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中國民風民俗文化的由來(2 / 3)

對聯文化的由來

對聯,俗稱對子。它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對聯,起源於桃符。桃符是過年時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以避邪。掛桃符的風俗,從周代就有了。

五代十國時,在後蜀的宮廷裏,學士辛寅在桃符上題寫吉語賀歲,但蜀主孟昶對他寫的並不滿意,認為不夠有文采。於是,孟昶自己提筆題下“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兩句話。這就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

直到宋代,對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名詩“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說得就是這種桃符。也是從宋代開始,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就是後來的春聯。

後來,對聯又漸漸分為很多種類型,如楹聯、挽聯、婚聯、戲聯等。

中國生肖文化的由來

十二生肖源於何時,今已難於細考。長期以來,不少人將《論衡》視為最早記載十二生肖的文獻。

《論衡》是東漢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的名著。《論衡·物勢》記載:“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馬也。子,鼠刀。酉,雞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醜,牛也。……巳,蛇也。申,猴也。”以上引文,隻有十一種生肖,所缺者為龍。該書《言毒篇》又說:“辰為龍,巳為蛇,辰、巳之位在東南。這樣,十二生肖便齊全了,十二地支與十二生肖的配屬如此完整,且與現今相同。

生肖為何取數十二?十二生肖的產生,有著天文學的背景。在原始時代,先民們體驗著寒暑交替的循環往複。有觀天者發現月亮盈虧周期可以用來丈量歲的長短,發現十二次月圓為一歲,這一發現,是初期曆法最精度的成果之一,“十二”便視為傳達天意的“天之大數”。天幹需地支為伴,日月相對,天地相對,就非“十二”莫屬了。

關於十二生肖的選用與排列,有一種說法說是根據動物每天的活動時間確定的。我國至遲從漢代開始,便采用十二地支記錄本一天的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兩個小時,夜晚十一時到淩晨一時是子時,此時老鼠最為活躍;淩晨一時到三時,是醜時,牛正在反芻;三時到五時,是寅時,此時老虎到處遊蕩覓食,最為凶猛;五時到七時,為犯時,這時太陽尚未升起,月亮還掛在天上,此時玉兔搗藥正忙;上午七時到九時,為辰時,這正是神龍行雨的好時光;九時到十一時,為巳時,蛇開始活躍起來;上午十一時到下午一時,陽氣正盛,為午時,正是天馬行空的時候;下午一時到三時,是未時,羊在這時吃草,會長得更壯;下午三時到五時,為申時,這時猴子活躍起來;五時到七時,為酉時,夜幕降臨,雞開始歸窩;晚上七時到九時,為戌時,狗開始守夜;晚上九時到十一時,為亥時,此時萬籟俱寂,豬正在酣睡。

關於十二生肖的排列,有很多傳說,但是,生肖座次的排定,決非一朝一夕,是經過很多代的篩選和確定,一直傳至今日。

本命年文化的由來

“本命年”就是十二年—遇的農曆屬相所在的年份,俗稱屬相年。在傳統習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認為是一個不吉利的年份,故民間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檻兒年”,即度過本命年如同邁進一道檻兒一樣。每到本命年時,漢族北方各地,不論大人小孩都要買紅腰帶係上,俗稱“紮紅”,小孩還要穿紅背心、紅褲衩,認為這樣才能趨吉避凶、消災免禍。

過“本命年”這一習俗最初是契丹人慶祝始生的一種風俗。在遼代,過“本命年”又稱再生禮或複誕禮,因遼代時已經用12生肖紀年,每12年生肖輪回一次,到了屬於每人出生生肖這一年,就要舉行儀式紀念自己的始生,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過“本命年”的習俗。

古人年齡稱謂的由來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

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稱為垂髫。髫,是指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

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稱為總角。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稱為豆蔻,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男子十五歲稱為束發,因為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男子二十歲稱為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

男子三十歲稱為而立,立,是“立身、立誌”之意。

男子四十歲稱為不惑,是“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男子五十歲稱為知命,是“知天命”之意。

六十歲稱為花甲,中國人俗約六十年是一甲子。而到了六十歲以上的人就極少頭發不是花白的,所以到了六十歲的人都稱花甲。

七十歲稱為古稀,取“人過七十古來稀”之意。

八九十歲稱為耄耋,出自《詩經》。

一百歲稱為期頤,出自《禮記·曲禮上》。

中國服飾禮儀的由來

中國古人被嚴格的綱常約束,禮節繁多,僅僅在穿衣戴帽上就五花八門,衣著打扮常常不止是一個人的個人代號,往往還是他的社會代號。關於服飾方麵的禮儀,有以下幾種說法:

長衣儒人短打苦力——據說由黃帝開始,出現了“襟袖寬博,彬彬下垂矣”,寬衣長袍就成了時尚。最先的儒家衣袍也是長衣曳地,一身短打裝扮的,隻能是最下層的苦力。

臣穿紫色死路一條——在色彩上,古人認為紫色衣袍最被尊崇。“紫色為君服”。遠古時候的平民隻能穿白色。一片粗糙白布中,出現一個渾身有色彩的人,他的身份地位財產立刻一目了然了。《周禮》中有明文列舉了衣服顏色所代表的貴賤身份。甚至一個人服飾的色彩和他父母健在還是過世都有清晰的規定。可見一件長袍就足以透露他的全部私人信息。

見了貴客正襟危坐——古人見要人貴客,常常連忙“正領齊祛”,“正襟危坐”。端正領子,拉起兩隻袖子,使它們對齊,理直衣襟,再端坐以示鄭重。古人把這稱作“振衣”。

紅色表示吉祥的由來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紅色意味著吉祥。紅色是太陽的顏色,是血的顏色,是火的顏色。新年貼紅對聯;漢族的舊式婚禮中新婚的紅嫁衣、紅蓋頭、紅蠟燭;新科的紅榜;生了孩子子要送紅喜蛋;送賀禮要有紅紙包裹;開張奠基,要剪紅綢緞。總之,一切表示喜慶、吉祥的事情,都離不開紅色。漢民族把紅色視為喜慶、成功、忠勇和正義的象征,尤其認為紅色有驅邪護身的作用。不論何時何地,人們都要用紅色來增添喜慶。

其實,中國並不是從一開始就用紅色表示吉慶的。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曾用過黃色代表吉慶,也曾用過黑色和白色代表吉慶。到了漢朝,漢高祖稱自己是“赤地之子”。赤,就是紅色。從那時起,紅色就成了人民崇尚的顏色。漢朝以後,我國各地崇尚紅色的風俗習慣已基本趨向一致,並一直沿襲了下來。

祝壽的由來

祝壽這一習俗在我國很早就存在了。據說在堯的時代,華山封人就曾向堯祝過壽。中國人過生日大約是從南北朝開始的。據北齊文學家顏之推的《顏氏家訓》記載,當時,在江南就盛行著慶祝孩子一周歲生日的習俗。在唐代,慶祝成人生日的習俗也很盛行:史籍記載,唐太宗有一次對大臣長孫無忌說:“今天是我的生日,世俗為之歡樂,而我卻感到悲傷。”唐太宗生日時,曾在花萼樓上宴會百官,百官上表要求以皇帝生日這一天為千秋節。

至於生日上的壽禮,大約始於宋朝。在宋時,朝政腐敗,做官的過生日,僚屬都要獻壽禮。《水滸傳》一書中,就有“送生辰綱”的情節描述。紹興年間,宋高宗曾下過禁止任何官員接受生日賀禮的命令。但秦檜掌權後,四方官員為巴結他,都趁生日之機向他送禮,各地效仿,這一習俗也就流行起來。

祝壽送壽桃的由來

每逢祝壽,人們都喜歡送壽桃,以此來祝福過生日的壽星健康、長壽。據說,這個送壽桃祝壽的習俗是從戰國時期的孫臏開始的。