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由道劉村黨支部書記劉紀河介紹劉鞠萍病情。”“領導和同誌們……當您手拿3元錢買1瓶酒時,您可能認為3元錢並不沉重;當您給小孩3角錢買雪糕時,您可能將它看得微不足道。
可是……”劉紀河滿含深情的詞語,劉鞠萍孤女又遭不幸的遭遇,使入會者一個個心窩發酸,心情激蕩。
鎮婦聯主任李曉萍剛宣讀完“救鞠萍獻愛心”的倡議書,人們便一個個登台,慷慨陳詞,決心發動群眾,奉獻愛心。
“群眾有難,黨組織照管。
一人有難,大家支援。
我們要把救鞠萍獻愛心活動貫穿全年精神文明建設之中……”魏延亮書記的動員一結束,許多人便圍上主席台,當場捐款。
有的5元,有的10元,有的8元,有的3元。
帶錢的無人不捐,捐者無不傾囊,都恨夏天短袖衫兜淺,平時裝錢少,又沒有準備。
魏延亮、郭方文、李長柱、李曉萍一人捐出20元。
葛誌強事先沒準備,身無分文,人們還發言時,悄悄向王秀榮借來40元,同王秀榮一人捐了40元。
會場像開了鍋的水,一片沸騰。
在人群之中,筆者也將兜裏常備乘車的10元錢掏出來,羞其太少,趁攝像機鏡頭一晃,迅捷扔進捐款箱。
最後清點,會場捐款547元。
會後,筆者隨郭方文、李長柱、劉紀河來到劉鞠萍家,郭書記向劉鞠萍介紹了鎮黨委發動會的情況,鼓勵她同疾病做鬥爭,詢問她有什麼要求,代表黨委把547元捐款交給她,讓她放心,治病所需2萬元錢不久將會捐齊。
這是筆者第一次見到劉鞠萍。
她五官清秀,但麵容枯槁,臉色青灰,癱坐在炕上,上身穿一件短袖衫,下身蓋著被子,因其瘦小,蓋被部位不見隆起。
劉鞠萍隻是哭泣,雙手404捂著臉,淚珠漣漣,想說句感謝的話,卻語不成句,泣不成聲:“感謝……村領導……鎮領導……我不知道該怎麼說……”氣短音弱。
筆者眼軟,見此情景,心酸淚湧,目不忍睹,隻好走出屋子,在窗外玻璃上看她的背影。
動員會後,全鎮老到80多歲的老人,小到一年級的學生,都動了起來,紛紛奉獻愛心。
20多天,全鎮捐款27000元。
獻愛心活動波及到了煙台、東營,煙台一位不留姓名的人給劉鞠萍寄來了200元錢。
勝利油田幹部李浩寄來了100元錢。
祛除病魔煥青春天大不如黨恩大5月27日上午,鎮宣傳委員李長柱,道劉村黨支部書記劉紀河用鎮醫院救護車載劉鞠萍直赴青島醫學院附屬醫院。
李長柱、劉紀河找院領導介紹了劉鞠萍的狀況,院領導們極為感動。
說:道劉村、神堂鎮黨委不僅僅是救了一個劉鞠萍,更重要的是弘揚了社會正氣,光大了中華民族的美德。
院黨委分工徐副院長負責救治劉鞠萍。
當天下午,徐院長召集有關主任醫師、醫護人員會議。
決定用最好的技術,以最優惠的價格向劉鞠萍獻愛心。
做一次核磁共振檢測,定價1200元,他們收600元,先後做了好幾次。
住院無有床位,醫護人員在病員中介紹劉鞠萍的病情,一位剛動過手術的病號提前3天自動出院,讓出病床。
第二天上午一上班,醫院裏最著名的5位主任醫師全集中到了劉鞠萍床前,會診病情,研究手術方案。
確診甲狀旁腺亢進的具體部位,要服用一種藥物觀察,醫院裏沒有這種藥,他們專程到北京提取……8月10日,醫院為劉鞠萍做了切除手術。
病灶隻是一個比綠豆還小的小瘤。
手術後,劉鞠萍身上的痛麻感無有了,四肢漸漸硬朗,身上力氣不斷增長。
幾天後,能夠下床行走了。
到23號,她可以回家靜養康複了。
手術後,劉鞠萍在醫院裏反來複去思前想後,越想越覺得自己不幸又幸福,越想越覺得黨的恩情比天大,父老鄉親的友愛比海深。
驀地,她的腦海裏流出兒時學唱的“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歌曲,她把歌詞略一改動,改成: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爹親娘親不如村鎮領導親,千好萬好不如社會主義好,河深海深不如父老鄉親們的友愛深。
她用自己的心聲默默地唱啊,唱啊。
她用它表達自己的感情,用它敘說自己的人生。
405戰顯棟:捐腎救父好男兒陳允國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戰顯棟或許是個太普通不過的人。
他孝敬父母,勤勉工作,樂於助人,認真並快樂地生活。
隻是當父親生命危急的那一刻,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拿自己的身體去拯救。
戰顯棟救起的,不僅是自己的父親,還有一個完整的家,還有一份人世間至真至純的親情……對於37歲的戰顯棟來說,捐腎救父隻是他生命裏一件應當做而做了的事。
“我的生命是父親給的,我願意用自己的生命,來守護這份親情。”麵對記者,戰顯棟的臉上寫滿虔誠。
一年多了,戰顯棟的生活已經歸於平靜。
在他的心裏,父親臉上和藹的微笑,還有一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的溫暖,才是最珍貴的。
遠離了聚光燈的戰顯棟,如今更珍惜每一天的生活。
而一直在關注著他的人們,也一定欣慰於這份承載了生命厚度的情深意重。
晴天霹靂和樂家庭突遭意外作為萊州市中醫醫院的一名電工,戰顯棟原本有著和普通人一樣平凡而溫馨的生活。
62歲的父親戰景海從醫37年,退休後剛剛開始享受悠閑的晚年生活。
戰顯棟妻子劉潔善良賢淑,自己經營著一份小生意。
兒子那時剛上一年級,每天晚上都喜歡背拚音字母給家人聽。
不大的醫院家屬樓裏,總能傳出一家人快樂的笑聲。
但從2006年起,戰家的這份快樂就漸漸消弭。
剛開始是身體一向硬朗的父親一天天虛弱起來,到後來發展到回到5層樓的家都要歇個兩三次。
每天一回到家,臉色蒼白的戰景海第一個舉動就是躺到床上歇一歇。
原本不太在意的戰景海,這才在家人的陪同下檢查身體。
卻不曾想到,檢查出的結果猶如晴天霹靂:406戰景海患上了尿毒症!“聽到這個消息時,我隻覺得眼前一片黑,一下子栽到了牆上。”戰顯棟回憶說,要不是順手抓住了身旁的門框,自己也許就真的不省人事了。
當時整個家庭都陷入了不知所措的沉痛,母親綦連英一度哭得暈倒在地上。
想到敬愛的父親可能不久就要離開自己,戰顯棟的內心極度痛苦。
“但那個時候我不能倒下。
隻要有一線希望,我都要治好父親,讓二老安享晚年。”想起當時的情形,戰顯棟還是難掩心底的悲痛,雙眼幾度濕潤。
此後,戰顯棟陪父親踏上了艱難的求醫之路。
在萊州市人民醫院醫治了一段時間後,戰顯棟帶父親遠赴北京,後又折回煙台毓璜頂醫院繼續治療。
多次的旅途輾轉與長期的血液透析,讓父親戰景海的身體一天比一天虛弱。
換腎,是拯救父親的唯一希望。
可由於父親的血型特殊,合適的腎源一直未找到。
不能再拖下去了!和妻子商量後,戰顯棟決心自己為父親捐腎,讓備受病痛折磨的父親早日好起來。
“當時就是想救我爸爸,沒有考慮太多。”戰顯棟說。
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妻子劉潔一直很支持自己。
父親患病期間,劉潔無微不至地照顧公公,也時時給戰顯棟加油打氣。
得知丈夫要捐腎救父,劉潔許久沒有說話,最後隻是默默地點了點頭。
“爸爸當然要救!當時我想好了,手術後不管發生什麼事,我都要好好照顧戰顯棟和爸爸。”劉潔一臉平靜地告訴記者。
捐腎救父好男兒感動港城父親母親的拒絕,是戰顯棟早就預料到了的。
他知道深愛著自己的父親母親,怎會忍心讓自己舍身救人。
“虎毒還不食子,我哪能要兒子的腎?顯棟還年輕,還有老婆孩子,絕對不能為了我犧牲自己的身體啊!”戰景海老人聽到兒子的決定,第一個提出反對。
母親綦連英一言不發,隻是在病床旁默默掉淚。
一邊是與自己相依相伴大半生的老伴兒,一邊是自己正值壯年的兒子,倘若因為捐腎而出現意外,她不敢想象後果。
但是如果不救,就要眼看著老伴兒一天天虛弱下去……然而戰景海的病情,卻不容得戰家人再有一點猶豫。
幾度從生死線上被救回來的戰景海,最終答應了兒子捐腎的決定。
令人欣喜的是,經檢驗,戰氏父子血型一致,且腎源相當合適。
4072008年6月30日,是戰顯棟永遠都無法忘記的日子。
這天早上七點半左右,他被推進毓璜頂醫院手術室,進行腎摘除手術。
等他第二天上午醒來後,父親的腎移植手術已經順利完成。
得知這一消息,躺在病床上的戰顯棟露出了笑容。
他知道,他不久後又可以拉著父親的胳膊,陪他老人家在萊州的街頭散步了!手術一個星期後,已經能下床活動的戰顯棟來到重症監護室看望已經蘇醒的父親。
“爸爸,咱的手術很成功,我過來看您了!我都挺好的,您放心吧!”寥寥數語,讓在場的醫護人員無不動容。
還不能隨意活動的戰景海此時隻是默默地望著兒子,艱難地點了點頭。
手術後的戰氏父子身體狀況比較穩定。
戰顯棟告訴記者,現在父親每天早上6點前就會起床,或者出去走走,或者在屋子裏看看電視,偶爾還會和母親出去買點菜,有時到院子門口迎接放學回家的孫子。
自己則堅持早上跑步鍛煉,增強體質。
戰顯棟捐腎救父的義舉,在港城大地引起廣泛關注。
許多深受感動的市民帶著現金和營養品去看望戰顯棟父子,讚揚他大義救父的孝心。
“當時覺得非常感動。
我覺得我隻是做了一個兒子應該做的事,但很多不知名的煙台人來看望我們。
謝謝大家的關心!我會好好照顧父親,請大家放心!”事隔一年多了,戰顯棟還是不忘要通過記者向熱心的煙台人表達謝意。
甘當“護工”熱心腸贏得敬重百善孝為先。
戰顯棟捐腎救父的善舉並非偶然。
父親尊老敬老、樂於助人的熱心腸,讓小時候的戰顯棟就將一個“善”字刻印心中。
“很早的時候,父親就主動將外公外婆接到家裏來照顧,就像對待自己的親生父親母親一樣,沒有半點怠慢。”戰顯棟回憶說,自己的外公患有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平常隻能躺在床上,衣食住行甚至是大小便,都要靠人侍奉。
善良的父親從未因此而有過怨言,總是笑嗬嗬地陪外公聊天,照顧外公的衣食起居。
這些看似平淡的生活細節,卻讓戰顯棟深受觸動。
“以父親為榜樣做人”,讓戰顯棟對家中的老人非常孝順,對父親更是敬重不已。
或許,從這裏我們能夠找到他義無反顧捐腎救父的一點端倪吧。
工作與生活中的戰顯棟,同樣是同事、朋友和病人中的“熱心腸”。
大概是408從小在醫院長大的緣故,戰顯棟對病人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
工作之餘,要是碰到沒有陪護的病人前來就診,他總是主動幫忙抬病人、拿藥、辦理住院手續。
特別是晚上醫院來了創傷急救患者,戰顯棟總是第一個衝上去,把一個個滿身血汙的患者抬向檢查室和病房,成了一名大家眼中的“編外護工”。
有時有的病人家屬真把他當成了“護工”,支使他幹這幹那,戰顯棟總是笑臉相迎,從不計較。
采訪中,戰顯棟的同事給記者講起了這樣一件事:一天傍晚,萊州夏邱鎮一張姓老人被撞傷,肇事司機逃逸。
血肉模糊的老人被萊州市中醫醫院的救護車拉到急診科實施搶救。
待傷者家屬趕到醫院時,看到由於跑前跑後掛號、抬擔架而滿頭大汗的戰顯棟,竟將他誤認為是肇事司機而出言不遜。
幸好醫院同事出麵做證,才消除了誤會。
不過,這件事並沒有讓戰顯棟停止愛人助人的腳步。
醫院大樓裏,總能看到他忙前忙後的身影,總能見到他臉上憨憨的笑意。
“病人需要幫助,我不能不管啊。”麵對記者的采訪,戰顯棟的話不多,樸素卻見心見肝。
這並非崇高的使命,也不是光榮的責任,而隻是一個人道德品格中閃耀的一線光亮。
不足以照徹黑暗,但足以溫暖感受到這光亮的每一個人。
“電工”戰顯棟平凡演繹至真親情采訪戰顯棟時正值周末,他還依舊在醫院裏忙著修內科專家門診的電話線。
這就是戰顯棟。
從道德模範的領獎台上走下來,他還是那個勤勉工作、有一顆博愛之心的“電工戰顯棟”。
兢兢業業,從不叫苦叫累。
“在醫院裏,電工雖不能同救死扶傷的醫生護士相比,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崗位。
很難想象,沒有了電力保障,患者在拍片、化驗的時候會是個什麼樣子。”談起工作,戰顯棟才顯得話多了起來。
正是基於這樣樸素的認識,他在十幾年的工作中,刻苦鑽研業務,不僅做好本職工作,還開動腦筋設計安裝電話,為單位出謀劃策,節省開支。
與現在工作的遊刃有餘相比,戰顯棟工作之初並不順利,電工是個技術活,剛到工作崗位上的戰顯棟卻因為缺乏專業知識而屢屢碰壁。
為盡快適應工作要求,他為自己製定了自學方案,將大部分閑暇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還經常跑到技校請教,並順利拿到了大學本科證書。
功夫不負有心人。
現在的戰顯棟已經成為萊州市中醫院電工裏的技術骨幹。
409“涉及病人的事沒有小事”,戰顯棟常常這樣告誡自己。
為此,他和同事們努力保證各科室電力供應,隨叫隨到,及時解決問題。
去年冬天,為把地下線路重新檢查維修一遍,他和夥伴們鑽地溝十多天,將發現的兩處隱患成功排除。
由於地溝裏陰暗潮濕,弄得灰頭土臉,大家都苦中作樂互相戲稱是“地老鼠”。
戰顯棟告訴記者,每天下班回到家看到微笑著的父親母親,內心總是充滿幸福感。
這種幸福感,是和家人在一起時內心的充盈和靈魂的安寧,很難說出口,卻總感覺縈繞身旁。
快到春節了,母親和妻子已經開始張羅著買魚買肉,身體狀況不錯的父親,總喜歡在中午日頭好的時候走出家門溜溜街。
不知不覺,年的味道已經開始彌漫在家中,傳遞著溫暖與歡喜。
是的,在熙熙攘熙的人群中,戰顯棟或許是個太普通不過了的人。
他孝敬父母,勤勉工作,樂於助人,認真並快樂地生活。
隻是當父親生命危急的那一刻,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拿自己的身體去拯救。
我們相信,戰顯棟救起的,不僅是自己的父親,還有一個完整的家,還有一份人世間至真至純的親情。
祝願戰顯棟父子身體健康,好人一生平安!410唯堅韌者能遂誌——於金鐸繪畫藝術之路毛汝恭於金鐸是我的同行摯友,四十餘年的交往,我目睹了他在攀升繪畫藝術高峰之路上所經曆的艱辛和所取得的佳績。
求索不息於金鐸家住萊州市裏,出身書香世家,祖父、父親都善書畫,母親是神筆劉耳枝後人,精於民間工藝和剪紙。
在淵博的家學和濃重的藝術氛圍中,於金鐸從小就愛上了書法和繪畫。
處於“文革”時期的上個世紀60年代,初露繪畫才華的於金鐸如饑似渴地尋求深造之路,無奈當時的美術院校一律停辦,他隻好來到青島由其大哥介紹跟當時在文化宮的留蘇畫家薑寶星老師學習素描和油畫。
這難得的嚴格訓練,給他打下了以後在繪畫之路不斷成長的牢固根基。
回到萊州正趕上搞“三忠於”畫偉人像的熱潮,於金鐸也投入其中。
兩三年間在萊州(當時稱掖縣)城區及各鄉鎮(當時稱公社)各部門畫了大量的偉人像、宣傳畫。
實踐中油畫、粉畫技法日臻成熟,但遺憾的是他曾喜好的國畫藝術卻未得到應有的發展。
當時受文革極左思潮影響,國畫,尤其是花鳥畫受到冷落。
要想學,老師難找,宣紙也買不到。
這時他隻好再去青島,由大哥引進拜訪馮憑、汪稼華等名師,在他們的指點下,開闊了藝術視野,通過潛心鑽研不懈努力,畫藝大進,初步邁進了國畫的聖殿。
文革後期,國畫在全國逐漸複蘇後,煙台地區第一屆國畫展,萊州唯一送展的國畫就是於金鐸的《學犁》。
此畫在展覽中獲獎,並在《煙台日報》發表。
此後於金鐸的國畫水平不斷提高。
多年來有三十幾幅畫作參加了省、地國畫展出,並多次獲獎。
411任何一個藝術家的成長之路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於金鐸更是經過諸多坎坷和磨練。
文革中唯成分論風行,受家庭社會關係的影響,於金鐸不僅升學深造無路,對許多美術行業的選擇也一概無望。
如軍區特招美術員、煙台招收舞美設計員的準收通知已到手都未能如願。
在此期間,於金鐸經曆了回鄉勞動,幹過幾年民辦教師,但勞動、工作之餘始終未放棄對藝術的不倦追求。
以後,萊州京劇團要招一名中西畫兼備的舞台美術設計師,於金鐸才因為在繪畫上的出色表現被調到了京劇團。
從此他便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事業中。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繁紛複雜的舞美構思、設計、繪畫中,激發了才智,展示了各種繪畫技法,練成了繪畫創作的多麵手。
不管是繪製具有西畫風格二十幾米長的大幅布景,或是十幾公分見方的幻燈畫片,不管是勾畫顯示東方神韻的傳統屏風或廳堂裝飾,也不管是古代戲或現代戲的各類布景,都能應付裕如,得心應手。
多年來,於金鐸為萊州100多部創作戲搞了舞美設計,連續6次獲山東省文化廳頒發的舞美設計一、二等獎。
1991年,為由萊州市文化局仲偉方創作、由萊州市呂劇團排演、在中央電視二台播放的《恩怨情》和其他係列電視劇搞的舞美設計,獲得了好評。
1997年,又為由張勝雲、唐雁賓、仲偉方創作,萊州市呂劇團排演的現代呂劇《小島風情》進行舞美設計。
該劇在進京參加“第五屆中國人口文化獎”的彙演評獎活動中,表演和舞美設計均榮獲一等獎。
於金鐸在搞好舞美工作的同時還為萊州市不少大型活動搞過美術總設計。
如一年一度月季花節總設計,萊州市第二屆月季花節35輛彩車總設計,赴煙台“萊州市建國五十周年成果展”總設計,市委投資100萬元赴煙台燈會的總設計等,其間獲萊州市政府“嘉獎”和“立功證書”多次。
當然,這些獎項桂冠不是於金鐸的最終追求,真正在他心中湧動的是要追求藝術的真諦,是要探索中國文化的深層底蘊。
《易經》的感應哲學,老子的“道法自然”,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是他多年熱心研究的課題。
他力求要把中國文化的深邃溶於心,落於筆,不斷增強書畫藝術的魅力,大力弘揚東方藝術之美。
於金鐸在對深層文化的探求中獲得了藝術靈感,也淨化了自己的靈魂。
人品即畫品,畫好畫首先要做好人,這是從事繪畫藝術的本分。
於金鐸為人誠樸,性情耿介,不為世俗名利動心,數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醉心藝術,堪稱一個虔誠的藝術信徒。
412藝花綻放於金鐸最擅長的是中國花鳥畫和人物畫。
特別是在學習花鳥畫方麵更是情有獨鍾。
他由傳統入手博采眾長,潛心學習明清以來的大家——徐青藤、八大山人、吳昌碩、揚州八怪及近代繪畫大師的繪畫藝術,從中汲取精華,努力打下傳統根基。
在學習傳統的同時他又兼收西畫中嚴格造型、注重色彩處理及構成的新理念,領悟民間藝術中雅俗共賞的特色,並且麵對社會麵對生活在實地寫生中努力推陳出新,使繪畫作品追上時代的發展。
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參加了山東郭誌光花鳥研修班學習,在郭誌光老師悉心指點下,對花鳥畫的傳統精神和筆墨語言有了全新的認識,進一步掌握了花鳥畫技法。
近年來他又參加了中國美術家協會花鳥畫高級研究班,受業於中國花鳥畫大家霍春陽先生、北京畫院王培東先生及吳國亭、韓文來、賈寶瑉諸先生門下。
高研班上濃厚的學術氛圍,別開生麵的研討指導方式,使他受益匪淺茅塞頓開,多年來許多疑惑問題一一解決,從理念到實踐都明確了前進方向,使繪畫創作上了一個新台階,開始了新的裏程。
於金鐸虛心好學多方求教,不拘程式張揚個性,紮根於深厚的文化沃土中不斷綻開新葩,使花鳥畫作品透出一種清新明麗的時代氣息。
特別是近期的畫作更有了新的突破,他的花鳥畫作品用筆勁健、渾厚、靜定沉著,不漂不躁,爽透空靈,於虛實藏露中蓄內涵,從輕重疾徐中見節奏。
畫麵構圖新穎寄意深遠,給人以美的享受。
他的牡丹、鶴鷺、藤蘿等,“求與古人合,能與古人離”,顯示出畫者獨到的藝術風格。
於金鐸花鳥畫的另一個特點是畫風大氣,用色含蓄,不落俗套,加之他長期從事舞美工作,在設計大場麵,繪製大布景的實踐中形成了畫麵布局大度,著筆從容,涵量豐富的畫風。
他特別喜歡畫大畫,丈二,八尺,大筆觸,大開大合氣度恢宏,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給人以振奮,使人耳目一新。
多年來他的花鳥畫創作多次參加各級展覽並獲獎。
他的大幅畫作走進了深受青睞的樓堂館所,眾多作品被大陸、港台有關部門及私人收藏。
另外在人物畫方麵,於金鐸也有著傾心的愛好和豐盈的成果,由於他有紮實的西畫素描造型基礎,有嫻熟的國畫筆墨功底,並且能深入生活勤於寫生,善於抓住人物特征,洞察人物心理,展現人物的精神風貌,所以他創作的人物形象總413是生動逼真,個性鮮明。
有時還借用電影特寫鏡頭的表現手法,以其細膩傳神的情態刻畫令人過目難忘。
他的人物畫在整體構思上也有獨到之處,從構思布局到筆墨情趣,能由心而發渾然天成,透出東方文化的氣韻。
近年來他又參加了劉大為中國人物畫精英班的實地寫生,受業於任惠中先生。
通過學習,對當代人物畫的寫生創作新理念,有了更深的認識,人物畫創作,又升入了更高的層次。
於金鐸的人物畫也多次參加省級以上展覽有些並獲獎。
1979年創作的《春風吹又生》參加了省建國三十周年大展,1983年創作的《六月雪》獲省首屆青年美展二等獎,1993年《希望之路》參加省體育美展,《邊陲寄情》、《瓜熟時節》等六幅人物畫創作參加省級以上展出,部分作品獲獎並報刊發表。
當前,於金鐸正意氣風發地行進在繪畫藝術的長途中。
他現在是國家高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山東分會會員,中國舞台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國際藝術研究院理事,中國國畫家協會會員,山東畫院特聘畫師,萊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近年來又結業於中國美術家協會花鳥畫高級研究班。
年富力強的於金鐸正處於藝術發展的旺盛時期,他說“要不斷地追求,不斷地創新,跟上時代的步伐”。
414後記,鍾靈毓秀,美如畫卷。
它的美,外在於景觀,山水田園自然天成,山海相依,物產豐饒,人傑地靈;而它內在的美,則在於文蘊。
眾多名人雅士,眾多的傳說,眾多的故事,眾多的詩篇,把它裝點得豐富非凡。
這方凝聚著曆史文化的厚重底蘊並薈萃了時代前沿華彩的土地,向來以巨大的定力和張力吸附著、感召著有識之士,成為本土作家無法割舍的藝術天地。
使曆代文人忘情於山水之間,超然於天地之外,用心靈去觀賞和感受世界,用足跡去丈量悠悠古今之距離,從而去尋找人生的殿堂,形成了的精華篇章。
本次征稿,收集了建國60多年來全市及市外作家、文學愛好者有關描寫萊州風物、人文曆史等各方麵、各個曆史時期、各種文學體裁的作品。
在編輯過程中,為盡量不遺漏關於萊州的優秀詩文,編者除了在作者之家、萊州作家網及《萊州灣》雜誌發布征稿啟事外,還通過各種渠道廣泛關注、搜集不同時期發表在不同雜誌、媒體上的有關萊州的精粹美文。
如發表在《煙台日報》、《煙台晚報》、《今日萊州》、《萊州文史》、《萊州灣》及網絡博客上的文章,編者都會千方百計主動與相關刊物編輯、作者進行溝通、收集整理。
本書彙集了69位作家的文學作品共239篇(首),計30餘萬字。
按照散文、詩歌、文史及民間文學的文體分類。
後來囿於篇幅限製,最後擬定本卷文集隻收入散文、詩歌題材作品。
已收集編撰的文史人物及民間故事等有關萊州地域文化的作品體裁,待後以(地域文化卷)專輯形式另行結集出版。
本卷綜合卷,以描寫關於萊州的詩文為入選標準,擇優選錄,一些雖未經發表但反映幸福萊州、文明萊州的優秀文章亦收入本卷。
文章排序以先古後今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