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2 / 3)

為此,掖縣連續多年被省、市兩級評為文化工作先進縣。

“我隻想為老百姓多辦點實事”王國瑉同誌是從黃土地裏走出來的縣委書記。

他身上既有農民的那種質樸、坦誠、勤奮、堅韌不拔的品格,又具有時代賦予他的開拓、創新意識。

他用無私奉獻的精神體現著生命的價值,他用滿腔熱血譜寫著一曲壯麗的愛民之歌。

他那顆與生俱來的對最底層人民的通感、共鳴、同情之心,不時地體現在他的言行中。

在1985年1月17日的常委會上,縣婦聯主任提著一個包裹走進常委會議室。

她把這個包裹放在會議室中央慢慢解開,原來裏麵全零錢,大都是成毛、成分的紙幣和硬幣,很少麵額一元以上的錢票。

她在彙報中說:煙台市婦聯下了個文393件,要集資建個“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全市每個婦女集資一元錢。

縣婦聯的同誌到基層集資遇到兩個問題:一是,這個活動中心遠在煙台,身居窮鄉僻壤的婦女們也許一輩子看不到這個中心,讓她們拿錢想不通;二是,經過八年大旱,許多地方經濟很困難,特別是有些孤寡和病殘婦女,更是異常拮據。

麵前這堆零錢,就是農村婦女靠掐草帽辮、賣雞蛋、口挪肚省積攢下來的。

婦聯不忍心再去收錢集資,才把這個問題提到常委會上。

當時,常委們麵臨著兩難的選擇:上頭要集資,別的縣都能集而咱不能集說不過去;但,麵對這堆零錢又使在場的每個人心裏隱隱作痛,常委們大都難以談出可行的辦法。

久久的沉默使會場的氣氛顯得十分凝重而低沉。

就在這時,王國瑉同誌頗不平靜地說:“不要再到貧困婦女中去搞集資了。

全縣劃個杠杠,凡是低於全縣農民平均收入的農戶,不再上繳集資款。

上級攤派的任務要完成。

這些農戶婦女的集資款由村辦企業列支,村裏沒有能力的,由社辦企業列支……”他這樣說的時候,眼裏含著淚花。

回想起那些艱苦奮鬥的日日夜夜,王國瑉同誌並沒有什麼徒有虛表、轟轟烈烈的壯舉,他隻是默默無聞地、紮紮實實地做著一個縣委書記應做的事。

和王國瑉同誌在一起,除了談工作還是工作,我們和他一起工作的人在暗地裏經常說他是個“工作狂”。

王國瑉同誌的愛民求實精神是出了名的。

1985年5月底,新華社派來兩位主任記者,要采寫王國瑉同誌的愛民求實精神。

但王國瑉同誌對自己做的事避而不談。

他說:“我隻想為老百姓多辦點實事,沒什麼可寫。

要寫就寫寫我們的常委‘一班人’吧!”記者沒有辦法,隻好寫了“一班人”。

王國瑉同誌從不做那些徒有虛名的表麵文章。

他時時刻刻想著全縣的大局,一心為公、全意為民,嚴格要求自己,從不考慮自己的個人得失。

那時候,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的風氣已經出現。

但是,身為縣委書記的王國瑉同誌,十分注意為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作出表率。

1984年10月,在他兒子結婚的時候,他自己付費,讓機關食堂做了幾道家常菜,在縣委的大會議室裏把會議桌對到一起,讓親屬們在這兒吃了頓飯,算是為兒子舉行了婚宴。

他擔心有人會攜禮金而來,所以沒讓任何一個機關幹部來參加他兒子的婚宴。

王國瑉同誌在實際工作中,不唯書,不唯上,實事求是、一絲不苟,一切舉394措都從人民的利益出發。

在向上級彙報工作和向外地來的參觀團介紹經驗時,一是一,二是二,如實彙報,從無虛假數字,而且要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和盤端出,向對方征詢改進的意見和措施。

他自己這樣做,也要求別人這樣做。

在一次常委會上,有位局長在彙報工作中提到一個數字“近10萬元”,王國瑉同誌立刻打斷了他的彙報,問:“近10萬元到底是多少?是6萬還是9萬?”那局長說:“9萬6千元。”以後,人們向他彙報工作再也不能用含糊不清的數據了。

縣委新班子成立後,麵臨著縣直機關和基層鄉鎮的領導班子大調整。

在幹部問題上,王國瑉同誌公道正派,坦坦蕩蕩,從不封官許願,從不向組織人事部門作暗示、搞個別交代,嚴格遵守黨的組織原則,按照幹部任免程序辦事。

在任用幹部時,先由基層民主推薦上報,再由組織人事部門進行考核,然後提交常委會集體討論通過。

他在討論任用幹部時,從大處著眼,看本質,看主流,任人為賢、不計小嫌,他常說:“我太愛才了,對有能力有本事的人,罵我幾句我也喜歡用他。”他為人直爽、坦誠相見,脾氣暴,性子急,為抓工作有時當麵猛訓,而過後便真誠致歉。

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竹筒倒豆子,直來直去,哪麼想就哪麼說”。

(“哪麼”,招遠方言,是“怎麼”的意思)。

他這麼做,很少有人怪罪他,因為這是為了工作,而毫無個人恩怨可言。

於是,他便具有了一種特殊的人格魅力。

1985年春,王國瑉同誌肝區的疼痛已經到了難以忍受的程度。

在縣委常委、縣委辦公室主任孫樹傑同誌的再三勸說下,他才勉強同意入院查體。

經專家會診,確診王國瑉同誌患了肝癌病,而且已是晚期,他不得不住進煙台毓璜頂醫院。

在他病重期間,掖縣的各級領導及幹部群眾紛紛前去看望他。

他忍受著劇烈的疼痛,仍然詢問掖縣的旱情解除了沒有,農作物長勢怎麼樣,幹部群眾的思想情緒如何,已經鋪工的各項工程進展到什麼程度……在生命的最後一息,他依然牽掛著掖縣的全麵工作,依然牽掛著和他曾經朝夕相處的掖縣人民……1985年11月19日,這是一個令人痛心而難忘的日子,年僅50歲的王國瑉同誌,懷著對掖縣人民的眷戀和深情永遠離開了我們。

人們不相信他會這樣匆匆離去,從城鎮到鄉村,人們惋惜而悲傷地呼喚著他的名字。

天地為之動容,山河為之慟哭,掖縣人民失去了一位好書記,為他送行的人們泣不成聲……他的過早離去,給人們帶來了深深的遺憾和久久的懷念。

直到今天和在更加久遠的歲月裏,同他一起工作過的人不會抹去那些深刻的記憶,掖縣人民也永遠不會忘記他。

395王夕猛和他的柞麥2號張敬明時間,追溯到1992年6月5日。

驕陽似火,麥波如浪。

齊河縣賈市鄉的萬畝豐產田裏,收麥的人們正熱火朝天地忙碌著。

前來參加麥收勞動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山東省委書記薑春雲同誌看著眼前這一望無際、整齊挺拔、穗大籽實、金燦燦的小麥不禁喜上眉梢,興衝衝地詢問陪同人員種得是什麼品種,測產多少……賈市鄉黨委書記楊丙良介紹說:“這1。32萬畝豐產方,全部選用‘80—36’小麥優良品種,據測算,豐產方單產可達465公斤以上,l000多畝高產地塊單產可達620公斤以上。”薑春雲書記高興地說:“……如果‘80一36’這個優良小麥品種在全省大麵積推廣,那麼我們省小麥的總產量起碼要增加五分之一……”“80一36”,在它的故鄉——山東省萊州市叫“柞麥2號”。

它的培育者是一位名不見經傳、樸實憨厚的山裏農民——萊州市柞村鎮種子公司副經理王夕猛。

(一)1958年,17歲的王夕猛高小畢業回到了生他養他的邢家黃花村。

邢家黃花村地處大澤山麓,當時小麥畝產隻有百八十斤,看著辛苦勞作的鄉親們拚死拚活一年下來仍是瓜幹粗糧當家,難得吃上頓白麵餑餑,王夕猛的心裏很不是滋味。

第二年,一個更沉重的打擊,使他過早地承受了在他這個年齡不該承受的苦痛和艱難,特大自然災害給這個本來就窮的叮當響的窮山鄉帶來了大麵積饑荒,村裏餓死了許多人,他的母親也是在這個時期活活餓死了……每當王夕猛回想起這段沉重的日子便感慨萬分,他說:“這日子對我來說也不無益處,這苦痛倒成了我事業追求的原動力和不怕艱難挫折的最好磨煉!”也正是從那時起,王夕猛便下了決心,他要從小麥育種開始,為改變家鄉的落後與貧困創一番事業!小麥是自花授粉作物。

培育小麥良種,要選擇性狀良好的父本和母本。

開396花時節人工一粒粒一個個進行授粉,經雜交的植株,要一棵棵套袋,作標記,單收、單脫、單藏,二年單種。

從第三年開始又要做選擇分離——從幾十,幾百甚至幾千萬株小麥中選出幾個理想的單株再種植再選擇,直到有了一個良好的純和體。

找到純和體,還要種植試驗,層層鑒定……要培育成功一個優良小麥良種,順利的話至少也要十年八載,如果不順利,就很可能碌碌一生無果……這,對隻有高小文化水平,對育種知識一無所知,更無現代育種技術、設備及環境條件的王夕猛來說何止是上“蜀山”,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山裏人是倔強的。

王夕猛的性格就如同山上的堅石,認準了的理兒九匹馬也拉不回頭。

他買來學習資料和育種材料,花光了家裏養豬的錢還借了債。

沒試驗田,就在自留地裏搞試驗,遇上疑難問題,他便虛心向他人請教。

1963年冬的一天下午,他聽說縣招待所來了一位山東農學院的育種教授,便立刻趕往城裏,三九天北風正緊,鵝毛大雪紛紛揚揚下個不停,山路坎坷崎嶇,一路上不知摔倒了多少次,40裏路,他徒步直走了5個半小時,當他一瘸一拐磕磕絆絆地找到那位教授時簡直變成了一個雪人。

老教授被他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不顧休息便竹筒倒豆子似地給他介紹國際國內小麥育種情況,傳授小麥育種技術和經驗,並鼓勵他百折不撓、堅持到底……正是靠著這種頑強的毅力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幾年功夫,王夕猛自學了《生物原理》、《植物學》、《作物栽培》、《遺傳原理》等有關知識並達到了大專水平,為今後的育種和科研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1964年,王夕猛終於選育出了一個新品係,他給它起名叫邢選4號。

小麵積試驗時,苗壯、穗大、粒多,產量高,誰見了誰都伸出大拇指讚不絕口。

他便滿懷希望地進行大麵積種植試驗。

誰知,灌漿時節,一場6級大風,他的邢選4號全部倒伏……6年的心血,傾刻間付之東流,王夕猛痛苦地跪倒在麥地裏孩子般地嚎啕大哭,淚水浸濕了膝下這曾寄寓了他無盡希望的泥土。

鄉親們理解他,鼓勵他,為了支持他的事業,村裏專門劃給了他5畝地作試驗田。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王夕猛不停地探索著。

雜交試驗,由幾個、幾十個、幾百個增加到了3500個。

每年下種,他用小鐵鏟挑溝,一粒一粒地播,一段一段地種。

五畝試驗田種了3500個花樣。

收割時節,他又一株一株地割,一段一397段地收,一類類捆起來,係上標簽,然後一種一種地分藏。

多的隻一捆,少的隻幾穗。

脫粒時,不能用碌碡壓,更不能用脫粒機打,隻能用雙手搓,用木棒輕輕敲,而且一粒也不能丟。

村裏有個養豬儲料用的水泥打漿池,長3米,寬約1米,有1。5米深,在裏邊打場曬糧既幹得快又不易散失,王夕猛便用它來脫粒麥種。

成捆的他坐在裏麵用木棒打,少的他坐在裏麵用雙手搓,這種脫粒必須趁中午前後幹燥時分,因為這段時間小麥曬得脆容易脫。

收麥天太陽毒似火,水池地麵被曬得象烙煎餅的鏊子似的燙得人坐立不住。

池內像蒸鍋似的烤得人難以忍耐,王夕猛每天中午坐在水泥池裏一幹就是三四個小時。

背上、臂上曬出了水泡,水泡幹裂破掉又出了新的;手掌搓出了紅肉,紅肉裂開滲出了血,血染紅了沉甸甸的麥穗,染紅了金黃飽滿的麥粒兒……1975年,王夕猛調到鄉種子站,站長王洪書見他在小麥育種方麵有所研究,就有意識地讓他參加各種學術研討會、交流會,讓他到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進修學習。

王夕猛的知識越來越豐富了,育種的決心也更大了。

這一年,他用墨西哥春小麥“他諾瑞”作母本,用早熟的中國冬小麥“95251”作父本,成功地培育出了“早2號”春小麥。

大麵積種植,畝產達350公斤,高產地塊達400公斤。

居當時全國春小麥之首。

“早據山東省糧油檢測站測定證明,2號”小麥品種不僅產量高,而且品質優異。

籽粒灰粉1。93,蛋白質1658,麵筋37,出粉率91。3%,賴氨酸0。42,質量居所測小麥各品種之首。

從1976年起,王夕猛采用“中引4號”和“墨西哥大穗”有性雜交,經過幾年的反複篩選,選出了一個出苗早,分蘖力強,成穗率高,而且穗大粒多,千粒重高的單株,又幾經分離選擇,到1982年,這個雜交種有了穩定的純和體,他便給他正式起了個名叫作“柞麥2號”。

(三)1984年,王夕猛種了一畝柞麥2號做大麵積試驗。

小苗一出土,柞麥2號便顯示出了不同凡響的優良品性:分蘖早、分蘖多,幼苗匍匐,起身後葉片上衝,適光性好,莖杆粗壯,群體自調能力強。

灌漿時期,陰雨連綿,其他品種發生了嚴重鏽病、白粉病,柞麥2號卻幾乎不發病或發病很輕微。

臘黃時期,8級狂風夾著暴雨重襲了30多分鍾,其他品種大麵積倒伏,柞麥2號卻昂然挺立。

熟期,398它又異常口緊,不易掉粒。

這一畝地,收了650公斤!這不,糧未進倉便被村裏人一搶而光作了種了……不知不覺,柞麥2號傳出了邢家黃花村,傳遍了柞村鄉,傳出齊魯大地走向了全國。

柞麥2號種到哪裏,哪裏便傳出豐收的喜報:——1984—1988年,柞麥2號參加萊州市、煙台市小麥品種A級試驗,年年喜獲第一。

——1988年,惠民地區農科所26個品種對比試驗,柞麥2號產量、品質、特性總評第一。

——1988年,桓台縣引進柞麥2號大麵積試驗,高產地塊達700多公斤,在十幾個參試品種中名列榜首。

1989年,恒台全縣大部分麥田采用柞麥2號,平均畝產419公斤,柞麥2號為桓台縣建成我國江北第一個噸糧縣立了大功。

——1990年,河南省西平縣科委引種300畝柞麥2號,平均單產610公斤,成為河南省首創小麥過600公斤大關的品種。

——1991年,廣西大華試驗場試種全國各地16個小麥名優品種,抽穗後便逢陰雨,其他15個品種均得赤黴病而絕產,唯有柞麥2號昂然挺立,穗大粒實。

從此,柞麥2號便在當地被譽為“山東麥王”。

——同年,山東省齊河縣一次大麵積種植23萬畝,千畝豐產方畝產達到600多公斤,為此,山東省農科院在齊河召開了高產栽培現場觀摩會,大力推廣柞麥2號。

……據各地試驗和專家鑒定證明,在相同的水肥條件下,柞麥2號比當地品種一般畝增產50一100公斤,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效益。

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柞麥2號在全國累計攤廣種植麵積已達1500多萬畝,為國家增產糧食10億多公斤,被椎舉為我國小麥更新換代的優質高產新品種。

(四)王夕猛的妻子邢玉香給外人談起王夕猛便說:他這個人呀,吃飯睡覺想得都是小麥育種,簡直就是著了魔。

整日裏就像沒有這個家似的……的確,王夕猛搞育種那可真算得上全心全意,用他的話說:忙都忙不過來,399哪還顧得上什麼家?1963年,邢玉香當上了民辦教師,在鄉下,這可是百裏挑一的工作。

妻子熱愛這份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這一神聖的事業中去,當年就被評為“先進教師”。

一家老小都巴望著她能轉正,成為一名吃商品糧、無憂無慮而且子女可以頂替接班的正式教師。

可是王夕猛一心撲在育種上,白天參加生產隊裏的勞動,一有空就搞育種試驗,晚上又要學習、做記錄,把一大堆家務全都扔給了妻子,她既要上班,又要做飯;既要養雞、喂豬,又要種自留地……為了支持王夕猛育種,為了這個家,邢玉香隻好辭掉了心愛的工作,給王夕猛當後勤,而且幫助他種試驗田、搞管理、鏵鋤、套袋、單收、單藏、做標記……樣樣拿得起,用王夕猛的話說,我的成果裏有妻子的一半。

無獨有偶,20年之後的1983年,王夕猛的大女兒王美玲也當上了民辦教師,從此家裏人又為她做起了“正式園丁夢”。

可是,自1982年起村裏就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製,家裏分了責任田和經濟田,王夕猛仍然是顧不上,妻子一個人要種口糧田種經濟田,又要幫他種試驗田,實在忙不過來,到了1986年初,王美玲也不得不舍棄心愛的教師職業,成了王夕猛育種田和責任田裏的“正式勞力”。

王夕猛培育良種,既要買資料買種子買基礎材料,又要買化肥農藥,投入大,花錢多,自己的收入打進去且不說,還把妻子、孩子四五個勞力的大部分收入都貼了進去。

改革開放以來,村裏人靠黨的好政策,差不多家家戶戶富了起來,有的直接就是靠他的“柞麥2號”育種發了大財,而他這個公司副經理,除了百八十元的工資再無進帳,家裏沒有新瓦房,沒有彩電,沒有新家具,甚至沒有一件象樣的衣服,有時還常常背了債。

就是這麼一貧如洗,王夕猛對育種卻始終就象著了魔!王夕猛培育良種,要觀察,要記錄。

風雨天,人家從外往家跑,他卻頂風冒雨往外跑。

有一年麥收前夕的一天,約摸半夜時分,突然刮起了7級大風,暴雨也傾盆似地下了起來,王夕猛什麼也不顧,從被窩裏爬起來披上蓑衣拿起手電,就往試驗田裏跑,風雨狂虐了1個多小時,他也在試驗田裏蹲了1個多小時。

回到家裏,又點起煤油燈,寫下了觀察記錄。

每天晚上寫日記做觀察記錄,這已成為王夕猛30年來養成的生活習慣,沒有人能夠改變它。

幾千個品種,一個個仔仔細細地記錄,一記就是兩三個小時。

家裏住房緊張,為了不影響妻子和孩子們400休息,他經常摘下一塊門板,夏天支起來在院子裏的樹蔭下,冬天放在門廊裏,既是寫字台,又是床鋪。

有一天,他從地裏回來時已是淩晨一點了,他洗了一把臉便開始做日記,由於勞累,記著記著便睡了過去,睡夢裏還不停地念叨著杆呀葉呀的,妻子在隔壁還以為他一直寫著呢,直到聽到他的呼嚕聲才知道他已累得睡著了,便起來心痛地給他披上了外衣……王夕猛愛惜種子,這在當地是出了名的。

妻子頭痛他從不放在心上,孩子有病他也顧不上看一限。

三個孩子一天天長大了,上學,找對象,他從不過問,可如果老鼠螞蟻搬走了他幾粒種子,卻象剜了他的心肝似的。

一次他見育種田裏有一個大鼠洞,便顧不得吃午飯,拿來鐵鍁鎬頭,直挖了兩個多小時,嗬,戰績卓著!竟從鼠洞裏“搶”回了60多粒種子。

他把這60粒種子認真地辨別、歸類……(五)一份辛勞一分收獲。

繼柞麥2號之後,王夕猛又成功培育出了冬小麥149高產品種,1992年參加全省區域試驗,千粒重68克,平均畝產550多公斤,高產達750多公斤,被專家譽為少有的大粒大穗型高產品種。

與此同時,王夕猛在玉米、蔬菜育種方麵也獲得了較大的成功。

他培育的柞單1號,柞單2號短生育期緊湊型玉米良種,小麵積試驗畝產量突破600公斤,最高單產達900公斤以上……育種上的極大成功,為公司的迅猛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公司由小到大,成為一個集科研、繁育、推廣、經營一體化的綜合性企業,在全國各地建立起22個開發服務點,固定資產達60多萬元,連年創利潤60萬元以上……而王夕猛呢,這個已成為萊州市人大代表、煙台市優秀科技工作者、擁有近10項科技成果獎的育種專家卻依舊整日蹲在他的試驗田裏,癡迷他的育種。

他,正在向著更新更高的目標奮進,追求……(1992年10月科學普及出版社《一代風流》)401新生之歌張敬明臥床淚女亭亭立手拿話筒頌黨恩時間:1994年12月26日上午地點:山東省萊州市神堂鎮道劉村劉鞠萍家她笑了。

笑聲又甜又脆。

她嘴唇紅潤,臉泛紅光,彎彎的眉毛揚著,眸子裏閃著喜悅和激動的光彩,亭亭玉立地走出來迎接我們。

我們喜悅,我們驚訝,眼前這個青春煥發的女子就是5個月前那個臥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整天以淚洗麵,心欲辭世的劉鞠萍嗎?就是那個筆者隨鎮村領導給送捐款,躺在炕上、麵容枯槁、泣不成聲、語不成句、讓人心酸、目不忍睹的劉鞠萍嗎?是她,是她。

她康複的真快啊!帶著無比的喜悅和驚歎,筆者和同去的記者向她道白:鞠萍,8月23號我們電台、電視台播送了你青島手術歸來,“臥床不起的劉鞠萍能走路了”的報道後,每天,都有好多好多的人打電話和寫信詢問你現在的身體狀況……沒等我們說完,劉鞠萍就接過話筒爽朗地說:“我的身體好多了。

我現在不但能走路,而且能洗衣裳做飯了。”聲音響亮,渾厚。

聽得出,那是用丹田氣送出的語音。

她語言流利,吐字清楚,活脫脫一個健康人。

“在這裏,我還要說……”劉鞠萍的嘴唇開始嚅動,語音顫抖,眸子亮亮地一閃,眼淚象斷了線的珠子滾出來。

“是黨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沒有村黨支部、鎮黨委領導的關心操勞,沒有父老鄉親們的慷慨解囊,我劉鞠萍現在早不在人世了……我無以表達我的感激之心,我唱唱最近一直在心裏唱的歌,表達一下我的心意吧!”“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爹親娘親不如村鎮領導親。

千好萬好不如社會主義好,河深海深不如父老鄉親的友愛深……”歌聲帶著泣聲,顫音伴著歌聲。

聲音繞梁,感人至深。

她是用她的心聲歌唱,她是在用整個的感情發音。

那情、那音,毛阿敏、彭麗媛在場,也要自歎弗如。

402苦命女患奇病,哭伴日月久臥床、治無望,心欲辭世劉鞠萍1971年出生於萊州市神堂鎮道劉村。

8歲喪父,10歲喪母。

是村委供養她和比她小3歲的弟弟生活和上學。

各自上完高中後,都到外村村辦企業上了班。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誰能料想,一種無情的奇病又降臨給劉鞠萍這個不幸的少女。

自1991年開始,劉鞠萍隻感渾身痛麻,身體漸漸無力,多處求醫,皆診不清病症。

後來,臥床不起,四肢骨質酥軟,並不斷萎縮。

到1994年,原來身高1。65米,亭亭玉立,聰穎活潑的劉鞠萍身高隻還剩下1。40米,60公斤的體重也隻剩下37公斤。

失去了生活能力。

家裏能賣的東西,弟弟全賣了為她看病。

病情隻是加重,不見好轉。

怪病折磨著劉鞠萍的身體,更吞噬著她的心靈。

病情無望,病體不能自理,無父無母,隻給弟弟添累贅,思前想後,她每天以淚洗麵,失去了生活的勇氣。

1994年3月的一天,她從收音機聽到石家莊人民醫院醫術清湛,醫德高尚,便鼓起勇氣向石家莊人民醫院寫了一封信,詳述自己的病情,詢問能治療否。

如不能治,她將偷偷辭世。

4月16日,石家莊人民醫院的回信走到村委辦公室,村黨支部書記劉紀河看到了信封,想到劉鞠萍久治不愈,便叫著村衛生員一起來到劉鞠萍家。

一見此景,一問病情,劉紀河這個五尺壯漢落下了心酸的眼淚:“病成了這樣,為什麼不早說聲!有黨支部在,就一定能治好你的病!”第二天下午,黨支部大會形成決議:發動全村,救助劉鞠萍。

晚上,召開了全村“救鞠萍獻愛心”村民大會。

會後,100多戶村民還不富裕的道劉村一次捐款3981。78元。

幹部、黨員自不必說,86歲高齡的老奶奶韓秀花,捐上了自己辮草辮積起來的10元錢。

72歲高齡剛剛動過手術的劉長基老人捐上了50元錢。

第三天上午,村黨支部書記劉紀河和村委主任一起,帶著鄉親們的捐款,帶著劉鞠萍,去濰坊、上南京、到濟南、赴青島,在青島醫學院附屬醫院,劉鞠萍的病症被初步診清:患甲狀旁腺機能亢進症。

此症在骨節上有一個小小的瘤子,消耗骨髓。

再住半年不治,將不治而亡。

治愈此病,檢查、手術、住院、吃藥,約需2萬多元錢。

劉鞠萍一貧如洗,道劉村集體經濟薄弱,父老鄉親們已捐了不少了,2萬多元從何而來?劉鞠萍被嚇傻了眼。

劉紀河寬慰她:“一切不用操心,積極配合醫生治病,皆由黨支部去辦。”403鎮黨委召開救鞠萍動員會全鎮人踴躍捐款獻愛心時間:1994年5月27日上午地點:萊州市神堂鎮黨委會議室主席台上,高懸“救鞠萍獻愛心動員大會”橫幅。

鎮黨委書記魏延亮、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葛誌強、市婦聯主任王秀榮、鎮黨委政工書記郭方文、宣傳委員李長柱、婦聯主任李曉萍坐在主席台上,各村黨支部書記、雙管單位負責人、鎮辦企業廠長經理70多人參加會議。

“神堂鎮救鞠萍獻愛心動員大會現在開始!”宣傳委員李長柱的男中音寬廣洪亮,回旋縈繞,將整個會場帶入莊嚴激昂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