到西北軍馮玉祥部隊當兵。

1923年,經馮玉祥保送,入北洋軍閥在北京辦的陸軍大學,畢業後又回到馮玉祥的部隊。

1938年,吳化文任國民黨獨立第28旅旅長,後任山東新編第四軍軍長兼山東保安第一師師長。

1943年,吳化文投靠汪精衛,當了漢奸,任偽第三方麵軍上將總司令,多次進攻八路軍,殺害了許多抗日軍民,民憤很大。

解放戰爭開始之後,蔣介石為了拉攏吳化文,將他的部隊改編為整編84師。

濟南戰役打響之前,吳化文率部3萬多人防守西線,即商埠(今大觀園)以西。

蔣介石為了使吳化文死心塌地為黨國賣命,又任命他為九十六軍軍長兼八十四師師長。

早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共領導人周恩來就安排有關人員多次做過吳化文的工作。

在濟南戰役打響之前,中共華東局華北局派出工作組,打入吳軍內部,對他做了大量的爭取工作。

對起義投誠,吳化文一直觀望猶豫。

在戰役打響後的第5天,即1948年9月20日,吳化文在我軍強大的壓力下,經我地下工作者還有他的親友反複做工作,終於宣布起義。

解放軍西線部隊從濟南西部的長清、飛機場一帶,長驅直入,打到了濟南的內城。

使原定一個月解放濟南的時12間縮短為一個星期。

濟南戰役的重大勝利,拉開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序幕。

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對吳化文率部起義發來賀電給予通令嘉獎。

吳化文被任命為解放軍35軍軍長,後隨大軍南下,參加渡江戰役,攻占南京。

將國民黨總統府上邊的青天白日旗扯下來的戰士,就是35軍的。

解放後,吳化文任浙江省交通廳廳長,浙江省政協副主席,1962年病逝。

我1979年調到濟南後,了解到吳化文起義這個題材,很感興趣,就與一位朋友著手搜集有關資料,先寫了一個6萬多字的電影劇本。

後來電影沒拍成,我就把劇本改成了長篇紀實小說《反戈曆下——吳化文將軍起義》,於慶祝濟南解放40周年的1988年由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

濟南人民廣播電台還做了長篇連播,由著名話劇影視表演藝術家薛中銳播講。

1990年,湖北省襄樊人民廣播電台錄製了由《反戈曆下》改編的四集廣播劇《將軍的抉擇》,獲全國地(市、州、盟)電台廣播劇評比一等獎。

這期間,我見到了來濟南的吳化文的女兒吳惠民。

1992年我去杭州采訪時,意外地認識了吳化文的兒子吳為民,由他帶領去見到了吳化文的夫人林士英。

2008年濟南解放60周年紀念日前夕,吳為民和母親寧夫人到濟南,還約我去見了麵。

由吳化文將軍起義這件事,我想,一個人在遇到大事時不能糊塗,簡稱大事不糊塗,三思之後必須做出正確的決策。

一念之差,會釀成終生遺恨。

濟南的國民黨守城總司令王耀武沒有起義,也沒有投降,逃到壽光,被抓了俘虜,成了戰俘。

還有我采訪過的跟隨吳化文的一位處長,在吳軍起義過程中做了許多重要工作,起義後擔任了35軍後勤部副部長,是副師級幹部,當時才30多歲。

但渡江戰役開始之前,他卻找借口請假回了濟南,再也沒回去。

這一下子壞了,這個起義軍官解放後坐了好幾年牢,直到1964年才重新參加工作,當了土產店的工人,後來又受了不少罪。

參觀李登海的玉米種子田對李登海,我是久聞大名的。

在十幾年前,我就從電視上看到過關於他培育優良玉米品種的報道。

後來,又多次在電視上看到他和他的那些長勢旺盛、13棒棒“很棒”的棒子。

我就老想親眼看看他的玉米。

上午參加完萊州市作家協會成立大會,吃過午飯已是三點多了,我就向剛當選的市作家協會主席楊黎明提出,要去看李登海的玉米。

楊黎明問我,你不休息一會兒了。

我說,不休了。

天不早了,抓緊去看。

當地朋友說,李登海現在事情很多,不一定能見上他。

我說,不打擾他,也不采訪他,我就想看看他的棒子。

於是,市作協副主席趙惠民找了個車,載上我,就朝城北駛去。

到了登海種業公司,宣傳部的一位女孩董小萌領我們先參觀了圖片展覽,又參觀了塑料大棚裏養育的蝴蝶蘭。

現在公司在搞多種經營,還準備開辦生態農業觀光園。

生態園裏不隻有玉米、花卉、垂柳,還有果實累累的蘋果。

之後,我們乘車來到了玉米育種基地。

中央電視台的一個攝製組正在那裏拍一個專題片。

真是百聞不如一見。

隻見那密密匝匝的玉米棵長得幾乎一樣高一樣粗,棒子敦敦實實,飽飽滿滿,長得幾乎一樣大,而且每棵上隻結一個。

我用手柞了一下,足有30公分長。

這讓我很是驚奇。

我對小董說,以前我見的玉米豐產田,每棵上是保兩個棒子的。

小董說,我們的玉米,一棵就隻結一個。

我問,那這隻結一個,是不是優良品種自行控製的?小董說,是。

我說,這也是獨生子女,優生優育了。

同行的朋友都笑起來。

時已深秋,農民在大田裏種的玉米,大多數都已收獲了。

但眼前的玉米,葉子大都還是綠綠的。

那葉子都是往上長的。

這也就是緊湊型玉米的特征了。

再看玉米的根部,那些茁壯的呈紫紅色、翠綠色的根伸進泥土裏,顯得很是有勁兒。

就像一隻長了許多指頭的手,緊緊地抓住土地。

也是防止倒伏吧。

我用柞量了一下株距,大約是25公分,行距有30公分左右。

種莊稼像種花一樣仔細,這裏邊的效益就出來了。

小董又介紹說,這種高產玉米,一畝一般在4000株到5000株。

前邊試驗的一種抗倒伏的玉米,每畝8000株。

目前,畝產最高是1400公斤。

一個玉米結的粒,最高可達1。2市斤。

每畝播種,有二三斤種子就足夠了。

而且是用專用的播種機播種,一粒種子保種保活一棵苗。

播種時,施足肥料和除草劑,管理起來很是方便。

我又看了密植8000株的試驗田,看了株距比較大的試驗田,隻覺得大開14眼界。

我小時候在農村住過,對玉米、小麥、穀子、豆子、地瓜、芝麻、高粱等農作物還是挺熟悉的。

大多數的野草、野菜、樹木我都認識。

記得小時候拿一柄木把上釘個鐵皮圈的工具去穀子地裏間苗,小夥伴拔來玉米苗、高粱苗、穀子苗、莠子苗讓我這個城裏來的孩子分辨,我還是能分辨出來的。

最令人稱道的是李登海的這種“執著”精神。

他從一個文化程度不太高的青年農民,打認上了培育優良玉米品種這件事,就咬定青山不放鬆,每年在山東、海南往返奔波,加快良種的繁育進程,不斷攀上一個又一個高峰。

從畝產500公斤到700公斤,李登海用了8年。

從畝產700公斤到1000公斤,李登海用了10年,選育了我國第一個畝產達到噸糧的緊湊大穗型玉米掖單13號,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從畝產1000公斤攀登到1400公斤,李登海用了16年,即現在的超級玉米。

38年的時間,每一次的雜交育種都是一個創新的過程。

李登海的另一個巨大貢獻,是在全國推廣優良玉米種植麵積達10億多畝,最高年份曾占全國玉米種植麵積的三分之一,為國家累計增加社會經濟效益1000多億元。

這實在是令人非常振奮的數字。

由此,李登海被稱之為“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與“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並肩站在了世界種業領域最高領獎台上。

十幾年來,就有“南袁北李”的美好傳說。

2003年秋季,我隨山東作家采風團去朝鮮的羅先市時,看到那裏的玉米杆子細細的、矮矮的,那一個玉米棒子頂多結二兩粒,就說,這裏要是引進李登海的種子來就好了。

2009年9月,我和妻子去山西運城,參加女兒的婚禮,看到當地的玉米,長得也不怎麼景氣,就說,這裏應該換上李登海的玉米種子。

從萊州到了淄博,在一輛出租車上,我跟一位朋友興致勃勃地“吹”起了所見李登海的玉米的情況,要下車時,司機師傅突然說,請你給我寫下登海種業公司的地址電話。

他說他家裏就有七畝地,用當地的種子,每畝最多也就打六七百斤。

他說他回頭就跟登海種業公司聯係。

回到濟南,我又跟家人、朋友大大地“吹”了李登海的玉米好幾番。

我這個人,是真心佩服那些憑自己的本事,幹實事,幹事業,幹大事業的15人。

李登海就是一個把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熱愛的事業,並幹出了一個大事業的人。

搞科研,更需要科學的態度,艱苦的付出,來不得半點兒虛假和馬虎。

萊州人的勤奮、吃苦耐勞、聰明、智慧、執著、富有創造激情開拓精神,都從李登海的身上體現出來了。

毛主席曾說過,他一生做了兩件事,一是建了一個新中國,二是把蔣介石趕到一群海島上去了。

他老人家講的,其實是一件事。

一個人,一生能做好一件事,一件大事,也就很令人欣慰了。

這也是事在人為,心誠則靈。

我2007年出版的一個散文集就叫《心誠則靈》。

祝李登海取得更大的成就,也希望登海種業的優良品種的種植麵積搞得更大,讓農民收獲更多金燦燦的玉米,讓國家糧庫的玉米堆成一座座更大的金山。

萊州的海從登海種業公司向北四五華裏,就是很有名的萊州灣了。

這裏又叫三山島,挺有名的三山島金礦就在不遠處的山下邊。

來到海邊。

正逢大海退潮,海水離岸邊有100多米。

一輪火紅的夕陽落在了海中,深藍色的海麵上閃爍著一片片玫瑰色的亮光。

一些漁船泊在一側的漁港裏。

岸的北側,有一大片建在高坡上的房子,看來是個漁村了。

生活在這裏的漁民,雖然遠離了都市,但空氣新鮮,魚蝦新鮮,過得也是挺有滋有味的呢。

我走下海灘,見一位戴了一頂遮陽帽的農家大嫂在一片水窪子旁持竿釣魚,還是左手持竿。

女人釣魚,倒是挺少見的。

我近前看了看,一隻紅色的小塑料桶裏有了七八條身上有斑點的無鱗魚。

那魚也就半柞多長,大腦袋,大嘴。

我問大嫂這叫什麼魚?大嫂說了個名字,我沒記住。

說話間,大嫂一挑竿子,又釣上來一條小魚。

這時,又走過來一位頭發花白腳穿膠靴的大嫂,卻是直接把拴了魚鉤的魚線扔進水裏去釣,不用竿子,線上也沒拴浮子。

看來這魚是水底魚。

我的青州老家叫狗杠子的那一種吧?大嫂說,在家也沒事,出來釣個小魚玩玩。

來萊州兩天,收獲不小,真乃不虛此行。

2010年9月25日-26日在萊州10月2日-3日作於濟南(原載2011年《萊州灣》雜誌第1期)16作者簡介有令峻,祖籍山東青州,1951年3月生於濟南。

山東省作家協會創作室副主任、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已出版長篇小說當代都市三部曲之一《夜風》、《人民關切》,之二《夜雨》、《心情在別處》,之三《夜霧》;長篇紀實文學《狀元卷失竊案大追捕》、紀實文學集《神聖使命》,散文集《雪天夜行》、《尋找故園》、《感受寂寞》、《心誠則靈》等專著22部,計600萬字。

作品獲獎60多次。

《夜風》2003年獲中華全國總工會“五一文化獎”、山東省第七屆(2002—2003年度)精品工程獎;《夜雨》獲2005年國際文學筆會“中山圖書獎”、山東省第八屆(2004—2006年度)精品工程獎,2008年被推薦參加第七屆茅盾文學獎評選,被中國作家出版集團評為“閱讀中國——建國以來長篇小說500部”;《夜霧》被中國作家協會評為2007年度重點扶持作品。

17童年的鼓樓夢戴恩嵩有許多個這樣的早晨:不管走到什麼地方,一覺醒來,迎著從東方地平線上投來的新鮮而又帶著溫馨的曙光,驀地感到自己的雙腳仍然踏在故鄉的土地上,有時飄然不知所往地在空中遊蕩,不知腳下是泥土還是溝壑、是天上還是地下。

然而,印象最深的還是夢中的那座鼓樓……我的童年時代,是在戴家村度過的。

20世紀40年代,這個小村莊隻有29戶,她獨踞在山東省萊州市(昔稱掖縣)的城北,由戴家、史家、周家三村合成的西郎子埠村的南端,離掖縣城中心的“大十字口”正好五華裏。

“五裏地”,這個準確的距離是我爹親自一步步丈量出來的,也是在我童年心目中對遠近距離判斷的最初標準。

如果有人對我說到什麼地方10裏遠,我立刻就會想到:哦,到大十字口一個來回。

這種記憶和認知一直延續到今天。

自“大十字口”北去數十步,便是掖縣城的標誌性建築鍾鼓樓,我們簡稱它為鼓樓。

這座鼓樓,橫跨舊時府衙向南直去的通衢大街,高大巍峨,十分壯觀。

在我的家鄉,隻要走出村口向南望去,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這座鼓樓,再往遠處看,就是形如筆架狀的雲峰山了。

在我童年的天真想象中,所謂城裏人就是住在鼓樓下邊的那些人。

盡管我家離掖城隻有五裏遠,但我家輩輩世世都自知是和城裏人斷然不同的鄉下人。

我爹經常向我講到他租種城裏人土地的故事。

到了年頭月盡,我爹必須把收獲的糧草先送到城裏土地所有者的家裏,剩多剩少那就得看自己怎麼安排以後的生活了。

城裏人能夠讓鄉下人給他們交租的畢竟是少數人。

他們中有的人對交租的糧草挑剔十分苛刻,稍不如意就得對送租糧租草的人進行懲罰。

有一年秋天,正當高糧將要成熟的前夕,刮了一場大風,高糧全都臥倒在地裏。

當收割高糧18時,高糧秸全都呈弓形彎曲狀。

沒想到,這樣的高糧秸送到城裏,受到人家的嚴厲喝斥。

人家說,一定要長得很直的高糧秸,才能用來蓋房子作“屋笆”,這種彎曲的高糧秸怎麼能用?沒有辦法,鄉下人隻好反複解釋老天爺刮風的時間不合適,把高糧都刮倒了,才造成這些彎彎高糧秸。

對這樣的解釋人家根本聽不進去,勒令交租人到別的地方去借或化高價去買也一定要繳筆直的高糧秸。

有一年,大概人家收來的筆直高糧秸已經夠用了,我家便有幸獲得了一次優惠待遇,那就是多交點租糧抵頂租草,才勉強應付過去。

看來,他們也有高抬貴手的時候。

據我爹說,城裏有不少的人是不屑於在黃土地上耕種收割的,他們把種地的人都看成是賺不了大錢的下等人。

盡管不下地,但他們的日子過得很輕鬆很悠閑很自在。

他們穿的是綾羅綢緞,住的是高門大屋,走起路來的樣子和鄉下人不一樣,連煙袋裏都裝著一包水,抽起煙來咕嚕咕嚕作響,那是鄉下人根本聽不到的一種美妙的聲音。

這些故事,在我幼小的心靈裏劃上了一條城裏人和鄉下人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

我常常獨自一人坐在門檻上,想象著古城的繁華與奢侈,想象著鼓樓的高峻和偉壯,想象著將來有一天也當上城裏人決不欺侮鄉下人。

於是,那古城、那鼓樓便成了我理想中最為神奇而美妙的地方。

掖縣古城,地處濰坊通往煙台的交通要道上,它必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無論那一方麵的軍隊,隻要占據了掖城必先登上鼓樓。

在這裏可以居高臨下遠眺數十裏,並把這裏當成軍事指揮所。

1938年初,日寇的鐵蹄踏上了掖縣這片滾燙的熱土,在掖城建立了偽政府。

也就在一年,膠東抗日遊擊隊第三支隊成立,玉皇頂起義,攻占掖城,把偽政府趕走,成立了由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政府。

第二年,根據當時抗日的需要,新的政府遷到鄉下,於是,日寇偽軍又卷土重來……這種“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的鬥爭態勢,使得古城、鼓樓戰火不熄、長時間處在兵慌馬亂中。

這種“拉鋸戰”自然會波及到掖城周邊村莊,我村首當其衝。

在我的想象中,那些從城裏來的兵們都是從鼓樓裏走出來的。

盡管日寇活動十分猖狂,但我村這個老解放區的人民沒有停止過對敵人的頑強鬥爭。

八路軍己轉移到離縣城較遠的鄉村去了,但區裏還在暗地指導我村做一些對抗日有19益的事情。

我爹做的事從不對家裏的人說。

直到我能識字時,才從他的“記事簿”上讀到一段話:“自在1938年的冬月,日本侵戰(占)掖城。

到了39年2月,(我)和周家村的周元明,暗中組織了職工會,周元明他任會長,我任組織。

八個北流(村)、路個莊、東西郎子埠,凡是工人每人每月交納會費,每月兩次暗中召開會議,……會費都是我往東鄉山區去交,往返有很大危險……”看了這段記載,我就向我爹詢問當時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