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南陽河有感毛誌遠一南陽河畔展新貌,聖水玉帶環城繞。
潺潺細流穿奇石,亭台樓閣新修砌。
園林造型見匠心,名勝古跡壁上雕。
傳統作坊石上刻,彰顯萊州文明早。
二兩岸垂柳隨風飄,奇花異草容姿俏。
巨樹參天翠竹綠,月季仙子嬌中嬌。
燕子戲水鯉魚跳,喜鵲登枝海鳥叫。
蜜蜂蝴蝶飛來往,姹紫嫣紅湧春潮。
三遊人如織觀美景,垂釣攝影各愛好。
竹排輕舟雲湖搖,賞心悅目樂逍遙。
霓虹變幻彩燈耀,晚間風光更妖嬈。
天藍水青空氣爽,世外桃源人壽高。
2011年5月25日374古邑新篇毛誌遠一登臨雲峰之巔,鳥瞰萊州巨變。
火車飛馳電掣,遠洋巨輪靠岸。
高速四通八達,設施配套齊全。
城市規劃超前,宏偉藍圖彰顯。
二碧水環繞城區,甘露滋潤大地。
花海高廈矗立,街巷彌漫芬芳。
萊州廣場宏大,掖縣公園壯麗。
月季仙子安家,妙筆點睛堪佳。
三南郊別墅高雅,頤和山莊如畫。
芙蓉浴場衝浪,大基峽穀靜養。
金城熱電發光,錦繡河山更靚。
古邑天翻地覆,百姓幸福安康。
2011年5月25日375雲峰路讚毛誌遠一雲峰大道十裏長,修成金庫和銀莊。
依山傍水好風光,山美水秀人氣旺。
二魏碑文化中外揚,文人墨客采風忙。
山藏國寶地皆金,仁人誌士作文章。
三引來無數精英商,投資開發露鋒芒。
彙集世界之藝術,展示中華之輝煌。
四勝景雅趣沿路設,大廈別墅矗兩旁。
長壽之鄉屬萊州,居住環境賽天堂。
2011年8月8日376千古絕唱—鄭公魏書毛誌遠一齊魯大地藏國寶,雲峰山上值更高。
千古風流鄭道昭,魏書藝術嬌中嬌。
二獨成一體領風騷,敢揮北魏第一毫。
凝聚中華之古韻,展示神筆之風貌。
三文人墨客紛拜倒,名士大家常相邀。
彙集萊州深研討,共謀保護繼承好。
四瑰寶咫尺可得到,再等何日去請教。
育子囑孫勤動腦,常習熟練定得道。
五崇尚藝術華夏驕,臨碑習帖汲妙奧。
尊古創新勝先賢,業興家盛國榮耀。
377月季花節觀煙火李忠曉萬紫千紅群仙驚疑是銀河月季宮忽忽閃閃如人生搖曳多姿最多情378文峰初夏宋長春又到萊州節,攜朋筆架遊。
山依深壑壁,雲坐大峰頭。
花徑遍千穀,林濤隱百流。
春光欲宴客,試問有何求。
萊州遊宋長春碧嶺望春水,思尋妙處遊。
上山臨石刻,下海寫風流。
379大雁之戀李波驚蟄未覺天變暖,雨中夾雪地猶寒。
次日天晴豔陽起,傍晚忽聞雁聲傳。
循聲仰頭急尋覓,人字飛來雲峰巔。
揚臂歡呼欲留之,漸遠漸往渤海邊。
昔日村邊蘆葦蕩,雁兒與鵝戲其間。
常與童伴喚鵝時,驚奇鵝兒飛上天。
寒冬臘月雪飛日,雁群如雲落麥田。
皮孩帶狗欲追捕,哨雁報信起風旋。
何時塘幹葦亦枯,雁影多年已不見。
常循雁聲喜尋覓,尋進果園鵝圈前。
幾次夢裏飛上天,與雁比翼白雲間。
如今雁來如夢裏,欣喜不知欲何言。
380為家鄉嬰裏村獻禮呂俊平晏嬰故裏氣清醇,謙禮仁孝滿乾坤。
千載久蘊育賢達,厚德傳家暖民心。
沃田畦壟勤耕耘,科技興農飼畜禽。
家豐殷實民意美,共建新農幸福村。
381382文學篇383384董老的書法之路戴恩嵩董有震先生,1928年出生於山東省掖縣(今萊州市)道教聖地大基山下一個普通農民家庭。
他是我的老鄉,長我十歲,待人謙和,不管他擔任什麼領導職務,在我的心目中他一直是一位和靄可親的兄長。
每當提起他,我會自然而然地想到,他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做出的那些貢獻,會想到他在書法藝術領域苦苦追求的一路飛歌。
1945年,抗日戰爭的最後階段,年僅17歲的董有震在西海中學隻上了一年學,就根據當時的革命需要,走上了教育崗位,1952年調萊陽專署做文教工作,1958年在煙台地委、市委宣傳部一幹就是30年,任煙台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直到從宣傳部副部長崗位上退下來以後,他仍然為創建煙台新聞中心和《華夏酒報》而奔波、操勞……這些都沒刻上他的名字,但人們卻永遠記著他。
在漫長的人生旅程中,他深知自己在學校裏學到的那點知識,遠遠滿足不了工作需要,於是,從他參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就立誌學習,學習,再學習。
用他自己的話說:“我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學習的一生。”直到今天,85歲高齡的董有震先生,仍在孜孜不倦地刻苦學習。
董老的大半生都從事宣傳文化工作。
這些工作的本身,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力和文字水平。
說起他的書法造詣來,自然應該提到他在工作實踐中長期同承載著我國豐厚文化底蘊的方塊漢字打交道,這不僅使他贏得了“膠東一枝筆”的美譽,更重要的是為他以後走上書法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董有震先生真正走進書法聖境,得益於他在煙台市文聯工作過兩年多的這段時光。
那時候,適逢改革開放初期,全國許多書法名家紛紛來煙台獻藝。
他和許多書法家有了接觸,歐陽中石、沈鵬、韓美林、王學仲、張森、陳大羽、武中奇等名家他都有所交往,原中宣部副部長、書法家、詩人翟泰豐,著名戲劇理論研究家、書法家馬少波,新華社原社長、書法家穆青等,既是他的良師益友,也在385書法上對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還有我省著名書法家魏啟後、鄒振亞,我市書法家寧蘭智、柳誌光等,在和這些名家的交往中,使董有震先生漸漸產生了一種用毛筆表達心誌情懷的強烈願望。
在各路名家的指導下,他從頭做起,開始臨帖。
說起臨帖來,他在小學讀書時就臨過柳公權的《玄秘塔》,那時臨帖,是為了掌握用筆用墨的技巧和方法,把字寫得工整、娟秀、俊美。
而現在的臨帖,成了他用一筆一劃來表達對漢字意蘊深入理解的途徑和手段。
先是臨寫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王羲之的《蘭亭序》,凝神靜氣,一心一意,起伏頓挫,剛勁不撓,直到惟妙惟肖,不差分毫,那種出於天然的雄秀之氣也深深地震撼了他。
接下來,孫過庭的《書譜》、顏真卿的《勤禮碑》、米芾的《方圓庵記》、王鐸的《草書詩卷》、何紹基的行草書以及《張遷碑》等,都在他的筆下走過不知多少遍,他臨帖下的那份苦功,真的令人感佩不已。
臨帖是每位書家的必由之路。
然而,僅僅局限於在碑帖中漫遊,還不能說是進入自我創作的自由狀態。
徹底地、毫無留戀之情地從“習慣書寫”和“老幹體”的藩籬中掙脫出來,走出一條自己的書藝之路,並非一朝一夕所能為之,而董老在這條路上走得很踏實,很執著。
董老有話:“臨別人的帖,寫自己的字。”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
如何使臨帖所悟所得成為書法創作的推動力,要經過一個艱難甚至是痛苦的脫胎換骨的嬗變過程。
今天我們賞讀他的書法作品,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既有傳統的書寫意韻,又是隻此一家的獨特之風。
我非常喜歡他的行草書:中鋒及側鋒的交替使用,線條渾厚而有力,外柔內剛,斷連交錯,順勢而下,自然天成,突破了明末清初行草書“飄帶式”的俗套。
在結構上,利用斜正的顧盼、照應,求得章法的平衡和諧,疏密相當,開合有致,使文字較多的書作沒有壓抑之感。
通過他的書法作品,我們可以聯想到他的胸襟,他的氣度,他為人坦蕩無私的高風亮節。
請看他自撰的《晚年生活詩》:“晚家芝罘南山澗,遠眺北海碧接天。
屋後雪鬆迎風舞,窗前花香鳥聲囀。
勝日朝市尋芳饌,紅果綠葉任挑選。
去時步行三五裏,歸來負荷乘車還。
即興書房勤補拙,循古融今不知倦。
日斜老友憩園聚,神遊五洲樂無限。
星轉鬥移難隨願,不覺已至八四關。
適逢國運正昌隆,當身盛世忘暮年。
他把這首詩用行草書寫成四聯屏,字裏行間透示著他對生活的熱愛與讚美之情,每筆每劃流露出他那坦蕩的胸懷和博大的氣度。
每當賞讀他的這些作品,就386會感到,如閑雲野鶴,如清江遠流,純樸、高潔、恬淡、自然……在時下浮躁書風的影響下,有些書家甚至在全國獲大獎的作者,其書法作品錯別字屢見不鮮。
緣何如此?蓋因書家對古典詩文沒有讀懂,抄書抄錯了。
對此,董老常常感慨不已而引以為戒。
他熟讀了很多古代經典詩詞,並對有些名篇能夠流利地背誦,這對他的書法創作無疑提供了雄厚的根基;但他在書寫參展作品時,很少抄錄現成的詩詞古句。
用他的話說:“筆墨當隨時代,我們的書寫應當注重時代氣息,總不能老是做抄書匠吧!”在我們煙台市,每年都要舉行大型紀念性書法展,他在提供參展作品時,總是自己作詩、撰聯,對書文的字句反複斟酌,仔細推敲,一絲不苟,從不馬虎。
為了詩聯中的一兩個字,他忘記自己是80多歲的老人,常常步行數裏之遙,去和書朋文友進行切磋、研討,直到滿意為止。
所以,讀遍他的書法作品,很難找到一個錯別字。
董老在書法之路上的執著追求,走過了“心忘於筆,手忘於書,心手達情”的艱苦曆程,常常是“山重水複疑無路”,而總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書法藝術水平不斷提高,他的身心也不斷進入了新境界。
通過數十年艱苦努力,董有震先生的書法水平不斷邁向新的高峰,他的名氣也越來越大。
他現為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煙台市書法家協會顧問。
書法作品除了參加煙台市的所有重大主題書法展覽以外,1999年10月,他的作品入選中國老年書法精品展,並獲“跨世紀中國優秀老年書畫家”稱號;2001年12月,其書法作品被北京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收藏,並載於《中國書畫收藏寶典》;2003年12月,在紀念毛主席誕辰110周年“風景這邊獨好”全國書法大賽中獲一等獎;2008年3月,獲奧林匹克之旅書畫藝術展示活動銀獎。
書法不僅給董有震帶來了很多榮譽,也給他的身心健康帶來很多益處。
在臨帖或進行書法創作的時候,他全身心投入,常常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80多歲的老人,精神矍爍,思維清晰,耳不聾、眼不花,走起路來健步如飛。
他說:“是因為愛上了書法藝術,我才有這樣的好身體啊!”謹以此文,祝福董老健康長壽,書法藝術之樹長青。
387憶王國瑉同誌戴恩嵩王國瑉同誌於1983年3月,任掖縣縣委副書記兼縣長,那時我在縣委辦公室任分管文秘工作的副主任,與王國瑉同誌雖然接觸不多,但他的工作和為人已廣為傳頌。
1983年底,在縣委機關機構改革中,組成了新的縣委領導班子,王國瑉同誌任縣委書記,我任縣委常委、宣傳部長。
我除了要參加常委會以外,在日常工作中也同王國瑉同誌多了一些接觸,便更多地了解到他的一些情況。
“要讓農民盡快富起來”1984年初,新的縣委領導班子組成後,麵臨著這樣的局麵:連續八年的嚴重幹旱,使掖縣的工農業生產經受了曆史上最為嚴峻的考驗,全縣在人力、物力、財力等各方麵都付出了巨大代價,經濟要騰飛,要讓農民盡快富起來,縣委需有新思路、新舉措、大手筆;由於經濟責任製的落實起步較晚,有大量的鞏固、完善、提高工作要做;麵對已經穩定的社會治安出現反複、有些窗口單位服務質量不高、職業道德水平下滑的實際狀況,如何做到兩手都要硬、兩個文明一齊抓,應該製訂出可供具體操作的大章程;縣直機關及基層單位的機構改革迫在眉睫,有大量的組織工作需要做;因為“年紀大的退二線,沒學曆的進補習班”,各級都顯人手不足……麵對這樣的局麵,沉重的擔子壓在縣委“一班人”身上,更壓在縣委書記王國瑉的身上。
王國瑉同誌很少白天蹲在機關。
他批閱文件、處理日常工作,大都是利用晚上的時間。
因我有個深夜寫作的習慣,有時不知不覺已過半夜。
有好多次,已經半夜以後了,我離開機關時,看到王國瑉同誌的辦公室裏還是燈火通明,他還在工作著。
我曾勸過他幾次,讓他保重身體,不要老是熬夜。
他卻說;“沒事,反正躺下也睡不著。”王國瑉同誌用大量的時間到基層單位調查研究,分析形勢,向基層幹部群眾388求教,逐步形成了他的工作思路。
1984年3月20日,在縣委新的領導班子成立後的第一次民主生活會上,他在談到鄉鎮企業的發展情況時,列舉出15個社辦虧損企業的名字,激動地說:“XX拖拉機站1983年底虧損50864元,實物短缺折合15000多元;XX紙箱廠連續九年虧損135584元,去年虧損14731元,我們還能看著讓他們繼續虧損下去嗎?”那種心急如焚的神態,那種恨不得立即把全縣的工作抓上去的緊迫和焦急,深深地感染著縣委的每一位成員。
在深入學習中央〔1984〕一號文件精神後,他提出縣委在年內要抓好四件大事:一是甩掉糧食包袱,發展商品生產;二是完善經濟責任製,三是兩個文明一齊抓,四是機構改革。
不難看出,這四件大事,簡明扼要,毫不拖泥帶水,對當時的掖縣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甩掉糧食包袱,發展商品生產”談何容易?掖縣長期以來都是以“產糧大縣”的盛名而飲譽全國。
但,連續8年的大旱告訴掖縣人民:死盯在糧食生產上,掖縣農民是富不起來的。
從王國瑉同誌任縣長時,就曾提出過“甩包袱”的問題。
但是,一旦把這個“包袱”甩掉,掖縣的經濟發展還有什麼“硬頭貨”?王國瑉的回答很簡單:要讓農民快致富,必須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經濟效益好的多種經營。
在他的倡導下,縣委和政府的領導成員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從掖縣的實際情況出發,製訂出“發揮十大優勢”、“抓住八大門類”、“致力三大發展”、“叫響十麵紅旗”的鄉鎮企業發展規劃。
在縣委常委分工中,他主動提出親自抓鄉鎮企業工作。
為此,他帶領28個鄉鎮黨委書記到南方學習發展鄉鎮企業的先進經驗。
每到一地,白天參觀學習,晚上組織座談討論,每位書記都要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製定出學先進、趕先進的具體措施。
抓好鄉鎮企業和多種經營,在當時的掖縣可以說是個“牛鼻子”工程,需要各個部門的協同作戰。
王國瑉同誌嘔心瀝血、絞盡腦汁,協調有關部門製訂了減免稅收、進行重獎等一係列鼓勵政策。
因為對鄉鎮企業減免稅收,有些地方財政收入減少,有的鄉鎮連發機關人員的工資也時有推遲的現象,縣裏的財政也十分吃緊。
麵對這種情況,有人對減免稅收產生了動搖,王國瑉同誌用“讓利於民”、“培植稅源”的道理加以說服。
他語重心長地說:“把褲腰帶勒緊點吧!咬咬牙就過去了。
隻有農民富了,咱們的日子才能好過。”389他強調各級一把手要解放思想、放開膽子、加快步伐親自抓、靠上抓。
他自己就是這麼做的。
對看準了的項目抓住不放,直到抓出成效。
他分管的城北片有個淳於村,過去村辦企業搞得比較好,在鞏固已有養雞、養貂、宰雞場等項目的同時,又新上了鋁製品加工廠。
為了把這個廠子辦好,王國瑉同誌不但親臨現場和這裏的領導共同研究辦廠方案,而且有時一天三趟兩趟地到施工現場進行指導。
村支書王洪舉同誌曾對我說:“縣委書記對我們這樣關心,這個項目辦不好我能睡著覺嗎?”在狠抓鄉鎮企業的同時,王國瑉同誌提出了大力發展個體民營經濟的大膽設想。
在他任縣長時,麵對持續幹旱、糧食生產極為困難的實際情況,動員全縣發展“兩戶”:即專業戶(專業收入占家庭總收入80%以上的農戶)和重點戶(專業收入占家庭總收入50%到80%的農戶)。
他任縣委書記後,於1984年3月15日至18日召開了第一次全縣專業戶代表大會。
王國瑉同誌在講話中號召全縣人民積極行動起來,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步伐,勤勞致富,爭先致富。
要求全縣各級領導、各個部門對“兩戶”要在政治上愛護鼓勵,在政策上進一步放寬,在生產經營上大力扶持。
通過這次會議,全縣的“兩戶”發展呈現出破竹之勢。
這年的12月份,又召開了以養殖大戶為主的“兩戶”經驗交流會,王國瑉同誌和縣委副書記、縣長楊慶文同誌親自確定會議的指導思想,在縣城集中進行大會典型交流,然後各鄉鎮分頭座談討論,製訂出下步具體行動措施。
通過這次會議,全縣的“兩戶”建設再掀新高潮。
在當時,許多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存在著技術力量不足的問題。
如建築隊伍各鄉鎮都有,由於缺乏技術力量,資質水準上不去,嚴重影響外出承包工程。
為此,王國瑉同誌提出,大量引進科技人才,大量吸納高等院校的畢業生到掖縣來工作。
在組織人事部門的密切配合下,製訂了一係列引進科技人才的優惠政策。
在大專院校畢業生分配前夕,縣委常委和正副縣長分頭走訪大專院校。
我和副縣長王恩政同誌去了濟南,請求各大專院校在計劃外指標中多往掖縣分配一些緊缺專業的優秀畢業生。
學生放假期間,又組織掖縣在高等院校讀書的學生參觀縣內的縣屬和鄉鎮企業,所到之處,鞭炮齊鳴,企業簡介材料發到每個學生手中,廠領導親自迎接,工人們夾道歡迎,讓在外讀書的應屆畢業生們感受到家鄉人的熱情和企盼。
中午,由縣委和政府領導出麵在萊州賓館設宴招待,並介紹掖縣的經390濟發展狀況,歡迎他們畢業後回到家鄉工作。
僅1984年,分配到掖縣的高校畢業生240多人,比往年高出一倍還多,為以後的科技力量培養提供了人才資源,有效地緩解了科技力量不足的問題。
由於全縣上下一股勁地大辦鄉鎮企業,積極發展“兩戶”生產和民營企業,並輔之以經濟責任製的深入貫徹落實,全縣的經濟出現了人心思變、人心思上、經濟收入快速增長的大好局麵,農業生產也有了較快發展。
以農副產品加工、機械製造業為骨幹的鄉鎮企業和以“兩戶”為主體的民營經濟的長足勃興,為經濟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直到今天,掖縣人一提起王國瑉的名字,就會自然提到他在發展鄉鎮企業和多種經營方麵付出的殷殷心血和艱苦努力。
嚴重的持續幹旱一直在製約著掖縣的經濟振興。
1983年,全縣降雨總量312毫米,僅有平水年的一半,而且大都是無效降水,對農作物的生長是杯水車薪,對地下水位的提高等於零。
王國瑉任縣長和縣委書記期間,麵對城區許多企業因缺水而停產、居民們每天要手提水桶排著長隊領取一點生活用水的困難景況,心急如焚,日夜難安,便毅然決定啟動早有動議的東水西調工程。
1984年初,由縣委副書記、縣長楊慶文和常務副縣長王玉亭同誌具體負責組織施工,自來水工程正式上馬。
這個工程是在縣城50華裏以外的郭家店窪裏曹家村開挖小沽河的地下水,通過輸水管道,進行兩級提水,引入縣城。
經過9個月的艱苦奮戰,於9月28月正式峻工,日供水量一萬噸,有效地解決了城區的生產、生活用水問題。
“精神文明建設絲毫鬆不得”在抓經濟建設的同時,王國瑉同誌並沒有忽視精神文明建設。
在常委會上,王國瑉同誌明確提出:“精神文明建設絲毫鬆不得!以後對單位和村的年終考核,不要再評這先進那先進,就是一塊牌子:文明單位或文明村。
沒得到這塊牌子的單位,不能評先進黨支部。
”他讓“五四三委員會”製訂一個“加強文明單位(村)建設的意見”,提出兩個文明一齊抓的規劃和措施,對兩個文明建設的考核指標進行具體量化,從上到下做到工作有規可循,考核有章可依。
“五四三委員會”的主任是張國亭同誌,副主任由六人組成。
常務副縣長王玉亭同誌和我均為副主任。
為了製訂好這個意見,首先召開了大型的動員會議,391張國亭同誌在講話中動員各級各單位獻計獻策,提出具體意見。
然後他又分工王玉亭同誌負責物質文明建設的量化指標彙總,我負責精神文明建設指標的彙總。
經過幾上幾下、反複討論修改,形成文件後以縣委、政府名義聯合行文,發到基層。
兩個文明一齊抓的熱潮在全縣迅速興起。
這一年的9月17日,縣委又召開了全縣文明單位建設工作會議,總結交流前段情況和經驗教訓,找出存在問題,製訂出下半年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
到年底,全縣評出文明村300多個,文明單位180個,並召開了規模空前的總結表彰大會。
在一年中,召開三次“一杆子捅到底”的大型會議研究、部署、總結文明單位建設問題,這在曆史上是很少見的。
王國瑉同誌提出的兩個文明一齊抓的思路和對各項指標進行具體量化的方案,既是一次嚐試,也是一個創舉。
煙台市委辦公室和宣傳部在內部文件上介紹了這個做法,並予以肯定。
1985年底,我被調來煙台工作,有一次和煙台市委書記王濟夫同誌交談,他也提到了這件事。
他說:“你們把兩個文明捏一塊抓的辦法很好嘛!”“文化自覺”理念已成為當今世界領導決策的重要依據。
那時候,王國瑉同誌隻是用一種極為樸素的語言表達他對文化建設的看法。
他說:“毛主席不是說過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嗎?沒有文化的地方,也休想把經濟工作搞上去。
”基於這種認識,他除了派人外出到高等院校進修、盡快掌握現代科學知識外,還把文化建設作為搞好兩個文明建設的硬措施來抓。
他在任期間,許多縣區因戲劇演出沒有觀眾而把劇團當成“包袱”紛紛砍掉。
有的縣原有兩個劇團的也最多保留一個。
他從市裏開會回來,征求我的意見:“咱縣兩個劇團,你看怎麼辦?”我說:“咱縣的京劇、呂劇兩個團,功底深厚、人才濟濟,不管砍掉哪個,再恢複就難了。”他說:“咱倆想到一塊去了,一個不能砍!”這兩個劇團不但沒被砍掉,而且給每個劇團配備一輛大客車、一輛大卡車,為他們深入基層演出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與此同時,組織大搞劇目創新和演出方式的改革,使劇團很快扭虧為盈、走出低穀。
京劇團的創新劇目《未出嫁的寡婦》僅在縣城一年之內演出28場之多,並由山東電視台攝製成舞台電視戲劇片在全省、全國播映,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這在當時的縣級劇團中是絕無僅有的事。
1984年底,兩個劇團演職員中的“亦工亦農”工全部轉成正式工。
392雲峰山北朝刻石的文物保護和旅遊資源開發,是王國瑉同誌的又一大手筆。
他分工常務副縣長王玉亭同誌牽頭,組成專門班子,肩負著資金不足的壓力,開始了浩大的雲峰刻石保護工程。
到1984年10月初,相繼完成了一期、二期工程。
10月12日至18日,我國規模最大的“雲峰諸山北朝刻石學術討論會”在掖縣舉行。
中國書協的主要領導和全國著名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家70餘人,日本朋友、書道學者9人參加了討論會。
群賢相聚,濟濟一堂,對雲峰山刻石進行了全麵、係統、深入的實地考察和理論研討。
這次討論會在國內外造成重大影響,日本書道學者種穀扇舟先生來雲峰山考察10多次。
阪田隆一、山岸薰等人參加了這次討論會,發表了許多新的見解。
掖縣的旅遊業也以此為契機蓬勃發展起來。
在這次討論會上,掖縣書畫研究會宣告成立。
這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區成立最早的群眾性書畫藝術社會團體。
它的成立,有力地促進了全縣書畫藝術的發展,為縣內外的書畫藝術交流提供了組織保證。
在王國瑉同誌看來,要搞好各種文化活動,真正做到“文化搭台,經濟唱戲”,沒有文化陣地不行。
在他任縣長、縣委書記期間,相繼鋪開了幼兒園遷址、新建影劇院、圖書館、環衛所、老幹部活動中心等重大基本建設工程。
從住戶搬遷到正式施工,他都經常過問,並親自出麵解決影響施工的困難問題。
與此同時,他強調各個鄉鎮都要有自己的影劇院和文化活動中心。
在他的提議下,縣財政直接撥款資助十多個先進文明村建起了村辦文化活動中心,使群眾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活動深入紮實、持之以恒地開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